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3228344
编辑推荐
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
如何避免改革中国有资产流失?如何吸引多元化投资主体?员工持股计划如何落地?
十余位学界和业界专家激辩:国企改革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动力、阻力和未来
何帆 张晖明 邵宇 连平 杨瑞龙 潘英丽 黄少卿 章奇 王勇 钟宁桦 黄少卿 罗知 陈斌开 刘斌 张宇生 刘瑞明
预算软约束、政企不分、去杠杆、僵尸企业等热点话题一并呈现,正反方思维激烈碰撞。
国企改革何去何从?效率与公平如何兼顾?如何化解各方冲突,平衡各方利益?
内容简介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企改革已经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虽然关于改革的文件陆续发布,但实践中混改落地的案例并不多。从国企层面看,混改面临较大的决策风险,从民营企业层面看,面临政府诚信问题、国企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等,因此,在混合操作层面出现了利益冲突和问题,如改革和去产能、去杠杆是什么关系,改革后如何安置冗余员工,员工持股计划如何实施等。在本书的5个主题中,作者们对这些问题都有了深入的讨论。杨瑞龙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目标与路径》探讨了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意义和途径;张晖明的《深化国企改革:“分类”加“分层”》对国企和国资概念的简单化使用造成的误区做了澄清,并强调国企改革不仅要分类还要分层;罗知的《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探讨了国企承担的多重任务从而导致其效率损失,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向;王勇的《垂直结构下的国企改革》从上下产业链入手,提出垂直理论;钟宁桦的《弱化GDP增速目标 切实推进国有部门去杠杆》强调国企去杠杆要从体制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监督作用;何帆的《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难与应对》陈述了国企杠杆率的基本事实并探讨国企去杠杆的困难和应对之策;邵宇的《修复宏观资产负债表:流动性紧缩和杠杆再平衡》探讨了杠杆在家庭、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和央行之间的转移与平衡问题;范林凯的《战略性审慎推进商业银行债转股》分析了商业银行与国有企业间债转股的进展及其对银行信用风险及其业务发展的影响;陈斌开的《政策性负担与国有企业改革》分析了国企政策性负担阻碍去产能和国企改革的机制;黄少卿的《治理中国的僵尸企业应取消扶持型产业政策》从产业政策入手讨论中国长期实行的扶持性产业政策促成僵尸企业的机制;申广军的《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僵尸企业与产能过剩问题》提出去产能的重心应该是加快僵尸企业的退出;章奇的《市场环境与国企改革》讨论的国有企业形成软预算约束的环境;刘斌的《以员工持股为突破口,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指出员工持股计划是增强改革者激励和民营资本信心的突破口和抓手,建议放开核心管理层的持股,员工持股的入股价格和转让价格都应采取评估价格;姚玭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优先》讨论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体、混合的四种方式以及混合中的对价方式,并对实践中的案例做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张宇生的《分行业看混合所有制改革》提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进需要一个更加稳定、完善的政策环境;刘瑞明的《多重困局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寻求第三条道路》建议站在整体经济改革和国民福利角度探讨“国企改革”,而不能仅仅着眼于改善企业微观效率;潘英丽的《国企重镇东北振兴的增量改革》强调了制度创新在东北国企改革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新的制度安排。
作者简介
张晖明,教授,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企业研究所所长;兼任上海市政府发展战略研究咨询委员、上海市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创业指导专家志愿团副理事长;比利时卢汶大学和日本关西大学客座教授。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复旦大学太平洋金融学院院长;主要研究领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国有资产管理理论、现代企业理论与实践、产业发展经济学、区域发展经济学。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十余项,并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九项。主要专著有:《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现代企业产权理论解析》、《国有资本存量结构调整研究》、《科技体制创新与跨越式发展》、《率先探索的实践与思考——上海国资改革十年总结前瞻》、《包容与互洽:政府与市场在产学研结合中的作用研究》等;在核心刊物发表论文200余篇。钟宁桦,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15年12月破格晋升)。2015年(32岁时)获得中国经济学领域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其独立完成的论文还曾获*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中国农村发展研究奖”(“杜润生”奖)、上海市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等重要奖项。2016年当选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曙光人才和上海市年度“社科新人”;2014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他已在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World Development,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等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4篇;在《经济研究》上发表论文5篇,其中的2篇为独立完成;《金融研究》上3篇。并在“人民网”、“新华网”、“光明网”、《解放日报》、《财新》、《瞭望东方周刊》、《南方周末》等主流媒体上撰写过20余篇文章。
黄少卿,经济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曾任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民营企业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中国经济。学术论文主要发表在 “World Development”、“China & World Economy”、《金融研究》、《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学动态》、《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等国际国内期刊,出版著作包括:《走出发展的陷阱》、《基础设施投资:资金来源、投资效率与地方政府财政风险》、《经济转轨中的合同执行》和《供应链金融》等。
潘英丽,现为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潘英丽工作室首席专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上海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学、国际金融理论与政策。近期主要成果有:《国际金融中心:历史经验与未来中国》(2010,三卷本)、《十字路口的金融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选择》(中英文国际论文集,主编之一,2013)、《国际货币体系未来变革与人民币国际化》(2014,三卷本)。1996年因为发展我国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2-2011年担任中国海运集团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2011年以来担任招商银行独立董事。
目 录
篇 国企分类改革及其深化
第1章 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目标与路径
第2章 深化国企改革:“分类”加“分层”
第3章 政企不分:影响深化国企改革的制度性瓶颈
第4章 转型时期的国有企业
第5章 “垂直结构”下的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篇 国企去杠杆与加强资本市场约束机制
第6章 弱化GDP增速目标 切实推进国有部门去杠杆
第7章 国有企业去杠杆的困难与应对
第8章 修复宏观资产负债表:流动性紧缩和杠杆再平衡
第9章 战略性审慎推进商业银行债转股
第三篇 国企去产能与提质增效
第10章 中国经济之辩:新周期到来了吗?
