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1151811
《口碑与票房》曾以“故事的道德前提”为名刊行,旨在挖掘成功故事背后的规律。初版上市时,获得了导演何平、王竞、任长箴以及影评人周黎明、鹦鹉史航的盛誉推荐,是当年电影创作者以及评论者反思中国电影高速发展之症结的重要参考书,并在此基础上探究国产片(尤其是商业片)为何屡屡在进军海外市场时不被接受。
本书献给:讲故事的人,以及,投资故事的人。
***
所有成功故事的背后藏着怎样的规律?
人物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
如何让观众获得情感的满足?
如何获得口碑与票房的双赢?
***
◎ 写给编剧、导演、制片、剪辑、作家、广告人、媒体记者等以故事为工作对象的人的工具书。
身为编剧,如何写作真实可信的人物和情节,避免价值扭曲导致的叙事崩塌
身为导演,如何准确把握一部电影的整体基调
身为制片人,如何判断真正引发共鸣的价值观,把握主流受众的情感认同天平
身为观众,如何发现故事背后的真正灵魂,洞见创作者的表达真谛
◎ 既适用于影视和戏剧领域,也适用于游戏、动画、广告、文学等领域。
◎ 比讲故事的技巧更加重要的是故事的内核,即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结构。
◎ 所有成功的故事都有与生俱来的基因——道德前提。
◎ 例数罗伯特·麦基(《故事》)、悉德·菲尔德(《电影剧本写作基础》)、迈克尔·豪格(《编剧有章法》)、琳达·西格(《编剧点睛术》《创造难忘的人物》)、大卫·特罗蒂尔、拉约什·埃格里(《编剧的艺术》)等剧作理论中对道德前提的描写与强调。
◎ 详细分析《勇敢的心》《当哈利遇到莎莉》《终结者》《虎胆龙威》《怪物史莱克》《辛德勒名单》《真爱至上》《大白鲨》《土拨鼠之日》《海底总动员》《蝙蝠侠》《异形》等电影,从实操角度讲述道德前提如何植入三幕戏剧的情节结构。
◎ 为何很多国产片被观众批评三观不正,且不为海外市场接受?本书对解答这个疑问极富启迪。
本书曾以“故事的道德前提”为名刊行,旨在挖掘所有成功故事背后的规律。全书聚焦于故事表层叙事之下的深层结构,即故事的真实意图,告诉我们,无论故事片还是纪录片,无论影视还是舞台作品,无论文学创作、商业广告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讲述,所有成功故事都有其与生俱来的基因:道德前提。道德前提让角色更丰满,让情节更可信,让故事激发更多人内心深处的共鸣。它让我们看到,故事不仅可供娱乐消遣,而且会赋予角色和观众深层的意义:照亮人类的精神困境。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阐述道德前提在情节设置中的应用;第二部分则借用影片实例展示具体的操作方法。本书将成为指引故事创作者一路披荆斩棘的明灯。身为观众,通过阅读本书,也能明白一个好故事是如何让你逐步深陷其中的。
推荐语
推荐序 克里斯托弗•沃格勒
自 序
导 论
部分 历史与理论
章 前提与价值观
1.1 “前提”的用法
1.2 拉约什•埃格里的前提
1.3 寓意、主题与道德前提
1.4 价值观的冲突
1.5 识别价值观
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美德
海伦•W•史密斯的支配价值观
劳里•贝丝•琼斯
对立角色
1.6 前提的类型与价值观冲突
第二章 苏格拉底与“宋飞”的共通之处
2.1 韦伯斯特词典
2.3 伊索
2.4 苏格拉底
2.5 英国古典文学
2.6 文艺批评
2.7 当代故事
第三章 现代写作指南中的道德前提
3.1 罗伯特•麦基的“主控思想”
3.2 迈克尔•蒂耶诺的“行为—思想”
3.3 迈克尔•豪格的“主题”
3.4 悉德•菲尔德的“内在生活”
菲尔德的“背景故事”
3.5 菲尔德的“来龙去脉”
菲尔德的“视点”
3.6 菲尔德 vs. 埃格里
3.7 其他著作
第四章 讲故事的自然法则与过程
4.1 自然法则
4.2 自然进程
审阅与修改
直觉与潜移默化
听从自然安排
天赋
坚毅与汗水
第五章 道德前提的结构设置
5.1 道德前提的形态
5.2 主题与道德前提
5.3 主线及诉求的主客观本质
5.4 恩宠时刻:电影意义的支点
5.5 喜剧轨迹
《美丽心灵》
《冒牌天神》
5.6 悲剧轨迹
《意外边缘》
5.7 关于恩宠时刻的讨论
《大话王》
5.8 多重故事线中的道德前提
《第七天堂》.
