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4789229
阐旧邦以辅新命
曹靖华:
不涉官场的翻译大家
张伯驹:
国宝千秋
成舍我:
舍我其谁
苏步青:
越过人生三关
苏金伞:
大音希声
张中行:
布衣哲人
姚雪垠:
一生一部大书
钱伟长: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朔望:
只因一只彩蝶
赵浩生:
游子家国情
柯蓝:
的财富是真诚
魏巍:
终生书写“可爱的人”
穆青:
母校未了情
屠岸:
大爱诗翁
耿林莽:
写散文诗是天命
陈天然:
羊肠小道通浩空
王尔碑:
只做减法
李耕:
耕耘者,爝火者
李準:
万里写入胸怀间
张守义:
用逆向思维创作
痖弦:
弦歌不绝,故乡情深
鲍加:
让生命飞翔
王酩:
难忘今宵
李敖:
历史有真也有假
李铁城:
中原文化守护者
许淇:
文图并茂春秋笔
石楠:
歌唱苦难
周俊杰:
书坛俊杰
张海:
墨海弄潮领航人
黄健中:
四代影人举兄台
朱峰:
黄山之子
庞中华:
硬笔书法开拓者
徐刚:
谁在门外呼喊
孙皓晖:
矢志为大秦还魂
后记
序一
善作善成 善始善终
——读王幅明文化人物大作《追忆与仰望》
王幅明先生的这本人物大作,既别开生面,又不拘一格。
别开生面者,所写人物之类别出新也。此书所记人物,作者的选择标准基本是两个:一是与自己有过生活交集或工作交集的文化名人,二是自己所熟悉的现当代河南籍文化名家。也就是说,不以“史有定论”的名人伟人为对象,而以自己的真实了解度为基础来确定人物的取舍,是这本书重要的出新点。写法之不拘一格者,因人而异也。对实际交往甚多或有共事之经历者,作者笔触之细致、记事之清晰,确有“青史不移”之风格;对相对熟悉的本土文化名人,作者则既有传记式纪实,又富适当的诗意的境界揭示。两种风格交相辉映,这本书自然就活了起来,在林林总总的人物著作领域生成了一片自己独有的气象。
在这本书中,我是幅明兄记录的后一个人。
我与幅明兄的人生交集,因工作而开始,因了解而融合,是典型的君子之交——淡若清风,深如静水。在幅明兄的人生中,多年出版社社长的经历,应该是为核心的人生时段了。所谓为核心,一是这段经历充分地体现了幅明兄的文化价值追求,二是这段经历充分地体现了幅明兄的任事风格与工作精神。但重要的一点是,幅明兄在任期内殚精竭虑,凝聚河南文艺出版社上下同心,克服重重难关,成功推出了六部十一卷本长达五百余万字的大型历史小说《大秦帝国》。这一时期,河南文艺出版社成为全国历史小说出版的重镇,业绩彪炳,
孙皓晖
在全国出版界的位次大大前移,实现了历史性的提升。应该说,为官一任,价值有成,幅明兄不枉文化事业之俊杰也!
作为一个学者作家,《大秦帝国》是我耗时16年磨砺的旨在厘清中华文明史症结的一部作品。这段时光,我正处在43岁到59岁的人生盛年之期。唯其如此,这部书的逐步出版,也是我至为关注的重要的事情。这部书出版到第三部(六卷)时,发生了变数;出版到第四部(八卷)时,出现了停顿。基本原因是对作品内容的删改问题。此时,王幅明到任了。总体状况是,从那时起直到2011年幅明兄卸任,《大秦帝国》的出版进入了快车道,整套十一卷本于2008年在郑州图书博览会一举推出。其后3年,典藏版、纪念版又相继推出。这一时期,我们的合作很愉快,甚至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默契。
也就是说,我们是在人生的秋天不期而遇的。
从性格上说,我与幅明兄的交叉处很少。幅明兄不喝酒,不抽烟,不饕餮,温文尔雅,少言木讷。我则是又喝酒,又抽烟,又饕餮,遇事从不讳言的粗豪之客。有段时间,我住在郑州修订终书稿,住地河南省总工会宾馆距离河南老字号“合记羊肉烩面”老店很近。大对胃口之下,我每天中午一顿结结实实的大碗羊肉烩面,晚上则是自由小吃。其间,责任编辑许华伟基本天天来陪我,偶尔幅明兄也亲自出马陪吃一顿。有次吃过烩面之后,我们同游炎黄广场。将近黄昏,我已经饥肠辘辘,幅明兄却揉着肚皮皱着眉头说,中午的羊肉烩面太顶人了。随后,他慢言慢语地说出了一个典型论断:“羊肉烩面一周一次差不多,咋能天天吃?”许华伟立即表示赞同,连说:“对对对,我都陪不住孙先生了。”我不禁恍然大悟,开心大笑不止。
两极相遇而能聚合,心乎?性乎?诚难料也。
幸运的是,我们都已经成熟了。我们都没有固执己见,都没有听任性格驱使,
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
002
