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9900413981丛书名: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
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
霍金和上帝谁更牛?
诺贝尔奖得主如何取得改变世界的发现?
智能时代将怎样改变我们的生活?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科技时代》汇集全球知名科学家、科普作家、科学记者的独到见地,领略诺奖得主的真知灼见,感受探索中的无穷乐趣!书中语言生动,内容通俗易懂。图书用纸精良,图文并茂,四色印刷。
《〈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科技时代》套装挑选《霍金和上帝.谁更牛》《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畅享智能时代》四册书,从不同角度诠释科技的进步与发展,解答科技相关问题,品评科技发展中的各种事件,回望科技发展的脚步。
《霍金和上帝.谁更牛》
话题一 统计数据可信吗?
话题二 小问题大道理
话题三 深谙理化实验技术的当代大厨
话题四 于细微处见神奇的纳米技术
话题五 远看是魔法,近看是光学
话题六 不可尽知的粒子世界
话题七 鬼魅似的远距作用
话题八 问世间,时空为何物?
话题九 找呀找呀找粒子
《大象如何站在铅笔上》
分蛋糕的学问
防忽悠的心理学
汽油知多少
脑力劳动:饥饿催化剂
困于懒惰
恶心的医学
下半身思考
有种就吞下去
百折不挠是冠军
出场停赛
疯狂的高尔夫
噼噼啪啪做研究
骑车去冥界
······
《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
一、诺贝尔物理学奖
世纪数学与物理的分与合
用光尺丈量时间
光波通信
延续摩尔定律的新材料
从减速到加速
囚禁离子 实现量子计算
填补“绿光空白”
探测中微子
探索太阳中微子问题
二、诺贝尔化学奖
······
《畅享智能时代》
话题一 科技让生活更有趣
话题二 不寻常的材料新技术
话题三 航空航天科技承载飞翔梦想
话题四 牵动人心的国防科技
话题五 寻求安全的信息技术
话题六 走进智能网络世界
话题七 人工智能拉开时代科技大幕
话题八 科技创新引领时代
《环球科学》杂志社社长 陈宗周1845年8月28日,一张名为《科学美国人》的科普小报在美国纽约诞生了。创刊之时,创办者鲁弗斯·波特(Rufus M. Porter)就曾豪迈地放言:当其他时政报和大众报被人遗忘时,我们的刊物仍将保持它的优点与价值。他说对了,当同时或之后创办的大多数美国报刊都消失得无影无踪时,170 岁的《科学美国人》依然青春常驻、风采迷人。如今,《科学美国人》早已由最初的科普小报变成了印刷精美、内容丰富的月刊,成为全球科普杂志的标杆。到目前为止,它的作者,包括了爱因斯坦、玻尔等150余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成为《科学美国人》的作者之后,再摘取了那顶桂冠的。它的无数读者,从爱迪生到比尔·盖茨,都在《科学美国人》这里获得知识与灵感。从创刊到今天的一个多世纪里,《科学美国人》一直是世界前沿科学的记录者,是一个个科学奇迹的见证者。1877年,爱迪生发明了留声机,当他带着那个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机器怪物在纽约宣传时,他的第一站便选择了《科学美国人》编辑部。爱迪生径直走进编辑部,把机器放在一张办公桌上,然后留声机开始说话了:“编辑先生们,你们伏案工作很辛苦,爱迪生先生托我向你们问好!”正在工作的编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手中的笔停在空中,久久不能落下。这一幕,被《科学美国人》记录下来。1877年12月,《科学美国人》刊文,详细介绍了爱迪生的这一伟大发明,留声机从此载入史册。留声机,不过是《科学美国人》见证的无数科学奇迹和科学发现中的一个例子。可以简要看看《科学美国人》报道的历史: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科学美国人》马上跟进,进行了深度报道;莱特兄弟在《科学美国人》编辑的激励下,揭示了他们飞行器的细节,刊物还发表评论并给莱特兄弟颁发银质奖杯,作为对他们飞行距离不断进步的奖励;当“太空时代”开启,《科学美国人》立即浓墨重彩地报道,把人类太空探索的新成果、新思维传播给大众。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猛,《科学美国人》的报道因此更加精彩纷呈。新能源汽车、私人航天飞行、光伏发电、干细胞医疗、DNA计算机、家用机器人、“上帝粒子”、量子通信……《科学美国人》始终把读者带领到科学最前沿,一起见证科学奇迹。《科学美国人》也将追求科学严谨与科学通俗相结合的传统保持至今并与时俱进。于是,在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科学美国人》及其网站当之无愧地成为报道世界前沿科学、普及科学知识的最权威科普媒体。科学是无国界的,《科学美国人》也很快传向了全世界。今天,包括中文版在内,《科学美国人》在全球用 15 种语言出版国际版本。《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故事同样传奇。这本科普杂志与中国结缘,是杨振宁先生牵线,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热心支持。