第六章 认同与道德前提
6.1 观众与故事的缝合
6.2 现实缝合
6.3 道德缝合
6.4 认同模式
观众认可蕴含着道德实质的自然法则
道德选择的结果与自然法则一致
获取自然法则的必由之路便是忍受煎熬
终它会引导你通向目标与希望
6.5 观众与创作者的价值观匹配
6.6 电影的真实意图
第二部分 应用
第七章 策略过程
7.1 从开始就明确结局
7.2 兔子的头脑,乌龟的心
7.3 战术步骤
第八章 步:确定主宰的美德
8.1 故事的美德主题
第九章 第二步:确定主宰的道德缺陷
9.1 美德的对手
第十章 第三步:确定口碑与票房
10.1 故事的终极寓意
第十一章 第四步:确定电影的类型
11.1 文化冲突与解决的轨迹
第十二章 第五步:确定主角的现实目的
12.1 电影的客观现实主线
第十三章 第六步:确定主角的现实障碍
13.1 电影的客观现实冲突
第十四章 轨迹情节表与主要戏剧点.
14.1 主要情节与转折点
14.2 人物的戏剧轨迹
14.3 人物轨迹情节表
“好人”的轨迹情节表
“坏人”的轨迹情节表
对于轨迹情节的一般说明
14.4 多重目的
一个人物,多重目的
多个人物,多重目的
第十五章 第七步:确定主要的戏剧点
15.1 轨迹深度
15.2 始终围绕一个中心
15.3 稍 后
第十六章.第八步:为戏剧点排序
16.1 情节时间线
16.2 开端,中段,结局
16.3 情节设置规则与决定
16.4 虚拟的卡片技巧
16.5 行为的跳板
16.6 转折点的典型特征
16.7 偶然性事件
16.8 三幕戏剧的元素探讨
第十七章 终极案例:电影《勇敢的心》
17.1 电影《勇敢的心》的道德前提
17.2 电影《勇敢的心》的轨迹情节表
17.3 电影《勇敢的心》的主要戏剧点
第十八 章 结 论
结 语
附录一:研究摘要
附录二:道德前提与主题索引
参考书目
参考片目
出版后记
这是一本关于“道德前提”的书,论述了它如何在成功的电影作品中发挥作用。此时此刻,若你也是万千电影创作者中的一员,那么这本书也将告诉你,如何运用道德前提构建一部伟大而成功的剧情片。
这本书的核心聚焦于故事的叙事结构。通常大家可能会认为,成功的构建一个好故事不过只是电影编剧的工作,然而实际上,故事的构建同样也是导演以及其他电影人的分内之事。或许在我们的有生之年,“导演作者论(director as auteur)”这个概念会始终存在,但那些为出色的导演们,都会清楚的明白电影其实是一门高度协同、合作完成的艺术,导演需要和整个团队共同工作,包括编剧、制片人、经纪人、演员、摄影指导、项目策划、艺术指导、作曲配乐以及发行方等等。尽管在书里,我的论述对象偶尔会特指电影编剧,但这本书实际上是写给所有电影创作者的——无论你们此时此刻顶着怎样的头衔。
此外,这本书所探讨的内容也不局限于剧情片。“道德前提”是所有成功的故事与生俱来的一部分,它已经被无数的学者研究并论证。口头的故事、书上的故事、舞台中的故事、荧屏里的故事、甚至网络上的故事……一直到今天,无论道德前提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它依然是所有故事的基本要素。而现在,为了保证本书的通俗易懂,我的论述会聚焦于电影中的故事。
