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5746909

全球13位人类学家历时数年,批阅资料、实地走访美国、意大利、葡萄牙、俄罗斯、玻利维亚等国家,对全球腐败现象进行深度调查和剖析。从巴勒莫黑手党到俄罗斯医保体系中的腐败现象;从欧委会的裙带关系到美国企业界的贪腐闹剧;从葡萄牙阿连特茹的议会“一窝黑”到玻利维亚的政府丑闻……腐败无处不在!腐败起源于人性!没有哪个国家哪个人可以完全置身事外。
【深刻剖析腐败滋生环境,反腐任重而道远!】
作者首次从人类学角度出发,解读腐败的人性与文化基因。他们深刻剖析腐败的滋生环境,探讨究竟何为腐败?在经济快速变化与社会动荡的背景下,腐败有何特点?反腐机构与反腐组织又在担任何种角色?腐败又是如何在某些地区成长为象征性系统的?同时,他们指出,腐败是人类社会的通病,是一场人性、权力与道德的无硝烟战争,反腐工作任重而道远!
【揭露腐败现象实质,为反腐政策提供新启发】
作者结合全球案例,深入剖析腐败现象,从腐败现象的产生到反腐工作的推进,全面阐述腐败问题。同时,对全球腐败现象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并从各国的腐败现象与改革中发现新的问题,汲取经验,为反腐政策提供新启发。
从探讨腐败产生原因,到结合经济与社会背景分析腐败、解读全球反腐机构、剖析腐败的传播与发展。作者们指出腐败是人类社会的全球通病,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免于腐败困扰,腐败是一场人性、权力和道德之间无硝烟的战争。当前,腐败已经严重影响到各个国家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作者从人类学角度而非政治角度解读腐败,是想指出:虽然腐败来自于人性,但文化与制度却可以控制腐败的程度及其危害性。总之,反腐已经是全球范围的大事,任重而道远。
第一部分 社会“转型期”的腐败?
1. 双城毁灭记:杨斯顿与巴勒莫的有组织犯罪与政治腐败 / 002
(美)简 • 施耐德,(美)彼得 • 施奈德
2. 贿赂、礼品及红包:反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医疗保健体系中的腐败现象 / 021
(美)米歇尔 • 瑞弗金–菲施
3. 腐败是一个过渡现象:公民社会的呼唤 / 041
(澳)大卫 •W. 洛弗尔
4. 腐败,财产返还与罗马尼亚 / 056
(意)菲利波 •M. 泽赖里
第二部分 制度化腐败与反腐机构
5. 廉政先锋:美德运动与全球反腐浪潮 / 076
(瑞典)史蒂文 • 桑普森
6. 欧盟的文化与腐败:反思欧委会中的欺诈、裙带关系以及任人唯亲现象 / 106
(新西兰)克里斯 • 肖尔
7. 美国企业界的腐败:安然丑闻与白领犯罪 / 131
(美)卡罗尔 • 麦乐伦
第三部分 全球腐败故事
8. “扎在肉里的一根刺”:印度农村的腐败 / 148
(美)阿克希尔 • 古普塔
9. “这儿的人全都是腐败的”:葡萄牙南部阿连特茹的故事 / 170
(德)多尔勒 • 德拉克
10. 公民藐视国家:玻利维亚埃尔阿尔托的日常腐败及地方政策 / 189
(美)西恩 • 拉扎尔
后记 “紧要关头”:人类学与腐败研究现状 / 206
(美)多萝西 • 路易丝 • 津恩
参考文献 / 219
从人类学的视角来看,这些事件的重要性就在于警醒我们,欧美人对腐败的假设是错误的。上层腐败并不只发生在那些非西方文明的“异类”国家,也不是只有工作在制度存在漏洞的国家官僚机构与国营部门的官员才会腐败。当我们发现腐败(既包括大规模腐败也包括系统性腐败在内)也存在于规章严苛的资本主义体系的核心时并不应该觉得惊讶。2002年8月,参加第7届欧洲社会人类学家协会会议的各国学者们齐聚哥本哈根就“腐败”问题展开讨论。安然丑闻和世界通信公司舞弊事件也为此次集会提供了极为应景的背景。值得注目的是,根据透明目标公布的清廉指数,丹麦这个单一民族国家高居“世界最清廉国家”榜单的第二位。借用莎翁的一句话,在丹麦一切似乎都是好的。不过,像“最清廉国家第二名”或是“最腐败的国家”这种指数,在这样的背景下具体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阐释这种衡量方式及其所带来的道德要求?腐败是否能够量化,并用如此抽象空洞的方式来评判?腐败的实践或体验过程是复杂的,凭人的“感知”进行的测量够不够准确?又是否能够反映它的“现实性”及复杂性?正如这些问题所指出的,编写本书的目的是质疑那种把腐败当成是一种思想范畴和组织原则的想法,并对其政治和文化影响进行审视。我们进行分析时首要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类学在理解当今世界腐败现象的过程中能起到何种作用?正如文集的作者们在各自文章中所阐述的那样,从人类学的角度来分析腐败,必定会将我们的注意力引向腐败的意义与表现这些问题,而不是更常见的制度分析与理论建模。后者似乎已经成为腐败研究的陈词滥调。然而,开始着手进行这样的项目之前,必须首先解决如下问题:到底什么才是腐败?作为一个分析性概念,这个术语的用途到底有多大?什么样的条件会促使腐败行径滋生蔓延?在不同环境下,这些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是怎样的?如何对它们做出解释?
之所以要着手研究如此棘手的问题,一部分原因是想抵制一种在致力于反腐运动的政府及决策者间流行的趋势。近来他们打算草草结束如何将“腐败”定义成一种分析性类别这个问题。世界银行宣布,整个讨论实际上已经结束了。它自信地断言,“腐败”是“政府公职人员滥用权力来谋取私利的行为”。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许多关于透明化、自由化和“善治”的政策。但这个定义把腐败简化成了政府公共部门员工不诚实的个人行为或是“烂苹果”的问题。它也将对腐败的解释简化成了个人的贪欲及唯利是图。因此,如果沿用苹果这一比喻,重点就落在单个苹果,而不是装苹果的篮子身上。但如果腐败是制度性并且系统化的呢?天主教会腐败吗?人们曾向波士顿大主教劳举报过神职人员的娈童癖行径。他自己也承认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算腐败吗?在安然、默克、施乐以及安德鲁森这一系列丑闻事件中,腐败的当事人又是谁?是按照吩咐销毁证据及文件的底层官员?是下达指令的部门经理?抑或是那些玩弄市场于股掌间的公司执行总监们?如何衡量“政府公职人员”是否“滥用了权力”?什么算是“个人私利”?法国的检察官发现,有消息表明自戴高乐将军以来,法国历届总统均动用了国有石油公司埃尔夫–阿奎坦的资金来贿赂外国领导人。密特朗总统利用这些非法资金来资助德国总理赫尔穆特 • 科尔的竞选活动。他是密特朗所在政党德国基督教民主联盟的盟友。这些活动与世界银行对腐败的定义相符吗?显然“不符”,这又说明了什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