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111631590
双独二胎,单独二胎,全面放开二胎,这一切都没有改变我们的生育意愿,2018年新生儿数量只有1523万,甚至低于开始双独二胎政策的2002年。
年轻人甚至也不愿意结婚了,一方面农村有着3000万男光棍,而城市里却有着大量的“剩女”。不只是我们中国,从紧邻日本,到遥远的欧洲,地球对面的美洲,甚至南亚次大陆,甚至非洲,人口的增长都是乏力,有的国家的出生率已经远远落在了世代更替率的下面,而有的国家却在急速减少生育孩子的数量。我们生活在一个逐渐老去的地球,而这就是这本书希望传达给我们的讯息。
不同于枯燥而严肃的专著,这是一本很好读,但是也很深刻的书,作者虽然是做数据分析出身的调研公司CEO,但并没有写一本只是数据的书。作者走访了六大洲,27个国家,与来自于各个阶层数以百计的人,对他们的家庭,他们的孩子,他们的未来展开深入的交流。这是一本关于无数个人体验的书,而正是这一个个真实个体与家庭背后的故事,更能比枯燥的数据打动我们,更能让我们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真实的世界是什么样的。
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严峻的话题一直萦绕在统计学家、专家学者以及政治学家们的头顶:过度膨胀的人口在耗尽我们这个星球的资源,人口过剩将带来巨大的全球环境问题。然而现实并非如此,他们的担心是错的,我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恰恰相反,而且要严峻的多,那就是我们在未来不得不面对一个空荡荡的星球,即将见底的不是自然资源,而是我们人类本身。
到2050年前后,或者更早,人类将迎来全球人口拐点。未来人口下降趋势几乎是不可遏制的。在许多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已经是进行时。但更骇人听闻的事实是,其他国家也将在不久之后步入这些老龄化国家的后尘。贯穿整个人类历史,人口大幅下降往往是大灾变的产物:小冰期、瘟疫、文明的崩溃。而这一次却是我们人类自己蓄意而为的产物。是我们自己决定将这个世界交给人数更少的子孙后代,我们选择抚养更少的子女。本书揭示了这个全球现代*为恐怖的事实:人为制造的群体“绝育”。作者的足迹遍布六大洲,从堪培拉到圣保罗,从首尔到内罗毕,从新德里到北京,作者访问了这些国家的专业人士以及具体家庭,从访谈中发现我们拥有共同的问题,我们都在面对一个正在人口急剧缩水的地球村。
有些人可能会觉得人口减少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却未必。我们已经在欧洲和亚洲的部分国家见证了人口减少的灾难:老龄化社会,经济的停滞,对政府服务需求的急剧扩张,越来越少的年轻人来养活越来越多的老人。
当然,人口减少也未必全是坏事,更少的工人会分享更多的工资,急剧下降的出生率会为发展中国家带来家庭富裕和提升女性地位。但是我们要看到,问题也显而易见,即便是今天,仍然有大量年轻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涌向发达国家。
这样的人口变化趋势既有输家也有赢家,中国可能会成为输家,因为独生子女政策加剧了人口衰竭的问题。而美国则因其开发的移民政策而维持一定的稳定,反而印度有可能成为21世纪经济的翘楚。拉丁美洲可能会获得短暂的繁荣,而欧洲与亚洲部分地区将陷入人口问题的泥潭。而作者所在的加拿大已经经历了这些问题,并清醒地转变了自己的移民管制政策。
本书认为,尽管我们可能无法阻止未来人口减少的趋势,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政策选择而改变我们的未来处境。
推荐序
前言
01 人口简史·1
地球的人口从多巴火山爆发后的寥寥几千人,发展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期间的500万~1000万人。公元1年,人口数量或许达到了3亿。公元14世纪,随着中国明朝的统一、启蒙和进步,随着伊斯兰教从中东扩张到西班牙,欧洲终于走出了罗马后的黑暗时代,全球人口达到4亿左右。可紧接着,最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02 马尔萨斯及其继承者·27
2022年地球人口不会达到80亿;没错,有一天它会达到80亿,但仅此而已。虽然目前的人口规模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导致了物种灭绝和全球变暖,但世界末日并不会马上到来。越来越多的人口统计学家确信,地球的人口有更大的可能会稳定下来,并在21世纪中叶左右开始下降。
03 白发苍苍的欧洲·51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增长创造的条件,让女性做出少生孩子的选择。但过上一段时间,经济衰退就会导致生育率下降,而经济好转,人们也随之爱上生孩子。好年景导致婴儿减少,坏年景令婴儿更少。
