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8673806
★《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不仅是一本伦敦游记,更是一场五年旅居的伦敦生活散记。英国文豪塞缪尔•约翰逊曾言:“若对伦敦厌倦了,就是对人生厌倦。”韩良受到伦敦不可言喻的召唤,与夫婿全斌在此定居,过起人生中自在闲散的五年日子——于住家附近的海德公园悠然散步,拿着杏仁干果勾引树上的松鼠溜下树;好奇探索伦敦的大街小巷,世界各地风格的杂货店、不计其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贵族范儿的下午茶店……
★伦敦内在的风华精髓,层层叠叠,丰富深邃,嵌藏在这城市迷宫般的褶皱内、纹理中。伦敦是韩良露灵魂的家,凭着对这座城市的挚爱,对街巷气息的谙熟,她带领读者深入曲折幽深的文化都市,体验伦敦精髓。
★韩良露夫婿朱全斌亲手绘制的精美插画,颇具英伦风味;绘本画家几米予以高度好评。
★舒国治作序推荐,蒋勋深情怀念。“韩良露生活美学”系列:《台北回味》《良露家之味》《文化寻味》《二十四节气生活美学》《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露水京都》六本书全面推出。
“伦敦是个坏习惯,但没人想戒断。”《狗日子•猫时间:韩良露伦敦旅札》记述了韩良露与夫婿朱全斌五年旅居伦敦的时光,在生命的转折点,这座城市给了韩良露灵魂的坐标——伦敦旅居五年,韩良露时而像只幽静又神秘的猫,在屋子的一角啃读小说、诗歌及一些上溯埃及古文明、远达宇宙星辰的书;时而像一只好奇的狗,在大街小巷穿梭猎奇,在古董市场觅宝,在咖啡室、茶沙龙闻香,在博物馆刺激大脑,在书报摊探听消息……伦敦——这个高度成熟、世故的文明之都,永远提供先进、繁复、变化的风景给对世界好奇的旅人。
推荐序她的心,她的城蔡珠儿 001
代序狗性子,猫灵魂—怀念英伦的良露朱全斌 009
自序安静的猫和好奇的狗在伦敦过日子 015
第一章伦敦落脚
租屋记- 002
搬新家- 006
街道的名字- 010
下午茶交谊时光- 013
安娜的圣诞大餐- 016
在伦敦买房子- 019
做个贝斯沃特居民- 023
第二章城市晃荡
诺丁山的故事- 030
在切尔西和肯辛顿村庄漫步- 037
要去公园散步吗?- 041
书痴的天堂- 050
购物者的乐园- 057
在伦敦看戏- 062
老电影院- 067
免费的公立博物馆- 070
野餐的日子- 077
徒步的主题之旅- 081
到庄园旅馆过夜- 087
搭乘“运河船旅馆”- 093
第三章文化观察
爱读报的伦敦人- 100
生活休止符—一天七杯茶- 105
理想的酒馆- 109
庭园桃花源- 112
戴安娜神话- 116
皇室观光产业- 120
人类大家庭- 126
由“阶级”决定生活- 130
伦敦人的口音- 138
伦敦的“外国人”区- 142
同性恋者社交圈- 151
第四章玩乐伦敦
酒馆风情- 158
何处“下午茶”?- 167
咖啡屋风景- 171
“英国菜”巡礼- 176
伦敦的“便宜吃”- 183
形形色色的异国餐馆- 188
世界美食杂货店- 194
第五章我的母城
独特家常的英伦食物风味- 206
农夫午餐和炸鱼炸薯条- 208
伦敦四季- 210
双城记─伦敦VS 台北- 226
附录伦敦店家信息- 231
推荐序
她的心,她的城 蔡珠儿
一
伦敦洸洋玮丽,曲折幽深,特色实在太多,诸般可喜可愕、可圈可点,乃至可恼可怪之事,殊胜奇异,数不清看不尽说不完。街头随意望去,就有一大把活地标—朱砂红的电话亭,双层的“路霸”红巴士(Routemaster),还有黑亮精悍、灵巧如甲虫的出租车(Black Cab),都是伦敦的吉祥物,除了美观有趣,其身世也都大有来头。
就说这“小黑”吧,伦敦是世界上最早有出租车的城市之一,17 世纪伊始,伦敦就有出租马车(hackney carriage),一路进化到现代的黑甲虫。400 多年来,伦敦已形成一套完备制度,对出租车的款式、安全和行李空间都有详细规定,其中最严格的,是对司机的考核。
想考到“小黑”的司机牌照,当上伦敦的“运将”(cabbie),必须通过“伦敦知识”(the Knowledge of London)。这套简称“知识”的考核系统,举世独有,恶名昭彰,其艰困刁钻令人闻风丧胆,难度之高,不下于在牛津大学攻读博士。
伦敦不像纽约和巴黎,市区道路如棋盘、如蛛网,大体有规律可循;伦敦像罗马和那波利,道路纠结错综,毫无章法,有如猫儿玩过的毛线团,细窄又缠乱,满布单行道、死胡同、大小圆环和交会口,歧路亡羊,陷阱四伏。以前又没有卫星导航,我刚在伦敦开车时,迷路迷到晕,“行不得也哥哥”,吃过不少苦头。
私家车可以迷路,但出租车可不行,一定要识途,在迷津中找出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最快路线,这就是“知识”的考核宗旨。可是天知道,伦敦到底有多少点、多少街路和巷弄啊!
