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621368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樊登力作。
2013年成立的樊登读书是知识付费时代当仁不让的先行者,2018年,影响人数超过13000000人,成为读书行业的奇迹。樊登读书崛起的真正根源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真的是樊登的信仰和坚守!
当他听到人们说“我没时间读书”“我看不进去”“我一把年纪了,看书还有用吗”……所有的这些说法,他惋惜,却没有轻视。他把大家的痛点当作自己的课题。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他终日思考:我能不能把一本书讲得更有趣,帮助大家快速学习?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哲理,是人们应该看到却总是忽视的?我讲的是否能真正地帮助一个人改变他的生活?
樊登以身践行,他精通大量历史、哲学、文学经典,又精读商业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的新知。几乎成了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并在四年的时间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事业、家庭、与心灵的认知与成长,超过1亿人次的收听!
大量的阅读与分享,让樊登洞察了高效阅读的终极秘密和方法,分享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中。本书涵盖樊登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关键思考。小编认为,你没有理由拒绝这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如果你是想获得心智升级的年轻人,想要快速崛起,同时要兼顾三方面:*要控制时间成本。第二要打破思维边界。第三要克服知识焦虑。《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帮你提升认知效率,从根源克服焦虑与恐惧。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家和家长,更不可错过本书,国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表明:促进人的脑力活动,*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阅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本帮你摆脱思维束缚、获得内在提升的阅读指南。
*后,小编还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广大智识阶层和社会精英。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樊登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透“指数思维”“人工智能”“可汗学院”“万物互联”的本质,让我们一起快速连接未来,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收获时代趋势红利。
2013年成立的樊登读书是知识付费时代当仁不让的先行者,2018年,影响人数超过13000000人,成为读书行业的奇迹。樊登读书崛起的真正根源是——“读书是一辈子的事”真的是樊登的信仰和坚守!
当他听到人们说“我没时间读书”“我看不进去”“我一把年纪了,看书还有用吗”……所有的这些说法,他惋惜,却没有轻视。他把大家的痛点当作自己的课题。为了解决人们生活中的痛点,他终日思考:我能不能把一本书讲得更有趣,帮助大家快速学习?有什么至关重要的哲理,是人们应该看到却总是忽视的?我讲的是否能真正地帮助一个人改变他的生活?
樊登以身践行,他精通大量历史、哲学、文学经典,又精读商业理论、管理学、心理学的新知。几乎成了一个“行走的百科全书”,并在四年的时间里,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释了事业、家庭、与心灵的认知与成长,超过1亿人次的收听!
大量的阅读与分享,让樊登洞察了高效阅读的终极秘密和方法,分享在《读书是一辈子的事》中。本书涵盖樊登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关键思考。小编认为,你没有理由拒绝这本书,除非你拒绝所有的书!
如果你是想获得心智升级的年轻人,想要快速崛起,同时要兼顾三方面:*要控制时间成本。第二要打破思维边界。第三要克服知识焦虑。《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帮你提升认知效率,从根源克服焦虑与恐惧。
如果你是一名教育家和家长,更不可错过本书,国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研究表明:促进人的脑力活动,*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阅读。《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是一本帮你摆脱思维束缚、获得内在提升的阅读指南。
*后,小编还要把这本书推荐给广大智识阶层和社会精英。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樊登用深入浅出的方法,讲透“指数思维”“人工智能”“可汗学院”“万物互联”的本质,让我们一起快速连接未来,在各种不确定性中收获时代趋势红利。
内容简介
读书塑造一个人的一生:我们读什么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读什么,怎么读,如何借由阅读,进而思考、践行?
樊登先生历时4年,深度解读近200本好书,超过1亿人次收听。他将厚书读薄、薄书读厚,把本质、朴素的原理讲得透彻、生动、有生命力。
他的分享,让不同的思想:穿透时间,历经一百年,甚至一千年抵达我们;穿越空间,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片土地到另一片土地。
“人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至。”本书涵盖樊登先生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关键思考,他通过科学和心理学的有效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从而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他笃信: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当一个人手不释卷的时候,会安静沉着,自有力量。
读什么,怎么读,如何借由阅读,进而思考、践行?
