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0629288
上智部见大卷一
太公孔子………………2 诸葛亮……………………3 光武帝……………………3 使马圉……………………3 选押伴使…………………4 胡世宁……………………4 韩滉钱镠………………4 燕昭王……………………5 丙吉郭进………………5 假书………………………6 楚庄王袁盎……………7 王猛………………………8 魏元忠……………………8 柳玭………………………8 廉希宪……………………9 范文正……………………9 徐存斋……………………9 屠枰石……………………10 李孝寿宋元献…………10 胡霆桂……………………11 尹源………………………11 张耳………………………11 狄武襄……………………11
录
邵雍………………………12 杨士奇……………………12 严震………………………12 萧何任氏………………13 董公………………………13 蔺相如寇恂……………14 张飞………………………15 曹彬窦仪………………15 鲁宗道……………………15 吕夷简……………………15 古弼张承业……………16 后唐明宗…………………17 李渊………………………17 刘温叟……………………17 卫青程信………………17 李愬………………………18 冯煖………………………18 王旦………………………19 胡………………………19 孙觉………………………20 赵清献……………………20 贾彪………………………20 柳公绰……………………20 季本………………………21
1
上智部远犹卷二
训储………………………22 李泌………………………22 王叔文……………………23 白起祠……………………23 苏颂………………………23 戮叛………………………23 宋艺祖……………………24 郭钦………………………25 处继迁母…………………25 徐达………………………25 元旦日食…………………26 贡麟………………………26 契丹立君…………………26 地舆贡道………………26 陈恕………………………27 李沆………………………27 韩琦………………………28 刘大夏……………………28 辞连署辞密揭…………28 辞例外赐…………………29 范仲淹……………………29 赵忠简……………………29 文彦博……………………30 王旦………………………30 王守仁……………………30 主婚用玺…………………30 陈仲微……………………31 陈寔………………………31 姚崇………………………31 孔子………………………31 宓子………………………32 程琳………………………32 高明………………………32 王铎………………………33 孙仲纯……………………33 张咏………………………34 李允则……………………34 论元祐事…………………34 陈瓘………………………35 林立山……………………36 周宗韩雍………………37 喻樗………………………37 杨荣………………………37 赵凤杨王司帑…………38 程伯淳……………………38 薛季昶徐谊……………39 李贤………………………40 刘晏………………………40 李晟………………………40 吕文靖……………………40 掌玺内侍…………………41 裴宽李祐………………41 王文正……………………41 公孙仪……………………42 孙叔敖……………………42 范蜀公……………………42 汪公………………………42 华歆………………………43 下岩院主僧………………43 东海钱翁…………………43 辞馈………………………43 屏姬侍……………………44 唐肃………………………44 阿豺………………………44
上智部通简卷三
唐文宗……………………45 宋太宗……………………45 宋真宗……………………45 曹参李及………………45 戒更革……………………46 御史台老隶………………47 汉光武……………………48 薛简肃……………………48 张咏………………………49 诸葛孔明…………………49
……
杂智部小慧卷二十八
周主……………………455 商太宰…………………455 韩昭侯子之…………455 綦母恢…………………455 苏代……………………456 薛公……………………456 江西日者………………456 江……………………456 孙兴公…………………456 科试郊饯………………457 唐类函…………………457 孟陀……………………457 窦公……………………457 窦……………………458 石鞑子…………………459 黠童子…………………459 黠竖子…………………459 节日门状………………459 智胜力…………………460 定远弓手………………460 种氏取虎………………460 术制继母………………461 制妒妇…………………461 敖上舍…………………461 金还酒债………………461 下马常例………………462 吞舍利…………………462 陈五……………………462 易术……………………462 诱出户…………………463 谢生……………………463
