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908563
《富兰克林自传》是两个多世纪以来出版史上的优秀畅销书之一,富兰克林在1771年动笔,虽然*后因为他的去世没有完成,但仍然拥有巨大的价值。这本自传在读者的热切期盼中出版,一经问世,立刻被翻译为多种文字。
这部自传被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读本”,富兰克林影响了美国二百多年来的无数年轻人,甚至全世界无数民众都以他为人生楷模,循着他的成功路径提升自己。
《富兰克林自传》实际上是本杰明·富兰克林写给儿子威廉·富兰克林的家书,1771年动笔,1788年完成。富兰克林把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娓娓道来,在通俗易懂的叙述中闪现着睿智和哲理的火花,鼓舞了几代美国人,也开创了美国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文学体裁。富兰克林的经历引人奋斗,他的人生信条助人成功,他的自传语言平实而谦逊,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引领着人们改善自己,鼓励自己。
图书目录(录一、二级目录)
章 家族逸事拾遗
迄今为止,我一帆风顺/1
卑微而又光荣的家族/2
曲折的童年之路/5
第二章 初的挣扎与奋斗
因兴趣成为学徒工/9
争论的价值不在争论本身/10
节制饮食使人头脑清醒/12
第三章 从学徒到主编,再到失业者
傲慢即愚蠢/14
在报纸上崭露头角/15
从主编成为失业者/17
第四章 先到纽约,再转战费城
艰难的海上旅行/19
在费城睡过的所房屋/20
在他乡,我混得还不错/23
意外得到总督的青睐/26
第五章 来自波士顿的愤怒和祝福
带着推荐信返回波士顿/28
躲避恶人,比躲避暗礁更有价值/29
我犯了一个重大错误/31
第六章 我一直处在蒙蔽之下
理性,总能为人类制造借口/34
我与里德小姐恋爱了/35
英国之行终于起航/38
识破了骗子的面目/39
第七章 在伦敦随遇而安的日子
初到伦敦,失去了朋友/41
永远不要得罪身边的人/43
以商号雇员身份回美洲/46
我再一次失业了/48
第八章 从打工到创业
重回印刷行业/50
个真正的合伙人/52
我对道德伦理的看法/54
桶金子/56
第九章 成为费城的印刷商
我与我的社团/58
勤奋对于我的重大意义/59
报纸办得很不错/60
我们的合伙出现了危机/61
纸币的性质和需求/63
第十章 创办美洲个图书馆
重拾旧情,与里德小姐结婚/66
北美个图书馆/67
詹姆士保存的信件/68
第十一章 我所坚守的品德与宗教
图书馆带来的巨大影响/74
妻子与我一生勤勉行事/76
第十二章 成就一生的十三个好习惯
十三个成就一生的习惯/79
随时准备自我检查/81
完成计划贵在坚持/83
因谦虚而感到自豪/85
第十三章 出版超级畅销书
我未完成的巨大计划/88
《穷理查年鉴》与大众教育/90
引用的布道,好过刻板的
说教/91
学习外语要循序渐进/93
第十四章 进入政界,次升迁
扩大社团的影响力/95
正式进入政治生活/96
建立支消防队/97
怀特菲尔德牧师/98
第十五章 筹建州防务体系
成立“哲学研究会”/102
筹建州防务体系/103
攻克难题,不一定要走直线/105
遗训神圣不可侵犯/107
第十六章 筹建费城所大学
人们应该慷慨地奉献自己的
发明/109
从一无所有到建立大学/110
履行政府工作的义务/112
第十七章 做慈善也要依靠政治智慧
玩弄手腕,筹建慈善医院/114
推动城市建设/116
人的幸福感取决于身边的
小事/118
关于建立联邦的计划/120
巧施计,与各方周旋/123
第十八章 奔赴前线,统军边防
为将军筹措车马/125
将军自大导致了失败/128
战争遭遇了惨败/131
到边疆巩固防务/133
