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4758491
内容简介
我校的杨洪璋老师今年已经是79岁高龄,他自2000年退休开始到万全县开展帮困助学工作,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15年。正是在杨洪璋老师的长期坚持下,爱心捐赠、帮困助学活动才得到了我校师生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学生们通过“爱心捐助站”在校内长期回收整理师生捐赠的书本教材、衣物以及军训服装;学校后勤、保卫等部门积极为开展爱心捐赠工作提供库房、书架等场所设备,为收取的衣服提供免费清洗服务;学校关工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每年都积极筹措经费支持师生开展帮困助学、爱心捐赠工作;全体校领导、一批老师和离退休老同志与万全县的贫困学生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每年为这些孩子们提供资金、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为他们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目 录
章爱心回忆录
节杨洪璋的匆匆那年
第二节与万全县的不解之缘
第三节家人的温情支持
第四节爱心接力照亮未来
第二章爱心满物院
节用力护行――教职工与家属篇
第二节用爱照行――离退休教职工篇
第三节用心同行――物院学子篇
第三章爱心辐射圈
节让公益成为一种习惯――物院校友篇
第二节让公益成为一种态度――社会人士篇
第三节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支教语录篇
第四章爱心成长记
节感谢――我的命运被您改写
第二节感恩――前进的道路上遇见了您
第五章爱心接力棒
节15年爱心路,传百代奉献情
第二节万千军衣,承载数十高校爱心
第三节统筹德育资源,共建精神基地
第六章爱心大事记
节北京物资学院师生帮困助学大事记
第二节媒体报道选辑
后记
媒体评论
北京物资学院是国内、国际为数不多的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的一所普通高等学校。建校以来,我校始终坚持特色立校,为物流与流通行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的过程中,特别是在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我校一直努力探索推进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形式和载体。帮困助学、爱心捐赠就是其中一个重要载体,在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先进模范人物,杨洪璋老师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我校的杨洪璋老师今年已经是79岁高龄,他自2000年退休开始到万全县开展帮困助学工作,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15年。正是在杨洪璋老师的长期坚持下,爱心捐赠、帮困助学活动才得到了我校师生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学生们通过“爱心捐助站”在校内长期回收整理师生捐赠的书本教材、衣物以及军训服装;学校后勤、保卫等部门积极为开展爱心捐赠工作提供库房、书架等场所设备,为收取的衣服提供免费清洗服务;学校关工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每年都积极筹措经费支持师生开展帮困助学、爱心捐赠工作;全体校领导、一批老师和离退休老同志与万全县的贫困学生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每年为这些孩子们提供资金、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为他们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15年来,杨洪璋老师的扶贫教育事业从默默无闻地发展,到如今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渠道和平台。截止目前,北京地区已有20余所高校参与到“万全阳光工程”活动中。不少社会人士包括影视明星陈祉希、林心如、潘粤明等纷纷自发加入到杨老师的扶贫助学工作中,并成立了以“用透明之爱成就无瑕慈善”为宗旨的“透明爱”公益助学平台。正是杨老师和一大批爱心人士的无私帮扶与当地孩子的奋发自强,使万全县顾家沟走出了位大学生。从此越来越多因贫辍学的学生重返了课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学校不仅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学校积极推进“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学生组织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爱心”、“奉献”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大课堂。通过这个大课堂,能够让师生员工在帮困助学活动中更多地关爱他人、帮助社会,增强责任心;能够让大学生和受资助的学生在帮困助学活动中学会感恩,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从杨洪璋老师身上,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良知和道德情操,更是切实体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学校师生乃至全社会来说,杨老师既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模范”,更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榜样”。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背景下,在大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将继续支持和参与杨洪璋老师的扶贫助学事业,统筹学校和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爱心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北京物资学院与河北承德等地的沟通联系,促进校地的共同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我校的杨洪璋老师今年已经是79岁高龄,他自2000年退休开始到万全县开展帮困助学工作,迄今为止已经进行了15年。正是在杨洪璋老师的长期坚持下,爱心捐赠、帮困助学活动才得到了我校师生的积极支持和广泛参与。学生们通过“爱心捐助站”在校内长期回收整理师生捐赠的书本教材、衣物以及军训服装;学校后勤、保卫等部门积极为开展爱心捐赠工作提供库房、书架等场所设备,为收取的衣服提供免费清洗服务;学校关工委、宣传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每年都积极筹措经费支持师生开展帮困助学、爱心捐赠工作;全体校领导、一批老师和离退休老同志与万全县的贫困学生们结成了“一对一”的帮扶小组,每年为这些孩子们提供资金、学习用品等方面的支持,努力为他们解决学习甚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15年来,杨洪璋老师的扶贫教育事业从默默无闻地发展,到如今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扶贫工作提供了渠道和平台。截止目前,北京地区已有20余所高校参与到“万全阳光工程”活动中。不少社会人士包括影视明星陈祉希、林心如、潘粤明等纷纷自发加入到杨老师的扶贫助学工作中,并成立了以“用透明之爱成就无瑕慈善”为宗旨的“透明爱”公益助学平台。正是杨老师和一大批爱心人士的无私帮扶与当地孩子的奋发自强,使万全县顾家沟走出了位大学生。从此越来越多因贫辍学的学生重返了课堂。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长期以来,学校不仅注重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德育素质教育。学校积极推进“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学生组织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承担社会责任感。“爱心”、“奉献”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社会大课堂。通过这个大课堂,能够让师生员工在帮困助学活动中更多地关爱他人、帮助社会,增强责任心;能够让大学生和受资助的学生在帮困助学活动中学会感恩,奉献爱心,回报社会,予人玫瑰,手留余香。
从杨洪璋老师身上,我们不仅深刻感受到了一名老教育工作者的职业良知和道德情操,更是切实体会到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感召力和凝聚力。对于学校师生乃至全社会来说,杨老师既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道德模范”,更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身边榜样”。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观背景下,在大力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将继续支持和参与杨洪璋老师的扶贫助学事业,统筹学校和社会资源,广泛开展爱心实践活动,进一步增强北京物资学院与河北承德等地的沟通联系,促进校地的共同发展,为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