樊登先生历时4年,深度解读近200本好书,超过1亿人次收听。他将厚书读薄、薄书读厚,把本质、朴素的原理讲得透彻、生动、有生命力。
他的分享,让不同的思想:穿透时间,历经一百年,甚至一千年抵达我们;穿越空间,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片土地到另一片土地。
“人生如负重远行,不可急至。”本书涵盖樊登先生对认识自我以及如何成长的关键思考,他通过科学和心理学的有效方法,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对幸福的感知力,从而用心若镜,不将不迎。
他笃信:读书是一辈子的事,当一个人手不释卷的时候,会安静沉着,自有力量。
目 录
上 篇 认识自己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幸福的方法: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
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的四个象限
决定幸福的思维方式
正念的奇迹:让焦虑自然消散
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正念之行路漫漫
我战胜了抑郁症:请记住,你并不孤独
什么是抑郁症
九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这样战胜抑郁症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让情绪自由
世上有四种“情绪病”
病态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四步摆脱情绪控制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如何与焦虑相处
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
坏习惯到底从哪里来
与生存本能和谐共处
情绪急救:总有一个疗法适合你
顶住被拒绝的伤害
应对危险的孤独症
在丧失中获得新意义
内疚、反刍、失败、自卑的良药
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重塑精神世界
生活在新时代的原始人
负面情绪如何产生
当我成为我的观察者
为生活注入喜悦的细节
让自己成为变化中的一部分
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赶走压力
战胜压力是不可能的
大脑的内部运作
制造神奇的血清素
中 篇 了解未来
面对未来的正确姿势
未来简史:从人类如何胜出到人类的未来命运
死亡的末日
智人的胜出
智人的退出
未来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时代的生活
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的仆人
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
我们在变化中怎么办
指数型组织:打造“独角兽”公司的十一个强属性
线性思维与指数思维
创业能否成功的分界线
指数型组织的十一个强属性
打造指数型组织
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模式
Zipcar带来了新世界的气息
人人共享的三大核心
共享经济创造奇迹
从零开始,人人参与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未来的学习会是什么样
可汗的创业之初
消灭隐患的精熟教学法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
为现实和未来带来机会
下 篇 精进生活
与自己和解直达精进
离经叛道:做有趣、有胆、有谋的创新者
创新者的两面性
如何判断好创意
获得支持的方法
创新的时机选择
创新者的养成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原理能提前向你描述行为的后果
确保事业成功的战略与配置
把心力交给你的家庭和朋友
100%的正直比98%的正直更容易实现
少即是多:找到你的小确幸
简单的生活静水流深
十八个改变生活的建议
用舍弃来重新设定生活
向前一步:何时觉醒都不晚
女性的困惑与恐惧到底是什么
八个建议让女人的人生丰满、轻盈
女性觉醒也是亲密关系的礼物
这书能让你戒烟:好办法不需要意志力
戒掉小毒虫:尼古丁
戒掉大毒虫:心瘾
快乐戒烟并不难
非暴力沟通:用爱和理解打开一切
力挽狂澜的非暴力沟通
在生活中隐藏的暴力
只要四步,开辟新局面
讲出你未满足的需求
练习以爱回应世界
后记:如何识别一本好书
参考文献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幸福的方法:事关幸福的积极心理学
幸福是一种能力
幸福的四个象限
决定幸福的思维方式
正念的奇迹:让焦虑自然消散
痛苦的根源在哪里
在生活中修习正念
正念之行路漫漫
我战胜了抑郁症:请记住,你并不孤独
什么是抑郁症
九个抑郁症患者的故事
这样战胜抑郁症
我的情绪为何总被他人左右:让情绪自由
世上有四种“情绪病”
病态的思维模式
非理性的人生信条
四步摆脱情绪控制
你的生存本能正在杀死你:如何与焦虑相处
为什么我们控制不住自己
坏习惯到底从哪里来
与生存本能和谐共处
情绪急救:总有一个疗法适合你
顶住被拒绝的伤害
应对危险的孤独症
在丧失中获得新意义
内疚、反刍、失败、自卑的良药
精神问题有什么可笑的:重塑精神世界
生活在新时代的原始人
负面情绪如何产生
当我成为我的观察者
为生活注入喜悦的细节
让自己成为变化中的一部分
消除压力,从大脑开始:用科学的方法赶走压力
战胜压力是不可能的
大脑的内部运作
制造神奇的血清素
中 篇 了解未来
面对未来的正确姿势
未来简史:从人类如何胜出到人类的未来命运
死亡的末日
智人的胜出
智人的退出
未来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时代:未来时代的生活
人工智能不是人类的仆人
人工智能带来的冲击
我们在变化中怎么办
指数型组织:打造“独角兽”公司的十一个强属性
线性思维与指数思维
创业能否成功的分界线
指数型组织的十一个强属性
打造指数型组织
共享经济:重构未来商业模式
Zipcar带来了新世界的气息
人人共享的三大核心
共享经济创造奇迹
从零开始,人人参与
翻转课堂的可汗学院:未来的学习会是什么样
可汗的创业之初
消灭隐患的精熟教学法
存在的,未必是合理的
为现实和未来带来机会