与欧洲文艺复兴相对应,在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有一个人第一次旗帜鲜明地讴歌了人的智慧,将人的智慧、人对智慧的运用提升到了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这个人就是编纂《智囊全集》的冯梦龙。该书的编纂,充分显示了冯梦龙人文主义思想的光辉,他第一次将人的智慧作为正面的肯定对象,讴歌了人的智慧。将人的智慧,比喻为照亮黑暗的日月之火,将无智之人比喻为行尸走肉。尤其是对女性智慧的肯定,更是打破了自宋元以来“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迂腐枷锁,专门设立《闺智》一部,认为男子具有的才能,女子全都具有,男子拥有的智慧,女子一点也不少,第一次高度肯定了女性的智慧。
冯梦龙编纂《智囊全集》,还体现了他的平等思想。不管是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还是士农工商、卑田院乞儿,只要有其一智,无论贵贱,悉予载录,显示了冯梦龙“在智慧面前人人平等”的人本主义思想。正因为冯梦龙有此平等思想,所以,不论历史人物在政治上有何功过是非,只要涉及智慧,一律加以记录褒扬,而不拘泥于人物的是是非非,如秦桧、王振,尽管在历史上声誉不佳,一为南宋权奸,一为明代的巨珰,但对他们处理问题的手段还是赞赏有加,并不以德贬智,因德废智。在对智慧的高度褒扬这一点上,冯梦龙可谓是不遗余力。
所谓智慧,无论是经国之大计,还是市井小民之小智,不外乎以下几类:一是对形势的判断特别清楚、对未来的发展趋势有足够的把握,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如吕不韦帮助异人归国的种种智谋。二是对人物心理、人性弱点的准确把握,如唐太宗对薛驸马的前后不同的评价,导致公主对驸马喜怒不同的效果。三是以邪对邪,以迷信的手段来破除迷信,如西门豹治邺,破除崇拜河神的迷信。四是对前人智慧的灵活运用,如东汉时的虞诩“少兵增灶”,就是对孙膑“增兵减灶”的灵活运用。
《智囊全集》在明末清初时曾经相当流行,版本很多。书名也各有不同,或名《智囊》,或名《智囊补》。本书以明代还读斋刻《智囊全集》为底本,参校其他各本,进行标点校勘,并改正一些明显的误字。不足之处,还望读者批评指正。
自叙
冯子曰:人有智,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智为行尸。智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智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桀纣愚而汤武智,六国愚而秦智,楚愚而汉智,隋愚而唐智,宋愚而元智,元愚而圣祖智。举大则细可见,斯《智囊》所为述也。
或难之曰:“智莫大于舜,而困于嚣,亦莫大于孔,而厄于陈蔡。西邻之子,六艺娴习,怀璞不售,鹑衣食。东邻之子,纥字未识,坐享素封,仆从盈百,又安在乎愚失而智得?”冯子笑曰:“子不见夫凿井者乎,冬裸而夏裘,绳以入,畚以出,其平地获泉者,智也。若夫土穷而石见,则变也。有种世衡者,屑石出泉,润及万家。是故愚人见石,智者见泉。变能穷智,智复不穷于变。使智非舜、孔,方且灰于廪,泥于井,殍于陈若蔡,何暇琴于床而弦于野。子且未知圣人之智之妙用,而又何以窥吾囊。”或又曰:“舜、孔之事则诚然矣。然而智囊者,固大夫错所以膏焚于汉市也,子何取焉?”冯子曰:“不!不!错不死于智,死于愚。方其坐而谈兵,人主动色。迨七国事起,乃欲使天子将而己居守。一为不智,谗兴身灭。虽然,错愚于卫身,而智于筹国,故身死数千年,人犹痛之,列于名臣。挽近斗筲之流,卫身偏智,筹国偏愚,以此较彼,谁妍谁媸?且智囊之名,子知其一未知二也。前乎错,有樗里子焉,后乎错,有鲁匡、支谦、杜预、桓范、王德俭焉。其在皇明,杨文襄公并擅斯号。数君子者迹不一轨,亦多有成务竖勋,身荣道泰,子舍其利而惩其害,是犹睹一人之溺而废舟楫之用,夫亦愈不智矣。”
或又曰:“子之述智囊,将令人学智也。智由性生也,由纸上乎?”冯子曰:“吾向者固言之,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井涧之用与江湖参。吾忧夫人性之锢于土石,而以纸上言为之畚锸,庶于应世有瘳尔。”或又曰:“仆闻取法乎上,仅得乎中。子之品智,神奸巨猾或登上乘,鸡鸣狗盗亦备奇闻,囊且秽矣,何以训世?”冯子曰:“吾品智,非品人也。不惟其人惟其事,不惟其事惟其智。虽奸猾盗贼,谁非吾药笼中硝戟,吾一以为蛛网而推之可渔,一以为蚕茧而推之可宝。譬之谷王,众水同归,岂其择流而受?”或无以难,遂书其语于篇首。冯子名梦龙,字犹龙,东吴之畸人也。
续序