若你身为编剧,你有能力决定你创造的人物应该做什么,即将做什么,不会做什么或者不能做什么……当你将一个真实的道德前提渗透进你的故事核心中时,你便可以创造出一个丰富多彩的、感人至深的人物形象。这将有效的节省你的创作时间,避免你误入歧途。
若你身为制片人,一旦你理解了道德前提如何能作用于故事中的每一个元素,你便可以更好的说服影片的投资商、导演、演员经纪人、摄制部门负责人、剪辑师以及发行方等等。如此你便能够准确的掌控拍摄进度,甚至节省预算。
若你身为导演,清楚的认识到故事中真实的道德前提,可以支撑你想表达的观点。你可以借此来激励演员以及整个摄制部门,指导他们如何更好的通过肢体和情绪吸引观众,从而节省出许多在制定计划、调整部署上被浪费的时间。
若你身为演员,道德前提将会深刻的影响到你扮演的角色的人物轨迹。只有对这一过程进行周密的考量,你才能从你自身的动机出发,由内而外的塑造人物,完成令人印象深刻的表演。
若你身为某个摄制部门的负责人,形象化的理解故事真正的道德前提能够帮助你更好的掌控工作,并且尽可能的运用富有创造性的手段来扩展故事内涵。同时也能激励所有的演员和剧组团队,将整个故事规划到一条整齐统一的基准线上,继而感染观众。
正是这样的一群电影创作者,共同的孕育着电影,赋予其生命,所以当他们都清楚的了解了电影的真实意图时,他们所做出的每一个决定都会更加的专注、简洁和明确,并令人兴奋不已。而这一切,将携手把电影推上票房成功的宝座——这就是这本书将要阐述的内容,以及能为你提供的指引。
此前,尽管已经有过不少作者在他们讲述如何进行剧本写作的著述中,肯定了道德前提的中心地位及其重要性,但依然存在着不足之处,需要借由本书作为补充。首先,针对此前的理论系统中使用的词汇,有必要进行定义上的区分,并加以巩固;其次,在成功的电影作品中,道德前提无处不在,所以有必要对这种联系做出便于理解的阐述;第三,正是因为道德前提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自然就需要给出一套具体操作方法,让电影编剧们了解并掌握如何将一个真正的道德前提置于故事的核心之内。
本书将对以上三点做出详细的推论和证明。书中的部分,将从学术理论的角度讨论道德前提,章至第四章阐释了它的历史和理论系统,第五、第六章则针对道德前提的组成与结构进行例证。
在部分每一章的结尾处,都会有四道推荐习题。练习1与练习2是对于该章节内容的回顾与复习,有助于读者的基础学习,并加强对原理的理解。练习3与练习4要求读者以拓展阅读、额外写作的方式进行延伸学习,类似于进阶的研究。
第二部分从实践操作的角度讲述道德前提。第七章给出了策略指导,第十四章针对轨迹情节(Arc Plots)给出了一些实用理论,而第十七章以电影《勇敢的心》(Braveheart,1995)作为代表案例进行分析论证。在这三个长篇章节之间还有八个简短章节(第八至十三章,以及第十五、十六章),它们逐步的阐明了如何将一个真实的道德前提植入三幕戏剧的情节设置中。因为这些章节都在引领读者进入对理论的实践操作环节,故而没有再额外设计练习题目。
本书的第二部分侧重于线性化的编排方式,这样的操作实践可能并不适用于每一个人,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同样也会帮助那些凭借灵感工作的人加深理解并提高效率。只需要一点信心,一点训练,第二部分所教授的内容将会为编剧们省下数个月的时间。毕竟道德前提的核心概念以及它的作用早就在经受着时间的考验,从人类学会讲故事起,它就存在于其中,至今已有数千年。而你很快也会发现,它确实是故事叙述中根本的结构要素。
