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2717367
★2019年全新出版,由“雅舍谈吃”“谈吃拾遗”两部分构成,是对梁实秋谈吃散文的完整辑录。
★《雅舍谈吃》曾深刻影响了包括《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在内的众多美食家,可谓一部吃货的自我修养之书。
★梁实秋的文字篇篇精致,优雅、幽默、有趣,常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浑然天成,“绚烂之极归于平淡”
★梁公谈吃,不仅仅是谈美食,更旁征博引,将饮食文化、故土乡情融于文章中,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个时代的滋味记忆。
★在绝大多数餐馆、食品都已经被放到工业化流水线上复制的今天,我们唯有从梁先生的文章中,去遥想、追忆那些日渐远去的,饱含着“人气儿”的天然美味。
缠绕舌尖的美味
002 西施舌
004 火 腿
006 醋熘鱼
007 烤羊肉
009 烧 鸭
011 狮子头
013 两做鱼
015 炝青蛤
018 生炒鳝鱼丝
020 酱 菜
022 水晶虾饼
024 汤 包
026 核桃酪
028 铁锅蛋
030 瓦块鱼
032 熘黄菜
033 酸梅汤与糖葫芦
035 锅烧鸡
037 煎馄饨
039 核桃腰
041 豆汁儿
042 芙蓉鸡片
044 乌鱼钱
045 韭菜篓
047 蟹
049 炸丸子
051 佛跳墙
053 栗 子
055 海 参
057 满汉细点
060 菜 包
061 糟蒸鸭肝
062 鱼 翅
064 茄 子
065 莲 子
067 白 肉
069 干 贝
071 鲍 鱼
073 咖喱鸡
075 烙 饼
077 黄 鱼
079 笋
081 八宝饭
083 薄 饼
085 爆双脆
087 拌鸭掌
088 鱼 丸
090 腊 肉
091 粥
093 饺 子
095 锅 巴
097 豆 腐
099 烧羊肉
100 菠 菜
101 龙须菜
102 鸽
103 味 精
105 面 条
107 酪
109 烧饼油条
112 窝 头
114 炸活鱼
116 腌猪肉
人间情味是清欢
120 馋
123 吃
124 吃 相
127 萝卜汤的启示
128 粽子节
129 由熊掌说起
131 千里莼羹,未下盐豉
132 厨 房
135 喝 茶
138 饮 酒
141 大 菜
142 关于苹果
144 豆腐干风波
147 康乃馨牛奶
150 圣米舍尔酒厂
153 请 客
156 喜 筵
159 饭前祈祷
162 由一位厨师自杀谈起
165 圆桌与筷子
168 “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
174 北平的零食小贩
179 吃在美国
182 记日本之饮食店
185 《饮膳正要》
188 读《媛珊食谱》
191 读《中国吃》
198 再谈“中国吃”
202 读《烹调原理》
郁达夫一九三六年有《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记西施舌云:
《闽小记》里所说西施舌,不知道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鲜,以鸡汤煮得适宜,长圆的蚌肉,实在是色、香、味、形俱佳的神品。
案《闽小记》是清初周亮工宦游闽垣时所作的笔记。西施舌属于贝类,似蛏而小,似蛤而长,并不是蚌,产浅海泥沙中,故一名“沙蛤”。其壳约长十五公分,作长椭圆形,水管特长而色白,常伸出壳外,其状如舌,故名“西施舌”。
初到闽省的人,尝到西施舌,莫不惊为美味。其实西施舌并不限于闽省一地。以我所知,自津沽、青岛以至闽台,凡浅海中皆产之。
清张焘《津门杂记》录诗一首《咏西施舌》:
灯火楼台一望开,
放杯那惜倒金罍,
朝来饱啖西施舌,
不负津门鼓棹来。
诗不见佳,但亦可见他的兴致不浅。
我第一次吃西施舌是在青岛顺兴楼席上,一大碗清汤,浮着一层尖尖的白白的东西,初不知为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软的感觉,尝试之下果然名不虚传,但觉未免唐突西施。高汤氽西施舌,盖仅取其舌状之水管部分。若郁达夫所谓“长圆的蚌肉”,显然是整个的西施舌之软体全入釜中。现下台湾海鲜店所烹制之西施舌即是整个一块块软肉上桌,较之专取舌部,其精粗之差不可以道里计。郁氏盛誉西施舌之“色、香、味、形”,整个的西施舌则形实不雅,岂不有负其名?
