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924412
l 详细记录史上特大核事故切尔诺贝利事件
l 作者作为专业人员,以*视角带领读者重回真实的核爆炸现场
l 反应堆控制室内到底发生了什么?是谁导致了这场悲剧的发生?作者详细分析事故原因,多方取证,还原切尔诺贝利事件背后令人震惊的真相
l 见证亲历人员的愤怒,救援人员的英勇,无辜受害者的脆弱与坚强
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梅德韦杰夫对1986年4月至5月间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悲剧的每日进展记录。作者从专业角度还原了核事故的*现场,详细分析了事件的起因。本书内容包括事发前核事故案例介绍,切尔诺贝利高层潜在的问题,事件发生原因,经历现场的个职别的人的大量证词;叙述层层递进,将整个事件彻底摊开。本书向人们展现了人类的自大,无知,救援人员的英勇与民众的无辜,并由此引出对核能的反思。
前言……………………Ⅰ
1 切尔诺贝利事件之前…………………… 1
安全的神话……………… 3
三里岛事故………………13
灾难的先驱………………21
高层的沉默与无能………………25
东方和西方的核能………………32
2 悲剧的基础……………………37
飞越乌克兰…………… 39
忽视安全规则的测试程序………………42
决策者………………47
1986年4月25日的事件………………60
违反核安全规则………………74
核反应堆的选择………………79
3 1986年4月26日……………………85
最后的17分14秒……………………89
最后的20秒………………97
大爆炸………………101
目击者………………109
在控制室………………118
营救工作………………130
放射性………………148
核反应堆安然无恙的神话………………154
抗击火情………………160
第一个警报………………180
专家顾问………………187
在普里皮亚季医疗中心………………221
首次官方行动………………229
4 1986年4月27日……………………235
疏散……………………239
尝试封闭核反应堆………………251
5 回顾破坏:1986年4月28日至5月8日……………………261
政府委员会:1986年5月4日至5月7日……………………270
亲临灾难现场:1986年5月8日………………278
6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325
莫斯科第六医院的病人……………………327
切尔诺贝利的教训………………342
米季诺公募………………346
核时代的新文化………………350
译后记……………………355
出版后记……………………357
本书清晰详尽地记录了切尔诺贝利(Chernobyl)事件这一悲剧,尽管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年,一想起这一事件仍会让人惊恐万分。在书中,核能专家格里戈里·梅德韦杰夫(Grigori Medvedev)首次详细、客观地描述了发生的一切,并且他的记录完全不像官方版本那样遮遮掩掩和故意遗漏。梅德韦杰夫之前一直在核电站工作,所以他对核电站和那里的员工十分了解。在工作期间,他也曾多次参加过有关核电站建设的高层会议。灾难刚一爆发,他就被派到切尔诺贝利,因此他能够目睹这场灾难的善后工作,也能了解发生的一切。他从技术层面描述这场灾难,这对我们理解这一事故颇为重要。他还讲述了灾后政府部门采取的秘密行动,谴责了设计者和科学家们对核电站的错误计算、来自苏联官方的巨大压力和在事故前后由于缺乏坦诚交流造成的巨大损害。
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梅德韦杰夫对1986年4月至5月间在切尔诺贝利发生的悲剧进展情况的每日记录。他在书中介绍了形形色色的人和他们的所作所为,当人们面对暴怒的
核怪兽时,这些血肉之躯既有他们的优点又有不可忽视的弱点,他们的疑虑和柔弱、他们犯的错误和英雄主义都交织在了一起。相信读者一定会为之动容。我们早已通过广泛的宣传熟知了消防官兵们在灾难中功勋卓著的事迹,而现在这本《亲历切尔诺贝利》则向我们展现了电气工程师、轮机工程师、操作人员以及其他奋勇抵抗核事故的核电站员工的英雄壮举。
与切尔诺贝利事故息息相关的方方面面都必须贯彻“公开化”这一原则,包括它的原因和后果。我们必须将真相公之于众。对于影响我们以及我们子孙后代生命和健康的事情,每个人一定都有自己的看法。每个人也都有权利参与决策,因为这一重要决策事关我们国家以及全球的未来。
我们是否应该发展核能?如果需要,并且有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更为安全可靠的核电站,我们是否应该允许核电站建在地上呢?抑或可以允许地下核电站建设项目?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因此绝不能仅留给技术专家去裁量,就算加上政府部门也不够,他们的出发点太局限于技术角度,目的性太强,有时候又很偏颇,正是这一系列原因造成事情往往以失败告终。同样,其他涉及经济学、社会学和生态学的很多问题也不能仅由这些人决定。
我个人认为人类需要核能,因此我们必须发展核能,但是绝对要保证安全。这就意味着核反应堆必须建在地下。鉴于此,国际立法提出的要求将核反应堆建在地下的规定应该立即
着手准备,不宜再拖延。
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
1975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物理学家
1989年5月
