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53262
1.名家推荐
2.独家提供
3.珍贵的影像资料
本书是作者刘红庆采写的名家报道*次结集出版。作者二十多年在北京文化圈采访,与文化界名流倾心相谈,关注人生社会,关心情感细微处。每每读来,清新感人,常常叫读者爱不释手。全书分“金色思绪”、“木香绵长”、“水光幻影”、“火样华年”和“土地长歌”五辑,每辑分别侧重于书画界、音乐界、新闻摄影界、乡谊和土地之爱。与作者细腻文字相映成趣的是,每篇都有一定数量的图片支持,并且不少是难得的独家提供的珍贵图像。
辑金色思绪
梁思成:百年,拿什么奉献给你? / 003
沈从文:十年祭/ 010
沈从文:我成于思毁于思/ 019
张充和:流动了一个世纪的水/ 034
周有光:像九如巷的水一样绵长/ 045
启功:十年祭,《全集》里有智慧/ 053
启功:十年祭,电影中有知己/ 060
廖静文:故事随奔马而去,或者随奔马留下/ 068
侯恺:荣宝斋掌门人人去情在/ 072
忻东旺:人生这幅画未完成/ 080第二辑木香绵长
音研所:悄然间惊动了天地/ 087
杨荫浏:专注间谱就了绝响/ 095李元庆:奉献中支撑了天地/ 103
黄翔鹏:坎坷中揭晓了谜音/ 110
安波:壮志未酬身先死/ 118
马可:创办中国的音乐学院/ 126
耿生廉:民歌贩子的哀与荣/ 134
李凌:中央乐团缔造者/ 142
王昆:红头绳永不断/ 153
黄源澧:六十年前的乱世琴缘/ 161
吕昕:敢把癌症病床当婚床/ 171
第三辑水光幻影
伊文思:与20世纪同行/ 183
沙飞:用相机为抗战服务/ 191
徐肖冰:我拍开国大典/ 202
汪洋:北影北影,百片汪洋/ 209
葛存壮:“老嘎”其实并不嘎/ 217
吴天明:老井活水的根性歌吟/ 226
陈虻:讲述自己的故事/ 231
吕厚民:这一次出发,没带摄影包/ 239
第四辑火样华年
左权:战死疆场的将军回不到老地方/ 249
左权:英雄不曾老的感动/ 257老红军:用余生为左权将军守灵/ 263
黄乃:中国盲文之父/ 273
第五辑土地长歌
程砚秋:纪念他,我们需要一种忠诚/ 289
裘盛戎:百年一净/ 295
程玉英:风靡80年嗨嗨腔终成绝响/ 304
香蛮旦:后的祁太秧歌大师/ 311
谭宗尧:永别一九九八/ 318
侯宝林:江湖江山各半生/ 326
袁阔成:四大家中,始终说评书/ 337
华资筠:是舞者,是学者,更是大写的人/ 341王爱民:花咚咚的哥走了/ 347
石存堂:歌王老爹/ 353
辑外辑养育恩深
在《春寒北寺巷》首映式上的书面发言/ 359
春寒北寺巷
——为姥爷百年诞辰而作,刘红权/ 362
冬殇北寺巷
——为姥姥百年诞辰而作/ 369
沈从文:十年祭
1988年的5月10日,沈从文平静地走完了他寂寞的一生。在北京这个令他向往过、恐惧过,但更多的日子坦然生活过的城市,他燃尽了生命的后一点能量。
其后,张兆和和他们的孩子将沈的骨灰送回他魂牵梦绕了一生的湘西,在一块粗粝中透着原始质朴的石头下面,沈先生的骨灰融入了他挚爱着的那方土地。至此,对于北京来说,沈从文这个“乡下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但黄永玉刻在沈先生墓地的“一个士兵不战死在沙场就要回到故乡”的话,多少抒发了沈先生的一点“倔”,一片“爱”,一丝“悲壮”。沈从文的离去是回到了他所崇尚着的自然,沈从文的回归是留在了无数为他所爱的读者心里。
当1998年的夏天正在时雨时晴的天气中渐趋炎热的时候,距二十岁的沈从文独自闯入北京1922年已有七十六年悄然流逝,距八十六岁的沈从文独自走远的1988年,已有整整十个年头。今天,我们怀着一些感慨来说起沈从文,我们似乎少了些失去他的痛楚,多了些理解他、认识他的责任。沈从文作为20世纪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会让一代代人不断地思索下去。沈从文会像他的文字常读常新一样,作为话题,他常说常新。嗟叹他的命运、推崇他的人格、钻研他的思想,让他的精神照亮我们的灵魂。
