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3835
当今,恐怖主义犯罪依然是威胁全球安全的犯罪形式之一。21世纪以来,伴随国际社会政治格局的风云变幻,经济利益的全球分配,文明文化的全球流动,”互联网 ”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带给人类社会信息共享和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催生了恐怖主义犯罪的形态创新,恐怖主义对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威胁与日俱增。《非传统安全视域下的恐怖主义犯罪研究》正是立足于非传统安全视域下,从非传统安全理论、传统安全理论与恐怖主义犯罪之间的关系厘清出发,思考恐怖主义犯罪,进而讨论构建适合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理论构架体系,论述恐怖主义犯罪的类型、特征、目的、生成根源、产生危害、国际刑事法规制措施、国内刑事法规制对策到国内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体系构建。以期形成一个相对具有逻辑关联的理论论证结构,力求做到研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价值性。
绪论
一、选题思考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考察
三、总体框架、内容及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章 非传统安全与恐怖主义犯罪概述
节 非传统安全与恐怖主义
一、非传统安全理论
二、恐怖主义属于非传统安全的依据所在
三、恐怖主义给非传统安全造成的影响
第二节 恐怖主义犯罪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含义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特征
三、恐怖主义犯罪的类型
四、恐怖主义犯罪的目的
第三节 恐怖主义犯罪的防御现状与未来趋势
一、恐怖主义犯罪的防御现状
二、恐怖主义犯罪的未来趋势
第二章 恐怖主义犯罪的产生原因及其危害
节 恐怖主义犯罪的产生原因
一、国际政治格局演化的产物
二、全球化进程中的副产品
三、全球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
四、国家治理失败导致的后果
第二节 恐怖主义犯罪对国际社会的危害
一、威胁加剧,局部冲突升温
二、犯罪上升,恐怖袭击频繁
三、经济趋缓,金融秩序紊乱
第三章 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价值取向与反恐路径
节 反恐怖主义犯罪的价值取向
一、国家安全与全球安全利益优先保护的价值理论
二、保障人权与底线正义理论
第二节 反恐路径
一、战争路径分析及评价——以美国为样本
二、刑事司法路径及评价
三、全球治理路径及评价
第四章 国际层面应对恐怖主义犯罪的现状与完善
节 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现实与对策
一、反恐怖主义犯罪法律体系与不足
二、反恐怖主义犯罪合作机制与缺陷
三、反恐怖主义犯罪实践层面的困境
第二节 全面反恐公约及国际统一反恐刑事政策的完善
一、《联合国全面反恐公约(草案)》的完善
二、国际统一反恐刑事政策的完善
第五章 国内层面应对恐怖主义犯罪的路径与体系构建
节 我国反恐现状与应对路径选择
一、战争防御反击路径
二、刑事司法路径
三、全球治理路径
第二节 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场与机构建设
一、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的立场
二、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机构与平台的创建
第三节 我国反恐怖主义犯罪的刑事法律体系构建
一、反恐怖主义犯罪法律文本的系统梳理
二、《刑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与补足
三、《刑事诉讼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与补足
四、刑事政策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防控与补足
五、“敌人刑法理论”的合理引用
六、“积极一般预防理论”的恰当介入
参考文献
一、中文著作(译著)类
二、中文论文类
三、外文著作类
四、外文论文类
五、博士、硕士论文类
六、数据库资源
后 记
立足公安学科前沿 打造公安学科特色
21世纪是一个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急剧发生变革的时代。政治格局化日益显明,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剧,文化融合化渐次突出,社会信息化快速推进,在此背景下,我国改革开放愈加显现出其强大的引领作用,”一带一路”倡议发展规划的提出与实现,正在改变世界各国的战略思维模式,也在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进程,加快全球数据流、物质流、人才流的快速流动,成为各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识。然而,全球已经处于”风险社会”的图景当中,社会风险成为各国难以避免的常态,政治互信与政治排斥共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共存,国内安全风险与国外安全风险并存,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呼应,人民内部矛盾与敌我矛盾交织,公安队伍整体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从地缘关系上来看,我国西北地区仍然处于关系国家安全战略要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多变的地理环境,绵延的国境边线,成为敌对势力渗透的主要区域,对社会治安秩序造成巨大压力,诸多不安定因素亟待解决。