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3797922
•一幅好的书画作品是怎么装裱的?古代书画为何可以保存如此之久?
想不想一览书画装裱的全过程?一睹古代碑帖的魅力?
《图文新解装潢志》,为你呈现一场古代书画装裱的视觉盛宴
•本书是对中国*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经验的著作——《装潢志》的图文新解,涵盖古代完整的装裱理论与技术,以及现代装裱技术的发展成就。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全新解析古书画装裱和修复技艺。
•全面介绍古代书画装裱工具、工艺步骤及具体的操作方法,展示装裱样式、规格、配色 、风格,讲解装裱细节、禁忌、注意事项等,以古代名匠经验和装裱案例详细论述,有理有据,内容丰富。
•多种装裱技法图解,不同年代书画珍品赏析,不同格调碑帖品鉴,兼具实用与美学价值,对现代书画装裱及修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本书是对我国古代书画装裱专著《装潢志》的图文新解,介绍了古代书画装裱工艺的各种技法、样式及不同材料的运用,是一本系统的装潢学著作。本书详细记录了审视气色、洗、揭、补、衬边、小托、全、式、镶攒、覆、上壁、下壁、安轴、上杆、上贴、贴签等十几道装裱工序的具体操作方法,系统而全面地介绍了装裱的流程、技法、注意事项以及对材料、工具、形式、规格等的要求和禁忌,对书画装裱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
011 装潢志小引
018 古迹重装如病延医
023 妙技
027 优礼良工
034 宾主相参
034 审视气色
049 洗
052 揭
057 补
062 衬边
063 小托
077 全
095 式
116 镶攒
118 覆
120 上壁
121 下壁
122 安轴
123 上杆
124 上贴
126 贴签
133 囊
136 染古绢托纸
138 治画粉变黑
140 忌
141 手卷
146 册叶
150 碑帖
168 墨纸
176 硬壳
179 又方
180 治糊
185 用糊
188 纸料
191 绫绢料
200 轴品
207 佳候
209 裱房
210 知重装潢
220 纪旧
222 又
223 题后
227 裱背十三科
传统字画装裱技艺,同中国传统书法与绘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书画样式及门类的不断丰富,装裱技艺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手工技艺。最初的时候,字画装裱仅仅是为了利于保存当时人们的一些藏书,为观看作品提供方便,同时也利于作品的保存和流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社会上各项手工技艺的发展,以及人们审美需求的不断提高,字画装裱不再只是为了满足实用的需求。正如书法与绘画一样,其最初的状态仅仅是为了记录某一事件,或者是生产状态。但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自然造化和物质生活的不断探索,人们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使得绘画和书法衍生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样式和风格。进而促成了社会诸多行业的发展和变化,而装裱技艺也就在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南朝梁时期的藏书家虞龢,其书论著作《论书表》一文中的“论古今妙迹,正行草楷,纸色裱轴,真伪卷数”记录了当时朝廷在搜集因战乱而流传民间的书法名迹之后,将破损的书卷,令相关人员重新装裱,其中主要提到了装裱所用的轴料。到了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论装背褾轴”一篇,是专门介绍装裱知识的理论著述。另外在其《法书要录》一书中,搜集整理了当时的书论著作,其中有诸多论书之人,都谈到了字画装裱的相关知识。如唐代窦臮《述书赋》一文,唐代卢元卿《法书录》一文等。从这些书论著作看唐代装裱样式及材料,可谓是华丽多彩且丰富多样。窦臮言:“至如虹萦系带,鸾舞锦褾。青间绫文,出之衣表。檀心鼊首,金映银络。舒囊貌妍,抚卷香作。多此饰类,又难详备”。唐代时期,立轴、册页等装裱形式开始出现。宋代,书法、绘画的发展进入到一个全新的时代,宋徽宗时期,宫廷画院的建立和完善,促使绘画发展走向鼎盛时代。而装裱样式在这一时期,开始有固定的绫绢搭配,装裱技法不断被探索、总结出来。米芾《画史》《书史》等书中,记录了许多关于字画装裱的案例,以其同僚或好友如王诜、文彦博等人在收藏字画过程中,因装裱不当而导致损伤书画作品的案例,总结出了诸多装裱技艺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推动了装裱技艺的进步。南宋周密《绍兴御府书画式》一文,是对宋代宫廷装裱样式的总结归纳,从中可了解到宋代装裱的配色方案,不同品式及格调的古书画作品,所采用的不同等级的装裱材料。而关于装裱尺寸的总结,也是了解宋代装裱规格的宝贵资料。
元代关于字画装裱知识的记载,有画家夏文彦的《图绘宝鉴》,全书共有五卷。卷一为叙论,有六法、三品、三病、六要、六长、制作楷模、古今优劣、粉本、赏鉴、装褫书画定式、叙历代能画人名等篇,该书是对元代之前诸多绘画理论著作的编抄,尽管有许多内容并未有所考证,且张冠李戴,漏洞百出,但是仅就装裱格式来讲,尚属准确。是抄录自南宋周密《绍兴御府书画式》,并无任何改变。另外,王思善也对“装褫定式”有所记载。他的著述确切的名字已不可见,现今了解他的这些绘画理论知识,主要依赖于明代唐寅的《六如居士画谱》,在该书中,唐寅引用了很多王思善论画的文字,其中“装褫定式”的内容亦沿用南宋周密所述。