我成为指挥官/136
第十九章 科学成就享誉世界
我的电学实验/139
新总督来到费城/142
第二十章 出使英国,不辱使命
拖延的将军/144
越低的椅子越舒服/146
速度快的帆船/148
和平解决争端/150
译者序
一七○六年一月十七日,本杰明·富兰克林出生在波士顿的一个卑微的家庭,家里共有十七个孩子,兄长们去了不同的行业当学徒。富兰克林八岁时进入学校读书,因为贫穷很快便辍学了。虽然他的求学经历非常短暂,但他从没有停止过学习。
对学习的渴望让富兰克林抓住所有阅读机会,他十四岁便开始为哥哥办的报纸投稿,后来还成为该报的主编,之后他只身来到费城成为印刷所的工人,继而辗转去了英国各地。他在二十岁时回到费城,并且独立开办印刷所。二十一岁时他建立了社团,而这个社团也就是后来的美国哲学会,除此之外,他还出版发行了殖民地有影响力的报纸。不满三十岁,他就已经成为成功的商人,并且在政坛崭露头角。
富兰克林一生获得了无数成就,受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爱戴。他的人生经历几乎可以写成一部百科全书。
作为发明家,富兰克林的故事早已为人熟知:他大胆的实验成功地将天上的雷电引到地上;他发明的避雷针让无数人免遭雷电的袭击;他发明的暖炉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为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木柴;他改进的路灯使街道亮若白昼;他发明的双焦距眼镜让人们的阅读更加便捷,他还首次记录了北极光,甚至次发现了墨西哥湾暖流……
作为政治家,他多次当选州议会议员,并且创立民主党,制定了议员选举法,主张通过人民的监督来规范权力的使用;他规范了新闻出版,成立了美洲家会员制图书馆,并且建立起邮政系统和消防系统,成为费城所大学和家医院的创立人。他先后成为《独立宣言》以及美国宪法的起草人,他倡导“废奴运动”,并且推动了宪法的通过……
作为外交家,他多次出使欧洲与权贵辩论,为北美人民争取权益。他的外交智慧无与伦比,在他七十岁时访问法国,是法国轰动一时的人物,人们争相与他交谈,并将他的头像挂在街上、家中,甚至印在印刷品上。他与法国周旋缔结了法美同盟,并且获得大量贷款,得到国际舆论支持……
他的成功令人瞩目,他出身卑微,却能够跻身伟人之列。通过奋斗,他掌握了多种语言,集政治家、科学家、外交家、成功商人等光环于一身,而他的自传成为历代青年解读伟人成功密码的书籍。
这本自传是两个多世纪以来出版优秀的畅销书之一,富兰克林在一七七一年动笔,虽然后因为他的去世没有完成,但仍然拥有巨大的价值。这本自传在读者的热切期盼中出版,一经问世,立刻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富兰克林自传》被认为是改变了无数人命运的“美国精神读本”,富兰克林影响了美国二百多年来的无数年轻人,甚至全世界无数民众都以他为人生楷模,循着他的成功路径提升自己。
他的经历引人奋斗,他的人生信条助人成功,他的自传语言平实而谦逊,书中那些娓娓道来的人生道理引领着人们改善自己,鼓励自己。相信,此书能够改变您的人生,助您走上成功的道路。
章 家族逸事拾遗
迄今为止,我一帆风顺
亲爱的儿子:
必须承认,我一直对搜集家族的一切珍闻趣事抱有兴趣。你也许还记得我们在英格兰居住的日子,那段时间里我曾经为了搜集家族故事而遍访那些知情人,我猜测你也许有如我一样的兴趣。
在我身上的事情有些你并不知情,但这些故事有利于你了解我一生的境遇。现在,我正在乡间休假,估计会有整整一个星期的空闲时间,因此我能够坐下来为你把这些故事写出来。
当然,促使我动笔的原因不止如此。我出生在一个穷苦而卑贱的家庭,但是现在正过着富裕的生活,甚至在世界上有一些声誉。迄今为止,我的一生幸运而顺利,这也许来自我的立身之道和处世方法,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上帝的眷顾之下。我的子孙后代或许愿意了解我的处世之道,如果他们在未来遇到与我相似的情况,倒是可以借鉴我的一些成功经验。当我回顾我一生的所有幸运时,我不得不这么说:
如果人生可以选择,我宁愿将我的一生重新演绎。就像作家一样,抓住文章再版的机会改正之前犯下的错误。除此以外我还能够躲避生命中出现的那些不幸。即使这样的要求不被上帝允许,我仍然愿意再走一次人生之路。
既然没有人能新演绎生命,那么与我的希望接近的就是尽情回忆我的一生了。为使我的回忆能够保持久远,我就需要将其记录下来。
与其像其他老人一样谈论自己和自己过去的作为,我宁愿写下来,这样做听者不会感到厌倦,他们不必因为我是个老人而必须听我的唠叨,听与不听可以悉听尊便。后我还是承认了吧(即使我否认别人也不会相信),写自传还能够大大满足我的虚荣心。
说句实在话,我时常听见或在书上看到别人说完“我可以毫不自夸地说……”这种开场白后,跟着就是大篇自吹自擂的话。不管自己是多么的自负与虚荣,他们还是不喜欢听别人的自吹自擂,但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宽容他们的自负心,我相信这样的心理安慰给自己和他人都会带来一些好处。在许多情况下,一个人把生命中的自负和虚荣当作上帝的恩赐,这种想法永远都不荒谬。
既然我刚才提到了上帝,我愿意谦恭地承认我过去所有的幸福都源自上帝的旨意。按照这些仁慈的旨意,我学会了与人相处并且依靠这种处世之道获得成功。这种信仰使我希望(虽然我不该如此臆断)上帝在将来会像从前那样祝福我,不论是容忍我继续享有这些幸福,还是像所有人一样忍受命中注定的遭遇。我的未来只掌握在上帝的手里,他能够给予我们幸福,也可以通过苦难来祝福我们。
卑微而又光荣的家族
我有一位与我有着同样兴趣的伯父,他对搜集家族中的遗闻逸事也十分感兴趣。他曾经交给我一些笔记,其中记载了家族的一些事情。从这些笔记中我知道我们的家族在诺桑普顿郡的埃克顿村至少居住了三百年之久,在这以前还有多少年他也不曾提及,也许从“富兰克林”由一个词(franklin一词指某个阶层的人们)变为一个姓氏的时候吧,因为那时候英国人都在给自己找姓氏。那时候,祖先们享有三十英亩的自由领地,并且以打铁为副业。
打铁这一传统在家族中沿袭了下来,到我伯父这一代仍在继续。长子都要学打铁,我伯父和我父亲都遵照这个传统而让他们的长子成为铁匠。我查阅了爱克顿教区的户籍册,在上面找到了一五五五年之后的所有记录,包括出生、嫁娶以及丧葬等内容,而之前的就没有了。有趣的是,我发现不仅我是小儿子,我父亲也是小儿子,而他的父亲也是小儿子,这种情况整整延续了五辈人。
我的祖父叫作汤麦斯,他生于一五九八年,一直住在埃克顿直到他无法从事劳动而住到他儿子约翰家为止,约翰是牛津郡班布雷村的染匠,我父亲曾经做过约翰的学徒。后来,祖父在那里去世并埋葬在那里。一七五八年的时候,我们还见过他的墓碑。
祖父的长子汤麦斯(也就是我的大伯)住在埃克顿的老宅里面,大伯死后将住宅和田产留给他的独生女,后来女儿和来自威灵堡的女婿费舍尔将房屋卖给了现在的庄主——麦斯德先生。我的祖父一共抚养了四个儿子,他们分别是汤麦斯、约翰、本杰明和约瑟。我手边没有关于他们的材料,但是我会将我对他们的回忆写出来,如果这份纪录在我走后没有丢失的话,你就可以从中获取详细的信息了。
汤麦斯是长子,遵照传统成了铁匠。不过,他悟性很高,后来得到了当地教区的大绅士帕尔麦先生的鼓励,与他所有的弟弟一样,转而求学进修。终,他取得做一名公证人的资格,在当地很有声望。他是当地包括他所居住的村,以及诺桑普顿的城镇,甚至他所在的整个州的一切公益活动的主要推动者,影响非常大。关于他的故事,我们听过很多。他受到埃克顿教区哈利法克斯勋爵的赏识和奖励。
他在一七○二年一月六日去世,巧的是,四年之后的同一天我出生了。我记得当我们从埃克顿教区的老人口中听到他的生平时,你认为他的性格和生平与我惊人地相似,对此你很惊讶而说道:“假如你在他去世的那一天出生,恐怕人家认为是他的灵魂转世!”