二
每次搭“小黑”,我总要问司机:“你花了几年?”
威斯敏斯特区的查令十字街口,有座查理一世的骑马铜像,这是伦敦的中心点。以这铜像为圆心,画出半径9.6 公里的圆圈,圈里就是伦敦的市区范围,其间密密麻麻、纵横交错,共有320 组路线、25000 条街道。
“知识”的课本是一册蓝书(The Blue Book),书里就是这320组路线、25000 条街道。参加考核的知识男知识女,要每天骑着“绵羊车”(踏板摩托车),用挡风板夹着地图,于伦敦街头巷尾穿梭,一段段来回巡视,一区区彳亍勘测,边开边看边念,地毯式包抄巡查,死记路名路线,把这本蓝书背到滚瓜烂熟。
但蓝书只是热身打底,好戏还在后面,神经要继续绷紧。“知识”不是一两次考试,而是艰辛的长期战争,时间长达数年,分成三个阶段,初期两个月考一次,后期三个星期考一次,加起来要考二三十次。除了第一次为笔试,其他都是口试,称为“出场”(appearance)—考生要衣装笔挺,正襟危坐,在一个小房间里接受盘问。第一次出场的考题通常是这个:“从庄园屋地铁站到吉本森广场,怎么走?”
“呃,从地铁站左边的绿巷出发,左转布莱克斯托克路,前行开到海布瑞公园,嗯嗯……再右转圣保罗路,然后顺着海布瑞角,右转到伊斯灵顿公园街,唔……啊……然后呢,在圆环第二个出口开进樱桃丘……”(开到吉本森广场,至少还要300 字。)
考问路名和路线,只是最基本的,接下来峰回路转,一次比一次难。为什么叫“知识”?因为考官什么都问。伦敦的任何机构、任何地点—公园、医院、酒馆、戏院、餐厅、教堂、监狱、墓园、码头、办公室、领事馆、体育场、政府部门,乃至某一座雕像、某一个皇家学会,只要考官问到,考生就得了然于胸,立即答出在哪里、什么路、怎么走。
知识男女过五关斩六将,历尽煎熬考到执照,平均要花三年工夫。我问过的小黑司机里只有三个人在两年内考到,其他人考几年的都有,有一个最惨,花了九年才考上。
“知识”的淘汰率高达70%,被刷下的人不计其数。我在伦敦考驾照时的教练阿当,正是其中一个败将,他考到第十五次,压力大到胃溃疡出血,撑不住,决定退出。每次聊到“知识”,阿当都旧情难忘,爱恨交加,许多考场秘诀就是他说的。
幸而有良露带领,置身于这座曲折的文化都市,我们不迷路,不碰壁。她拉着我们分花拂柳,灵巧穿梭,走过一个又一个村庄——到处有故事,有人情,有古董,有炸鱼,有苍然老树,有好吃小馆,有时光的碾痕、有阶级的烙印,有莎士比亚和戴安娜袅袅飘过的幽魂。
——美食作家蔡珠儿
良露曾说伦敦是她灵魂的家,我不知如今已脱离肉身的她是否又飘回去了,但在我的感觉中,伦敦的她,的确是*自在也*无忧无虑的。这里是她发现慢活之美好,并开始体验乐活之精髓的地方。在五年的旅居生活中,她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认识英国文化,并学习体会人生放空的乐趣。
——朱全斌
我对英国的情感是颇非理性的,因为我在理性上常常跟外子承认,法国的食物、气候、人情、物价、生活方式都比较好。但是,我无法解释,英国那些不是很受外国人欢迎的乡村肉派、经常阴沉沉的天空、萧索的旷野荒沼、沉默退缩的人情、荒凉的遗迹废墟……对我就是有种不可言喻的召唤。而我在大不列颠岛所作的各种小旅行,都是为了回应这样的召唤。希望看到这本书的读者,都可以透过我的写作,让你们听见召唤我的那些事物。在大不列颠这块土地上,有太多丰富的存在,从远古的奥秘到各种神话和传说、世袭的城堡幽灵和有着皇室遗风的城镇,数千年的文明传承……大不列颠的美,需要特别安静的心可以发现和体会。
——韩良露
野餐的日子
我从伦敦带了一个大野餐藤篮回台北,里面装着四人份的刀叉、汤匙、盘子、马克杯、酒杯,甚至还有大大小小的调味罐,但在台北从未派上用场。有几次开车去擎天岗玩,本想要带去的,后来又作罢,改成了去土鸡城吃午餐。
每次看到储藏间里慢慢积上灰尘的野餐篮,我都会想起在伦敦野餐的日子。那些回忆都十分美好,像卧躺在铺着薄毯的草地上喝红葡萄酒、吃奶酪三明治,看灿烂的阳光在树梢中晃动,拿着杏仁干果勾引树上的松鼠溜下树,听微风和树叶的低声合唱,翻一本可以随意浏览的画册,喝保温杯中还热着的奶茶……时间像河水般慢慢地流过,困了就闭眼睡个小小的午觉,梦里青草的气息变成了一群绿色的跳舞精灵。