1972年7月1日,在周恩来总理于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的宴请中,杨先生向周总理提出了建议:中国要加强科普工作,《科学美国人》这样的优秀科普刊物,值得引进和翻译。由于中国当时正处于“文革”时期,杨先生的建议6年后才得到落实。1978年,在“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前夕,《科学美国人》杂志中文版开始试刊。1979年,《科学美国人》中文版正式出版。《科学美国人》引入中国,还得到了时任副总理的邓小平以及时任国家科委主任的方毅(后担任副总理)的支持。一本科普刊物在中国受到如此高度的关注,体现了国家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同时,也反映出刊物本身的科学魅力。如今,《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传奇故事仍在续写。作为《科学美国人》在中国的版权合作方,《环球科学》杂志在新时期下,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全新的通信、翻译与编辑手段,让《科学美国人》的中文内容更贴近今天读者的需求,更广泛地接触到普通大众,迅速成为了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科普期刊之一。《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十分鲜明。它刊出的文章,大多由工作在科学最前沿的科学家撰写,他们在写作过程中会与具有科学敏感性和科普传播经验的科学编辑进行反复讨论。科学家与科学编辑之间充分交流,有时还有科学作家与科学记者加入写作团队,这样的科普创作过程,保证了文章能够真实、准确地报道科学前沿,同时也让读者大众阅读时兴趣盎然,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关注与热爱。这种追求科学前沿性、严谨性与科学通俗性、普及性相结合的办刊特色,使《科学美国人》在科学家和大众中都赢得了巨大声誉。《科学美国人》的风格也很引人注目。以英文版语言风格为例,所刊文章语言规范、严谨,但又生动、活泼,甚至不乏幽默,并且反映了当代英语的发展与变化。由于《科学美国人》反映了最新的科学知识,又反映了规范、新鲜的英语,因而它的内容常常被美国针对外国留学生的英语水平考试选作试题,近年有时也出现在中国全国性的英语考试试题中。《环球科学》创刊后,很注意保持《科学美国人》的特色与风格,并根据中国读者的需求有所创新,同样受到了广泛欢迎,有些内容还被选入国家考试的试题。为了让更多中国读者了解世界科学的最新进展与成就、开阔科学视野、提升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环球科学》杂志社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展开合作,编辑出版能反映科学前沿动态和最新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理念的“《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包括“科学最前沿”(已上市)、“专栏作家文集”、《再稀奇古怪的问题也有个科学答案》、《不可思议的科技史》、《生机无限:医学2.0》《快乐从何而来》、《2036,气候或将灾变》和《改变世界的20个非凡发现》等。丛书内容精选自近几年《环球科学》刊载的文章,按主题划分,结集出版。这些主题汇总起来,构成了今天世界科学的全貌。丛书的特色与风格也正如《环球科学》和《科学美国人》一样,中国读者不仅能从中了解科学前沿和最新的科学理念,还能受到科学大师的思想启迪与精神感染,并了解世界最顶尖的科学记者与撰稿人如何报道科学进展与事件。在我们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今天,编辑出版“《科学美国人》精选系列”丛书,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展望未来,我们希望,在《环球科学》以及这些丛书的读者中,能出现像爱因斯坦那样的科学家、爱迪生那样的发明家、比尔·盖茨那样的科技企业家。我们相信,我们的读者会创造出无数的科学奇迹。未来中国,一切皆有可能。
我很欣赏《科学美国人》,因为它把世界科学更广泛地介绍给了读者。
——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我觉得有许多值得看的科普书,我特别推荐的是《科学美国人》, 《科学美国人》现在逐期都有英文的翻译,你们去看看这个我觉得是非常有用的。
——杨振宁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作为新的《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更适应国内科学和人文大环境,也更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环球科学》能对中国的科普事业的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李淼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科学美国人》在美国是家喻户晓的科学杂志,我认为所有人,特别是青年人都应该关注这本杂志,了解包罗万象的科学技术。作为《科学美国人》的中文版本,《环球科学》为中国读者开启了一扇大门,让语言不再成为了解全球前沿科技的障碍,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洪小文 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科学和艺术一样,都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愿享誉百年的《科学美国人》传播科学精神,影响更多人。
