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9336890
每个人的成功都是有原因的
体味37位智者做人处事之道
省委书记、共和国将军、两院院士、大学校长、古建筑学家、法学家、文学艺术家、检察官……
《追随智者》描绘了37位成功人士的智慧人生。全书以访谈的形式、从容细腻的笔触,道出这些成功者的人生故事。他们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不管身处何方,只要不忘初衷,坚守信念,就一定能做出骄人业绩,到达成功的彼岸,实现人生的价值。
目录
执政为民
安启元:省委书记的陈年往事/3
万学文:清华土建系1958级毕业生/11
张学东:59岁穿军装/19
丛斌:两次枪下留人/27
毛达如:治碱史上奇迹的创造者/34
科学思维
夏建白:黄昆院士的院士学生/43
麦康森:这一代科学家的幸福/49
闫傲霜:物理学者从政路/59
韦穗:选择了就率真干下去/65
大爱无边
罗哲文:亲手修补长城的建筑大师/75
梁从诫:一条注定艰辛而孤独的路/82
吴青:冰心女儿怎样当人大代表/91
郭耕:从代表人到代表动物/101
茅玉麟:父女两代架桥人/109
艺为人民
刘文西:为人民币画肖像/117
舒乙:像父亲老舍那样爱老北京/123
张胜友:一颗等待大时代的心/129
罗开富:记者重走长征路/139
梁晓声:教书的幸福/149
陈彦:剧作家为时代立言/156
李爱琴:一生唱秦腔/162
石楠:苦难的救赎者/167
刘先平:探险成就文学/174
法中有情
邓正来:这个时代有故事的学者/183
朱苏力:不近人情世故的法学家/189
韩大元:追寻宪法历史/197
江伟:老法学家的侠客梦/205
黎建飞:劳动法教授的教子之道/211
胡锦光:人大法学院里的“姚言胡说”/222
林来梵:非凡夫俗子/229
守望正义
王桂五:人民检察理论主要奠基人/240
鲁坚:检察长身边30年/260
方工:告别公诉/264
李爱君:从不曾忘记初的梦想/275
蒋冬林:谁能读懂他的心/283
王炳祥:办案的艺术/294
张熙怀:台湾公诉之神/301
王松苗
人物是历史的主线,是文明的主体。刻录时代,好的路径之一就是讲述人、摹画人。讲好人物故事,既是文学的要旨,也是新闻的使命。好的故事,不仅内容有质感,传播正能量,而且文笔清新,让人喜闻乐见。
2004年8月,根据时任总编辑张本才的提议,《检察日报》准备推出一份面向全国数百万人大代表的周刊――《声音周刊》。报社编委会让我负责筹办工作。在框定“代表声音,代表人民声音”的办刊宗旨后,“找米下锅”的编辑部(主编尚晓宇)决定专门拿出一个版面(8版)来做人物――讲述代表故事,记录法治足迹。记忆中是《方圆》主编赵志刚在编委扩大会上说了一句:叫“面孔”吧,一锤定音。“面孔”两字通俗易懂,这一用便延续至今。
缺稿尤其是缺像样的好稿,是多数政治性周刊开张时无法回避的窘境,何况我们这样一个人手吃紧的编辑部。一个主编带两个编辑,找选题,跑人大,泡例会,做版面,前后连线,早已气喘吁吁,哪有精力再去自采人物。
直到2005年夏天从新闻中心“挖”到本书作者王丽丽之后,《面孔》版终于有了看点。渐渐地,这个版熬成了周刊甚至是报社的一块招牌。全国人大常委会例会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编辑部几位记者分小组听会盯会泡会,一天下来,回到报社把新闻稿整理完,人早就散了架。但丽丽常常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大会堂逮住委员进行采访后,一旦感觉这个人“有料”,她一定要想方设法保持联系,再写出一个“面孔”来。说到做到,她报的选题,除非因“你懂的”等各种考量之外,都一一得到了落实。即便是高官,她沟通起来也游刃有余,真正体现了报社编委会不卑不亢的“平视”要求。这给采访对象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在不长的时间里,她一个人就采访到了一批“高大上”的人物,其中既有政府官员,也有行业大师;既有法学大家,也有两院院士;既有寒门学子,也有名门之后;既有当代名流,也有检察能手(包括台湾神奇公诉人)。很多“忘年交”迄今都和她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也让我们艳羡不已,以至于后来报社一旦需要联系高端人物时,常常有人提议“找王丽丽呀”。
丽丽的先生多次告诉我,丽丽至今还保留着一份报纸清样,是讲动物保护专家郭耕的那期,上面有我改的标题“从代表动物到代表人”。改动未必高明,但用心若斯,何事不成?作为《面孔》版采写多的记者,丽丽在作品中不时显露的厚重之气和灵气,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潜质与后劲。几年时间,我们在人民检察史的爬梳和法律体系形成的开掘中,合作了不下10篇作品。她从容而细腻的文笔,为枯燥的法律讲述增添了很多趣味。有志者事竟成。很快,大约也就四五年时间,她就离开《声音周刊》,去《公诉人》杂志做了内容主编。现在她又自我选择回到新闻中心,可以进一步发挥她写作的专长。