第11章 政策性负担与国有企业改革
第12章 治理中国的僵尸企业应取消扶持型产业政策
第13章 中国制造业的僵尸企业与产能过剩问题
第四篇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企内部激励兼容机制
第14章 市场环境与国企改革
第15章 以员工持股为突破口,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第16章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率优先
第17章 分行业视角看混合所有制改革
第五篇 国企改革:未来路径的探索
第18章 多重困局中的国有企业改革:寻求第三条道路
第19章 国企重镇东北振兴的增量改革
前 言
十八大三中全会以来,国企改革已成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头戏。截止2014年中期已有18个省和直辖市政府出台了国企改革方案。与1997年党的十五大会议部署的国有资本战略调整以竞争性行业国企民营化改革的特征不同,本次国企改革以引入多元投资主体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为主要特征。各省市的国企改革方案均提到推进国企的股份制改革,引入多元化投资主体;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推动国有企业上市等内容;部分省市还提出了国有资产证券化率的具体目标。国企体制机制造成的低效率已在产能过剩、债务积累和国有资产耗散和流失等方面形成严重局面。可以说国企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复杂和艰难的攻坚战。虽说新一轮国企改革已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但仍有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有待研究和解决。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混改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种顶层文件陆续发布。但在实践中混改落地的案例却不多。究其原因还在于微观层面的激励不相容。从改革者的角度看,混改面临较大的决策风险,尤其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使得改革者面临风险与收益的不平衡。而从民营资本的角度看,政府诚信问题、国企公司治理的特殊要求等,也使得民企疑虑重重。在操作层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国有企业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去产能、去杠杆是什么关系?在“不患寡、患不均”的传统文化背景下,如何吸取“通钢事件”的教训,避免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措施造成冗余员工安置的反复与利益冲突。为了梳理和破解这些复杂问题和疑惑,“中国经济开放论坛”2017年6月5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管理学院召开了“国企改革和混合所有制改革”闭门会议,来自北京、上海、武汉等地的学者、金融机构首席经济学家和企业高层管理者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期望此论文集能较为准确和系统地反映会议成果,供相关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以及决策部门决策参考。
“中国经济开放论坛”是一个学术与政策研究论坛,创设于2016年1月。由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共同发起与主办。论坛具有开放性,没有学科专业、理论流派和研究范式的限制,由关注和研究中国经济的海内外学者、政府部门和实业界的经济学家共同参与,不定期地在上海和北京等地举行专题研讨会。开放论坛的宗旨有三:其一是积极发挥“临床经济学”实验平台的作用,以重大、复杂和紧迫的经济问题作为主要研讨对象,对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实践和趋势性问题进行多视角的探讨和会诊,并尽可能给出可行的解决思路,供政界、业界和学界参考。其二是帮助克服个人的认知局限性。世界的复杂性已超越了个人的认知能力;个人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认知上的偏见,我们看到的常常只是我们愿意看到的世界;再加上信息爆炸和传播方式的革命,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正在出现碎片化趋势。为此,开放论坛提供一个“盲人摸象”后的交流平台,期望与会者基于不同经验和视角的研究经过交流后,能够为所探讨的复杂问题提供一个系统、深入和清晰的解释。其三,开放论坛提供一个共享学习和进步的平台,参与者能够在此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分享真知灼见,共享智慧碰撞和升华的美好时光。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