04 亚洲:奇迹的代价·73
亚洲的部分国家靠着人口红利向前迈进,让人民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富裕和安全,但随着社会的老龄化,医疗保健和养老需求增加,抚养比率将走向相反的方向,年轻一代挣扎着让父母和自己收支相抵,人口红利将成为负担。
05 婴儿经济学·93
我们正在做、即将做或是已经做的人际关系和家庭选择,定义了我们的当下和将来。它们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社会,并将更加深刻地塑造我们未来的社会。它们把我们的社会项目、私营企业和研究技术的着眼点,从年轻人转移到老年人身上—尽管并不彻底,因为让年轻人对你的产品上瘾仍然蕴含着巨大的价值,但至少部分如此。每一年,这些变化都会愈发强劲。
06 非洲问题·107
如果非洲崛起(毕竟,肯尼亚就正在崛起),那么,非洲就不会像联合国人口统计学家预测的那样,生下数百万苦难的孩子。但,没错,非洲大陆也可能走向另一种未来:贫穷,教会,大家庭。将来,是会有更多国家向肯尼亚靠拢(哪怕不确定),还是说,大多数非洲人继续深陷在疾病与暴力造成的极度贫困状态下?考察整个非洲大陆上女性享有的权利,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种方法。因为,衡量社会进步的程度,再没有哪个指标比女性进步更合适了。
07 巴西的工厂关门了·129
生育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既出于无意,又令人诧然。人们叫它“faˊbricaestaˊfechada”,意思是“工厂关闭”或“关闭工厂”。巴西的婴儿剖宫产率非常高,它还有着极高的女性绝育率。两者互有关联。
08 推推拉拉的迁徙·145
各种各样的事情,把我们拉过来,推过去。推力:战争、饥荒、动荡、天灾、种族或宗教迫害—种种让我们难以继续生活在老地方的危险事情,使得我们为了求生而逃离。拉力:翻过这座山,或者跨过那片海,有更肥沃的土地、更好的工作,那儿有让我们(或者我们的孩子)过上更好生活的机会。
09 中国与印度:两个人口大国的选择·165
今天,中国和印度出生(或者没出生)的孩子,将塑造人类的未来。全球人口的1/3以上都生活在这两个国家。今年出生多少人,明年还有后年出生多少人,这些新生儿的预期寿命如何,将成为世界未来人口的基准。人口建模师必须搞清中国和印度的情况。环境的命运,全球的经济,权力的兴衰,皆有赖于此。
10 第二个属于美国的世纪·181
不管你住在美国的哪个地方,你都知道,你受益于无身份移民的劳动。他们替你割草、打扫房间、在酒店房间铺床、为新建筑浇筑混凝土。美国对无身份移民的依赖,是对法律条文的一种讥讽,并揭示了美国有一部分经济,仍然依赖于不受监管的低工资劳动力。
11 衰落时代的文化消亡·201
对本就处于威胁之下的脆弱的文化和社群,下降的生育率只是又一重挑战罢了。不同的社会尝试使用不同(很多时候甚至彼此矛盾)的策略来保护和发展自身文化。我们要不要引入更多的移民来支撑陷入萎缩的老龄化人口?但我们又该怎样保留古老的文化和语言呢?
12 加拿大人的解决之道·219
一个国家的民族主义情绪越少,吸收移民的工作开展得就越容易。文化越弱势,促进多元文化主义的任务就越轻松。自我意识越少,视对方为“他者”的意识就越淡。这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行”:加拿大的《权利和自由宪章》十分强健,很多寻求先例的国家如今都以加拿大而非美国为模板。
13 未来会怎样·239
世界不会全体以同样的方式进入老龄化。就算到了21世纪末,非洲仍将保持年轻。非洲大陆将以超大城市为主—毫无疑问,这些城市混乱、气味熏人、规划不良,但它生机盎然,活力十足,随时迸发新的想法。我们有一种预感:21世纪最后几十年,真正激动人心的音乐和戏剧,真正具有开创性的创新,真正革命性的新思维,有更大可能来自拉各斯或孟买,而非巴黎或东京。
致谢·256
注释·258
空荡荡的星球,就是再美对人类也没有意义
黄文政/梁建章
里约奥运的环保主题
2016年里约奥运会开幕式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是美轮美奂的视觉效果,而是贯彻始终的环保主题。开幕式展现了海洋、森林的景象,并用系列图表说明,碳排放不断增加,气温升高,不少绿地可能消失在海平面之下。巴西以此告知世人,人类面临气候灾难,要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
巴西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但发展程度依然不高的国家。里约奥运会开幕式上选择这一主题,反映了环保理念已在全球深入人心。确实,巴西对气候变化的担忧是在情理之中的。过去几十年里,主体位于巴西、被称为“地球之肺”的亚马逊雨林一直在萎缩,让人们担心这会影响地球气候。
但亚马逊雨林的变化不是单向的。在哥伦布到达美洲前,亚马逊雨林中很多地方已有大量印第安人居住,在欧洲殖民到来以后,这些地方逐渐成为无人区,雨林面积也随之扩大。而到1972年跨亚马逊公路开通后,雨林面积又开始大幅减少,并持续至今。
