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1354092
内容简介
《北史》,唐李延寿撰,“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共一百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八十八卷。记述北朝魏、齐、周、隋四个封建政权二百三十三年的历史。《北史》主要在魏、齐、周、隋四书基础上删订改编而成,但也参考了当时所见各种杂史,增补了不少材料。总的来看,《北史》虽有内容偶呈芜杂之弊,但体例完整、材料充实、文字简练,在后代颇受重视,以致魏、齐、周三书唐以后皆残缺不完,后人又多取《北史》加以补足。作为研究北朝历史的资料,《北史》与魏、齐、周、隋四书有互相补充的作用,不可偏废。
目 录
魏本纪五卷
齐本纪三卷
周本纪二卷
隋本纪二卷
列传八十八卷
齐本纪三卷
周本纪二卷
隋本纪二卷
列传八十八卷
前 言
“二十四史”上自《史記》,下迄《明史》,記載了從傳説中的五帝時代到清朝初年約四千餘年中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諸多方面的歷史,是我國古代最權威、最詳細的史學作品。
清代最通行的“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間刊行的“欽定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殿本”。殿本版式疏朗,刻印精良,但是校勘不夠審慎,存在誤字、衍字、缺字甚至是整段文字脫失的情況,而且,由於殿本的編纂官皆屬御用史官,不得不爲帝王所左右,史實記錄上也有一些缺憾。晚清時,又出現了由各省官書局刊刻的局本,廣爲流傳,但仍以殿本爲依據,存在不少問題。
民國初年,張元濟先生耗費巨資搜訪宋元善本,通過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歷經十餘年的努力,推出了影印版的“二十四史”。因各書底本多殘缺不全,不得不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猶如僧侶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除《舊五代史》、《元史》、《明史》以明清時的版本作爲底本外,均以宋元版爲主要底本。百衲本對殿本、局本中的謬誤有所匡正,對歷史研究的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曾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爲“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百衲本二十四史自問世以來,曾數次被影印出版,惜多爲宣紙綫裝本,價格不菲,不便學者購藏利用;其餘則以縮印本居多,其中質量較好的,當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商務印書館的精裝二十四冊本,但年代既久,流傳益少,已屬罕見。爲滿足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也讓更多的文史愛好者接觸到百衲本二十四史,我社決定將之再度影印出版。
本次影印,將每部正史單獨製作,採取每頁分上下雙葉的形式印製,並爲每部正史編製了分卷目錄。需要説明的是,此次我社在編製目錄時,爲更好地反映百衲本原貌,盡可能地體現其與殿本、局本等其他系統傳本的差異,原則上均依原書卷端著錄,部分保留了原書中使用的簡體字、俗體字及異體字等。對原書中有目無傳或有傳無目等情況,不予變動,僅對極個別處出現的明顯衍、漏、誤字等情況進行了修改。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清代最通行的“二十四史”,是乾隆年間刊行的“欽定武英殿本二十四史”,即“殿本”。殿本版式疏朗,刻印精良,但是校勘不夠審慎,存在誤字、衍字、缺字甚至是整段文字脫失的情況,而且,由於殿本的編纂官皆屬御用史官,不得不爲帝王所左右,史實記錄上也有一些缺憾。晚清時,又出現了由各省官書局刊刻的局本,廣爲流傳,但仍以殿本爲依據,存在不少問題。
民國初年,張元濟先生耗費巨資搜訪宋元善本,通過採用當時最先進的攝影製版技術,歷經十餘年的努力,推出了影印版的“二十四史”。因各書底本多殘缺不全,不得不通過許多版本相互參校、補綴而成,猶如僧侶之“百衲衣”,故名之曰“百衲本二十四史”。其中除《舊五代史》、《元史》、《明史》以明清時的版本作爲底本外,均以宋元版爲主要底本。百衲本對殿本、局本中的謬誤有所匡正,對歷史研究的功績有目共睹,影響深巨,曾被史學界一致公認爲“中國最佳全本正史”,是中國史學上的一座豐碑,具有極高的版本價值、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
百衲本二十四史自問世以來,曾數次被影印出版,惜多爲宣紙綫裝本,價格不菲,不便學者購藏利用;其餘則以縮印本居多,其中質量較好的,當數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北京商務印書館的精裝二十四冊本,但年代既久,流傳益少,已屬罕見。爲滿足文史工作者的研究需求,也讓更多的文史愛好者接觸到百衲本二十四史,我社決定將之再度影印出版。
本次影印,將每部正史單獨製作,採取每頁分上下雙葉的形式印製,並爲每部正史編製了分卷目錄。需要説明的是,此次我社在編製目錄時,爲更好地反映百衲本原貌,盡可能地體現其與殿本、局本等其他系統傳本的差異,原則上均依原書卷端著錄,部分保留了原書中使用的簡體字、俗體字及異體字等。對原書中有目無傳或有傳無目等情況,不予變動,僅對極個別處出現的明顯衍、漏、誤字等情況進行了修改。不當之處,請讀者批評指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