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648036

那还是叔祖父
——毛泽东和毛裕初 / 1
点燃韶山革命的火种
——毛泽东和钟志申 / 11
“皮蛋”又叫“享二哥”
——毛泽东和邹普勋 / 19
接济儿时好友“张一哥”
——毛泽东和张有成 / 28
郭梓阁是个好人
——毛泽东和郭梓阁 / 36
有困难,尚可设法帮助
——毛泽东和郭梓材 / 44
一个失业的法科生
——毛泽东和毛岱钟 / 52
新学堂里的旧交
——毛泽东和毛钦明、毛森品 / 60
友谊原则两得兼
——毛泽东和谭世瑛 / 68
贤兄大才 愿为知己
——毛泽东和萧三 / 75
一位政治家和一位数学家的友谊
——毛泽东和汤璪真 / 87
五十年的交情
——毛泽东和易礼容 / 96
忘年密友
——毛泽东和何叔衡 / 106
坦诚相待的义友
——毛泽东和邹蕴真 / 114
皆可大造
——毛泽东和陈昌 / 122
亲密朋友的合与分
——毛泽东和萧子升 / 131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毛泽东和张昆弟 / 139
将肩挑日月
——毛泽东和罗学瓒 / 149
好学有远志
——毛泽东和邹彝鼎 / 160
志同道合 救国救民
——毛泽东和蔡和森 / 168
笃念旧交
——毛泽东和贺果 / 177
同窗诗友 密切往来
——毛泽东和周世钊 / 186
辩论总是会有益的
——毛泽东和蒋竹如 / 197
后记 / 207
挚挚同学情
伟人毛泽东一生入读了 13 所学校。1902 年,9 岁的他进入韶山冲南岸私塾启蒙,在家乡“六年孔夫子”换了 7 所私塾。私塾同学都是乡邻,他们调皮玩乐、抗议塾师体罚、偷看小说、憧憬外面的世界,在纯真的年代里,他们一起成长,建立了纯洁的感情。
1910 年,17 岁的毛泽东考入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从此走出了乡关,走向了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湘乡求学拉开了他接受新式民主教育的序幕,此后他入学的湘乡驻省中学堂、公立高级商业学校、湖南全省高等中学校,湖南省立第四师范,以及他求学时间长、对他人生影响,学生生涯后一站的湖南省立师范,这些学校都地处湖南省会长沙,汇聚了来自全省各地学业优异、追求进步的青年学子们,毛泽东与他们中不少人结成了肝胆相照、坦诚相见的朋友,他与这些志同道合的学友们携手共进,谱写了一曲曲激昂的奋进之歌。
以真挚和朴实为基,以信任和坦诚为石,毛泽东和同学们筑起友谊的长城,抵御敌人的无情刀剑,抵挡乱世的诡谲风云。读私塾时学生们要自己带中饭,有同学家里穷没有带饭,毛泽东宁愿吃不饱肚子,也要把自己的饭菜分一半给同学。“韶山冲来冲连冲,十户人家九户穷”,这样偏僻的穷山沟里只走出了毛泽东、毛岱钟等寥寥无几的有一定家庭条件且求学意志坚定的少年。当毛泽东寻求到了理想,走上新的征途时,他没有忘记仍困居在家乡一隅的亲友们、同学们,仍无比地信任着他们。他劝说中断学业的同学重拾课本,走进他开办的湖南自修大学;他带领有勇气、有想法的同学走上革命道路,介绍他们入团入党。他在家乡播下革命的火种、建立起个农村党支部,为乡亲们,为更多留在家乡的同学指明新的路途。同样,朴实的私塾同学是毛泽东有力的后盾。当毛泽东要在韶山开展农民运动时,是他的同学钟志申个站出来支持他;当毛泽东被敌人通缉时,是他的同学张有成、郭梓阁兄弟不顾自身安危掩护他脱离危险;当毛泽东为大家而无法顾全小家时,是他那些老实巴交的乡亲、同学为他保护祖坟,守住屋舍。
毛泽东是一个感情十分热烈的人,他“求友之心甚热”,他真挚的情感使他每到一个陌生的地方都可以寻求到真正的朋友。即便是在排外思想严重,他感到颇为压抑的东山学校,他还是结交到了谭世瑛、萧三等几个密切的好友。1915 年秋,在一师求学的毛泽东向长沙各校发出征友启事,说“愿嘤鸣以求友,敢步将伯之呼”,意欲结交刻苦耐劳、意志坚定、随时准备为国捐躯的青年。在收到回信,与人相谈甚欢后,他又主动表示“愿结管鲍之谊”。
与他交往密切的一师同班同学易昌陶病逝,毛泽东深情地写了一首挽诗和挽联,其中有语云:“子期竟早亡,牙琴从此绝”,以钟子期和俞伯牙为喻,表达了他对易昌陶的深厚感情。在给同学的信中,他也热烈地表达对同学的思念之情,“日来思念殊甚”,“相违咫尺数日,情若千里三秋”…… 毛泽东的奔放、外向型性格为他赢得了众多同学的好感,是同学情感的催化剂。