——著名钢琴家 理查德·克莱德曼
我相信本书(《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可以使读者增加智慧、增强对当代科学和科学家的理解。除天赋外,这些杰出科学家的刻苦勤奋、善于与人合作以及善于捕捉机遇的能力,使他们成为成功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 许智宏
要想研究像中微子这样神秘莫测的粒子,没有耐心和毅力是不行的。掌握中微子的秘密,对于进一步理解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宇宙学的相关问题至关重要,正因如此,我们不会止步。
——阿瑟·麦克唐纳、乔舒亚·克莱因和戴维·沃克 《探索太阳中微子问题》
我们可以预见,基因打靶技术仍将得到不断改进,但现在它已经为操控哺乳动物基因组创造了大量的机会,而仅仅在数年前,这还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为了破解复杂生物过程,如哺乳动物发育和学习等背后的机制,研究人员必须竭尽自己的才智,谨慎决定该修改哪个基因,用什么方式改造基因才能得到信息量最大的答案。基因打靶技术极大地拓展了基因操控的可能性,对其最大的限制,或许就是我们有限的想象力吧。
——马里奥·卡佩基 《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替换目标基因》
20世纪80年代早期,科学家研究四膜虫的染色体保护机制之时,并不是为了寻找潜在的抗癌疗法。端粒酶的研究提示我们,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没有人能够预测重大发现会在何时何地浮出水面。你永远无法预料自己找到的石头是不是会变成一块宝石。
——卡罗尔·格雷德、伊丽莎白·布莱克本 《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端粒、端粒酶与癌症》
整个发现过程就像一个生动的故事,阐释了科学研究的本质。非科研工作者总把科学发现想象成一个客观的过程,只要拥有智力和严谨的逻辑就能解决问题。这种观念低估了错误、偶然的好运和不断的努力在科研中的作用。从课本上的描述中根本体会不到这种追求真理的乐趣!对我们这两位作者来说,尽管分处大西洋两岸,每年只能互访一次,但是密切的合作还是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这样的乐趣。
——詹姆斯·罗斯曼、莱利奥·奥利奇 《改变世界的非凡发现·细胞中的囊泡是怎么产生的?》
把机器人的耳朵“叫醒”
在语音识别软件(例如iPhone的Siri)的帮助下,机器人已经能够识别语音命令并对此作出反应。但是,智能设备对其他声音的识别仍然很困难。位于美国波士顿的Rethink Robotics公司的机器人学家约瑟夫·罗马诺(Joseph Romano)解释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个问题其实应该更容易解决,只是目前还没有进行过很多关于环境声音方面的研究工作,环境声音还没有被整合进机器人的反馈回路中。”罗马诺试图让机器人尝试“聆听”除我们人类谈话以外的其他声音。他同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编写出了一款名为《怒吼》(机器人操控系统开源音频识别程序)的工具软件,可以让机器人学家训练智能设备对更多种类的声音作出反应。根据于《自主式机器人》期刊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文章介绍,该工具软件所需的主要硬件设备仅仅是一部麦克风。
开始进行训练时,操控员首先会让机器人装备的麦克风捕捉周围的声音,《怒吼》软件会滤除其中的静电噪声。接下来,操控员将引导《怒吼》软件来识别一些关键声音。在识别过程中,操控员需要反复进行某一特定动作(例如关门或打开智能手机闹铃),并在机器人“聆听”声音时,为不同的特征音频做不同的标记,以此来实现声音识别训练。最后,在完成一系列训练课程后,《怒吼》软件会对与动作相关的所有声音建立一个通用模型。
该研究团队在一部单臂机器人上安装了《怒吼》软件,用以测试该软件是否可以增强机器人完成特定任务的能力。其中的一个实验设置是让机器人尝试自主抓取并启动电钻。在没有声音反馈的情况下,机器人在20次尝试中只成功了9次;安装了《怒吼》软件后,机器人在做抓取动作后,如果没有听到电钻马达运转的声音,它就会调整动作再试一次,从而将成功率提高了一倍。
该项研究的下一个目标,是确保软件在吵闹嘈杂的环境中也能正常运行。未来的某一天,机器人学家如果能将声音识别成功地整合进机器人的反馈回路中,与视觉识别和触觉识别共同发挥作用,机器人护士就可以迅速应对病人的呼叫,工业机器人也能对生产中的故障及时作出反应。虽然这项技术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但是罗马诺认为它的潜力巨大。“现在,我们甚至连(这项技术)能做什么都还没有开始探索呢。”他说。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