下 篇 精进生活
与自己和解直达精进
离经叛道:做有趣、有胆、有谋的创新者
创新者的两面性
如何判断好创意
获得支持的方法
创新的时机选择
创新者的养成
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正确的思维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原理能提前向你描述行为的后果
确保事业成功的战略与配置
把心力交给你的家庭和朋友
100%的正直比98%的正直更容易实现
少即是多:找到你的小确幸
简单的生活静水流深
十八个改变生活的建议
用舍弃来重新设定生活
向前一步:何时觉醒都不晚
女性的困惑与恐惧到底是什么
八个建议让女人的人生丰满、轻盈
女性觉醒也是亲密关系的礼物
这书能让你戒烟:好办法不需要意志力
戒掉小毒虫:尼古丁
戒掉大毒虫:心瘾
快乐戒烟并不难
非暴力沟通:用爱和理解打开一切
力挽狂澜的非暴力沟通
在生活中隐藏的暴力
只要四步,开辟新局面
讲出你未满足的需求
练习以爱回应世界
后记:如何识别一本好书
参考文献
前 言
亚当和夏娃受了蛇的教唆,要吃智慧果。这个时候,人类的命运其实是有转机的,那就是他俩去跟上帝商量一下,问上帝究竟该不该吃。因为上帝对他们很不错,而且上帝经常在伊甸园里散步,很容易就能碰上。可这俩孩子为啥就不问呢?各位不要以为这是无聊的猜想,这里面隐含着对人类原罪的认识,因为这是人类犯下的个错误,而这个错误在其后不断地重新上演。这个错误就叫作懒惰。
懒惰是原罪?没错!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甚至连问一问上帝,哪怕被拒绝也没什么损失的情况下,人类依然会恐惧于面对这个结果。沿着这条懒惰的动力线看下来,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得那么按部就班了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然后停止学习!大部分人学习只是为了拿到按部就班的成果,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懒得去想。因此,我们人生中需要克服的阻力就是“惯性”!我在讲书时常用的例子是堵车,明明知道堵车的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还是特别缺心眼地生气,暴躁地按喇叭。为什么?惯性!不用动脑子,按照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景的内容设定,此处应该暴躁。不要觉得好笑,我们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惯性设定的程式当中的。上学的时候,读书是惯性的安排,拿到文凭后不读书了也是惯性的安排。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一定要遵从惯性的安排?我可不可以不这么懒惰和恐惧?这些人就叫作智者。
佛陀要挑战的是生老病死的惯性轮回,他思考、苦修、证悟、成佛;孔子挑战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周游列国,承上启下;庄子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惯性诱惑,齐物、逍遥、超然世外……亚里士多德对宇宙的解释和界定统治了西方世界两千年,牛顿突然觉得不对劲,他的思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宇宙;当人们说出“我们不需要上帝,有牛顿就够了”的时候,爱因斯坦又用相对论重新设计了宇宙的样子……我是不是说得太远了?很多人说:“我只是凡夫俗子,也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牛顿、爱因斯坦,能不能别跟我扯这些没用的?”(老实讲,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心痛。)孩子,你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人?明知道生活中有特别多的痛苦还假装乐观地奋斗?是谁阻止了你每天超凡入圣的可能性?仔细想想,其实,除了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惯性栅栏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这就是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因,你一旦开始思考惯性这件事,这道栅栏就开始消失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读书、思考、践行了。你未必要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伟人,但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能够纯然成为一个生活中的艺术家和高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于知名度?那只是另一种惯性。学校为我们设定了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哪些是要下功夫的,哪些是看看就行的。但只要你问一句为什么,这些设定就会土崩瓦解。有太多人拿了很好的文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家庭生活;有太多人考试很厉害,但做人特别猥琐;还有人赚到了很多钱却说自己毫无价值,不想活了……简单点儿讲,就是按照别人安排的知识结构生活,你是无法过上幸福生活的。能不能拿出一点儿力量,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你去图书馆看看,到网上搜一搜,在樊登读书里找一找,找高人请教请教,你的知识结构需要你自己设计和打造。在这一点上,我和埃隆·马斯克的意见一致——不懂就去学。如果你还有一点儿自信的话,学习不丢人,不学还自以为是才丢人。