——陈晓卿,《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
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像一朵花。
——冰心
他的学术文章,功在人民,海峡两岸,有目共睹,谁也不会有什么异辞。
——季羡林
今人的散文,我喜欢梁实秋的,读起来真是非常舒服,他追求的也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
——周国平
从前北方人不懂吃火腿,嫌火腿有一股陈腐的油腻涩味。也许是不善处理,把“滴油”一部分未加削裁就吃下去了,当然会吃得舌矫不能下,好像舌头要粘住上膛一样。有些北方人见了火腿就发怵,总觉得没有清酱肉爽口。后来许多北方人也能欣赏火腿,不过火腿究竟是南货,在北方不是顶流行的食物。道地的北方餐馆作菜配料,绝无使用火腿,永远是清酱肉。事实上,清酱肉也的确很好,我每次作江南游总是携带几方清酱肉,分馈亲友,无不赞美。只是清酱肉要输火腿特有的一段香。
火腿的历史且不去谈它。也许是宋朝大破金兵的宗泽于无意中所发明。宗泽是义乌人,在金华之东。所以直到如今,凡火腿必曰“金华火腿”。东阳县亦在金华附近,《东阳县志》云:“熏蹄,俗谓火腿,其实烟熏,非火也。腌晒熏将如法者,果胜常品,以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气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时如法,故久而弥旨。”火腿制作方法亦不必细究,总之手续及材料必定很有考究。东阳上蒋村蒋氏一族大部分以制火腿为业,故“蒋腿”特为著名。金华本地常不能吃到好的火腿,上品均已行销各地。
我在上海时,每经大马路,辄至天福市得熟火腿,四角钱的量,店员以利刃切成薄片,瘦肉鲜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饭为无上妙品。至今思之犹有余香。
一九二六年冬,某日吴梅先生宴东南大学同仁于南京北万全,予亦叨陪。席间上清蒸火腿一色,盛以高边大瓷盘,取火腿最精部分,切成半寸见方、高寸许之小块,二三十块矗立于盘中,纯由醇酿花雕蒸制熟透,味之鲜美无与伦比。先生微酡,击案高歌,盛会难忘,于今已有半个世纪有余。
抗战时,某日张道藩先生召饮于重庆之留春坞。留春坞是云南馆子。云南的食物产品,无论是萝卜或是白菜都异常硕大,猪腿亦不例外。故云腿通常均较金华火腿为壮观,脂多肉厚,虽香味稍逊,但是做叉烧火腿则特别出色。留春坞的叉烧火腿,大厚片烤熟夹面包,丰腴适口,较湖南馆子的蜜汁火腿似乎犹胜一筹。
台湾气候太热,不适于制作火腿,但有不少人仿制,结果不是粗制滥造,但是腌晒不足急于发售,带有死尸味;幸而无尸臭者,亦是一味死咸,与“家乡肉”无殊。逢年过节,常收到礼物,火腿是其中一色。即使可以食用,其中那根大骨头很难剔除,运斤猛斫,可能砍得稀巴烂而骨尚未断,我一见火腿便觉束手无策,廉价出售不失为一办法,否则只好由菁清持住往熟识商店请求代为肢解。
有人告诉我,整只火腿煮熟是有诀窍的。法以整只火腿浸泡水中三数日,每日换水一二次,然后刮磨表面油渍,然后用凿子挖出其中的骨头(这层手续不易),然后用麻绳紧紧捆绑,下锅煮沸二十分钟,然后以微火煮两小时,然后再大火煮沸,取出冷却,即可食用。像这样繁复的手续,我们哪得工夫?不如买现成的火腿吃(台北有两家上海店可以买到),如果买不到,干脆不吃。
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华火腿,瘦小坚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清持往熟识商肆,老板举刀,砉的一声,劈成两截。他怔住了,鼻孔翕张,好像是嗅到了异味,惊叫:“这是道地的金华火腿,数十年不闻此味矣!”他嗅了又嗅不忍释手,他要求把爪尖送给他,结果连蹄带爪都送给他了。他说回家去要好好炖一锅汤吃。
美国的火腿,所谓ham,不是不好吃,是另一种东西。如果是现烤出来的大块火腿,表皮上烤出凤梨似的斜方格,趁热切大薄片而食之,亦颇可口,唯不可与金华火腿同日而语。“弗琴尼亚火腿”则又是一种货色,色、香、味均略近似金华火腿,去骨者尤佳,长居海外的游子,得此聊胜于无。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