本书是一本非常值得重视的记录文件。作为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前设计工程师,梅德韦杰夫掌握大量独家相关资料,并且他在书中也翔实逼真地描写了错误的操作流程、工作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培训以及领导层的失败的情况。梅德韦杰夫的这本书将会作为切尔诺贝利事件的基本资料保存。
——费什·巴赫(Murray Feshbach),苏联问题研究所秘书办公室
作者梅德韦杰夫作为切尔诺贝利的建设者之一,他在书中向我们讲述了切尔诺贝利是怎样、为何变成了全世界人民的一个梦魇。他展现了造成事故的每一分钟的混乱和错误的决策,当局对这一问题既保密又不愿意正视,使问题更加严重。
——马歇尔·高盛(Marshall I. Goldman)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经济学教授,哈佛大学俄国研究中心副主任
这本书讲述了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故事,内容非常吸引人,并且这场悲剧改变了人们对核能的看法。
——罗伯特•彼得·盖尔(Robert Peter Gale)
洛杉矶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博士,哲学博士,国际核事故小组组长
切尔诺贝利事件是一起悲剧,它激发了人们的不安和恐惧。作者可能是*个完整描述整个事件的人,本书还原了事件背后令人震惊的真相,并让读者了解到事发时,所有的预防措施都没有发挥作用。
——安德烈·萨哈罗夫(Andrei Sakharov),俄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
1.切尔诺贝利之前
安全的神话
“‘挑战者号’(Challenger)失事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提高了我们的警觉,这些事件残酷地提醒着人们,当这些极度强大的力量出现的时候,人类仍然在试图掌控它们,不过是为了促进人类发展而利用它们而已。”1986年8月18日,米哈伊尔·谢尔盖耶维奇·戈尔巴乔夫(Mikhail Sergeyevich Gorbachev)在苏联央电视台发表声明时这样说。
这段极其严肃的关于和平利用核能的评论在苏联35年的核能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苏联领导人的讲话毫无疑问是一个时代的标志,同时也吹起一股净化真理之风与变革之风,强势席卷了我们整个国家。
即便如此,为了吸取过去的教训,我们必须记住,整整35年的时间里,无论在报纸上、广播里,还是在电视上,我们的科学家向普罗大众宣传的都是截然相反的内容。市民们也充分相信和平的原子是万能的灵药,它们非常安全,对生态没有污染,是可以信赖的。核电站的安全性让太多人欣喜若狂。
1980年M. A. 斯蒂里柯维奇(M. A. Styrikovich)院士在月刊《星火》(Ogoniok)中疾呼:“核电站就像天空中的明星一般,整天闪耀着!我们应该把它们播洒在全国各地,它们安全极了!”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国家核能利用委员会副主席N. M. 西涅夫(N. M. Sinev)使用通俗的语言向公众解释核能是怎么一回事:“核反应堆就像是常见的炉子,反应堆的操作人员就相当于司炉。”他就这样简单地把核反应堆等同于普通的蒸汽锅炉,把核反应堆的操作人员等同于往锅炉里铲煤的司炉。
这种解释从各方面来看都是非常便利的。首先,它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其次,付给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就可以和付给热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一样多了,在有些情况下,工资甚至会更少一些。核能要更便宜,来得也更容易,所以核电的价格要更低。20世纪80年代早期,热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已经超过了核电站工作人员的工资。
但是接下来让我们仔细审视一下关于核电站绝对安全的乐观论断。
物理能源研究所主任O. D. 卡扎克考夫斯基(O. D. Kazachkovsky)1984 年7月25日在《真理报》(Pravda)上发表文章称:“虽然核电站的废弃物可能非常危险,不过它们可以压缩得非常紧凑,因此可以存放到一个与自然界隔离的地方。”
而事实证明,当切尔诺贝利发生爆炸时,根本没有地方存放核废料。在之前的几十年里,也根本没有建任何存放核废料的设施,现在不得不在爆炸后的反应堆旁边高辐射的环境中建一个,建筑工人和安装人员也因此暴露在严重的辐射剂量之下。
“我们生活在核时代。我们已经证明核电站是便捷的,它的运行是可靠的。核反应堆已经做好了为城市和其他建成地区提供热能的准备。”O. D. 卡扎克考夫斯基在同一篇文章中还如上提到,不过他却只字未提要把核热电站建在大城市旁边这件事。
一个月后,亚历山大·叶菲莫维奇·舍伊德林(Aleksandr Yefimovich Sheidlin)院士在《文学报》(Literaturnaya Gazeta)上公开表示:“我们很高兴听到了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切尔诺贝利市列宁核电站的4号反应堆启动了,可以提供100万千瓦的电力。”
听起来这位院士在写下这段话的时候似乎高兴得心跳停了一拍,然而后来恰恰就是这个4号反应堆爆炸了,这对于信誓旦旦确保安全的核电站来说真是个晴天霹雳。
而在另一个场合,当一个记者谈论到核电站的扩张建设可能会引起公众恐慌时,科学院的院士却回应说:“公众对于这些事情真是太大惊小怪了。我们国内的核电站对于周边地区的居民来说是绝对安全的,根本不需要担心什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