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7839500
内容简介
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此书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共三十三篇。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的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文学成就有口皆碑,司马迁称赞他的语言“汪洋恣肆”,后来更有人称赞他的语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纵横跌宕、奇气逼人”。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的描写、千姿百态的寓言、汪洋恣肆的语言四个方面。其中的寓言是中华经典散文中的瑰宝。 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在上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以后,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庄子及其著作既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人类,那么我们有义务把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介绍给全世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颗璀璨明星不仅在其古国上空,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苍穹上永远发出绚丽的光彩,把其光和热撒在人们的心灵里。
前 言
前 言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是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宋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汇地带,当时在暴君偃的统治之下,这种时代背景对庄子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出身贫寒,早年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其实也就是看树林子的人。他此后终生不仕,多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楚威王曾欲以千金聘其为相,他也不肯接受。庄子后来隐居于穷街僻巷,以编织草鞋为生,一生贫困,甚至靠借贷度日。在他一生大部分的日子里,都跟社会下层的农夫、樵夫、隐者甚至残疾人相处在一起,经常穿着破衣服,由于营养不良而形容枯槁。然而,他安贫乐道,周游列国,在贫苦的生活中寻求精神解脱,执教乡里,著书立说,撰有《庄子》一书流传于世。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当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的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弱士则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异彩纷呈,诸子百家人才辈出。这个时期(公元前四五百年前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轴心期”,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同时得到了划时代的进展,各个文明古国都涌现出一批哲人和智者。如果说古希腊时期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庄子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都以自己的著述给予后世不可估量的影响。庄子及其在《庄子》一书中确立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足以跟任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体系相媲美。而且庄子的文学才华也远在任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之上,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无与伦比的。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此书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共三十三篇。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的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学成就有口皆碑,司马迁称赞他的语言“汪洋恣肆”,后来更有人称赞他的语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纵横跌宕、奇气逼人”。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的描写、千姿百态的寓言、汪洋恣肆的语言四个方面。其中的寓言是中华经典散文中的瑰宝。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在上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以后,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庄子及其著作既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人类,那么我们有义务把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介绍给全世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颗璀璨明星不仅在其古国上空,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苍穹上永远发出绚丽的光彩,把其光和热撒在人们的心灵里。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一书的主导思想本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其为“老庄学派”。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其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子所谓的“道”,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关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由于庄子的阐述中,从自然层面扩大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这一思想出现了片面化和消极的倾向。这给我们常说的“老庄哲学”这一概念,无形之中就打上了烙印,而使我们往往忽略了“老庄哲学”本质的内核,即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庄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逍遥而游”四个方面。