二儿子约翰做了染匠,我一直认为他是染呢绒的。
三儿子本杰明在伦敦拜师,终成为一名丝绸染匠。他同样是一个秉性聪颖的人。我对他的印象很深,当我还是一个小孩的时候,他曾经漂洋过海到波士顿投奔我父亲,还跟我们一起生活了好几年。他非常健康长寿,他的孙子萨缪尔·富兰克林现在仍然住在波士顿。他去世前留下了两本四开本诗作原稿,里面收藏了一些赠给亲友的即兴小诗。他还曾教给我一套他发明的速记术,遗憾的是我对此疏于练习而忘光了。我的名字就是根据这位伯父而来,由此可见他与我父亲的关系是多么深厚。
本杰明伯父是一个非常虔诚的信教者,是传教士们忠实的听众。他用自己发明的速记术将所听到的布道记录下来,他身边有许多这样的笔记本。在一定程度上,他也是一个不错的政治家,但实际上,他如此关心政治与他的地位并不相符。近,我在伦敦获得了他所搜集的从一六四一到一七一七年的政论手册,从手册上的序号来看,许多内容已经遗失了,但还留有对开本八册,四开本和八开本二十四册。这些书是我从认识的一个旧书商人那里得到的,有时我会从他那里买书,就将这些书册送到我这里来了。看上去,这些书册是我这位伯父去美洲之前留在伦敦的,还能看到五十多年前他在书边上所加的注解。
我们的家族虽然卑微,但很早就参加了宗教改革运动,在玛丽女王统治时期就一直坚信新教。他们激烈地反对教皇,以至于时时面对遭遇迫害的危险。因为信奉新教,所以他们有一本英文版的《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使用的拉丁文版《圣经》。为了藏匿和保护这本英文版《圣经》,他们把书页打开,用绳子绑在一张折凳的底面。每当我的曾祖父的父亲向全家宣读经文时,他就会将折凳翻过来放在膝头,翻动绑在下面的书页。他的一个孩子站在门边放哨,如果看见教会法庭的执行官走过来就会给家人通风报信。这时候,折凳又重新翻过来四脚落地放好,那本《圣经》又像原先那样藏起来了。
这些是我从本杰明伯父那里得知的,一直到大约查理二世统治末期,我们整个家族都还信奉国教。在那个时期,牧师不信奉国教是会被开除教籍的,有一部分被开除教籍的牧师在诺桑普顿举行了会议,那之后本杰明和约瑟改信了非国教,并且一生不渝,而家族的其他成员则仍然信奉国教。
约瑟就是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成家很早,约在一六八二年的时候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举家搬到了新英格兰。这次搬家是有原因的,当时在英格兰,非国教的宗教集会被法律所禁止,常常受到干扰和破坏。我父亲的一些有声望的朋友打算移居到新大陆去,我父亲答应了与他们一起前往美洲,希望在那里获得宗教信仰自由。
我的父亲有十七个孩子,他的任妻子在新英格兰又为他生下了四个孩子,他的第二任妻子则为他生了十个孩子。我还记得在餐桌旁边围坐着十三个小孩的场景。后来,这十三个孩子都长大成人,各自成了家。
我是小的儿子,比我小的只有两个妹妹。我的出生地是新英格兰的波士顿。我母亲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她叫作亚比娅·福尔杰,是彼得·福尔杰的女儿。我的外祖父是新英格兰的批移民,曾经得到可顿·马瑟尔的赞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可顿·马瑟尔在美洲教会史中称我的外祖父为“一个虔诚而有学问的英国人”。
我听说外祖父曾经写过各式各样的即兴短诗,然而只有一篇得以付印,我在多年前曾经读过。这首赠予当地执政当局的诗写于一六七五年,采用当时民间流行的诗体。诗歌拥护信仰自由,维护饱受迫害的浸礼会、贵格会以及其他宗教团体,诗歌指出殖民地发生的印第安人战争和其他灾祸都源自宗教迫害,这是上帝对人间罪恶的判决和惩罚,他在诗中奉劝当局废除那些泯灭人性的法律条文。
在我看来,整首诗写得简单朴实,落落大方。初的两行我忘记了,但我仍然记得这首诗的后六行,大意是说他的批判建立在善意之上,所以他没有隐匿自己的真实姓名。
