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1642219
内容简介
本书侧重科技知识,兼顾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广大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掌握的科技知识。本书内容包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述、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休闲农业经营、现代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现代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分析、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律的把握等。
目 录
第一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述()
第一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第三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第四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第二章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
第一节场地的选择与人员的组织()
第二节准备工作和开办步骤()
第三节建设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价()第三章休闲农业经营()
第一节经营思路()
第二节经营模式()
第三节经营秘诀()
第四节休闲农业产品价格策略()
第五节休闲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
第六节休闲农业促销策略()第四章现代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第一节“山水画”的乡村原生态()
第二节“田园诗”的乡村植被多样化()
第三节“文化歌”的乡村多元文化()
第四节“民俗风”的乡村特色民俗()
第五节“生活曲”的乡村特色生活()第五章现代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分析()
第一节城市化使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资源成为稀缺资源()
第二节重点分析乡村旅游四种客源市场()第六章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第一节宏观要求()
第二节微观设计()
第三节解决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七章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
第一节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的五种模式()
第二节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应坚持“四个一”()第八章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
第一节生态旅游()
第二节民俗旅游()第九章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律的把握()
第一节把握客源地经济发展导致游客出游的规律()
第二节把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推动休闲旅游产业提升的规律()
第三节把握建设旅游目的地追求“引进来,留下来,多消费”的规律()
第四节把握开发旅游产品“求新、求乐、求美、求知、求精”的规律()
第五节把握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拉动性强”的规律()
第六节把握旅游产业善于整合、共享的规律()
第七节把握旅游经济属于“人的经济”的规律()
第八节把握旅游产业敏感性强的规律()主要参考文献()
第一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第二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第三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第四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特点()第二章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
第一节场地的选择与人员的组织()
第二节准备工作和开办步骤()
第三节建设项目的组织与实施()
第四节建设项目的验收与评价()第三章休闲农业经营()
第一节经营思路()
第二节经营模式()
第三节经营秘诀()
第四节休闲农业产品价格策略()
第五节休闲农业产品的销售渠道()
第六节休闲农业促销策略()第四章现代乡村旅游的“乡村性”()
第一节“山水画”的乡村原生态()
第二节“田园诗”的乡村植被多样化()
第三节“文化歌”的乡村多元文化()
第四节“民俗风”的乡村特色民俗()
第五节“生活曲”的乡村特色生活()第五章现代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分析()
第一节城市化使乡村生态休闲度假资源成为稀缺资源()
第二节重点分析乡村旅游四种客源市场()第六章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
第一节宏观要求()
第二节微观设计()
第三节解决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中常见的几个问题()第七章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
第一节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的五种模式()
第二节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应坚持“四个一”()第八章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
第一节生态旅游()
第二节民俗旅游()第九章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律的把握()
第一节把握客源地经济发展导致游客出游的规律()
第二节把握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推动休闲旅游产业提升的规律()
第三节把握建设旅游目的地追求“引进来,留下来,多消费”的规律()
第四节把握开发旅游产品“求新、求乐、求美、求知、求精”的规律()
第五节把握旅游产业“综合性、关联性、拉动性强”的规律()
第六节把握旅游产业善于整合、共享的规律()
第七节把握旅游经济属于“人的经济”的规律()
第八节把握旅游产业敏感性强的规律()主要参考文献()
前 言
前言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当今旅游发展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了农业旅游。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农业地域辽阔,自然景观优美,农业经营类型多样,农业文化丰富,乡村民俗风情浓厚多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优越的条件、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本书侧重科技知识,兼顾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旨在为广大基层科技人员和农民提供通俗易懂、便于学习和掌握的科技知识。本书内容包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述、休闲农业项目的建设、休闲农业经营、现代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现代乡村旅游的客源地分析、现代乡村旅游目的地建设、现代乡村旅游特色村建设、生态旅游与民俗旅游、现代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规律的把握等。
因写作水平所限,文中错误与不当之处,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免费在线读
第一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述
第一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等。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 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则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的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使乡村旅游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一、开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可充分利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基础。
(2)可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让城市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或传播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3)可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二、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相对而言,发展乡村旅游比单纯开展休闲农业的意义要广泛而深刻得多。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河流水库、林场牧场、田园风光、自然保护区、民族风情、民居建筑、地方土特产或工艺品等资源;还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提升价值,也可以使农村生产的特色产品、农副产品等就地消费,提升知名度,既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又能促进地方乡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从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而且也可引导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使其更快致富。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强城乡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感受现代意识和城市文明,有利于改变乡村原有的落后习俗,快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5)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可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乡村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变化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加快环境治理的步伐,实现村庄整体建设的目标。在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乡村独特的村容和村貌,从而也有利于打破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和同质化现象等。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彰显乡土特色。