明代以后,江南崛起,南宋绍兴御府书画装裱的样式在民间广泛传播。朝代更迭所带来的诸多内府收藏流落民间。而明代江南,尤其是苏州地区的经济发展迅速,文人雅士精于字画赏鉴,富于收藏,如王世贞、张丑、项元汴、文徵明等,而且每个人的藏画,会不时地借与他人,展玩雅赏,书画藏家之间渐渐地就开始有了相互攀比的心理,项元汴就曾延请仇英长期在自己家中,专门从事古书画临摹一事,满足自己对古画收藏的需求。这种风气一方面带来的是经典字画的赝品逐渐增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装裱材料和样式的革新。而收藏家们也在自己长期的字画收藏过程中,总结出了诸多与字画收藏相关的经验和忠告。项元汴《蕉窗九录》一书,论书、论画、论墨、论琴,甚至还根据自己绘画实践,总结出了画诀十条。其中当然也包含关于裱锦、藏画、制匣等方面的知识。而收藏家周嘉胄《装潢志》一出,关于古旧字画修复重裱的工艺步骤,便形成完备体系。自此之后,对古画修复之法的探求,无不以此为圭臬,指导着装裱匠师们的具体实践。
周嘉胄,字江左,明代末期淮海(今江苏扬州)人,著名收藏家。不独对装裱技艺有着深入的研究,著《装潢志》一书;亦擅于制香,著有《香乘》。
《装潢志》一书自成书以来,在历史流传过程中,有多种不同的版本。如《昭代丛书》本(康熙本、道光本)、《学海类编》本、《述古丛抄》本、《藏修堂丛书》本、《翠琅玕馆丛书》本等,本
书所参考的版本为《学海类编》本。
到了清代,关于字画装裱理论的著述,以周二学的《赏延素心录》为代表,其中所言装裱事宜,虽然显得较为概括,却也在一些具体步骤上细致入微。对于古书画重装的具体措施如洗画、全色、补笔、托画心,不同位置绫绢裱料的选择,制糊之法,藏画之画匣制作之法等都有详细论述。关于装裱的其他著述,就是康熙时期王毓贤的《绘事备考》中关于装裱方法的记述。与周二学《赏延素心录》不同的是,王毓贤关于当时装裱格式的记载,对比周密《绍兴御府书画式》的装裱格式,可看成是清代初期装裱格式的体现。另外,道光时期钱泳的《履园丛话》中“艺能”一篇,仅有短短的一段关于装裱技艺的记述,主要提及了清代时期的装裱名家,也提及了当时装裱行业势头下降、装裱名匠减少的情况。他在文中写道:“今书
画久不行,不过好事士大夫家略有所藏,亦不精究装法,故工于此者日渐日少矣”。清代末期,政权不稳,社会动荡,导致了传统书画发展的式微,这也影响到字画装裱行业的发展,能够精工于书画装裱的工匠亦逐渐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清末民初时期因战乱而散落世界各地的中国传统绘画精品,不断地回归到其原有的生活环境中。中国传统书画装裱技艺在这样一个背景中,又重新发展成为一项独立的行业。古书画修复技艺也与历史上各个时期相比,成了一项重要的专业技术。有关装裱技艺的著作,也如雨后春笋,相伴而生。较早的理论著述有杜子熊先生的《书画装潢技艺辑释》《书画装潢学》,其中《书画装潢技艺辑释》一书,对古代中国装潢技艺的理论著说进行编辑整理,内容详备,是了解古代装潢技艺的系统著作;《书画装潢学》一书,对装裱技艺所使用的工具、工艺流程及各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都有详细的论述。冯鹏生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概况》,以其亲身的实践经历,总结装裱技艺的具体实践方案,对指导书画装裱有着现实意义。另外,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厂书画修复小组编写的《书画的装裱和修复》一书,根据故宫博物院中文物修复的具体实践,整理总结了比较全面的古书画修复技艺,对之后的书画修复有着具体而重要的指导意义。冯增木先生的《中国书画装裱》一书在字画装裱技法、装裱材料、装裱程序、古旧书画的揭裱与修复等方面,都有详实的论述。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剧烈变革带来的不仅仅是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社会产业的改变,更为重要的是人们精神生活上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形式、新事物,同时也不断刺激着人们去得到和占有。对新事物的好奇使人们有了新的审美需求,也刺激着社会新行业的出现。书法绘画形式的演变,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丰富,甚至可以说是混乱的状态。因此对于装裱行业来讲,需要新的装潢技术和新的装裱样式,这刺激着装裱行业的技术更新和样式探索。但也就带来了另外一个社会问题,人们在不断地求新、求异、求奇的过程中,也逐渐失去了对于传统艺术的关注和继承。不仅仅是书法绘画,在过去的百年时间里,很多艺术门类都处在发展与破坏并存,
守旧与创新共进的一个状态中。在取舍之间,发展并形成了今天看到的艺术面貌。而诸多的手工技艺,在被工业化不断冲击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其特有的技艺特点和生存状态,有太多的手工技艺,在工业化的过程中,消失殆尽。装裱行业虽然还没有到达如此破败的境地,当然它也永远不会破败衰落,但是也应该居安思危,有未雨绸缪的思考,具有广泛学习的意识和坚守技艺的决心。保留该有的技艺精华,发展能够顺应时代的新的技艺特征,延续这一优秀技艺的生命。
史鹏飞
2018 年10 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