我希望《道德前提》一书能够激发出更多伟大的故事,并且借由这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年轻人爱上电影,投身到电影事业中来。
这本书,编剧、导演、制片人都应该读读。
——何平,导演
代表作《天地英雄》《麦田》《双旗镇刀客》《炮打双灯》
一些国产片无法为海外市场接受的原因之一,便是错将故事情节当作了“道德前提”,也就是把本书所说的“电影的内容”和“电影的真实意图”混淆起来。“道德前提”是一部影片传递的价值,并非每位编剧都会刻意考虑,但一旦踩到底线,观众便会觉得反感,甚至做出强烈反弹。
——周黎明,影评人
著有影评集《你的,大大的坏》
我总是在讲课的时候,给学生推荐这本书。我认为,好的片子都必须拥有道德前提,也就是经常说的价值观。可是,什么是价值观呢?往往我们心中有,口中无。这本书将价值观做了列表,尊严、勇气、友谊、负责任、自我控制力,都是价值观。互联网时代的网红,往往迎合的是人的贪欲,贪嗔痴的“贪”;但是,有口碑的片子,带给人的却是智慧,戒定慧的“慧”。这个“慧”,就来自于道德前提。看这本书,能够帮你的创作找到灵魂。
——任长箴,导演
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1》(执行总导演)、《生活万岁》
这本书是我的工具箱里*有力的一项工具。
——威尔·史密斯,演员
代表作《当幸福来敲门》《震荡效应》《重返地球》
我们的工作是一种崇高的追求,作为讲故事的人我们有很大的权力,所以很高兴可以明智地使用这种权力。我们所有人,来自不同的背景,都证明了人类不可改变的法则,我们的工作便是推广这种法的意义。它们来自上帝,我们只是信息的传播者,这就是为什么灵感可以被调谐。谢谢你带来的感动,也谢谢你的好书。我会把它推荐给我所有的学生!
——布莱克·斯奈德,《救猫咪》作者
《口碑与票房》一书具有深刻的洞察力,观点发人深省,并且新颖独到。我一直希望有人能够写出这样的著作,而斯坦做到了。我们需要这样实用的作品,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了解编剧创作的艺术和技巧。
——埃德•所罗门
《乞赎的灵魂》《黑衣人》《比尔和泰德历险记》,编剧、导演
每一个好莱坞编剧,或者初级入门者,都应该阅读这本书,并深入研究它的内容。其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帮助你开阔思路,原因与结果、行为与动机、夏娃手中的禁果与人类的原罪,在广阔的叙事体系中永远有这些恒久不变的基本元素。
——布赖恩•伯德
《逮捕》《圣诞好疯狂》《天使在人间》,编剧、制片人
道德前提——主题、精神主线、主控思想、潜藏的普遍真理、贯穿始终的情感脉络、信息图景——包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你将会如何定义它!所有成功有效的电影作品都拥有道德前提。威廉斯帮助所有的电影编剧以及批评理论家们理解了故事的核心真谛。这本书,给出了一系列强有力的论述:理论曲线、图解例证以及实践建议,对于编剧、电影制作人员甚至是电影批评家而言,都是极为重要的。
