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41268
◆伍迪·艾伦曾获得16次奥斯卡原创剧本奖提名,是这个时代了不起的电影编剧之一。通过50多部电影,伍迪已奠定自己在电影史的独特地位,他的电影艺术赢得了流行文化与学术圈的双重认可,并改变了许许多多人对浪漫喜剧片的审美。走进他的电影和人生,就是进入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世界。
◆本书是以回顾伍迪·艾伦50年来的演艺生涯为特色的电影传记,以他1965-2015年参演及执导的54部作品为主线,从拍摄背景、主题、选角、服化、配乐、票房等方面解析这位高产喜剧导演的艺术造诣,其间亦穿插伍迪的童年生活、与历任情人之间的羁绊、对人类存在的严肃思考与对抗等带给他创作及个人生活层面的影响。
◆由英国资深影评人、BBC广播节目常驻评论员詹森·所罗门斯撰写,收录有揭露伍迪心声的访谈内容,比如掌控电影的秘诀、专业创作与个人生活的界限、对自我价值和人生意义的思考、对魔术和爵士唱片的热衷、视觉风格的形成等。
◆由青年译者陈煜慧翻译:拥有多年影视工作经验,深谙电影专业词汇。
◆150余张高清彩图,涵盖伍迪·艾伦不同时期和风格的生活照、历年电影海报及剧照。装帧精美,版式清晰。
伍迪·艾伦作为知名电影导演,对时代精神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电影深受广大影迷喜爱——无论是神经质但却妙趣横生的都市罗曼史《安妮·霍尔》《曼哈顿》;展现女演员魅力与爆发力的《午夜巴塞罗那》《蓝色茉莉》;还是获得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午夜巴黎》《汉娜姐妹》,都激发着观众思考和提问,同时能更为轻松地面对自身情感和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伍迪·艾伦自1965年在大银幕上释放出表演天赋后,就一直享受着他的电影之旅。
本书涵盖了50年来伍迪具有开拓意义的影片,由备受尊敬的英国影评人詹森·所罗门斯撰写,深入探讨了伍迪的作品,是对这位导演作品的全面评析和解读。这不仅是一部以作者和伍迪之间揭露性的访谈为特色的电影传记,更是对这位复杂的、富有创造力的导演的内心世界进行的一次有趣探索。
1 前言(阿方索·卡隆 撰)
3 采访伍迪·艾伦
9 引言
12 演员伍迪,作家伍迪
20 主题、风格与主旨
28 等待伍迪
36 伍迪·艾伦的文化影响
二十世纪六〇年代
002风流绅士(1965)
007 出了什么事,老虎百合?(1966)
010 007别传之皇家夜总会(1967)
014 傻瓜入狱记(1969)
二十世纪七〇年代
022 危机之人:哈维·沃灵格的故事(1971)
025 香蕉(1971)
029 呆头鹅(1972)
034 性爱宝典–想问口难开(1972)
039 傻瓜大闹科学城(1973)
045 爱与死(1975)
050 安妮·霍尔(1977)
057 我心深处(1978)
060 曼哈顿(1979)
二十世纪八〇年代
068 星尘往事(1980)
073 仲夏夜绮梦(1982)
078 西力传(1983)
084 丹尼玫瑰(1984)
090 开罗紫玫瑰(1985)
096 汉娜姐妹(1986)
102 无线电时代(1987)
108 情怀九月天(1987)
110 另一个女人(1988)
113 纽约故事:俄狄浦斯的烦恼(1989)
116 罪与错(1989)
二十世纪九〇年代
124 爱丽丝(1990)
127 影与雾(1992)
130 丈夫、太太与情人(1992)
136 曼哈顿谋杀疑案(1993)
140 子弹横飞百老汇(1994)
145 别喝生水(1994)
148 非强力春药(1995)
152 人人都说我爱你(1996)
158 解构爱情狂(1997)
163 狂人蓝调(1997)
166名人百态(1998)
170 甜蜜与卑微(1999)
二十一世纪
176 业余小偷(2000)
179 玉蝎子的魔咒(2001)
182 纽约之声(2001)
184 好莱坞式结局(2002)
187 奇招尽出(2003)
190 双生美莲达(2005)
195 赛末点(2005)
200 独家新闻(2006)
205 卡珊德拉之梦(2007)
208 午夜巴塞罗那(2008)
213 怎样都行(2009)
216 遭遇陌生人(2010)
218 午夜巴黎(2010)
223 爱在罗马(2012)
226 记录伍迪·艾伦(2012)
229 蓝色茉莉(2013)
232 魔力月光(2014)
235 无理之人(2015)
239 结语
242 电影译名对照表
◆伍迪·艾伦的自嘲性刻画让我同情乃至欣赏他。——导演 弗朗西斯·科波拉