(7)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
(8)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缓解旅游淡旺季和旅游冷热不均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定假日(包括双休日)虽然已达115天/年,但由于多数单位尚未实现带薪休假制度,从而导致在旅游旺季的旅游热点景区,游客往往“人满为患”;反之,则常常是门可罗雀。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主体和客体都不利。而乡村旅游,由于其地域广阔,景点分散,活动空间大,特色产品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游客,缓解热点景区的旅游压力,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
第三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休闲农业模式
(一)田园农业模式
田园农业模式是指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中主要包括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农业)、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等)、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了解和增加现代农业知识)、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4种类型。
(二)民俗风情模式
民俗风情模式是指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习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乡村文化,以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游(指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来开展的农业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游(指利用地方民居、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传统礼仪、节气时令、游戏娱乐等开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乡土文化游(指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的乡土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游(指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的民族文化旅游)4种类型。
(三)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指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民俗文化(指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民居体验(指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指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等,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服务)、食宿接待(指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饭菜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农事参与(指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工艺技术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6种类型。
(四)村落乡镇模式
村落乡镇模式是指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的观光旅游。其中主要包括古民居和古宅院旅游(多指利用明、清时期村镇建筑来发展的观光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指以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旅游业)、古镇建筑旅游(指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等来吸引游客)、新村风貌旅游(指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开展的旅游形式)4种类型。
(五)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是指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的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休闲度假村(指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支撑,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等服务)、休闲农庄(指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副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等服务)、乡村酒店(指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各种休闲服务)3种类型。
(六)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服务。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指以科研设施为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游客展示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活动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指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展销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等)、少儿教育农业基地(指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农业博览园(指将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学习等)4种类型。
(七)回归自然模式
回归自然模式是指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奇异的山水景观、绿色的森林草原、静荡的湖水河流等,开展观山、赏景、登山、滑雪、滑水、滑草等项目,开发日光浴、森林浴等,让游客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返回大自然。其中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和自然保护区5种类型。
二、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国外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模式,如欧美的“度假农庄”模式、新加坡的“复合农业园区”模式、日本的“绿色旅游”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由于国情、文化和消费习惯等与国外的差异,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归结为以下7种模式。
(一)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依托型源于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渐渐成为环城市乡村的主要功能之一,依托于城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有利于在环城市区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圈。
(二)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成熟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可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周边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抢先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
(三)产业依托型: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特色庄园模式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 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集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的延伸,最终形成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应。
(四)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古村古镇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乡村旅游体系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古村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的喜爱。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限制。因此,古村古镇旅游要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一种既能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又能弘扬、传承其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五)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与社区发展模式