都在大局本位的基础上寻求着为妥当的结合点。“选准切口,顽石可破”,此之谓也。久则解人,同年而长我一个月的幅明兄,原是那种古人非常赞赏的刚毅木讷的真君子,是兼听于纷乱而明决于内心、讷于言而敏于行的弘毅之士也。正是基于这种外在风格的随和谦逊,幅明兄独能聚集人心于散乱之际;正是基于这种坚毅明断,幅明兄独能乱云不惑正向前行。用古话说,幅明兄是一个善作善成又善始善终的厚才。厚德载物,此之谓也。
我们相互磨合着,相互理解着,一步一步地顺利走过来了。
可惜,宥于中国当下“一刀切”的退休制度,幅明兄在有出版掌舵经验的盛年之期退休了。这里,我们不须假设历史的延长线。但是,这条延长线一定是令人向往的。在出版界,我对另外一个出版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的总裁陈昕先生同样抱有此种遗憾。陈先生拥有坚实的业绩、丰厚的阅历、非凡的精力、过人的才华、罕见的作品辨识力与策划力,但在为的时段,也不得不按制度谢幕了。什么时候我们的制度能够达到“具体分析”的境界,我们对人才的鉴识与使用也就相对完备了。人不尽其才,是历史的遗憾。
宁静致远,是幅明兄性格中的天然禀赋。
相信幅明兄在工作业绩之外,一定会辟出一个人生的新天地。
2015年深秋于海南积微坊
一、听李準演讲
早关于李準的直接印象,缘于当他的听众。
大概是1980年,河南电影制片厂办了一个如何写电影剧本的讲座,主讲人是李準。听课的除了一些有志于搞电影剧本创作的作者,还有省会的报刊编辑。我和《河南青年》编辑部的几位同事都参加了。李準的演讲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讲他的经历、经验和创作的苦恼,风趣、幽默,与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课,有截然不同的感受。
记得他说他写的个电影剧本是《老兵新传》,是在北京参加了新中国个电影讲习班之后交的答卷。当时,他关于电影方面的知识几乎是零。从郑州乘火车到北京,下火车受到黄宗英等名演员的迎接,他意识到他的“土”与黄宗英等人的“洋”形成很大的反差,不仅仅是衣着。黄宗英热情地问他看过什么电影。他的回答令她十分惊异。因为他生活在偏僻的乡下,没看过几部电影。她提起的中外经典名片,他一部也没有看过。“没看过电影怎么能写电影呢?”黄宗英自言自语的一句话,长久地印在他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刺伤,更是动力。他暗下决心,要以他的创作成果给黄宗英一个回答。讲习班的老师都是国内一流的编剧和导演,有夏衍、张骏祥等人。他如饥似渴地听课、记笔记,不失时机地向老师请教一切疑难问题。讲习班结束,他到北大荒体验生活,回来后便写出《老兵新传》,一炮打响。他很幸运。没有想到他的部电影,竟然是他崇敬的老艺术家沈浮导演、崔嵬主演。电影生动地再现了解放战争中曾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战功的一批军人,在和平建设时期所做出的感人业绩。电影上映后获得普遍好评,在国际电影节上还得了奖。一部电影,令电影界对这位土生土长的青年作家刮目相看。这部电影的成功,也改变了李準的人生道路,使他由一个崭露头角的小说家,终成为一个有巨大影响的电影剧作家。
他说起对崔嵬的敬重。崔嵬曾任中南文化局局长,是高
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
216
李準
(1928—2000)
作家、剧作家
李準:
万里写入胸怀间
级干部,可为了他心爱的电影事业,主动辞去官职,甘当一名演员。“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并不是搞艺术的人都能达到的。”他由衷地赞叹道。
他还说起他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他获得过那么多的荣誉,一夜之间竟成了“修正主义的苗子”。后来,他被下放到周口地区的黄泛区劳动。“‘文化大革命’对人民来讲,是一场灾难,但对作家来讲,应该是一笔财富。各种各样的人都做了充分的表演。在平时,是很难观察到的。”这段话给我的印象尤深。这是作家特有的对待生活的态度。他还说,如果没有这一段黄泛区的生活经历,就不会有电影《大河奔流》。当然,还有他后来创作的获得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黄河东流去》。