——罗伯特•约翰斯顿,富勒神学院博士
对于坚持不懈进行创作的编剧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讨论意义和研究意义的工具,它能为你提供充足的燃料!斯坦利•威廉斯将电影票房的成功与持久的人类美德结合在一起。《口碑与票房》提供了一个颇有指导意义的方法,让编剧们能够从容不迫地从电影的*幕淡入工作到*终的结束画面。
——克雷格•德特韦勒
编剧,《矩阵的意义》作者,拜欧拉大学影视广播学院教授
《口碑与票房》恰到好处地解释了为什么那些*出众的故事,通常都表现得比故事讲述者更加智慧与高贵。我非常相信斯坦利•威廉斯如此专业描述下的现象,能够告诉我们关于人类自身的*真实的哲理。
——克里斯托弗•赖利,编剧,《好莱坞标准》作者
这本书太棒了!《口碑与票房》做到了许多大学、研究院的电影教育都没有做到的事情:它将“一部电影如何获取成功”简明扼要的提炼出来,形成了一个可操作的理论,用来指引电影中每一幕场景的发展。我曾经阅读过大量的主流剧本,而他们的操作方式都是立足于一个固有的道德前提之下的。多么希望当我还在电影学校学习的时候,就能够遇到这本书,这将为我节省下大量的时间。为何曾经在编织某个故事场景时痛苦万分地做了诸多无用功,因为实际上它们根本就缺乏一个道德前提。
——吉姆•罗索,《惊狂好莱坞》编剧
斯坦利•威廉斯的理论正中要害——得到广泛关注的电影作品均拥有一个道德核心。我无比希望有更多的编剧能够尽快地掌握并学习到这一点。《口碑与票房》这本书要是能够早一点问世该有多好!
——乔纳森•博克,格雷斯•希尔传媒公司总裁
无论是何种媒介形式,对于所有研究故事讲述的教师和学生来说,《口碑与票房》都是一份厚礼。它指引着当代编剧们进入故事讲述的历史与叙事理论中。更重要的是,它集中阐释了一个有效的前提对于故事创作的重要性,并且同时描述了这个前提如何出现并作用于故事主线、人物的行动轨迹甚至每一个场景与动作中。
——杰基•拜厄斯
博士,《所有好莱坞允许的事情》作者,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媒体艺术与研究院主任
对于银幕或者舞台写作而言都非常有帮助。这本书拥有详实的案例和充分的研究。斯坦利·威廉斯利用显著、简洁,但又同时发人深省的概念,论述了“道德前提”应该如何作为一个故事能够引发共鸣的核心要素。这一点应当成为每一个故事讲述者都必须具备的常识,而我也打算在今后讲述戏剧写作和银幕写作的课程中运用这个理论。
——保罗•巴顿
博士,美国斯普林爱伯大学传播与戏剧学院助理教授
对于银幕写作和小说写作来说,这都是一个非常值得一读的有趣观点,并且也是对于故事架构的伟大宏观概括。
——霍华德•卡赞吉安
《星球大战:绝地归来》《夺宝奇兵》制片人
在《口碑与票房》一书中,威廉斯博士对戏剧内容做了杰出的贡献,正如悉德·菲尔德为戏剧结构所做的那样。书中的“前提”非常简洁的阐释了在每一部成功的电影作品身后,都掩藏着一个规律公式。对于那些总是声称“可预见的热门”是矛盾的人来说,此书充分证明了他们的错误。《口碑与票房》甚至可以被看做是编剧写作的“圣杯”,为了破解编剧写作的密码,我强烈建议大家阅读这本书。今天所有想要在未来成为电影人的各位,《口碑与票房》将会成为你们身边意义重大的教材!