而毛泽东和同学们能够长时间相交、相知,贵在于他们之间坦诚信任,互帮互助。有同学因为玩笑产生误会,毛泽东主动承认错误,真诚地道歉,得到同学的谅解。有同学因为参加体育活动丢弃了学业,毛泽东诚挚地劝说,使他们兼顾了学业。在寻求理想的路上,一些同学明确表示兴趣在于教书不在于革命,毛泽东表示理解,支持他们教书育人。
以勤学好知为舷,以理想和进步为舵,毛泽东与同学们拉起友谊的帆,在快意人生中乘风破浪。毛泽东读书的目的十分明确,为救国救民而储才蓄能。他为此刻苦攻读,奋发踔励。因为“好读书”他有缘结识了一大批同样爱好读书、求知欲旺盛的同校同学,如萧子升、蔡和森等人。毛泽东和他们组建课外哲学学习小组,互相借阅书籍。萧子升曾打算将“经之类十三种,史之类十六种,子之类二十二种,集之类二十六种,合七十有七种”,“购之非二百金莫办”的祖遗经史惠赠于毛泽东,毛泽东再三拒绝,只愿借读。无疑,这件事体现了他们间浓厚真挚的同学情。
对于结交,毛泽东有选择,有原则,这个原则用他自己在湖南省立师范读书时的话归纳而言:不谈金钱,不谈男女之间问题,不谈家庭琐事。他的一个同学曾当着他的面锱铢必较,吩咐仆人买肉的事,毛泽东当场拂袖而去,再也没有和那个同学交往过。可以说,毛泽东结交的同学都是情趣相投,携手共进的诤友、良友。
从 1912 年 6 月到 1920 年 11 月间,毛泽东的书信共 39 封,其中写给同学朋友的信达 34 封。这些信无一列外都蕴含着两个重要信息:一是交流对学习的看法;二是交流对时事、学业的感想和对未来的筹划。“齑其躬而有益于国与群,仁人君子所欲为也”(1915 年 7 月《致友人信》),“《甲寅》杂志第十一第十二两卷,欲阅甚殷,仍欲请兄剩暇向徐先生一借。”(1916年 2 月 29 日《致萧子升信》),“我想我们学会,不可徒然做人的聚集,感情的结合,要变为主义的结合才好。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1920 年 11 月 25 日《致罗璈阶信》)……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925 年 8 月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里,毛泽东独自伫立在长沙的橘子洲头,眺望着澄净碧水,感受着万物自由,不由得忆起了与同学们品谈国事,畅游湘江的美好往事,从而挥笔写下了这首《沁园春·长沙》。从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的学习生涯是多么地意气风发,充实上进。他相邀萧子升不带分文步行漫游长沙、宁乡、安化等地,沿途了解风土人情;他与张昆弟游览昭山,夜宿昭山寺,畅谈“人之心力与体力合行一事,事未有难成者”;他与罗学瓒、邹蕴真等人环游长沙水陆洲,至夜,清风明月,醉酒歌诗……他们发起一师学潮、组织护校斗争,他们主办工人夜校、进行社会调查,他们成立新民学会,组织赴法勤工俭学,他们开展驱张运动,创办文化书社,在明亮的教室里,在秀丽的岳麓山上,在壮阔的湘江河中,在冰雪覆盖的北京城,到处是这群孜孜不倦,充满朝气的青年身影,到处洋溢着斗志高昂的勃勃生机。
上井冈山后,毛泽东与同学们的联系长时间中断。战火的锤炼,思想的洗礼,困难的磨砺逐渐使他蜕变成满腹经纶的诗人,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使他从“毛委员”、“毛先生”历练成为了一个国家的领袖“”。而昔年私塾同学大多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不识马列为何物者的普通农民,昔年交好的中学同学仍多为抱残守缺的旧式文人,或是普通的教书匠。岁月的无情、思想的藩篱、身份的鸿沟却斩不断、分不离情谊深重的真挚同学情。建国后,一份份长信鸿雁传书,传递着他对同学们的问候与关怀。他在生活上关心他们,自掏腰包在金钱上资助其中生活困难者。他曾给同学周世钊的信中叮嘱到:“如有其他穷师友,因生活困难,日子难过的事,请告我,应即援助,都由你经手。这是一种社会主义援助性质。”他在思想上关怀他们,让他们乐于参与到新中国的建设中;他对他们做出了学术成绩,参加了新中国的思想改造和建设表示由衷的喜悦;他对他们提出的有益党和国家发展建设的请求,给予支持。