我发自内心地憎恨
去做一个匿名的造谣者;
所以,就在这
我所居住的雪本镇
我将我的名字告诉你们
你真实而毫无恶意的朋友
彼得·福尔杰
曲折的童年之路
我的兄长们各自到不同行业拜师学艺,而我却被送到语法学校去学习,因为父亲打算把我当作儿子中的什一税奉献给教会。
那一年我才八岁。我想我的领悟力一定很强,在记忆中我一直就是识字的,而且父亲的朋友们都说将来我会学有所成,这些鼓励更加坚定了父亲送我上学的决心。本杰明伯父也支持我读书,他还提议将他参加说教会的笔记全部送给我(我想这大概算作开张的股本吧),条件仅是让我学习他的速记术。我在语法学校待的时间不到一年,便已经逐步地从全班的中等生升为优等生,紧接着我跳级升入二年级,目的在于随着整个二年级在年底升入三年级。
然而,美好的时光至此戛然而止。父亲考虑到家庭人口众多,负担不起我在大学求学的费用,而且看到许多人受过大学教育却仍然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他曾在我面前对他的朋友们说过这个原因),于是他改变初衷,将我从语法学校弄出来送到了一家学习书法和算术的学校。这所学校是当时的著名人物——乔治·布朗纳先生开办的。总的来说,他办学校很有章法,对待学生循循善诱,春风化雨。在他的教导下,我很快就能写出一手工整的书法,但我的算术总是不及格,始终没有丝毫进步。
在我十岁的时候,父亲将我从学校接回来帮他打理生意。当时他经营的是油烛和肥皂制造业。这并非他的本行,但来到新英格兰以后染制业生意清淡,无法据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就改了行。那时候,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父亲修剪烛芯、灌烛模、看管店铺、跑跑腿,等等。
我恨死了这个工作,而对航海充满向往,但是父亲坚决反对。不过,那时我们住在沿海,我常有机会亲近大海。我早早地就学会并擅长游泳,当然也学会了划船。当我和其他同龄人在船上的时候,他们总是听我的,尤其是在遇见麻烦事的时候。
在其他场合我也是孩子王,当然有时候我也会使他们陷入麻烦当中。在这里我想讲一个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你能看出来我那时就已经小有热心公益的苗头,虽然这件事做得出格了。
在磨坊贮水池旁边有一个盐沼,涨潮的时候我们常常站在盐沼边上钓鲦鱼。长期的踩踏使盐沼边形成了一个小泥沼,于是我建议在那里修筑一个供我们站立的码头。我把一大堆符合需要的石块指给伙伴们看,其实这些石块是为了在盐沼边上建筑一所房子而预备的。
当天晚上,工人们离开工地之后,我和几个同伴像一群蚂蚁一样,两三个人分成一组,分工合作将所有石块全搬来修了我们的小码头。第二天早晨工人们发现石堆居然不见了,惊讶之余,终于在我们的码头上找到丢失的石块。经过调查,他们发现是我们干的好事,就向我们的家长告了状,有几个小伙伴因此受到其父亲的责备。
我一再对父亲辩解,我认为我的做法出自善心,但是父亲终改变了我的看法,他说了一句让我深信不疑的话:“再有意义的事,也要以诚信为前提。”
我想你大概也想知道一些关于我父亲的事吧,比如外貌与性格。
我父亲有着一副好身板,中等身材,结实而健美。他头脑聪明,而且擅长画画和音乐。他的嗓音清脆悦耳,有时他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就会拿起小提琴演奏赞美歌,配上他轻轻的吟唱,听起来非常棒。除此之外他在机械方面也很有天赋,对其他行业的工具往往能够运用自如。当然,这些都不算什么,他的强项在于处理重大问题,面对再麻烦的事他都能给出深刻见解并且判明是非。