我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幸福,想知道怎样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可能比研究地心引力还要复杂。我没有苦苦思索到想死的地步,我选择了读书。特别幸运,有本书就叫作《幸福的方法》,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本-沙哈尔教授,他在书里告诉我: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多么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幸福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幸福了很多,没有考试,也不计学分,甚至也不是为了办读书会,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幸福感受是实实在在并伴随终生的。
后来,我有了孩子。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把能找到的家庭教育的书都买来看了一遍。对我(其实是对我儿子嘟嘟)影响的书是《你就是孩子好的玩具》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那时,我在IBM讲授领导力的课程,我发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方法竟然一模一样!核心都是尊重和信任,方法都是沟通、倾听、反映情感、授权、激励、辅导、反馈……我从当上爸爸的天起就成了全家的教育专家,就连孩子不肯睡觉我都有办法搞定。这不是我天生就适合当爸爸,而是因为我相信学习可以解决无助的问题。有很多人在家里喜欢发脾气,无论对孩子、配偶,还是老人。发脾气就是懒惰的表现,以为发脾气可以走捷径,而且也懒得去学习更有效的方法。看看,又回到原罪了不是?
我真庆幸读过《论语》,而且对孔子的观点深信不疑。他说:“不如学!”发脾气、生闷气、喝闷酒、找个红颜知己、离家出走、依靠诗和远方,这些奇怪的方法都是绕个弯子的懒惰。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改变社会,压根儿不需要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口号和心灵鸡汤。所以,我后来读了不少能赚钱的书,比如《疯传》《哈佛商学院受欢迎的领导课》《指数型组织》《销售洗脑》《让大象飞》……还读了不少让我成为半个生活专家的书,比如《幸福的婚姻》《亲密关系》《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还有一些书可以让我冒充半小时的国学专家,比如《梁漱溟先生讲孔孟》《王阳明哲学》《孟子》《魏晋风华》……后来,我办了樊登读书,成了能用读书赚很多钱的读书人。
读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那得取决于你对生活什么时候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不死,读书不止。
懒惰是原罪?没错!懒惰的背后是恐惧——对未知的深深恐惧。甚至连问一问上帝,哪怕被拒绝也没什么损失的情况下,人类依然会恐惧于面对这个结果。沿着这条懒惰的动力线看下来,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活得那么按部就班了吗?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然后停止学习!大部分人学习只是为了拿到按部就班的成果,至于为什么要这么做,懒得去想。因此,我们人生中需要克服的阻力就是“惯性”!我在讲书时常用的例子是堵车,明明知道堵车的时候生气是无济于事的,我们还是特别缺心眼地生气,暴躁地按喇叭。为什么?惯性!不用动脑子,按照大部分人、大部分场景的内容设定,此处应该暴躁。不要觉得好笑,我们每个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生活在惯性设定的程式当中的。上学的时候,读书是惯性的安排,拿到文凭后不读书了也是惯性的安排。只有极少部分人愿意停下来想想:为什么一定要遵从惯性的安排?我可不可以不这么懒惰和恐惧?这些人就叫作智者。
佛陀要挑战的是生老病死的惯性轮回,他思考、苦修、证悟、成佛;孔子挑战的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他周游列国,承上启下;庄子要摆脱功名利禄的惯性诱惑,齐物、逍遥、超然世外……亚里士多德对宇宙的解释和界定统治了西方世界两千年,牛顿突然觉得不对劲,他的思考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宇宙;当人们说出“我们不需要上帝,有牛顿就够了”的时候,爱因斯坦又用相对论重新设计了宇宙的样子……我是不是说得太远了?很多人说:“我只是凡夫俗子,也并不认为自己可以成为牛顿、爱因斯坦,能不能别跟我扯这些没用的?”(老实讲,听到这样的话我就会心痛。)孩子,你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人?明知道生活中有特别多的痛苦还假装乐观地奋斗?是谁阻止了你每天超凡入圣的可能性?仔细想想,其实,除了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惯性栅栏之外,再没有别的什么东西了!这就是佛教讲“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原因,你一旦开始思考惯性这件事,这道栅栏就开始消失了。
接下来,你要做的,就是读书、思考、践行了。你未必要成为影响全世界的伟人,但你一定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能够纯然成为一个生活中的艺术家和高手,也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至于知名度?那只是另一种惯性。学校为我们设定了什么是该学的,什么是不该学的,哪些是要下功夫的,哪些是看看就行的。但只要你问一句为什么,这些设定就会土崩瓦解。有太多人拿了很好的文凭,却无法应付简单的家庭生活;有太多人考试很厉害,但做人特别猥琐;还有人赚到了很多钱却说自己毫无价值,不想活了……简单点儿讲,就是按照别人安排的知识结构生活,你是无法过上幸福生活的。能不能拿出一点儿力量,想一想自己想要什么?你去图书馆看看,到网上搜一搜,在樊登读书里找一找,找高人请教请教,你的知识结构需要你自己设计和打造。在这一点上,我和埃隆·马斯克的意见一致——不懂就去学。如果你还有一点儿自信的话,学习不丢人,不学还自以为是才丢人。
