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678133
”长期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紧紧抓住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机遇,开启了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取得了巨大成就,为全球公民
科学素质建设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模式。
本书以中国特色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模式为主线,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浪潮、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国化、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及测度、全民科学素质系列行动、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科技传播公共服务供给、科技普及公共服务供给、科普产品创意生产与供给、开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模式等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模式,是对世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一大贡献,给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后发国家以有益的启示。本书是作者20多年研究与实践的总结,在公民科学素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方面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创见性、创新性、理论性、前瞻性、实践指导性,适合从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技普及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教学、培训、管理、实践工作者参阅。
”
目 录
○第一章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浪潮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及其起源
一、科学素质乃国民素质基石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出及定义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
一、公民科学素质的价值取向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认知演进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文化差异
四、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功能
第三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全球化
一、国力竞争引爆公民科学素质发展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历程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国际经验
○第二章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中国化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纲领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国际动向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
三、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纲领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府推动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国家体制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规划部署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督促评价
第三节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参与
一、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动员
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动员
三、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群动员
○第三章 公民科学素质的标准与测度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结构
一、了解科技知识的程度
二、掌握科学方法的程度
三、具备科学思想的水平
四、崇尚科学精神的程度
五、科学处理问题的能力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的基本标准
一、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可度量性
二、公民科学素质标准的国际经验
三、公民科学素质基本标准的制定
第三节 公民基本科学素质的测度
一、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要素
二、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设计
三、公民科学素质的测评方式
四、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实施
○第四章 全民科学素质系列行动
第一节 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一、青少年决定国家未来
二、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
三、教会青少年科学思考
四、激励青少年科学探究
五、培养青少年创新能力
六、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第二节 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一、推动农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
二、强化农村重点人群科普服务
三、增加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供给
四、开启农村科普服务的新引擎
第三节 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一、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形势
二、城镇劳动者必备的科学素质
三、大力提升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和能力
第四节 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一、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的特殊重要性
二、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必备的科学素质
三、大力提升领导干部与公务员科学素质
第五节 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一、发挥科普在人的城镇化中的作用
二、城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供给方略
三、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服务创新
○第五章 科技教育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科技教育发展的新动向
一、科技教育的全景化
二、科技教育的融合化
三、科技教育的乐享化
四、科技教育的促成化
第二节 制定和完善科技教育课程标准
一、学龄前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二、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三、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
四、高中科学教育课程标准
第三节 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的创新
一、创新科技教育公共服务理念
二、大力提升科技教育师资水平
三、强化学校科技教育服务供给
四、丰富校外科技教育服务供给
○第六章 科技传播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科技传播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
一、大众媒体成为科技信息传播主渠道
二、新媒体对科技信息传播的影响日盛
三、微传播对公众科学素质的深刻影响
第二节 信息化引发新的科技传播革命
一、科技传播阵地随着公众转移
二、信息技术推动科技传播革命