在伦敦时,野餐是很容易的事,家门前不远的海德公园就是我们常常野餐的地方。只要天气好,我就会在厨房中准备一些野餐吃的食物,装进藤篮里,然后吆喝一声:“去野餐喽!”不到十分钟,我们的餐桌就从客厅换到了草地上。
讲究时,我会卤一些豆干、海带、牛腱,用来夹吐司吃,之后喝台湾带来的乌龙茶。这样的野餐,总让我想起小学时去郊外远足的情景,那时所谓的远足,不过是从北投到外双溪或阳明山。有一次,全斌问我远足时什么时候开始吃东西,我回想起自己往往是在去的车上就开始吃餐包中的食物,等到真正该用餐时,我带去的食物早就吃光了。
在野地上用餐,食物的滋味都变得不一样了。也许是心情放松的原因,背靠着橡树大口咬着新鲜的苹果,嘴中的滋味就是和躺在家中沙发上吃时不一样;而在凉凉的微风吹拂之下,一杯热茶带来的温馨感,也绝不是家里或餐馆里的那一杯茶可以带来的。
有时,我们会去远一点儿的地方野餐。我喜欢去汉普斯特德的荒野,夏天时荒野上开着小小的紫花,遇上伦敦少见的好日头时,还能看到老鹰在晴空中飞翔。在这一片荒野上野餐,真的有身处野地的感觉。只有那个我们在哈罗德买的精致的野餐篮提醒我:我们不过是偷得浮生半日野趣的都市人。
即使夏日阳光明媚,汉普斯特德因地处高丘,天气仍凉,于是除了铺草地的薄毯外,我还会加带一条毛毯,可以在午寐时盖在身上以免着凉。躺在这样一片野地上午寐,抬头是湛蓝的天空和白得发亮的云朵,躺着还能感觉到毯下微刺的草尖。就这样什么事也不做、什么也不想,悠悠闲闲地过一下午。
伦敦的夏日天黑得很晚,直到晚上10 点,夜空都还是蓝宝石色的。除了下午的野餐外,晚上也有几个可以野餐的地方,像在汉普斯特德靠近高门(Highgate)的肯伍德庄园(Kenwood House)外的大草地上,七八月常常举办夏夜的露天音乐会,有不少人会带野餐篮去,一面听古典或爵士音乐会,一面吃喝东西。
去肯伍德野餐时,我一定会小心准备食物。千万不能带香味太奇特的,譬如咖喱、五香、麻辣味道的东西,否则你一个人吃喝,怪味飘香四方,别人不见得好受。像我有一回去,就闻到一个法国人带的洛克福蓝纹奶酪(Roquefort),这种奶酪平常放在嘴里吃我并不嫌,但一面听着演奏,一面闻奶酪的异香,则有些唐突了。
兴致高时,我会约朋友到远一点的地方去野餐。有两个地方是我很喜欢的野餐地点,都在泰晤士河畔。
从地铁堤岸站(Embankment Station)出来,就在威斯敏斯特码头(Westminster Pier),从那里可以坐上游船去格林尼治村或里士满村。
格林尼治村一直有种波希米亚的气质,那里住了不少艺术家、知识分子和怪人。我有一些搞神秘主义的朋友就住在那里,周六会在格林尼治市场上帮人看手相、占卜,卖塔罗牌等。但他们志不在金钱,因此收费很低廉,花个四五百元新台币,他们就愿意和你聊上一两个小时。
我喜欢在格林尼治的公园中野餐,那片公园曾经是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拍《放大》(Blow-up)的场景。我年轻时在台湾看过那部电影,因此第一次到格林尼治公园时就觉得眼熟,后来查了资料,才发现原因。
格林尼治公园在冬天时有种特别苍茫的味道,因为地处山丘,视线可以延伸至很远。看着天空中充满水汽的云朵不断变化形状及色彩,就可以明白,为什么英国人特别擅长水彩画。对常常抱怨伦敦天气阴晴不定的人,我给的建议是,不如趁机好好欣赏天空变化无常的演出吧!
从威斯敏斯特码头往上游行驶,可以到汉普顿宫,但中间会先在里士满码头靠岸。我很喜欢里士满一带的环境,如果我要住在伦敦郊区,里士满会是首选地点。
里士满傍着泰晤士河,法国画家就曾画过里士满有名的桥。如今,那里的风景和一百多年前相差并不大。沿着泰晤士河有长长的河畔公园,是很好的野餐地点,附近也有不少乡村风格的酒馆,因此在吃着自己做的卤鸡腿的同时,还可以去酒馆里买一杯冷冽爽口的喜力生啤酒。
在伦敦野餐的日子,食物的滋味中也藏着微风、青草、白云、蓝天、河流的味道。野餐唤醒了我们身上潜伏的流浪基因,我们或许都是在草原上用餐的过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