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4775700
译林“有声双语经典”原版引进美国教育专家特为学生编写的英语名著,精选贴近中国学生英语习得水平的经典作品。丛书臻选优质中文译本,配以导读、作家作品简介和插图,并聘请资深高考听力卷主播朗读英语有声书。有声书播放平台操作便捷,只需扫描书中二维码,即可收听、下载。丛书选目涵盖各国经典文学作品,让孩子在阅读中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英语听读能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长文导读推荐。《隐身人》是科幻大师H. G. 威尔斯的代表作,他将自己擅长的纪实手法融入故事,以逼真的描写反思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
阴冷的冬日,一名陌生男子突然住进了乡村旅馆,一桩桩怪事随之发生,打破了这里的宁静。金币为何凭空消失?笔记本上的神秘符号有何含义?陌生人想用厚重的衣物掩盖什么?在村民们好奇的试探下,真相渐渐揭开了……在经典小说《隐身人》中,科幻大师威尔斯探讨了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关系,他通过主人公的际遇警示世人:求知欲和权力欲一旦凌驾于良知之上,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
第1章 奇怪的来客
第2章 汉弗莱先生的疑心
第3章 卡斯先生会见陌生人
第4章 一桩奇怪的盗窃案
第5章 绷带解开了
第6章 托马斯·马弗尔先生
第7章 回到车马旅馆
第8章 悬空的钱币
第9章 鼓起勇气脱身
第10章 肯普和格里芬的重逢
第11章 隐身人的故事
第12章 遁形之术
第13章 无拘无束带来的麻烦
第14章 背叛
第15章 一个无辜的受害者
第16章 恐怖统治的开始
第17章 遁形无术
第18章 尾声
CHAPTER 1 The Strange Man’s Arrival
CHAPTER 2 Mr. Henfrey’s Suspicions
CHAPTER 3 Dr. Cuss Interviews the Stranger
CHAPTER 4 An Odd Burglary
CHAPTER 5 The Bandages Come Off
CHAPTER 6 Mr. Thomas Marvel
CHAPTER 7 Return to the Coach and Horses Inn
CHAPTER 8 Floating Money
CHAPTER 9 A Daring Escape
CHAPTER 10 Kemp and Griffin Meet Again
CHAPTER 11 The Invisible Man’s Tale
CHAPTER 12 A Man Becomes Invisible
CHAPTER 13 Freedom Brings Problems
CHAPTER 14 A Betrayal
CHAPTER 15 An Innocent Victim
CHAPTER 16 A Reign of Terror Begins
CHAPTER 17 Invisible No More
CHAPTER 18 Epilogue
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黄蓓佳/文)
去年开始,京东图书商城的运营者们在网上做了一档很不错的栏目,叫作“大咖书单”,我记得是在第四期时,我为这份书单推荐了两本书,《杀死一只知更鸟》和《奇风岁月》,到第七期又推荐了两本,《老师,水缸破了》和《天虹战队小学》。回过头一想,赫然惊觉,两次推荐的四本书,居然都是出自译林出版社。潜意识里我对这家出版社是有多偏爱啊,我那么自觉自愿地、一往无前地做了译林社的一名“吹鼓手”。
没有办法,喜欢就是喜欢,没有道理可讲。