我有一段时间觉得自己不幸福,想知道怎样才能幸福。这个问题可能比研究地心引力还要复杂。我没有苦苦思索到想死的地步,我选择了读书。特别幸运,有本书就叫作《幸福的方法》,作者是哈佛大学的本-沙哈尔教授,他在书里告诉我:幸福与状态无关,幸福是一种能力!多么醍醐灌顶的一句话!我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谋道不谋食”。幸福的能力就像肌肉一样,是可以锻炼的!这本薄薄的小书让我幸福了很多,没有考试,也不计学分,甚至也不是为了办读书会,但这本书带给我的幸福感受是实实在在并伴随终生的。
后来,我有了孩子。在孩子还没出生的时候,我就把能找到的家庭教育的书都买来看了一遍。对我(其实是对我儿子嘟嘟)影响的书是《你就是孩子好的玩具》和《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那时,我在IBM讲授领导力的课程,我发现教育孩子的方法和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方法竟然一模一样!核心都是尊重和信任,方法都是沟通、倾听、反映情感、授权、激励、辅导、反馈……我从当上爸爸的天起就成了全家的教育专家,就连孩子不肯睡觉我都有办法搞定。这不是我天生就适合当爸爸,而是因为我相信学习可以解决无助的问题。有很多人在家里喜欢发脾气,无论对孩子、配偶,还是老人。发脾气就是懒惰的表现,以为发脾气可以走捷径,而且也懒得去学习更有效的方法。看看,又回到原罪了不是?
我真庆幸读过《论语》,而且对孔子的观点深信不疑。他说:“不如学!”发脾气、生闷气、喝闷酒、找个红颜知己、离家出走、依靠诗和远方,这些奇怪的方法都是绕个弯子的懒惰。认认真真地读书、学习,用学到的知识改变自己、改变社会,压根儿不需要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口号和心灵鸡汤。所以,我后来读了不少能赚钱的书,比如《疯传》《哈佛商学院受欢迎的领导课》《指数型组织》《销售洗脑》《让大象飞》……还读了不少让我成为半个生活专家的书,比如《幸福的婚姻》《亲密关系》《母爱的羁绊》《叛逆不是孩子的错》……还有一些书可以让我冒充半小时的国学专家,比如《梁漱溟先生讲孔孟》《王阳明哲学》《孟子》《魏晋风华》……后来,我办了樊登读书,成了能用读书赚很多钱的读书人。
读到什么时候是个头呢?那得取决于你对生活什么时候失去好奇心。好奇心不死,读书不止。
媒体评论
在线试读
关于认识自己的废话
从苏格拉底到现在的哲学家,无数的“大脑袋”所做的主要的工作就是帮助人们认识自己。从目前“吃瓜群众”的数量来看,这个工作不算成功。所以,就当是废话吧,也不在乎我再多说一些。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困惑的,他们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们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挥,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动。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所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居然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感受。等到受了很多现实的挫折后,他们才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为什么让一个孩子看电视长大会情商比较低?因为他对电视所做的事电视没有反馈,所以他无从判断这件事的对错和尺度。大部分人的发育就到这里了,世界怎么反馈我,我就是什么。我的收入排名、学历、出身、社会荣誉,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当然,总会有智者停下来问问: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通过大量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些社会标准,竟然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障碍。这些妄想、执着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惯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为什么总在不断地追名逐利,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小时候因家庭贫困而被嘲笑过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了面子活一辈子,顿顿饭都要抢着埋单;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幸好还有智者们: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复所有的伤,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说自己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应该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觉得这些人离你太远了,你只需要知道怎样才能不用还房贷,那你这辈子恐怕有还不完的房贷了。人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中国古人讲:以理化情。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觉得众生可爱、可怜。
你今天有点儿钱又有点儿闲,这正是认识自己好的机会。如果你把来之不易的闲工夫只用来玩游戏,那当然无可厚非,只能说那是你当下的选择。但万一,你突然灵光乍现,想要拿起一本书,去了解这些智者都是怎样思考人生的,那请你不要放下这个善缘,也许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你要对时间有点儿信心,在时间的严格筛选之下,还能够在书店里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载体,多半值得我们了解一下。好的书终都会把你引导向同一个方向——认识你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能不能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还有没有不同的道路?