《追随智者》讲述的这37位人物,每个人都是一本充满智慧而趣味盎然的大书。当然,这要得益于丽丽的认真与努力:采访前做足功课,写作时流淌敬意。
一是故事丰满,洋溢着爱意。纵览机关报的人物报道,不是高大全,就是干巴巴,缺乏好故事,也缺乏讲好故事的人。这不只是专业训练的问题,也与很多莫名其妙的禁忌让人施展不开有关。丽丽在这一方面发挥了她大学就出版小说和散文集的优势,让人感觉到她笔下的人物十分丰满,而且好看。比如梁晓声,他说自己喜欢班上所有的孩子,但特别关爱德术。自从得知他是贫困的农家子弟,是一心一意冲着“中文”二字才报考中文系时,自己难免更偏爱他几分。这是无理由的偏心,却是对寒门学子的无比怜爱,让人心头一热。这样充满爱意的故事,在书中比比皆是。比如,万学文1958年考入清华大学时,每月国家给他11元助学金,家里给他寄10元,但他每月只花掉20元,其中饭费12.5元。节省下一块钱,攒到年底,买一张半价火车票回家过年。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所以,我反对教育产业化,所有的公平里面,教育是的公平。”万学文说,饿着肚子读书,增进的是知识,还有发愤图强的信念。这是对生活的提升,也是对社会的呼吁。这样的良善总是能够赢得各方共鸣。正如北大法学院院长朱苏力在院长致辞中所言,“我们会在这里长久守候;即便夜深了,也会给你留着灯,留着门――只是,你得是有出息的孩子”。宅心仁厚,自古亦然,学者亦然。
二是思想深厚,给人以向上的力量。环保主义者郭耕“睡去,感到生命之美丽;醒来,感到生命之责任”;检察官蒋冬林“一个人没有贫困的恐惧,什么都能坚持下来”;重走长征路的罗开富死里逃生百炼成钢……这些智者除了让我们感受到责任和坚韧外,还有向上生长的力量。这在丽丽的笔下,也是妙趣横生。比如有学生问邓正来可以讲讲哈耶克吗?他就会很严肃地说:“不要指望我,要你自己去读。”而如果有学生信口开河、满口的新词汇,他一定要打断,严厉告诫“做学问不能说大话、说空话”。“邓老师有个怪癖,学校邀请他,他不来;学生邀请他,他只要有时间都会答应。”对另一些人,她又写得端庄严谨,令人肃然起敬。比如,中国宪法真是全盘照搬苏联的吗?韩大元将1954年宪法草案初稿与苏联1936年宪法进行对照发现,相同部分有33条,约占总条文的32%;相似部分有29条,约占28%。“重要的制度没有一项是学习苏联的,比如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样的正本清源,其价值远远不止于在法学界。
三是现场感强,给人一种生动的美。“采访中途,电话响起,毛达如对着话筒轻声叮嘱:‘你不要动,我会早点回去。’之后,我感觉到他微微有些走神,‘要不我过两天再来?’我说。‘好吧。我先回家了,老伴突然有点头晕,我不放心。’他说。然后,我们一起下楼,他径直走向一辆破旧的28型自行车。那是他的……”书中既有这样的柔情似水,也有别样的血气方刚。比如,丛斌对着纷纷走出大门的法官高喊:谁是刑一庭华北组的审判人员?一位50多岁的女同志接待了他……当然,更多的是类似吴青代表这样的快言快语,给人以强大的现场感染力:“儿子每次接到找我的电话,都会大喊:‘代表,电话!’对方就问我,你还有个秘书呀!我总是解释,那是我儿子!不光是丈夫、儿子,‘就连我家的小姑娘(保姆)都懂得民主、法制的道理……’”
四是文笔优美,传递轻松与诙谐。“像教师不是教师,像作家不是作家,像专家不是专家,像导游不是导游。”这是郭耕对自己与“四不像”麋鹿的对比。“,我的课,大家不感兴趣可以不用来听,我不会点名,来了就不许聊天影响别人,可以睡觉,但是不能打呼噜……”这是宪法教授胡锦光堂课的开场白,然而《人大法学院里的“姚言胡说”》,却让众多学子趋之若鹜。而著名作家老舍对于教育特别是考试又是什么态度呢?有一次,舒乙的妹妹舒立,回家就哭鼻子,一问才知道是数学没考好,才60来分。老舍奇怪地问:“那有什么不好的?”“那我将来考不上北大呀!”“这算什么,比我小时候好多了。要是考不上北大,你就在家,我教你学英文。”父亲话音一落,小女儿破涕为笑。毫无疑问,这样知性、优雅、轻松的文字,对于我们走进作品、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常常是事半功倍的。
丽丽的态度诚恳,是用心在写作,让笔下人物获得认同的重要支点。
“‘没有人是没有缺点的,你有,我也有。’说到这儿,安启元突然有些沮丧,‘上大学时,我的历史和外文学得不好。但我的数学学得好,我当过数学课代表。’他的表情多云转晴。”
同样,没有作品是没有缺点的。只要方向在,路就在。
祝福作者“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还人”!
(王松苗,曾任检察日报社总编辑,第十届长江韬奋奖获得者,现为人民检察院计划财务装备局局长。)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