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大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725693
法家的现代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主题,也是一个开放性的主题,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思考。宽泛地说,只要是现代人对法家有所论述,只要法家在”现代”这个时间段落中出场,其实都在印证法家的现代性。《法家的现代性》提出了”法家的现代性”这个概念,有助于从法家这个特定的角度更多地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章法家的现代性及其理解方式
一、法家学说作为社会科学
二、法家学说与新战国格局的契合
三、法家法治主义的现代性
四、结语
第二章法家分光镜下的中国现代思潮
一、法家与法治主义
二、法家与国家主义
三、法家与专制主义
四、结语
第三章法家学说与社会科学的中国化建构
一、中国社会科学的中国化问题
二、法家学说是中国古典的社会科学
三、重估法家学说作为古典社会科学的价值
四、社会科学对接法家学说的可能性
五、结论及延伸性讨论
第四章法家学说与法学之间的双向格义
一、问题意识与基本思路
二、竺法雅开创的“生解之例”:格义的肇始与现代的反向格义
三、以“法家”译“法学家”:严复的格义
四、法学与法家学说的对等性:梁启超的格义与反向格义
五、以“法学”解释“法家之学”:沈家本的反向格义
六、以“法学”解释“法家之学”:民国早期的反向格义
七、格义为什么:法家学说与法学对等关系的终结与反思
八、结语
第五章东亚新法家:法家的近代性与东亚性
一、问题与旨趣
二、日本的新法家
三、韩国的新法家
四、新加坡的新法家
五、中国的新法家
六、东亚新法家的共性与个性
第六章著书定律:章太炎对法家的重述
一、问题提出、文献简述与研究思路
二、救时的政治家:商鞅政治角色的重述
三、商鞅设计的秦政:法家学说的政治肉身
四、“著书定律为法家”:法家角色的重述
五、结语:重述法家角色是一场思想革命
第七章内在理路:刘师培对法家的阐释
一、研究旨趣与基本思路
二、传统儒法关系中的法家
三、现代学术格局中的法家
四、社会契约映照下的法家
五、结语:刘师培的法家观与法家的复兴
第八章法理学家:胡适想象的法家
一、问题与旨趣
二、“讲法治的书”
三、作为法理学家的法家
四、法的概念
五、法家哲学:先秦时代的法治哲学
六、法治的逻辑
七、“韩非学”
八、结语
第九章经史之间:蒙文通论法家
一、经学立场与史学立场
二、法家学派与法家人物
三、法家之学是秦晋之学
四、法家学说的主要内容
五、法家是周秦时代的新思想
六、结语
第十章除旧布新:的法家观
一、早期的法家观
二、晚期的法家观
三、法家观的特征
四、结语
后记
总序
在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写的《审查报告三》一文中,陈寅恪写道:”释迦之教义,无父无君,与吾国传统之学说,存在之制度无一不相冲突。输入之后,若久不变易则决难保持。是以佛教学说能于吾国思想史上发生重大久长之影响者,皆经国人吸收改造之过程。其忠实输入不改本来面目者,若玄奘唯识之学,虽震荡一时之人心,而卒归于消沈歇绝。近虽有人焉,欲燃其死灰;疑终不能复振,其故匪他,以性质与环境互相方圆凿枘,势不得不然也。”又写道:”窃疑中国自今日以后,即使能忠实输入北美或东欧之思想,其结局当亦等于玄奘唯识之学,在吾国思想史上既不能居之地位,且亦终归于歇绝者。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统,有所创获者,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此二种相反而适相成之态度,乃道教之真精神,新儒家之旧途径,而二千年吾民族与他民族思想接触史之所诏示者也。”
史家陈寅恪的这几句话,至今仍有反复咀嚼、再三省思的价值。释迦教义在中国主要有两种形态:”玄奘形态”的释迦教义和”慧能形态”的释迦教义。前者的旨趣在于”不改本来面目”,虽然在纯粹的知识学上,能够产生”震荡一时”的效果,但”卒归于消沈歇绝”。后者则是根据中国固有文化的理路,对释迦教义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改造,由此导致的结果是禅院香火遍布华夏且千年不绝。释迦教义在中国的两种形态,预示了欧美思想在中国的命运。一百多年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取自欧美的”经”可谓汗牛充栋,这些源于”泰西”的”经”,来到东土之后,同样面临着两种形态即”玄奘形态”与”慧能形态”。其中,”玄奘形态”追求原汁原味,其价值与影响主要囿于象牙塔中–虽然也有丝丝缕缕的外溢。相比之下,”慧能形态”能够让来自异域的”经”根植于苍苍茫茫的中华大地,进而生长得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只是,”慧能形态”有一个前提,就是要把外来的”经”汇入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河流中,用陈寅恪的话来说,就是”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要在这个基础上”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
这套《法家新论丛书》就是为了凸显”本来民族之地位”,同时”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言而喻,”法家新论”中的”法家”是”本来民族”固有的思想文化。但是,所谓”新论”,却包含了对外来学说的吸纳,否则,”新”从何而来?着眼于此,这套《法家新论丛书》旨在照应两个方面:一方面,以外来学说作为参照与坐标去观察法家,中国固有的法家可能呈现出某些新的面貌,以前被遮蔽的法家的某些侧面、皱褶可能被揭示出来。另一方面,由于汇入了外来的学说,中国固有的法家也会发生某些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就像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在流到武汉汇入了汉江以后,原有的长汉之水肯定会发生某些变化,在吸收输入了外来学说之后,从远古时代流淌下来的法家,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这正是本套丛书旨在回答的问题。