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中常常会受到冲击,有时甚至湮灭。面对民俗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面对地方居民与旅游经济的博弈,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公认合适的路径。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寻找发展平衡点对于推动类似景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创意主导型:传统民间艺术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民间艺术是区域大众生活的具体体现和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等,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区域的独特性。正因为这一特性,民间艺术逐渐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传统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更强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七)科技依托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如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地科技引导的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已经为我国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启动的国家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已经促进了一批科技园区的建设,也加速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由现代科技引导的、展现农业风貌的项目已经逐渐成为集教育、体验、观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产品,从而成为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第一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概念
休闲农业是指利用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它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业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在综合性的休闲农业区,游客不仅可观光、采摘、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乡土情趣,而且还可以住宿、度假、游乐等。休闲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及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供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区欣赏不到的大自然的浓厚意趣和现代化的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它是一种新型的“农业 旅游业”性质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既可发展农业生产、维护生态环境、扩大乡村游乐功能,又可达到提高农业效益与繁荣农村经济的目的。
乡村旅游则是以旅游度假为宗旨,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村野旅游形式。它包括传统乡村旅游与现代乡村旅游。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近几年围绕乡村旅游提出的很多原创新概念和新理论,如游居、野行、居游、诗意栖居、第二居所、轻建设、场景时代等,使乡村旅游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元,从而有效地缓解了乡村旅游同质化日益严重的问题。
第二节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意义
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环境、农田景观、农业生产、农业产品、农业文化、农家生活等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农业、了解农村的一种农业经营活动。乡村旅游主要是利用乡村人文景观、村落建筑、民风民俗、传统文化、节庆活动等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体验乡村情趣的一种旅游活动。
一、开展休闲农业的意义
(1)可充分利用开发农村旅游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造更好的经济基础。
(2)可促进城乡统筹,增加城乡之间互动,让城市游客把现代化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信息辐射或传播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提高农民素质。
(3)可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并且进一步发展和提升农村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二、开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相对而言,发展乡村旅游比单纯开展休闲农业的意义要广泛而深刻得多。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丰富我国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乡村的河流水库、林场牧场、田园风光、自然保护区、民族风情、民居建筑、地方土特产或工艺品等资源;还可以调整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农村旅游服务业,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较好的经济基础。
(2)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等提升价值,也可以使农村生产的特色产品、农副产品等就地消费,提升知名度,既降低了运输成本,提高了市场价格,又能促进地方乡村经济的繁荣,加快农民增收致富。
(3)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使农村自力更生,靠自身力量得到发展,从而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扶持资金。同时,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不但可解决劳动就业问题,而且也可引导农民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使其更快致富。
(4)发展乡村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增强城乡互动,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意识等辐射到农村,使农民不用外出就能感受现代意识和城市文明,有利于改变乡村原有的落后习俗,快速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5)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挖掘、保护和传承农村文化。以农村文化为吸引物,可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旅游。同时,通过旅游,乡村可以吸收现代文化,形成新的文明乡风。
(6)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保护乡村生态环境。旅游对环境卫生及整洁景观的要求,将大大推动农村村容的变化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加快环境治理的步伐,实现村庄整体建设的目标。在旅游追求个性化、特色化、原生态、唯一性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乡村独特的村容和村貌,从而也有利于打破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和同质化现象等。可以说,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农村乃至全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促进农村科学规划,彰显乡土特色。
(7)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实现“管理民主”。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旅游业在当地社区的参与度,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进行农村建设,提高当地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实现“管理民主”。
(8)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缓解旅游淡旺季和旅游冷热不均现象。到目前为止,我国的法定假日(包括双休日)虽然已达115天/年,但由于多数单位尚未实现带薪休假制度,从而导致在旅游旺季的旅游热点景区,游客往往“人满为患”;反之,则常常是门可罗雀。这不利于旅游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旅游的主体和客体都不利。而乡村旅游,由于其地域广阔,景点分散,活动空间大,特色产品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分流游客,缓解热点景区的旅游压力,提高游客的旅游满意度。
第三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模式
一、休闲农业模式
(一)田园农业模式
田园农业模式是指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以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其中主要包括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农业)、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等)、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等旅游活动,让游客了解和增加现代农业知识)、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4种类型。