我得承认,他从来没有参加政府的工作——家里很多孩子需要他教育,困难的家境也使他无法离开他的生意——但是我清楚地记得常常有地方上的名人来拜访他,向他请教镇上或他所属教会的相关问题。对于父亲的判断和忠告,他们总是非常重视。不仅如此,如果人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也会来找他帮忙。他甚至常常被人们选为仲裁人,帮助调解争执双方的矛盾。
父亲有着独特的教育方式。他喜欢请一些通达事理的来家里做客,一边就餐一边谈话。每当有这样的聚餐,他总会找到一些有趣的话题来拓展孩子们的眼界。在这种熏陶下,我们建立了善良、正直、审慎的美德,不会注意或是很少注意桌上的饭菜如何,味道怎么样、是否新鲜,不会在食物上攀比。我长大以后对这一类事物仍然漠不关心,我更愿意关注其他有价值的事情。
如果有人问我几小时之前吃了什么,我总是不知道如何回答。在旅行时,我的旅伴们会因为找不到可口的食物而痛苦不堪,他们无法满足自己高贵而精致的口味和食欲。而对于我来说根本不存在这样的痛苦,我的习惯为我添了不少便利。
与我的父亲一样,我的母亲也有着健壮的身体:她亲自为十个孩子哺乳。除了导致我父母死亡的疾病之外,我从来没听说他们患过其他病。我的父亲活到八十九岁,母亲去世时则已有八十五高龄。他们去世后,遗体合葬在波士顿。几年前我为他们立了一块大理石墓碑,上面铭刻着以下碑文:
约瑟·富兰克林
和
他的妻子亚比娅
合葬于此。
他们相亲相爱
携手走过五十五个春秋
他们没有田产亦没有高俸厚禄
在上帝的眷顾之下
靠着不断的劳动和勤勉
他们维持了一个人口众多的家庭
安乐度日
他们哺育了十三个孩子和七个孙儿孙女
并且获得世间的赞誉
亲爱的读者,你应该从这个故事中获得鼓励
在工作中兢兢业业吧
笃信上帝
约瑟是个虔诚谨慎的男子
亚比娅是个细心贤淑的女子
他们的幼子立此碑铭
以表孝意和缅怀之情
约瑟·富兰克林生于一六五五年,死于一七四四年,享年八十九岁。
亚比娅·富兰克林生于一六六七年,死于一七五二年,享年八十五岁。
我这样唠唠叨叨的早已偏离了主题,不难看出我正在走向衰老,过去我写文章比现在思路清楚得多。不过,毕竟面对的情景不同,正如一个人不可能盛装出席一个小型的私人聚会,我的离题只是一个小失误罢了。
言归正传,我在父亲的铺子里连续工作了两年,到十二岁才不再为父亲打工。我的哥哥约翰原本是学习制造皂烛的,然而他终离开父亲到罗得岛成了家,独自做起了生意。种种迹象表明,我注定要接替他而成为一个皂烛工人了。
然而我对这一行业的抵触让父亲陷入深深的焦虑之中,他担心如果不替我谋得一个心仪的职业,我就会像他的另一个儿子约瑟一样离家出走,私自跑去航海,这会把他活活气死。所以有时他会刻意带着我出去走走,观察木匠、瓦匠、旋工或者铜匠的工作。
他一门心思地培养我对某种行业兴趣,密谋将我牢牢地拴在陆地上。
第二章 初的挣扎与奋斗
因兴趣成为学徒工
从父亲带我外出寻觅合意之工作的时候起,观察手艺高明的工人灵巧地使用工具成为我的乐趣之一。这种细致而耐心的观察习惯对我大有益处,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当家里有东西需要修理却找不到工人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胜任这些修理任务。有时候我会突然冒出做实验的想法,新鲜而炙热,而同样得益于之前长时间的观察我能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用的小装置。
终,我的父亲为我选择了刀匠这一行业。恰巧那时本杰明伯父的儿子萨缪尔在伦敦学了如何制刀并来波士顿开店,于是我被送到他那里与他同住,以便试试这个行业。但是萨缪尔希望从我身上获得一些报酬,父亲一怒之下将我带回了家。
从孩提时代起,我就热衷于阅读,所有的零花钱也都用于买书。因为我喜爱约翰·班扬所写的《天路历程》,所以他单独发行的小册子我全部收集了。后来我把它们卖了,用所得的钱买了柏顿的《历史文集》。这些由小贩们兜售的书籍都是小开本的,价格很实惠,全集共有四十或是五十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