以道为本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有情有信”,说明道是实际存在的;“自本自根”,说明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生天生地”,说明道产生了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说明道是永存的。庄子的这种本体论思想跟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有关“道”的概念更趋完善,是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庄子的思想中,“道”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法则和规律,是人的认识:“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宇宙间发展变化的这种法则和规律——人的认识——是超越是非和真伪的真理。总而言之,庄子发展了中国哲学中特有的概念——“道”,使它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门德尼的“何多士”和柏拉图的“善的理念”等类似的概念。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名周,宋国蒙(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北)人,是战国时哲学家。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哲学观点,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宋国地处中原文化和楚文化交汇地带,当时在暴君偃的统治之下,这种时代背景对庄子的生活和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庄子出身贫寒,早年做过蒙地漆园的小吏,其实也就是看树林子的人。他此后终生不仕,多次放弃了做官的机会,楚威王曾欲以千金聘其为相,他也不肯接受。庄子后来隐居于穷街僻巷,以编织草鞋为生,一生贫困,甚至靠借贷度日。在他一生大部分的日子里,都跟社会下层的农夫、樵夫、隐者甚至残疾人相处在一起,经常穿着破衣服,由于营养不良而形容枯槁。然而,他安贫乐道,周游列国,在贫苦的生活中寻求精神解脱,执教乡里,著书立说,撰有《庄子》一书流传于世。庄子生活在战国时代前期,与魏惠王、齐宣王、楚威王同时。当时周朝已经名存实亡,诸侯纷争,战事频仍,社会动荡,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身处政治黑暗、尔虞我诈、民不聊生的环境中,庄子感同身受,对昏君乱相及趋炎附势之徒无比的憎恶,而对苦难中的平民弱士则寄予了无限的同情。在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派异彩纷呈,诸子百家人才辈出。这个时期(公元前四五百年前后)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的“轴心期”,东方和西方的文明同时得到了划时代的进展,各个文明古国都涌现出一批哲人和智者。如果说古希腊时期奠定了西方文化的基础,那么我们同样可以说,春秋战国时期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和中国的庄子正是生活在这一时期,他们都以自己的著述给予后世不可估量的影响。庄子及其在《庄子》一书中确立的博大精深的哲学体系,足以跟任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的哲学体系相媲美。而且庄子的文学才华也远在任何一位古希腊哲学家之上,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是的,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无与伦比的。庄周的著作只有《庄子》一书。此书分内篇七章、外篇十五章、杂篇十一章,共三十三篇。一般说来,内篇为庄子自著,外篇则除庄子自著外,也有部分庄子后学所作。至于杂篇,可能掺杂有他的门人和后来的道家的作品。庄子的文学成就有口皆碑,司马迁称赞他的语言“汪洋恣肆”,后来更有人称赞他的语言“意出尘外、怪生笔端”,“风云开阖、神鬼变幻”,“纵横跌宕、奇气逼人”。庄子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浪漫主义的手法、现实主义的描写、千姿百态的寓言、汪洋恣肆的语言四个方面。其中的寓言是中华经典散文中的瑰宝。庄子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著作在上世纪末被译成英语,传入西方以后,引起西方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如果说庄子及其著作既属于中国又属于全人类,那么我们有义务把庄子其人和《庄子》其书介绍给全世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这颗璀璨明星不仅在其古国上空,而且在世界文化的苍穹上永远发出绚丽的光彩,把其光和热撒在人们的心灵里。
庄子的哲学观点
《庄子》一书的主导思想本源于老子学说,因此后世称其为“老庄学派”。庄子思想秉承老子而有所发展、有所变异,但在其核心学说“道”的认识上完全是一脉相承的。老子所谓的“道”,简单地说可以归纳为两点:一是指宇宙的本源,即宇宙根本的存在,宇宙万物都产生于“道”;二是指自然客观规律。关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特性,由于庄子的阐述中,从自然层面扩大到社会生活层面,致使这一思想出现了片面化和消极的倾向。这给我们常说的“老庄哲学”这一概念,无形之中就打上了烙印,而使我们往往忽略了“老庄哲学”本质的内核,即对宇宙与自然的唯物认识。庄子把“道”的自然观推及社会生活及人性人格上。庄子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概括起来可以包括“以道为本”、“万物齐一”、“自然无为”、“逍遥而游”四个方面。
以道为本庄子继承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观点,把“道”作为世界的本源。庄子进一步发挥了老子的思想:“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有情有信”,说明道是实际存在的;“自本自根”,说明道存在于自身之中;“生天生地”,说明道产生了天地万物;“自古以固存”,说明道是永存的。庄子的这种本体论思想跟老子的思想一脉相承,同时又进一步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使有关“道”的概念更趋完善,是世界哲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庄子的思想中,“道”又是宇宙发展变化的法则和规律,是人的认识:“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以成。”“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庄子•齐物论》)宇宙间发展变化的这种法则和规律——人的认识——是超越是非和真伪的真理。总而言之,庄子发展了中国哲学中特有的概念——“道”,使它的内涵远远超过了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巴门德尼的“何多士”和柏拉图的“善的理念”等类似的概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