喜欢译林出版社的书,其实是因为我喜欢外国文学作品。细究起来,我对外国文学的热爱,源自童年那个无书可读的时代。我在扬子江边一个小小的县城长大,我父母工作的学校是当地最好的县中,县中图书馆多少有一些藏书,“文革”开始的那一年,书籍和老师们一同被揪出来示众,之后老师们游街,图书拉到操场一把火烧毁。图书馆主任“火中抢栗”,偷出一纸箱运回家中。主任的儿子跟我小学同班,因此我沾了他的光,把他父亲秘藏的小说书一本一本地搬运出来,在一双双黝黑的小手中辗转一圈之后,再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放回去。那位图书馆主任可能比较“崇洋媚外”,弄回家的小说大都是世界名著,我对于外国文学的兴趣,便是从那时开始的。
那时年幼,读书不求甚解,又因为是背着大人们的“偷阅”,读书过程基本是囫囵吞枣。很多书传到我手里的时候缺头少尾,只剩下中间三分之二的篇幅,精彩之处戛然而止,急得我抓耳挠腮。页码齐全的书,抓到手里翻开就读,书名是什么,作者何人,很奇怪地忽略不计,一点儿不想知道。及至十年之后我上了大学,外国文学开禁,我在北大图书馆发疯一样地狂读名著时,时不时会在心里惊叫一声:这本书不是我小时候读过的吗?于是,嗅着书中陈年纸张散发的潮湿气味,心里涌出一种老朋友失而复得的狂喜。也有一些书,童年时候莫名其妙地读过了,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它们就这样永远地从我的生活中消失了,像无数消失在我生命旅途的朋友和家人。
高二那年,妹妹的同学借了我一套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在我的生命中,那是一次飞跃,此后的这么多年我以文学为生,应该与那一次的阅读震撼有关。书中的那个哥萨克人格利高里,很长时间中成为我欣赏男性的标准。书中描写的顿河风光,至今都在我的脑子里鲜活和闪亮。
十九岁,我在农场插队。一个飘雪的冬夜,农场宣传队在场部排练节目时,电突然停了,礼堂里一片漆黑。一个只读了三年小学的农场工人对我们说:“我来讲个故事吧。”他讲的那个故事叫《茶花女》。一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那个晚上的情景像梦。在那个不准读书的年代,那个没有文化的乡村,初小没有毕业的农民居然讲出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名著。那个漆黑凄美的冬夜,从此也深深刻印到我的记忆之中。那是我第一次领略悲剧作品的魅力。几年之后,时代剧变,我买到了《茶花女》的小说,听过了《茶花女》的歌剧,看过了同名电影,我从一切形式的《茶花女》中寻找那个雪夜的感觉,然而再不可能,最好的都是唯一的。
一九七八年初春进入北大,那一年外国文学还没有开禁,北大图书馆里辟出很小的一个房间作为“外国文学阅览室”,每星期三的下午,允许中文系文学专业的学生,凭学生证进入阅读。我的印象中,那间阅览室只能容纳十几二十几个学生,每次开放,排在前面的同学才有机会被老师放进门去。于是那一年的“星期三”成了我们的排队日,匆忙吃过午饭,碗都来不及洗,拔脚往图书馆飞奔,一行人安静地在阅览室门外排队,等待两点钟开门放人。除却寒暑假、节日、有课的日子、有重要活动的日子,剩下的“星期三”并不是很多,所以每一次的阅读时间弥足珍贵。一书在手,全身心地扑上去吞食,每每到五点钟闭馆交书,站起身来,头晕目眩,虚脱的感觉。那种阅读,耗出去的不仅仅是脑力,还有巨大的体力。
一九七八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开始重印外国文学名著。刚开始的时候人多书少,全班同学轮流着到海淀新华书店通宵排队购书。那时年轻,通宵不眠为了买一本书,丝毫不觉辛苦。慢慢地书越出越多,时常到书店转悠,冷不丁地就碰上新书上架。排长队是不必了,痛切的感觉是口袋里钱太少。那时发下的心愿是哪一天发了财,可以把书店里的新书都掳回来。转眼三十年过去,谈不上发大财,买书是可以不计价钱了,可是看着书店里铺天盖地的图书,想到书架上还有很多书不及阅读,解囊的兴致少了许多,挑挑拣拣,带个一两本回家,心中并没有太多欣喜。人生的悲哀真正是无处不在。
还是回到一九七九年。印象之中,《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这些杂志都是在那时候陆续复刊和创刊的。这些刊物着重介绍外国现当代文学,并且以中短篇幅的为主,对于习惯了阅读古典长篇的我们,眼前似乎又打开了另外一个世界。我非常清楚地记得,同班同学陈建功有一次读到格雷厄姆·格林的短篇《永远占有》,佩服得五体投地,双眼发光地跑来跟我们说:“我真想跪在格林面前向他致敬!”