公安机关作为维护国家内部安定团结,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良性发展的战略部队,必须保证执政党的政治地位、国家发展的井然有序、社会运行的长治久安。因此,亟须建立一支思想作风过硬、敢打硬仗、敢于拼搏、甘于奉献的公安精英队伍,用理论强化科技强警,用实践强化技术强警,确保实现对犯罪嫌疑人的有罪必究、有罪必罚。基于此,公安高等教育和公安学学科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在法学和工学学科门类下增列公安学(0306)、公安技术学(0838)为一级学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至此,公安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公安学和公安技术学一级学科点的设立,实现了公安高等教育、科研的突破性飞跃,也为开办公安高等教育的院校画出一个完美的印记。
甘肃政法学院是西北地区一所集法学、公安教育为主的多科性、综合性高等政法公安类院校,她伴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治建设和法学教育的步伐逐步成长起来,其前身是始建于1956年的甘肃省政法干部学校,几经风雨,几经变迁,在1984年经*批准成为普通政法类高等本科院校,1989年开办公安教育,1996年经公安部和甘肃省政府批准成立公安分院。经过26年政法人的风雨兼程,不懈奋斗与努力,学校的公安高等教育与公安学学科建设体系趋于完善并取得突破性进展,公安教育呈现蓬勃发展的强劲势头,2013年,公安学一级学科、刑事科学技术二级学科获批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在专业建设上,学校的侦查学、边防管理两个本科专业获批*、财政部特色专业,侦查学、边防管理、治安学、禁毒学、刑事科学技术获批为甘肃省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公安高等教育已形成诉讼法学科侦查学、治安学、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物证技术学四个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为省内外先后培养了一批知识水平较强、业务能力较好的公安类人才,为西北地区及甘肃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其应有的贡献。学校公安高等教育研究紧紧围绕全国及西北地区的社会治安、犯罪控制、犯罪预防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获得一批集实践、创新与应用为一体的科研课题,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科研成果,在西部及全国的公安教育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获得同行专家的赞誉和首肯。
甘肃政法学院因地处西北腹地,维护西北地区安定团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成为始终支撑其不懈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有感于责任的重大与西部地区政法公安类人才的相对缺乏,学校始终秉承”法学创品牌、公安办特色”的办学理念,将公安教育始终放在学校教育的突出地位,以期为本地培养更为优秀的公安类人才。然而,愿景往往是美好的,达到愿望的路程却是坎坷的,尽管学校公安教育已经形成优秀的教师队伍、合理的学科集群、特色的专业设置,但仍然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诸如学科结构的优化、专业方向的凝练、课程设置的调整、人才培养的分类。公安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尚不够紧密,实务部门对公安研究理论的认识不充分,公安研究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公安教育的”智库”尚不能充分发挥其”智囊团”的有效作用。因此,学校积极与实践部门联系,将目光聚集在公安学一级学科的建设上,以”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武装理论”的形式,不断拓宽公安教育的层面,坚持多学科理论交叉研究的同时,更多关注公安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甘肃政法学院”公安学建设系列成果文库”才得以诞生,文库的许多成果都是基于此种探索的目的而形成,尽管该文库的建设尚处于”幼年期”,文库中的一些观点可能有失偏颇,但仍然不失为公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中的一抹亮点。我们深信,科学研究的每一次进步,都需要一代人或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文库涉世虽不深,其理论研究的开放性视角、多学科视野、务实性精神,终将会成为中国公安学学科今后理论研究发展的应然。当然,本文库的理论研究因研究团队的志趣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研究形态,研究成果可能存在一些瑕疵,因人力、财力等现实情况的存在,文库不能对公安学学科中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全面研究,而是针对实践中亟须解决的问题做出理论回应,以指导实践工作的有效展开。
在此,由衷希望甘肃政法学院的”甘肃省重点学科–公安学建设系列成果文库”的出版,给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理论研究增光添彩,希冀文库的研究成果能触动法学、公安学研究领域内同行的关注,给予恳切的批评和指正,展开理论的交锋、思想的碰撞,关注甘肃政法学院的发展,关心甘肃政法学院公安教育的成长。
甘肃政法学院院长:李玉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