——道格拉斯•舒尔策
MPI电影学院创始人,《黑色农场》、《黑暗天空》、《地狱大师》导演
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将再也不会用以往的方式看电影。你不仅会更加赞赏并认同优秀的电影,更加难以忍受肤浅的电影,而且还能够从细节上分辨出这两者的差距。
——卡里•安•摩根
Microfilmmaker杂志(www.microfilmmakermagazine.com)
斯坦利•威廉斯完成了一项非常杰出的工作,他为我们指引了一条捷径,从“思考自己的剧本在描述什么”走向“掌握剧本真实意图的核心”。对于每一位编剧来说,这都是一本必不可少的书籍。
——马修•特里
编剧、教师、www.hollywoodlitsales.com网站专栏作家
别让“博士”的头衔束缚了你。威廉斯对戏剧写作的经典和当代理论做出了一个易于接受、适于操作且功能性极强的概括。那些迫切的想要呈现出人类极限的电影编剧们,一定会欣赏威廉斯对于在道德以及商业层面都获得成功的电影的分析。这正是在9•11事件以后,我们的社会急需的东西。对于电影人来说,无异于是一次莫大的激励,能够让我们受到深刻的启发,凭借积聚美好与善良的事物,来触及一个全球化市场的灵魂与核心。
——凯瑟琳•克林奇, Creative Screenwriting杂志联合发行人
每一个人都出自本能的想要让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我们迫切的想要通过他人积极正面的榜样,来引导我们到达更好的生活状态。他们的奋斗激励着我们去实现自己*终的愿望。斯坦利的《口碑与票房》引导我们开始思索提高自己的原则,并且意识到对于美德的追逐,不仅能够带来希望,还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充实。
——吉姆•利希特曼
伦理学专家,《你的立场是什么?》作者
《口碑与票房》对所有媒介形式下的故事讲述人来说都具备深刻的启发意义,是一部具有强大说服力的学术著作,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故事讲述手法,同时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也是一座充满了创作材料的宝库。
——弗雷德•G•索恩
作家、制片人、导演、教授,美国广播教育协会协作部门主席
极具洞察力,清晰明确,简明精练,并且具备详实充分的例证。《口碑与票房》一书分析了成功的银幕剧作的结构组成,并且告诉所有的读者如何自己上手。仔细阅读这本书,在它的帮助之下,克服恐惧,燃起希望,然后开始你自己的写作之旅。
——鲍勃•博诺,贺曼频道副总经理及项目设计
第三章 现代写作指南中的道德前提
主题和道德前提对电影具有重要意义,一些有关剧本写作的书籍也同样给我们带来了不少帮助。当我们讨论“道德前提”这个概念时,不同的学者采用了不同的词汇,并对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阐释。所以,我想是时候来界定并巩固一下这些错综复杂的概念、定义以及手法,确定出来一个代表性的语汇。我的建议是称之为“道德前提(The Moral Premise)”,而本书也正是我对其进行梳理和巩固后的成果。因而请允许我花一点时间,来点评一些当代学者的著述,看看他们是怎样运用自己的方式、语言来定义“道德前提”的。然后我会将这些理论都归结在同一面旗帜之下,并对它的实践操作步骤给出建议。
3.1 罗伯特·麦基的“主控思想”
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在《故事》(Story)一书中,用“主控思想(controlling idea)”来指代电影中的道德前提,他将其定义为“故事通过一系列的行为动作以及后一幕高潮的审美情绪,所表达出来的终极意义。”
麦基在书中也同时描述了主控思想是怎样通过主要人物的诉求,来引导故事主线构建的,无论这条主线是有意识的欲望还是无意识的欲望,或者两者兼而有之。主角在实现自己诉求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生两类事情:一类是推动着主角更加靠近自己的目标(“积极的推动”),一类是对于这一变动的阻碍(“消极的推动”)。指向目标的历程就像一次上下起伏的过山车之旅,而它正是由主控思想进行控制的:
故事的主控思想可以被概括成为一句简单的话,它描述了从初状态直到终状态的途中,生命个体是如何经历改变,以及为何经历改变。这是故事淳朴的意义形式,在探寻“如何”以及“为何”改变的路上,生命的图景逐渐被观众接纳,并吸收进他们自身的生活中。