三、公众需求引发科技传播变革
四、科技传播人的跨界和锐变
第三节 开启科技传播深度融合新时代
一、推动科技传播媒体深度融合
二、实施“互联网 科技传播”行动
三、推动建立科技传播的网络社群
○第七章 科技普及公共服务供给
第一节 科技普及对公民科学素质的影响
一、科技普及是公众理解科技的有效手段
二、科技普及是公众释疑解惑的重要途径
三、科技普及是公众参与创新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现代科技馆展教服务供给的创新
一、科技馆展教服务的时代使命
二、科技馆展教服务的发展趋势
三、科技馆展教公共服务供给的创新
第三节 科技普及活动服务供给的创新
一、大型主题科技普及活动创新
二、群众自主性科技普及活动创新
三、营造科技创新文化的情境氛围
○第八章 科普产品创意生产与供给
第一节 科学内容是科普产品的灵魂
一、科普始终以科学内容为王
二、围绕公众需求遴选科普内容
三、围绕科技发展遴选科普内容
第二节 现代科普表达方式的创新
一、科普表达方式的时代性偏好
二、科普阅读视听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三、科普展教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四、科普文创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五、科普融合类作品的创作创新
第三节 开启现代新共享科普时代
一、共享经济将为科普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推动传统科普向共享科普的转型
三、建立和完善新共享科普体制机制
○第九章 开启新时代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新征程
第一节 公民科学素质托起中国梦
一、公民科学素质事关中华民族复兴
二、全面小康亟须补齐科学素质短板
三、现代化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新要求
四、全球化对国民科学素质的新要求
第二节 公民科学素质成就世界科技强国
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
二、厚植创新人才辈出的社会文化土壤
三、适应新科技与产业革命的新要求
第三节 公民科学素质引领人民美好新生活
一、科学素质决定生活品质
二、新科技引领人类新生活
三、紧跟人机同台共舞时代
○主要参考文献
二、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实践
一些发达国家在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的做法,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提供了经验。通过制定实施《科学素质纲要》,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做出全面部署,从而更好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打下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
(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推出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但到20世纪90年代,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科学素质建设仍存在巨大差距。
第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且发展不平衡。2003年时,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为1.98%,而美国2000年为17%,欧共体1992年为5%,加拿大1989年为4%,日本1991年为3%。公民科学素质的城乡差距十分明显,农村居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为城市居民的1/6。劳动适龄人口科学素质不高,我国劳动人口中75%左右只具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其中文盲、半文盲占8%。大多数公民对于基本科学知识了解程度较低,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不科学的观念和行为普遍存在,愚昧迷信在某些地区较为盛行。超过1/2的人相信求签,超过1/4的人相信星座预测,各有超过1/5的人相信周公解梦和相面。公民科学素质水平低下,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瓶颈之一。
第二,我国人均接受正规教育年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教学内容、方法陈旧。2000年时,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8.0年,而美国为13.4年,韩国为12.3年,爱尔兰为11.7年;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同时,因长期受应试教育影响,中小学校综合性的科技教育普遍缺乏,高中文、理分科,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存在明显缺陷;大、中、小学阶段的科技教育相互脱节,缺乏有机衔接,且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能够胜任综合性科技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教学,很少采用探究、发现、体验等学习方法。在教育效果评价上,重考试分数,轻实际应用;重结果,轻过程;重检查监督,轻引导和激励。同时,学校课外科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忽视社会资源的利用,课外科技活动的内容和方法普遍缺乏创新性。还有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尚不全面和深入,公民缺少接受终身教育的机会。
第三,我国科普的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科普设施、队伍、经费等资源不足,大众传媒科技传播力度不够、质量不高。①科普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尚不健全。发展科普事业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和市场的作用,但当时以公益性科普事业为主体、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为重要补充的科普格局远未形成。科普的管理协调体制缺乏著名性和有效性。②科普经费长期投入不足。2003年时,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地、县三级财政科普经费比2002年增长近40%,但仍有15个省份的人均科普经费不足0.30元。③科普资源匮乏的问题日益突出。科普资源总量少,不能满足需求。我国平均540万人才拥有一个科技馆,其中大多数还因缺少内容,无法发挥科普展教功能。同时,科普资源普遍存在着内容分散、低水平重复建设、利用率低、质量不高等问题。④大众传媒科普功能未能充分发挥。按播出时间计算,我国电视节目中科技类节目所占比例很低,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2002年时,中央电视台科技类节目播出时间所占比例约9%,北京电视台为5%;而美国全国所有电视台约20%,日本全国所有电视台约15%。
对此,我国政府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高度重视。1999年以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来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这些重大部署和举措为《科学素质纲要》孕育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2002年6月,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明确规定政府及相关部门在科普方面的职责,明确提出科普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规定了社会各界的责任。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作为重要政策和措施纳入其中。
(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形成过程
1999年11月,根据我国公民科学素质现状和形势发展需要,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建议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培养做出总体规划和系统安排,制定和实施立足我国基本国情,面向全体国民,发挥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的全社会作用的超长期国家计划,以有效提高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通过50年的持续努力,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即2049年时,实现人人具备科学素质的目标。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及时采纳了这一建议。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