如果一本书中所说的东西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很多人按照惯性生活,这对于想要利用这一惯性的人来讲是再好不过的。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开始想自己的惯性和本质了,有人说上帝就会发笑。但谁又知道上帝不是看到你迷途知返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为什么认识自己是一件困难的事。小孩子在刚出生的时候是困惑的,他们以为整个世界与他们是合一的。小胳膊一挥,好像整个世界都在动。后来,慢慢发现自己哭的时候别人似乎并不难过,才知道自己和世界的不同,但依然倔强地认为世界应该听自己的。所以,所有三岁前的孩子都有过不讲理哭闹的时候,那是因为他们不能理解居然别人没有和他一样的感受。等到受了很多现实的挫折后,他们才学会观察和理解他人。
大部分人会觉得世界比自己要强大和重要得多,所以通过世界的反馈来定义自己。为什么让一个孩子看电视长大会情商比较低?因为他对电视所做的事电视没有反馈,所以他无从判断这件事的对错和尺度。大部分人的发育就到这里了,世界怎么反馈我,我就是什么。我的收入排名、学历、出身、社会荣誉,这一切就构成了我的人生和追求。当然,总会有智者停下来问问:这真的是我吗?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佛陀为了这件事在菩提树下苦苦思索,突然明白,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我们通过大量的人生经验总结出来的那些社会标准,竟然成了遮蔽我们认识自己的障碍。这些妄想、执着究竟是什么?简而言之,就是惯性。就像智者不理解人为什么总在不断地追名逐利,我们也无法理解飞蛾为什么执着地扑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惯性行为,太执着了就会有伤害。比如,一个小时候因家庭贫困而被嘲笑过的孩子,就有可能为了面子活一辈子,顿顿饭都要抢着埋单;一个被父母伤害过的姑娘,就要在男朋友面前各种“作”,以证明对方在乎她;从小被严格要求的学霸,做什么事都不能令自己满意,焦虑得睡不着觉……这就是惯性的来源,你无法选择。
幸好还有智者们:老子说要复归于婴儿,就是要复所有的伤,回归到与天地合一的境界;佛陀说要破除我执,就是要打破惯性,重新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关系;孔子说自己70岁以后随心所欲,不逾矩,他老人家应该是和自己和解了。如果你觉得这些人离你太远了,你只需要知道怎样才能不用还房贷,那你这辈子恐怕有还不完的房贷了。人怕生活在一个对痛苦习以为常的世界。麻木并不能减少痛苦,相反,对生活麻木的人往往对痛苦更敏感。比如一个声称破罐子破摔的人,就很有可能因为一次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社会。中国古人讲:以理化情。越接近这个世界的原理和真相,就越觉得众生可爱、可怜。
你今天有点儿钱又有点儿闲,这正是认识自己好的机会。如果你把来之不易的闲工夫只用来玩游戏,那当然无可厚非,只能说那是你当下的选择。但万一,你突然灵光乍现,想要拿起一本书,去了解这些智者都是怎样思考人生的,那请你不要放下这个善缘,也许这一刻就是你人生的转折点。你要对时间有点儿信心,在时间的严格筛选之下,还能够在书店里有一席之地的思想载体,多半值得我们了解一下。好的书终都会把你引导向同一个方向——认识你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想?为什么会那么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我能不能走上另外一条道路?还有没有不同的道路?
如果一本书中所说的东西都是迎合你的需求、增加你的自我崇拜、放大你的欲望、跪求你的认同的,你一定要小心,它不只是想赚你的钱,还想让你变得更傻。很多人按照惯性生活,这对于想要利用这一惯性的人来讲是再好不过的。当你有了独立的思考能力,开始想自己的惯性和本质了,有人说上帝就会发笑。但谁又知道上帝不是看到你迷途知返而发出会心的微笑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