实际上,包括气候在内的地球环境一直处在振荡性的变化中。比如,地表海平面在1900~2000年的100年间上升了约0.2米,而2000~2100年的100年间,预计将再上升到0.3~1.2米,最悲观的估计甚至达到2.7米。
但这个令人类忧心忡忡的变化,放在更长的时间尺度上并不突出。从上一冰河期结束的2万多年前到人类文明出现的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就超过120米。但在人类活动日益频繁的过去6000年里,海平面却基本处于稳定之中。而上一次冰河期开始之前的约13万年前,海平面甚至比现在还要高出6~9米。
人类自身繁衍的危机
虽然气候变化值得人类警觉并认真应对,但上述海平面上升的例子也说明,相对于地球自身的变化,人类的力量依然十分渺小。在更好地预测并适应地球变化的同时,我们对其他可能深刻影响人类未来的变化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在这方面,《空荡荡的地球》一书所讨论的人类自身繁衍危机,正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重视的议题。
这本书的作者分别是国际知名的益普索公司公共事务CEO达雷尔·布里克和加拿大《环球邮报》的资深记者和专栏作家约翰·伊比特森。该书的主要观点是,到2050年前后,或者更早,人类将迎来全球人口拐点。未来人口下降趋势几乎是不可遏制的。在许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下降已经是进行时。我们正在面临一个急剧缩水的地球村。作者敏锐地认识到,这个变化正在重塑人类社会。
作为长期关注并探讨中国乃至世界人口问题的研究者,我们非常欣慰地看到这本书的中译本在中国出版。我们还认为,该书关注的人口萎缩趋势,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要远比气候变化更加确定,也更加深远。比如,在未来一两百年里,环保努力能否拯救亚马逊雨林还不得而知,但巴西人口的大幅减少,看来则是确定无疑的。
本书第7章以“巴西的工厂关门了”为标题,描述生育意愿越来越低的巴西女性以结扎等措施来减少生育。书中提到,巴西的生育率近年在不断下降,而且未来难以回升。不过,书中列出的巴西生育率依然有1.8。根据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巴西2017年生育率只有1.71,而位于华盛顿的人口文献局以及美国中央情报局的最新数据中,巴西2018年的生育率分别仅为1.6和1.65。
要维持人口长期不衰减,生育率必须达到2.1左右的更替水平。相对于这个更替水平,1.65的生育率意味着人口数每代减少21.4%。即使假设生育率不再继续下降,而是维持在1.65,巴西人口也将从目前的2.1亿衰减为21世纪末的1.4亿,和22世纪末的7000万左右。
相对于巴西,中国的人口衰减幅度更是触目惊心, 这是因为中国未来的生育率会远远低于巴西。本书在列举中国生育率的各种不同数据后表示,即使是1.0左右的数据也不像听起来那么离谱。这与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
我们根据近年出生人口及各种信息综合推算,在去除短暂的全面二孩堆积反弹因素后,中国自然生育率不到1.2。即使中国生育率能维持在1.2,而不像各种证据显示的会进一步下降,中国人口也将从目前接近14亿,到21世纪末萎缩到6亿,到22世纪末萎缩到与巴西相当的7000万左右。即,相对较低的生育率,在六七代人的时间里就会让中国目前7倍于巴西的人口优势消失殆尽。
尽管中国的人口坍塌问题较为突出,但人口衰减将是全球性的问题。对此,书中写道:“在整个地球,出生率都在暴跌。这种暴跌意味着一切。这种暴跌是联合国预测错误的原因所在。这种暴跌将说明,为什么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而且进展的速度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要快得多。”
对联合国人口预测的质疑
本书的一大价值是全面质疑联合国对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预测。我们早在2015年就曾撰文《联合国不应严重高估中国未来人口》指出联合国对中国的人口预测具有严重误导性。本书作者则根据他们在全球各地的调查经历指出,联合国不仅严重高估中国未来人口,也普遍高估其他国家的未来人口,尽管对其他国家人口的高估没有对中国那么严重。
本书写道:“如果你跟一些人口统计学家私下讨论过,你会听到他们的怀疑:联合国是不是有意识地对所有不利的证据置之不理,保持高位人口预测以将危机感最大限度地放大,从而证明限制经济增长的干预措施正当合理,同时确保联合国的援助项目有继续存在下去的必要。但无须沉迷于阴谋理论也可以得出结论,联合国采用了一套错误的模型,这套模型的基础假设适用于过去,但很可能不再适合将来。”