他也说到他的苦恼。他说这些苦恼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也是包括他的朋友马烽等人的。有一段时期,想写不能写。现在给你自由了,反而不知道如何写、写什么。他是指他和马烽过去都是写农民,依靠集体力量创造新生活的。李準的成名作《不能走那条路》,就是歌颂集体化的。新的农村政策实行后,农民承包土地,又成了单干,一家一户为单位。他过去熟悉的生活,突然间又陌生了,产生了很大的失落感。
他还说起他和赵丹的友谊。赵丹恢复自由后创作欲望很强,很想再塑造几个角色,但没有合适的剧本。他请李準写。李準专为赵丹写过几个剧本,遗憾的是均未获通过。这与当时的思想解放程度有关。电影创作领域还有不少的禁区。他说赵丹看了他的《荆轲传》,高兴地在房间里即兴表演,说到动情的台词时,泪流满面。
讲座期间还放了几部观摩电影,都是挑选出来的影片,印象中有法国电影《漂亮朋友》。李準针对观摩电影,一一作了点评。我觉得他的点评从电影创作的角度看,是很专业的,令聆听者受益匪浅。
二、造访《牧马人》编剧
1982年2月,我从报纸上看到,由李準编剧的电影《牧马人》在京试映获得好评,便向总编提出采访李準。李準当时已调到北京中国作家协会工作。通过在沙滩办公的中国作协外联部,了解到李準在团结湖的住址。我和同事马不停蹄地赶到李準的住所,李準不在。家人说他出差了。问他什么时间回来,回答说不知道。正当我们站在门口感到束手无策时,一位刚从外面回来的老同志帮了我们。他住在李準的对门。他和蔼地问了我们的来意,听说我们来自河南,是李準的同乡,便亲切地向我们交了实底:“你们等到下班后再来。他会回来吃晚饭的。他没有出差,是躲
217
李準:万里写入胸怀间
在和平里的一个地方写小说。白天在那里写,晚上才回来。因为找他的人太多,他在家里写不成。”
我们按照这位老同志的指引,赶在下班时间来到,又按响了李準家的门铃。李準夫人一看还是我们,说李準没有回来。我们说是从郑州来采访李準的。她看我们如此执着,又是家乡人,便让我们进屋了。李準的确没回来。我们一直在客厅等到7时左右,门铃终于响了。李準看到我们很惊奇,问我们怎么知道他在家。我们就说是对面的一位老同志告诉的。他问:“你们知道他是谁吗?”我们说不知道。“他是很有名的书法家王遐举!”我那时尚不知王遐举先生的大名,听李準介绍,便记住了,以后便留意起他的作品。
我们说明来意,并说等他吃完饭再谈。他犹豫片刻:“你们这么远专程来访,还是先谈吧。”他示意老伴先吃饭,带我们到他的书房。他说他正在抱病赶写《黄河东流去》的下卷。上卷出版很久了,下卷还未写出来。北京出版社一直在催稿。出版社有意把这部作品推荐上去,参加茅盾文学奖的评选。他力争5月份脱稿,所以才有如此闭门谢客的不得已而为之的做法。听完他的话,我的敬意油然而生。一个有所作为的作家,一定是甘于寂寞的人,也一定是能够主宰自己时间的人。他为此把很多记者关在门外。我们成为幸运者。他的时间如此宝贵,还是热情地接待了我们。我们说听过他的课,还说他调到北京后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有感于河南人打老师》的杂文,编辑部争相传阅。他为家乡人对他的关注感到欣慰,说了一句:“那是有感而发啊!”
趁李準出去服药的间隙,我们浏览了整个房间。室内的陈设可以看出作家的情趣和爱好。墙壁的四周挂着几幅出自名家之手的国画和书法,其中有谢瑞阶先生的一幅章草。墙的一侧放着一排古色古香的中国式书柜。连椅和茶几的样式、颜色十分和谐,既古朴又典雅。紧挨书柜靠窗的一边,放着一个大写字台。台上放着一个鱼缸。缸内水草茵茵,红鳞翩翩。可以感觉到,这是作家在写作之余用来陶冶性情的雅好。
这时,李準进来,我们谈起了电影《牧马人》。
李準一边抽烟,一边沉思着说:“去年5月,上影厂长徐桑楚和导演谢晋找我,
追忆与仰望——35位文化名人探访
218
王幅明与李準
希望我用一个月的时间,把《牧马人》改出来。我谢绝了。因为我身体不太好,加上又在赶写长篇。后来他们又来了两次。真是三顾茅庐,盛情难却呀!”
李準与上影厂的关系非同一般。“文革”前上影厂拍过他四部电影:《老兵新传》《小康人家》《李双双》《龙马精神》,《李双双》还得了百花奖,给作家带来空前的荣誉。徐桑楚还是这几部电影的制片人。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是改编别人的作品,而且作者的知名度大大低于他。李準还没有这样的心理准备。像他这样有影响的作家,说没有一点顾“面子”的心理,是不现实的,只是不便说出罢了。但上影厂领导和谢导这样看重他,又使他深为感动。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