麦基的主控思想理论,为我将要论述的道德前提搭建了一个很好的桥梁。相较于道德前提来说,麦基传达的概念有一些不同,并且相对狭窄了些。但可贵之处在于,他非常明白现实中存在着某一个观点、一个概念、一个单一的思想,能够用于总结归纳甚至是控制整个故事以及所有的铺垫情节——这一点我将在后文中更明确的点出。换句话说,麦基的主控思想描述了故事的“轨迹(arc)”。他还给出了一些例子:
- 电影《肮脏的哈里》(Dirty Harry,1971):正义凯旋而归,因为主角比罪犯更暴力。
- 电视剧《神探可伦坡》(Columbo,1971):正义被维护了,因为主角比罪犯更聪明。
- 电影《土拨鼠之日》(Groundhog Day,1993):当我们学会无条件的去爱时,幸福便会降临。
在后文中我将要论述,道德前提与麦基的主控思想并没有非常大的区别——除了道德前提并不仅仅只是作用于主角与故事主线上,它同样作用于每一个细节人物以及所有的铺垫情节。
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考察其他的编剧指导书籍,通过这种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前人的智慧,并将他们汇集在一起,以加强巩固。
3.2 迈克尔·蒂耶诺的“行为思想”
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编剧的启示》(Aristotle`s Poetics for Screenwriters)一书中,迈克尔·蒂耶诺(Michael Tieron)总结归纳了成功戏剧的关键元素。蒂耶诺认为亚里士多德是位电影故事分析者,并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阐释为“对于戏剧故事讲述的无时限的普遍真理。”蒂耶诺为我们列出了亚里士多德讲故事的条原则:“讲故事需要内容。”为了给这个概念一个明确的实指,蒂耶诺随即引出了“行为思想(action-idea)”的概念,并被他称之为是亚里士多德《诗学》的精髓。
亚里士多德的“行为思想”指的是“主导着主角客观现实目的的那个简单的念头”,从始至终吸引着观众的注意力。另一种对行为思想论的阐释可能更加“高概念”一些——它是一个可以被几句话描述的情节性的观念,能够引发听者情绪上甚至是深层意识的反映。例如电影《大白鲨》(Jaws,1975)讲述的是“阻止一头杀人的鲨鱼”,这句话很简单,并且带有情绪化,但整部电影恰恰就归结在其中。
故事讲述者的目的,就是带领着观众经历一段情绪的、精神的历程,并在其中揭示出有关人类经历的尖锐真理。这种历程对于观众来说应该是畅通无阻的,并且能够引发出深刻的共鸣。然而正如蒂耶诺阐释的那样,要让整部电影都围绕着一个简单的“行为思想”,需要主角在努力履行所有的动作行为同时,做出一个“道德的选择”。
我们在电影中,时常会看到主角挣扎犹豫,难以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每逢此刻,我们便会对人物形成认同甚至尝试着代替他做出选择。当然,从根本上说,这样的选择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往往呈现出一个进退两难的道德困境,牵涉着并不明朗化的道德对错。一旦主角做出了一个决定,结果有可能会是好的,但是也同样存在着巨大的遭受厄运的风险。
蒂耶诺在书中也探讨了行为的集结,或者称其为“经历线(through line)”,它指代的是电影创作者是否将故事所有不同的离散事件都汇集在同一个主题(one subject)之下,将它们按照逻辑的因果关系一个个绑系起来,贯穿电影始终。
亚里士多德曾说,戏剧必须是关于“一个单一的,而非多重的问题。”也就是说,所有的人物都是在为同一件事情挣扎,只是以各自不同的方式罢了。在电影《美国丽人》(American Beauty,1999)中,所有的角色都在追寻一个始终逃避他们的美梦,而纵观整部电影,每一个角色都做出了一个道德选择,这个选择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解读并且收获这个美梦。
电影通过一系列的情节事件展现,让我们知道了每一个人物对“美”的理解:莱斯特(Lester)对安吉拉(Angela)的欲望,珍妮(Janey)对里奇(Ricky)的爱慕,卡罗(Carol)与巴蒂(Buddy)的情愫,以及菲茨上校(Colonel Fitz)对莱斯特的复杂情绪,等等,电影创作者设定了一个核心观念并将其影像化,让我们得以通过不同角色的段落获得整部电影的主题。
