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6217832
总体特色:一、收词合理,面广量大,内容与时俱进;二、英译有根有据,比较可靠;三、体例十分简明,易查易用。
一本好用的法律专业双语工具书,满足 “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涉法文件对外翻译的需要。
编者从200多部中国现行法律中选出18,000多条主要词汇及其英译,涵盖主要程序法和实体法。本书采用了音序索引,方便读者查询。本词汇手册的英译主要选自人大常委会翻译发行的版本,具有权威性。考虑到它的实用性,编者在选词时既包括了专业术语,也收入了表面上看似乎与法律无关但又常用于法律中的说法和词汇,以使它的参考价值范围更为广泛。
编写一本汉英中国法律词典的念头,早在二十多年前我在麦坚时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 Chicago Office)工作时就已萌动。当时我的工作牵涉英汉、汉英法律文件的翻译或校译,时常会碰到一些表达上的困难,或是表达不地道,或是不够专业,或是缺少权威性,尤其是校对出自不同译者之手的翻译时,往往会碰到近似但又不甚准确的选择,令人难以确定。当时就觉得很需要一本可资参考的法律词汇手册。
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重要,国际社会对中国法律认识、了解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准确翻译中国法律和实践中的法律文件有助于国际社会,包括政治、经济、贸易等方面的组织及个人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法律制度,更准确地理解和沟通各方在相关法律文件中要表达的意思,更有效率地从事与中国有关的交往和业务。
坊间现有的大多是英汉法律词典,其词条选自英美法律或现成的英语法律词典,也有几本冠名为汉英法律词典者,但词条并不是选自中国法律,而是对应于上述英汉法律词典中的词条,也就是将英美法律中的词条汉译后再还原为英语。此类词典是从事英汉法律翻译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但仍常常无助于中国法律词汇的英译。因此,便有了编纂本词汇手册的必要。
编者从200多部中国现行法律中选出18000多条主要词汇及其英译,涵盖主要程序法和实体法。中国法律的翻译有不同的版本,有的由不同的非官方机构,例如律师事务所或研究机构翻译,但主要的翻译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会下的法制工作委员会。本词汇手册的英译主要选自全国人大常委会翻译和公开发行的版本。法律翻译重要的要求是权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是中国的立法机关,也是的法律解释机关。翻译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解释。故此,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翻译应该是权威的翻译。因为受到原文结构的影响,有些翻译看上去并不是完全地道的英文,但却在一定意义上是贴切的表达。
本词汇手册的主要对象是从事涉外中国法律实务的人员和从事中国法律研究的中外学者和学生,它也可以作为研究生和本科生法律英语教学的参考资料。因此,考虑到它的实用性,编者在选词时并不完全以专业术语为主,而是既包括了专业术语,也收入了表面上看似乎与法律无关但又常用于法律中的说法和词汇,以使它的参考价值范围更为广泛。
於兴中
2017年9月10日
伊萨卡
后 记
《汉英中国法律词汇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的问世实是集体努力的结果。首先要感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的庞从容等编辑为出版此书付出的辛勤劳动。资深编辑,商务印书馆(上海)原总编辑钱厚生先生、吉林大学出版社邵宇彤编审对《手册》作了严格而专业的审校,从而保证了《手册》的质量。商务印书馆编审栾奇女士也对改进《手册》的质量提出了宝贵意见。曾在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过的林怡芝、熊瓅、张雅楠、张楚淇等同学先后为收集资料、整理词条做了一些工作,在此一并感谢。《手册》的序言由康奈尔大学法学院的Aidan Murphy 同学翻译成英文,谨表谢意。
编纂《手册》的初想法来自我在麦坚时律师事务所(Baker & McKenzie Chicago Office)工作时的需要。当年事务所的两位资深合伙人陶博(Preston M. Torbert)先生和赵稼女士组织我们每周五早晨进行业务学习(Technical Session)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陶博先生在繁忙的律师业务之外,研究法律翻译和法律语言学卓有成效,他特别强调法律翻译的权威性。本《手册》赖以成编的动因部分来自于他的启发,在这里谨表感谢。同时感谢当年一起在麦坚时律师事务所工作学习的同事殷雄、王兵、张和、杨汉璧和马元曦老师,跟他们一起工作使人体会到家庭的感觉。
后应该说明的是,《手册》的主要编纂者是我二兄於治中。他从200多部中国法律中逐条摘录近2万条词条,编成《汉英中国法律词典》(将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和《手册》。从着手选词到基本成型,历时五年之久。我的主要工作是提供编纂的基本构思;审定和校对词条;写作序言和后记。还要感谢我的侄子於晓川,他专门为《手册》编辑提供了有效程序,使得编辑工作得心应手。
於兴中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