童年的阅读实在重要,它奠定了一个人终生的阅读口味。检点我书架上的书籍,百分之八十是外国文学作品。我曾经订阅过的刊物,有《世界文学》《外国文艺》《译林》《译文》《世界电影》……统统跟外国文学有关。几十年中,每一个灯光漫溢的夜晚,阅读这些缤纷华彩的文字,感觉世界离我很近。文字中写到的每一个角落,都是我心灵去过的地方。我占有了这些作品,我就占有了这个世界。
在我的印象中,译林社出的每一本书,无论是社科类的,还是人文类的,都值得读者收藏。而在译林社所出的文学类图书中,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又属精品中的精品,比之国内大多数专业少儿社所出的图书,译林社的视野更宽,选择标准更高,口味也更纯粹。很敬佩译林社的众多编辑们,他们敬业而又专业,总是能从全世界浩如烟海的各类书籍中挑选出最值得国人阅读的那一部分,延请最好的翻译家、最好的画家和设计师,做出一本又一本端庄而精致的图书,送到读者的面前。每次徜徉在灯光明亮的书店,或者打开手机上网搜索,译林社的新书总是我最中意的目标,我信赖译林社的出品,而且基本上不会失望。
翻开这套“有声双语经典”的书目,里面的作家和作品都是我熟悉的名字。有些书是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各种侥幸落入我的手中的,有些是读大学时列入必读书单需要细读的,还有一些,比如《小王子》,比如《绿山墙的安妮》,少年和青年时代居然都错失了它们,是我在人到中年之后才补读完成。更有一部分,年轻时读过,花甲之年又重新捧起,是为了重温之后可以为我的小外孙女们详细讲解。在此我愿意把这些书目推荐给小读者们,是因为这样的一套书当之无愧地应该成为你们最好的朋友,会帮助你们更加优雅地长大。
威尔斯要带给读者的是更冷静、谨慎的忠告。你可以了解一个事物,但应该注意如何去应用它。
——阿西莫夫
冬日二月的一天清晨,一个陌生人踏雪而来。他戴着手套,拎着一只黑色的小手提箱,一路从布伦勃赫斯特火车站走到了这家坐落在英国南部的车马旅馆。
尽管他从头到脚裹得严严实实,但是冷空气还是刺进了他的身体里。他那长长的黑色外套和厚厚的手套根本就抵挡不住刺骨的寒风。那顶毡帽的帽檐几乎遮住了他的整个脸庞,只露出亮晃晃的鼻尖。
大雪纷飞,他跌跌撞撞地进了旅馆,一副半死不活的样子,一把把手提箱扔到地上。
“来堆火!”他大叫道,“行行好,给我一个房间,还有一堆火!”他跺了跺脚,抖掉身上的雪花。
旅馆主人霍尔太太在柜台后面向他问好。他朝那个女人扔过去一些钱,她就把他带到楼上的一间房间里安顿下来。
霍尔太太在他的房间里生起了一堆火,然后就把他一个人撂在那儿,自个儿给他做饭去了。在这么恶劣的冬天里,还有客人来伊宾投宿,算是她交上了难得的好运。而且还是一位丝毫不计较房价的客人呢!真是老天保佑!霍尔太太决计要让他在这里待得物有所值。
她把熏肉放在炉灶上,随后便将台布、盘子和杯子端进客人的房间里。她意外地发现,尽管房内炉火融融,这位客人却依然穿着那身湿漉漉的衣服。他背对着她,出神地看着窗外,双手背在身后,似乎沉浸在思考之中。
“先生,需要我把你的帽子和外套拿到厨房里烘干吗?”霍尔太太问道。
“不用,”他连身子也不转,目光掠过肩膀,说道,“我就喜欢这么穿着。”
这时霍尔太太才发现他戴着一副蓝色护目大眼镜,脸基本上都被眼镜遮了起来。他的大衣领口竖得高高的,完全挡住了他的脖子。
“好吧,”霍尔太太说,“随你的便吧,过一会儿房间就会暖和起来的。”
见他没有回答,霍尔太太只好离开了房间。过了几分钟,她带来了熏肉和鸡蛋。“午餐给你端来了,先生。”
“谢谢。”那个男人说道,看都不看她一眼。
霍尔太太本来还想问问他叫什么名字的,但是他的态度实在是太差了。真是个没礼貌的人,她心想。
霍尔太太回到厨房,突然她听见了吱、吱、吱的声音。肯定是她的帮手米莉在搅拌芥末。
“米莉!”霍尔太太倒吸一口气,“我怎么把芥末给忘了?他肯定需要芥末瓶。”她赶快把芥末瓶装满,拿起它往楼上走。
霍尔太太敲了敲门就进去了。那一瞬间,房客很快地移动了一下——速度之快,以至于她只暼到一个白色的物体消失在桌子后面,好像是他正从地上捡东西。
她把芥末瓶放在桌子上,这才注意到炉边一把椅子上烤着大衣和帽子。她伸手过去准备拿它们。“我想现在可以把这些拿到厨房去烘干了吧。”
“把帽子留下。”一个含混的声音响起来。她望过去,发现他还是蜷在桌子后面,只是把头抬起来说话。
霍尔太太看得目瞪口呆。那个男人拿一条白色的餐巾挡住了脸的下半部分。餐巾遮住了他的下巴和嘴巴。不过这不是吓到她的地方。让她吃惊的是他那蓝眼镜上面的额头部分居然绑着白色的绷带,耳朵也是。他的整张脸都被遮挡得严严实实,除了那个粉色的鼻子。
他穿着一件深棕色的天鹅绒外套,黑色的领子高高竖起,遮住了脖子。浓密的黑头发打着古怪的卷儿,从绷带的缝隙里露了出来。霍尔太太完全没想到会看到这么奇怪的一幕。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