蒂耶诺这样评论电影《早餐俱乐部》(The Breakfast Club,1985):“从故事的每一个分子中,你都可以感受到行为思想,因为情节中的每一个场景都在不断的唤起它。”这也是我在本书中的研究所要揭示的:如果一部电影想要获得成功,那么道德前提必须始终存在于每一幕场景中,存在于每一个主要人物的轨迹里。“整体永远都存在于每一个单独的部分之中。”在道德前提的语境里,每一个场景都要反映出道德前提,每一个人物、设定以及其他所有的元素都要如此。部分能够加固整体,电影主题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在任意一个独立场景中被反复的验证,并清晰的表达。“故事中所有引发改变的行为都必须能够引发核心的道德问题……观众想要看到的是确实的对与错,因为每一个人都会认为这就是人类的本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
这一观点,与拉约什·埃格里的“前提”、罗伯特·麦基的“主控思想”不谋而合——而它恰恰就是我所言的“道德前提”。正是道德前提,引发了行为与情节,让它们都朝着必然的结论前进。当我们以观众的身份,看着英雄人物经历一连串的行为与决定,在他的历程中接受无数的挑战与阻挠时,我们会全力支持他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电影创作者做的足够好,那么我们就好像拥有了一扇开向主角心灵的窗子,我们对故事的积极投入与关心将会点燃主角的动力,驱使着他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将情节和故事都推往我们想要看到的轨道上去。道德思想是起因,而情节是结果。正是这些符合道德的思想、决定以及行为带给了我们一种情绪上的感官体验,让我们能够认知到主角所有挣扎中存在着的美德与缺陷。
本书之后的第八章,讲述实际操作的步中,我会要求你选择一种美德,而在第九章第二步中,当你设定一项与之对立的道德缺陷时——你必须选择一组真正的美德与缺陷,它们不仅对你而言是真实可信的,也需要你的观众们都能认可。电影创造出情绪的历程与通畅自然的结局,并不是因为表现了某种全新的道德观点或真理,而是因为它将人物放置在了观众自身的精神认同里,让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原型经历(archetypical experiences)”。故事的客观现实情节,或者显性前提可以是虚假的,就像电影《惊爆银河系》(Galaxy Quest,1999)一样(外星人招纳主角拯救宇宙),但是电影的精神主观前提必须是真实可信的(我们的宇宙呼唤责任、勇气以及担当)。
“这就是为什么,依照普遍存在的宇宙真理来构建行为是如此的重要——我们必须通过情节中的动作行为,来证实人类生存现状中的普遍真理。”蒂耶诺这样写道。我们可以用一种全新的呈现手段来表现真理,我们引导着观众,呼唤他们回忆起这些真理,尽管这些真理可能存在于完全不同的故事条件下。以新颖鲜活的手法点明一个普遍真理,将会得到观众更多的支持。
关于这种新颖的表现手法,我的思考是:在保证故事整体性的基础上,将显性的前提设置成为对主观道德前提的一种隐喻或者象征。我们观看一个现实题材故事,它围绕着一个精神主观的真理,而我们对于这个真理的认识将会使我们产生情绪上的,乃至发自肺腑的顿悟——关于生命以及它的真意。这是一部成功电影至关重要的决定性要素,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本书的第二部分里,我们需要从一开始就在心中明确结局,或是明确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普遍真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可以开始构建情节。又或者,我们也可以先从一个引人入胜的情节入手,但在开始花费大量时间编纂详细的故事之前,先要探寻到其中的普遍道德真理,明白故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以这样的方式,独立的情节元素将以一种含蓄的、微妙的甚至潜意识的方式汇聚巩固在一起,共同指向电影的真实意图,如此,电影的每一部分都将终成为一个整体。
麦基,第115页。
麦基,第115页,第117页。
蒂耶诺,第xix页。
蒂耶诺,第1页。
蒂耶诺,第3页。
蒂耶诺,第4页。
蒂耶诺,第25页。
蒂耶诺,第34-35页。
蒂耶诺,第32-72页。
蒂耶诺,第109页。
蒂耶诺,第109页。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