◆斯皮尔伯格可以被模仿,但伍迪·艾伦是无法被模仿的。——导演 马丁·斯科塞斯
◆美国电影界的知识分子,继卓别林后杰出的喜剧天才。 ——奥斯卡颁奖词
◆用充满智慧的幽默解析人生、讽刺人性,这方面的集大成者数伍迪·艾伦。——《纽约时报》
引言
导演、编剧、演员、音乐家、脱口秀谐星、哲学家、作家–伍迪·艾伦集这些于一身,又远超越于此。
通过五十多部电影,伍迪·艾伦奠定了自己在电影史上的地位,获得了流行文化和学术文化的双重认可。现在,他就像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查理·卓别林、格鲁乔·马克思还有阿姆斯特朗一样,成了标志性的人物,能被人们一眼认出。
他甚至可能比以上几位曝光得都要多,将自己的身体和思想、灵魂与情感都投射在银幕上,向一代代影迷讲述那些似乎源于他真实生活的戏剧化故事。他的私人生活,包括爱人、朋友与童年,都成为创造力的来源,构成了一部部非凡作品的基石,包括故事的结构,以及那些对理解电影来说既是壁垒又是通道的角色。
通过研究自1969年上映的所有伍迪的电影–他那些时缓时急、在世界各地的银幕上横冲直撞的灵魂碎片,本书旨在探寻我们关于伍迪·艾伦的种种看法。
这些影片和角色向我们透露了伍迪·艾伦的哪些隐秘?同样重要的,通过这些故事,我们能窥看到的世界–至少,他生活的这个世界–发生着什么?越南战争、人类首次登月、柏林墙倒塌、互联网发展、”9·11″事件、美国位非裔总统、21世纪的新曙光–这些事情伴随着伍迪·艾伦的电影创作过程,但是你无法单纯通过观看影片发现这些事实。
《傻瓜大闹科学城》中的迈尔斯·门罗被冷藏了200年才醒过来,看伍迪的电影能了解他沉睡期间错过的事情吗?我很怀疑。但是,尽管如此,伍迪的影片仍然界定了神经质、恐惧、爱和几代人的语言和幽默。这表明他的作品不着眼于当下发生的事,而是刨根问底,更深入地探寻人类根本的需求,着眼于永恒的主题–与莎士比亚的戏剧有异曲同工之妙:不需要观众很了解伊丽莎白或詹姆士一世统治时期的时事及潮流。伍迪·艾伦的电影是经久不衰的艺术,它们有的有趣,有的严肃,有的异想天开,有的才华横溢,是的,有的也差强人意。
这些一部接一部的影片,是否向我们透露了伍迪经年累月的成长,对生活态度的转变?为了尝试在电影中追寻伍迪·艾伦的印记,本书将详细梳理其中的笑话、哲学和故事。凭借它们,伍迪·艾伦获得了16次奥斯卡原创剧本提名。这是一项纪录,提示我们,眼前我们正在了解的也许是了不起的电影编剧,一个用电影作为媒介探索宇宙间永恒问题的人。他深陷其中,身体力行,情绪堆叠,上下求索,试图解答这些问题。并且谢天谢地,他每年都还能重新站起来,再次出发。
伍迪·艾伦的电影捕捉到了爱情、生活中的荒诞、幽默还有痛苦。他总是能抓住眼下时髦的东西,敏锐地发现我们正在发生的变化,然后一下子戳中人们的基本需求和原始欲望。他的角色总是把我们带入深渊,然后又用笑声和幻想把我们带出来。艾尔维·辛格(《安妮·霍尔》)、菲尔丁·梅利什(《香蕉》)、哈利·布洛克(《解构爱情狂》)、吉尔·潘德(《午夜巴黎》)–这些影片中的角色,身体痉挛,说话结巴,满身小毛病,充满欲望,眼镜片厚得像放大镜,和大部分人相去甚远,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却看见了自己。
我们将在这本书中–认识这些电影中的所有角色,男男女女,像棱镜一样折射出多面的我们,以及他们的创造者–伍迪·艾伦。我们能把这些虚拟人物的生活跟伍迪和我们自己的生活区分开吗?伍迪·艾伦能吗,尤其是他亲自扮演的角色,或者他女朋友扮演的角色?就像艾尔维(《安妮·霍尔》中伍迪扮演的角色)在创作他个不成熟的剧本时说:”在艺术的世界里,你总是想把一切都做到尽善尽美,因为,呃,在真实的生活中这太难了……”本书将检视贯穿他整个电影生涯中现实与艺术之间的缠斗。
我不确定,伍迪是否认为自己在艺术世界或现实生活中表现完美。近他又对我说了以前常说的话:”如果可以,我要把它们都重新拍一遍,所有电影。但是我不可能享受那种奢侈。所以每拍完一部影片,我都不会再看一眼,因为你总是会发现哪里做错了,可以怎么修补。我的任何一部影片,如果能重拍一遍,我一定会很开心。如果能时光倒流,找回当年的演员阵容和环境,我愿意再来一次。”
然而我很高兴,他不能那么做。我们需要他的角色们待在老地方,成为我们的向导,带着我们漫游伍迪·艾伦创造的宇宙。
所以,我们将像《开罗紫玫瑰》中的塞西莉亚一样,潜入伍迪·艾伦的电影世界。像《曼哈顿》中的艾萨克一样,全身心地沉浸在浪漫幻想中。像《星尘往事》中的桑迪·贝茨一样,寻找生活的意义。也许,我们像《汉娜姐妹》中的米奇一样,大概只能在马克思兄弟式喜剧片的滑稽里才能找得到。但是,我们会继续寻找,因为,我们都需要鸡蛋。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