夏明服,别甫在伯,益阳桃江县人。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和一师的同班同学,1918 年一师毕业后,他们又同在一师附小共事一年,夏在伯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37 年抗战爆发,他除了投身抗日宣传活动外,还向远在延安的毛泽东写信,推荐县立四校的进步青年肖瀚元、刘汉初赴延安入学。毛泽东在第二年辗转收到信后,给夏在伯热情回信:“在伯学兄如晤:肖刘二君长,带来手书,读之倍增睽别之感。深望事业益进,为国努力,南北异地,工作方向实相同也。肖刘入学不成问题。有纯洁青年能吃苦耐劳者,此间均不加拒绝。”夏在伯接到回信时,肖、刘已在延安入学并参加了革命。建国后,肖瀚元任山东省总工会主席,刘汉初从事教学,在昆明师范学院外语系任教授。
建国后与老同学的交往,不仅是同学情的延续,在毛泽东这里,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他十分注重询问乡情、省情和人民对待国家政策的态度等情况。王汝霖,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和师范读书时的同班同学,且同一宿舍。1950 年初,湖南省永明县人民政府征稂时任用的一批旧政权职员乱征粮,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王汝霖写信向毛泽东反映了这个情况。5 月 7 日,他收到了毛泽东亲笔回信:“汝霖学兄:一月卅一日来信收到,感谢你的好意。征粮中出了许多弊病,政府已有令纠正,不知结果究竟如何?便时尚祈详举见告为盼 !”
毛泽东昔年来往为密切的同学萧子升后来与他分道扬镳,在国民党政府担任官员,又远走异国他乡,甚至在后来对毛泽东有许多不实的评价,但毛泽东仍然顾念同学之情,多次托人传话,希望萧子升能够回归故土。正所谓 “一死一生,乃见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毛泽东和同学们平等、真挚的同学情感人肺腑,难能可贵。
毛泽东尽管顾念旧情,关心旧交学友,但作为党和国家的领袖,他绝不把个人情感带入公事中,始终坚持公私分明,坚守国法党纪。对于一些学友的过分要求,如请求介绍工作、解决职务等,毛泽东婉言相劝或予以拒绝。毛森品,是毛泽东在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的同学。建国后,毛森品曾两次写信给毛泽东,请求帮忙介绍工作,毛泽东认为“吾兄出任工作极为赞成,其步骤似宜就群众利益方面有所赞助表现,为人所重,自然而然参加进去,不宜由弟推荐”。
曾韵珂,毛泽东在湖南省立师范的同学,曾一起到乡村调查。此后,他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并当过某校校长。1954 年当地政府要将他调到城外小学去教书,他因此上书毛泽东,去信不久便得到了毛泽东的亲笔回信,信中写道:“改任中学或其他职务一事,我不便说话,请另行设法图之。”但对于老同学在信中倾诉的困难之情形,毛泽东“甚表同情”,并 “寄上人民币二百万元”(相当于现在的 200 元)。1962 年,毛泽东又给曾韵珂寄去 700 元。对于毛泽东的公私分明,曾韵珂万分理解,他也十分感谢毛泽东的捐助之情,1963 年 12 月,当毛泽东 70 岁时,还赋诗两首表达祝贺之意。
借用毛泽东自己表明的对文家亲友的态度:“因为我爱他们,我就希望他们进步,勤耕守法……努力和众人一样,不应有任何特殊。”毛泽东对同学也正是这样,对他们的帮助首先是建立在他们是普通劳动人民群众中的一员的基础上的。
毛泽东始终遵循着“恋亲,但不为亲循私;念旧,但不为旧谋利;济亲,但不以公济私”。也正因为如此,他与同学们的情感是真正的朋友之情,道义之交,它的真挚与美好,更值得为世人所称道和学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