本书作者认为未来全球人口将更加接近联合国的低位预测,而不是理应更准确的中位预测。他们写道:“我们认为,联合国的低位预测(或与之类似的情况)将成为现实。正在阅读本书的大多数人都能活到见证地球人口开始下降的那一天。多巴火山、黑死病、殖民统治的蹂躏以及其他天灾人祸,导致了过去的人口崩溃。这一次,情况会有所不同。这一次,它将来得缓慢且蓄意。出于人类自己的选择,我们每一年的人口,将年复一年地减少。”
人口趋势对全球竞争势力的影响
本书用不少篇幅讨论了人口变化对全球各国的影响。这些判断甚至体现在第9章“中国与印度:两个人口大国的选择”和第10章“第二个属于美国的世纪”这些标题上。
针对中国的人口趋势,书中写道:“如果中国的家长效仿此途(指生育率向大城市看齐),截至21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就只剩5.6亿了。从人口的角度看,中国的规模并不比美国大太多。因此,对中国而言,这些全非利好消息。”
作者的结论是,中国会因为人口衰减而陷入困境。本书还引用政治学家马克·哈斯的话说,“中国和俄罗斯人口的快速严重老龄化,将使这两个国家难于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经济和军事大国。靠着充足的移民,美国迈入老龄化的步伐,将比其他大国慢,从而进一步巩固其领先地位。”
比起这位仅提及美国移民优势的政治学者,本书的作者更认识到:“美国、中国和俄罗斯出生率之间的差距,是美国的另一项资产。美国的生育率为1.9;俄罗斯是1.5。据官方统计,中国为1.6—当然,我们已经看到,实际数据可能还要低许多。跟其最大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手相比,美国的繁殖力更强健。依靠移民和更高的生育率,较之大多数主要发达国家,美国能更好地在21世纪内维持其人口规模。”
不过,作者对美国近年兴起的本土主义和反移民情绪以及特朗普的“美国优先”持负面的观感,并相信与世隔绝的美国必将承受不幸的命运。对此,书中写道:“如果美国真的垮掉,另一个强国可能会占据主导地位:印度。尽管存在大量内部矛盾,但该国正在实现现代化,不断发展。由于其生育率目前处于替代率水平,印度可以享受数十年的黄金岁月,拥有大量的年轻人口生产和消费财富。但最终,印度的人口也将走向衰败,而与此同时,世界会饶有兴致地看着这个充满活力的社会走上舞台中央。”
。。。。。。
本书所讨论的人类自身繁衍危机,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重视的议题。如果人口灭绝,文明消亡、地球依然还会在自己轨道上运行,依然还会像今天这样美丽。只是这颗空荡荡的星球,即使再美,对人类也失去了意义,因为地球的美丽只存在于人类的意识之中。
——黄文政梁建章《人口创新力》作者
“你所知道的都是错的”,这样的开头似乎有点老生常谈,然而这确实是一本让人欲罢不能而又极其重要的书。书中充满了触目惊心的数据与鲜活而真实的故事,两位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当下世界的这场激变,尽管这种变化并不会让我们开心。
史蒂芬·平克哈佛大学约翰斯通心理学教授《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
在人口膨胀的当下,出生率却在全球范围内悄然下滑。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人口下降都是源于自然灾害与疾病,超级火山的喷发、黑死病还有西班牙流感。而这次的人口骤减确实源于我们自身。在这本引人入胜并思想深刻的书中,两位作者指出,在本世纪末,对于我们来说*严峻的问题并不是人口过剩,而是人口全球范围内的迅速减少,还有就是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未来。
刘易斯达特奈尔威斯敏斯特大学科学传播专业教授,《世界重启》作者
为了正确地预测未来,我们必须挑战我们的固有认识,其中*根深蒂固的就是我们相信人口会持续地增长。两位作者让所有致力于长期未来预测的人们以警醒。
丹·加德纳《超预测》作者
让人欲罢不能,文笔简明犀利,可读性极高,作者的话题从环境到移民,涵盖各类人口问题,这对于传统观念是个激动人心的挑战。
Publishers Weekly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关人口爆炸的灾难预言就充斥了各大媒体,而这两位专家意味深长的解释恐怕会让很多读者大吃一惊。
Kirkus
Reviews
正是由于作者的深刻研究与富有逻辑的分析,让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通过本书重新评估我们对人口的传统认识。
Booklist
这本生机勃勃而可读性极高的书迫切需要我们的关注。
The Mail on Sunday
本书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与研究。
The Sunday Times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