忆丙寅岁,余坐蒋氏三径斋小楼近两月,辑成《智囊》二十八卷,以请教于海内之明哲,往往滥蒙嘉许,而嗜痂者遂冀余有续刻。余菰芦中老儒尔,目未睹西山之秘籍,耳未闻海外之僻事,安所得匹此者而续之?顾数年以来,闻见所触,苟邻于智,未尝不存诸胸臆,以此补前辑所未备,庶几其可。虽然,岳忠武有言:“运用之妙,在乎一心。”善用之,鸣吠之长,可以逃死;不善用之,则马服之书,无以救败。故以羊悟马,前刻已厌其繁;执方疗疾,再补尚虞其寡。第余更有说焉:唐太宗喜右军笔意,命书家分临《兰亭》本,各因其质,勿泥形模,而民间片纸只字,乃至搜括无遗。佛法上乘不立文字,而四十二章后增添至五千四十八卷,而犹未已。故致用虽贵乎神明,往迹何妨乎多识?兹补或亦海内明哲之所不弃,不止塞嗜痂者之请而已也。书成,值余将赴闽中,而社友德仲氏以送余故同至松陵。德仲先行,余《指月》、《衡库》诸书,盖嗜痂之尤者,因述是语为叙而畀之。
吴门冯梦龙题于松陵之舟中
《智囊全集》发凡
一、每部有总叙,每卷前复有题语,一如原刻。惟《经务》卷太繁,今分为上下二卷,益二十八卷为二十九卷云。
一、各条有原刻在某卷,今移载某卷者,皆出先生评定。即同卷中前后,亦多所更置。读者将前刻细心对阅,应知自有经纬。
一、各部如《大智》、《明智》、《察智》等,每卷增添甚多,特以有裨经世,殚力搜辑。其他如《闺智》、《杂智》,即偶增一二,非其急也,阅者勿以偶有见闻,妄訾疏漏。
一、各条有与原刻不同者,始略而今详也。其评辞,亦间有改窜,时露新裁。
一、原刻有补遗,今俱序入,便人观览。
冯子曰: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故愚夫或现其一得,而晓人反失诸千虑。何则?上智无心而合,非千虑所臻也。人取小,我取大;人视近,我视远;人动而愈纷,我静而自正;人束手无策,我游刃有余。夫是故难事遇之而皆易,巨事遇之而皆细。其斡旋入于无声臭之微,而其举动出人意想思索之外。或先忤而后合,或似逆而实顺。方其闲闲,豪杰所疑;迄乎断断,圣人不易。呜呼!智若此岂非上哉?上智不可学,意者法上而得中乎。抑语云:“下下人有上上智。”庶几有触而现焉。余条列其概,稍分四则,曰“见大”,曰“远犹”,曰“通简”,曰“迎刃”,而统名之曰:“上智”。
卷一
上智部见大
一操一纵,度越意表。寻常所惊,豪杰所了。集“见大”。
太公孔子
太公望封于齐。齐有华士者,义不臣天子,不友诸侯,人称其贤。太公使人召之三,不至,命诛之。周公曰:“此齐之高士,奈何诛之?”太公曰:“夫不臣天子,不友诸侯,望犹得臣而友之乎?望不得臣而友之,是弃民也;召之三不至,是逆民也。而旌之以为教首,使一国效之,望谁与为君乎?”
齐所以无惰民,所以终不为弱国。韩非“五蠹”之论本此。
少正卯与孔子同时。孔子之门人三盈三虚。孔子为大司寇,戮之于两观之下。子贡进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夫子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画尽奸雄隐腹。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小人无过人之才,则不足以乱国。然使小人有才,而肯受君子之驾驭,则又未尝无济于国,而君子亦必不概摈之矣。少正卯能煽惑孔门之弟子,直欲掩孔子而上之,可与同朝共事乎?孔子狠下手,不但为一时辨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华士虚名而无用,少正卯似大有用,而实不可用。壬人佥士,凡明主能诛之;闻人高士,非大圣人不知其当诛也。不知其当诛,鲜有不受其蔽。唐萧瑶好奉佛,太宗令出家。玄宗开元六年,河南参军郑铣阳、丞郭仙舟投匦献诗。敕曰:“观其文理,乃崇道教,于时用不切事情。宜各从所好,罢官度为道士。”此等作用,亦与圣人暗合。如使佞佛者尽令出家,谄道者即为道士,则士大夫攻乎异端者息矣。
诸葛亮
有言诸葛丞相惜赦者。亮答曰:“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故匡衡、吴汉,不愿为赦。先帝亦言,吾周旋陈元方、郑康成间,每见启告,治乱之道悉矣,曾不及赦也。若刘景升父子,岁岁赦宥,何益于治乎?”及费祎为政,始事姑息,蜀遂以削。
子产谓太叔曰:“惟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太叔为政,不忍猛而宽,于是郑国多盗,太叔悔之。仲尼曰:“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商君刑及弃灰,过于猛者也;梁武见死刑辄涕泣而纵之,过于宽者也。《论语》赦小过,《春秋》讥肆大眚,合之,得政之和矣。
光武帝
刘秀为大司马时,舍中儿犯法,军市令祭遵格杀之。秀怒,命收遵。主簿陈副谏曰:“明公常欲众军整齐,遵奉法不避,是教令所行,奈何罪之。”秀悦,乃以为刺奸将军。谓诸将曰:“当避祭遵,吾舍中儿犯法尚杀之,必不私诸将也。”
罚必则令行,令行则主尊。世祖所以能定四方之难也。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