这套丛书注重以人文学科的眼光看法家,试图重估法家的价值。同时,这套丛书也注重以社会科学的眼光看法家,试图展示法家学说对于社会科学的意义,特别是作为中国古典社会科学的意义。为此,这套丛书试图邀请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的学者,共同聚焦法家学说与法家实践,以守先待后、返本开新、承前启后的立场对待法家,试图对中国固有的法家做出新的解说。期待得到各方贤达的惠助,希望汇集多元学思,从法家的角度,回望中华文明的过去,直面中华文明的现在,进而探索中华文明的未来。
喻中
2016年12月30日于北京
自序
《法家的现代性》一书是在2014年至2017年完成的,主要论述法家的现代境遇。全书包含十章内容,分开来看,每一章都可以独立成篇,但汇聚起来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都在解释法家的现代性。
全书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五章是个部分,试图直接解释”法家的现代性”。其中,章提出了”法家的现代性”这个概念,可以作为全书的”绪论”。从写作时间来说,章是后写成的,下笔之初,只是想为本书写一篇程序性的”序言”,但写出来一看,它更像一篇实体性的”绪论”或”导论”,于是只好把它独立成章,置于全书之首,以之作为全书的先导。在内容上,章与随后的各章都有一些牵连与照应,它的主要意图是破题,主要分析了”法家的现代性”缘何而来。
在此基础上,随后的四章分别讨论了法家在现代的四种境遇:中国现代思潮中的法家、现代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法家、现代法学映照下的法家以及近现代东亚的法家。每一种境遇,都揭示了法家的现代命运。首先,中国现代思潮的范围很广泛。很多重要的思潮,譬如自由主义、专制主义、国家主义、法治主义等,都与法家相互纠缠,有的依赖法家,有的批判法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法家成了折射中国现代思潮的一架分光镜,对中国现代思潮的理解,不妨借助法家这架分光镜。其次,着眼于近现代以来逐渐兴起的社会科学,可以看到法家对于中国社会科学的独特贡献。因为,在传统中国”经史子集”的知识框架下,甚至是在”子学”或”诸子学”的视野中,法家学说的社会科学性质都显得更浓厚、更明显。法家学说作为中国固有的社会科学,即法家学说作为中国社会科学的古典形态,也可以阐明法家的现代性。后,百年以降,法家与法学的关系,一直都是一个聚讼纷纭的话题。譬如,法家是不是法学家?法家是不是法治主义者?法家精神能否概括为法治主义?法家之学是不是法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可以帮助人们从法学的角度理解法家的现代性。
大致说来,第二、三、四章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从整体性的现代思潮到现代性的社会科学再到现代性的法学,理解法家的视域逐渐收缩、逐渐聚焦。至于第五章的主题,则试图把法家的现代性从中国延伸至东亚,以此表明,法家的现代性不仅见于中国,而且见于东亚;法家的现代性不仅是一个中国问题,而且是一个东亚问题。浏览近代以来的学术史可以发现,中外学界习惯于讨论”东亚儒学”,中外学界普遍认可”东亚儒学”这个概念。其实,在”东亚儒学”之外,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概念是”东亚法家”或”东亚法家之学”,因此,对”东亚法家”的描述,既可以解释法家的现代性,还可以解释法家的东亚性。
后五章是本书的第二个部分,它与个部分略有不同,旨在间接地解释法家的现代性。”间接”的意思是:通过考察现代学术人物、现代思想人物、现代政治人物对法家的解释,描绘现代人心镜上的法家,这也是理解法家的一个重要途径与渠道。为此,本书后五章分别论述了章太炎、刘师培、胡适、蒙文通、的法家观,描述了他们心中的”法家图景”。
在这五人中,章、刘二人曾经并称”二叔”(章枚叔、刘申叔),名重学林,享有所谓”国学大师”的声誉。他们以现代人的立场阐释”国学”、评论诸子,当然也述及法家之学。他们作为旧学与新学交替之际的人物,可以说是半新半旧的人物。他们对法家的认知,既迥异于中国古代学人的认知,也与纯粹的现代学人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差距。较之于章、刘”二叔”,胡适则是典型的新派人物。胡适早年的人生经历、知识背景,决定了他对法家的解释难免会呈现出”新学”的底色。饶有意味的是,胡适对法家的阐释,主要集中在1917年至1918年,这个时间节点,恰好是胡适从美国回归中国之际。胡适关于法家的思考与著述,始于美国,终于中国。这几乎就是一个隐喻,它的意思是,胡适对法家的阐释不仅在抽象的文化上跨越了东方与西方,甚至在客观的地理上也经历了从西方向东方的转换。
至于蒙文通,他兼具经学家与史学家双重身份,堪称经史之间的人物。早年的蒙文通,作为廖平的弟子,主要是一个经学家;后期的蒙文通,置身于现代性的学术体制与学术格局之中,主要是一个史学家。这样一个人物对于法家的论述,也是值得注意的。恰好,新版的《蒙文通全集》于2015年出版,通览这部大书,同时参考其他文献,可以勾画出蒙文通建构的”法家学”。
后是。讲法家的现代性,讲法家的现代境遇,讲现代人物对法家的理解,讲中国现代思想史,是绕不开的。现代中国重要的政治家群体中,与法家的关系可能是深的。影响中国的深度与广度,不能撇开法家来理解。因此,与法家的关系,的法家观,可以从一个其他人无法替代的视角,展示法家的现代性。
法家的现代性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主题。本书分十章研究这个主题,当然不足以全面回答这个主题,更不可能穷尽这个主题。事实上,法家的现代性是一个开放性的主题,可以容纳各种各样的思考。宽泛地说,只要是现代人对法家有所论述,只要法家在”现代”这个时间段落中出场,其实都能印证法家的现代性。本书提出了”法家的现代性”这个概念,希望通过这个概念,有助于从法家这个特定的角度,更多地思考这个世界,思考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喻中
2018年6月于北京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