(二)民俗风情模式
民俗风情模式是指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习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乡村文化,以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其中主要包括农耕文化游(指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来开展的农业文化旅游)、民俗文化游(指利用地方民居、民族服饰、饮食文化、传统礼仪、节气时令、游戏娱乐等开展的民俗文化旅游)、乡土文化游(指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的乡土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游(指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的民族文化旅游)4种类型。
(三)农家乐模式
农家乐模式是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购、娱等旅游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农业观光(指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民俗文化(指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民居体验(指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指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等,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服务)、食宿接待(指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饭菜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农事参与(指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工艺技术等,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6种类型。
(四)村落乡镇模式
村落乡镇模式是指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的观光旅游。其中主要包括古民居和古宅院旅游(多指利用明、清时期村镇建筑来发展的观光旅游)、民族村寨旅游(指以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旅游业)、古镇建筑旅游(指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等来吸引游客)、新村风貌旅游(指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开展的旅游形式)4种类型。
(五)休闲度假模式
休闲度假模式是指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空气、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等,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的服务。其中,主要包括休闲度假村(指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的服务为支撑,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等服务)、休闲农庄(指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副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度假等服务)、乡村酒店(指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各种休闲服务)3种类型。
(六)科普教育模式
科普教育模式是指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服务。其中主要包括农业科技教育基地(指以科研设施为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游客展示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活动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指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展销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实践活动等)、少儿教育农业基地(指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农业博览园(指将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学习等)4种类型。
(七)回归自然模式
回归自然模式是指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环境、奇异的山水景观、绿色的森林草原、静荡的湖水河流等,开展观山、赏景、登山、滑雪、滑水、滑草等项目,开发日光浴、森林浴等,让游客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返回大自然。其中主要包括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和自然保护区5种类型。
二、乡村旅游模式
乡村旅游发展,国外已经有了不少成熟的模式,如欧美的“度假农庄”模式、新加坡的“复合农业园区”模式、日本的“绿色旅游”模式等,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我国由于国情、文化和消费习惯等与国外的差异,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主要可归结为以下7种模式。
(一)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城市依托型源于北京大学吴必虎教授提出的“环城游憩带”理论。根据环城游憩带理论,旅游渐渐成为环城市乡村的主要功能之一,依托于城市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等,有利于在环城市区域形成一批规模较大、发展较好的环城市乡村旅游圈。
(二)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成熟景区巨大的地核吸引力,可为区域旅游在资源和市场方面带来发展契机,有利于周边的乡村地区借助这一优势,抢先成为乡村旅游优先发展区。
(三)产业依托型: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特色庄园模式以产业化程度极高的优势农业为依托,通过拓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体验等功能,开发“农业 旅游”产品组合,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协同发展。该模式适用于农业产业规模效益显著的地区,以特色农业的大地景观、加工工艺和产品体验作为旅游吸引物,开发集观光、休闲、体验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从而带动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产业的延伸,最终形成强大的产业经济协同效应。
(四)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古镇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古村古镇旅游是当前我国旅游开发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乡村旅游体系中一个比较独特的类型。古村古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淳朴的民风和古色古香的建筑遗迹等受到游客的喜爱。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产生的保护与开发的矛盾、传承与商业化的博弈等,也给景区发展带来了诸多困惑和限制。因此,古村古镇旅游要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探索一种既能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又能弘扬、传承其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旅游经济效益的发展模式。
(五)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与社区发展模式
随着民俗旅游的蓬勃发展,民俗文化在旅游中常常会受到冲击,有时甚至湮灭。面对民俗文化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矛盾,面对地方居民与旅游经济的博弈,目前国内外尚未找到公认合适的路径。民俗依托型乡村旅游未来该如何发展、如何实现利益共享、寻找发展平衡点对于推动类似景区的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六)创意主导型:传统民间艺术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民间艺术是区域大众生活的具体体现和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微雕、陶瓷、布艺、木艺、果核雕刻、刺绣、毛绒、皮影、泥塑、紫砂、蜡艺、文房四宝、书画、铜艺、装饰品、漆器等,代表了一个民族或一个地方的文化特征,具有区域的独特性。正因为这一特性,民间艺术逐渐成为乡村文化创意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传统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乡村旅游体验,更强化了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形象。
(七)科技依托型:科技引导现代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现代科技在生产生活中体现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发达国家如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地科技引导的现代农业建设和乡村旅游已经为我国乡村旅游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国启动的国家科技园区建设项目已经促进了一批科技园区的建设,也加速了我国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由现代科技引导的、展现农业风貌的项目已经逐渐成为集教育、体验、观光、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乡村旅游产品,从而成为我国乡村旅游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