黄永玉:我家的表叔说不清
当我决定写点什么的时候,《人民日报》记者李辉首先给了我张兆和的电话。然而电话里传来非常沉静又非常青春的声音,并表示,年事已高的张先生已不很愿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报纸热衷的,作为沈先生的家属不想介入。
李辉又把画家黄永玉的电话给我。黄说,如果雨天不影响我前去采访,他就在家候着。我撑了把伞直奔通县。黄永玉把我带入他简约而阔大的画室,他一边“表婶张兆和在《从文家书·后记》里写的话,没有人能写出比这更好的文字与意思了。我把它打成碑放在表叔的墓地,以期引发更多的人来理解他们那一代人,理解我们还不理解的沈从文。”
钱理群:提前停笔伤害了谁
劳动节跑了很远的路在燕北园见到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时,没想到他的句话就说到张兆和的《从文家书·后记》。他说:“我是受到很大震动的。”钱接着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沈从文研究过热了,对沈的评价太高了。然而我觉得,沈从文还有很多很重要的方面没有被理解。“写完《边城》的沈从文,到40年代一直在寻找一种自我超越。这一时期他创作的大量散文作品有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其浓郁的形而上的思考。如果说《边城》里通过意象来抒情发展。《看虹录》为我们留下了他
这一阶段的可贵探索。1948年前他有很多写作计划,包括小说、戏剧,这表明他要向艺术的更高峰攀登。
“然而《看虹录》太超前了,它不为当时的批评家所理解。沈从文凭他独特的审美意趣苦苦撑持到1948年,终于无法按自己的意志写下去,不得不放下手中的笔,埋头到另一研究的领域里。
“沈从文是自觉地停止创作的,他不跟着走,也不反抗,他坚守自己心灵的一份纯粹与圣洁。沈从文在酝酿新的高峰时停了笔,这对他本人来说,是提前的精神死亡,对现代文学是极大的损害。如果当时能让沈从文写出他的二十部计划中的作品的话,那么整个文坛将为之改观。“1949 年以后,沈从文对他热爱过的文学仍无以释怀。从《从文家书》里可以看出,他一直在关注着中国文学的流变。在书信中他表达着他不为人们理解的那份见解。这些朴素、流畅的文字,本身就是好的创作,同时证明,沈从文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精神史上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
点燃他的烟斗,一边讲起了他的表叔——沈从文。
“表叔不在了,我倒觉得更难谈。许多他活着的时候我们不曾想过的问题,现在想到了。我愈是觉出了他的深刻与博大,就愈是无法用我苍白的语言来表达。
“过去的年代里我们把臆想中的一种恩怨强调到了,夸大它在我们生命中的分量,要么是无限的热爱,要么是刻骨的仇恨,而这一切,在表叔的身上不存在。“他能客观地看待自己的痛苦,对欢乐与苦难处之泰然。从容地、无声无息地、不停地发奋工作,在文化上坚持下去,从不灰心。他的深刻性要随着岁月流逝才能在另一个人的生命里呈现出来。
“据说在表叔活着的时候,国内有人跑到瑞典阻挠诺贝尔文学奖颁给沈从文。但任何对他的诋毁都扼杀不了他的光芒。他人死了,分量倒重了,这正说明了他的价值。他是期望东方文明回到自己朴素的时代的,他用一生的行动来证明他的理想。他是我们20世纪人沉重的话题,也是我们20世纪人永远的骄“我期待着《沈从文全集》的出版,我期待沈从文研究打破业已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以其更丰富的想象力与大胆的创造性走近沈从文,走近一个有待继续开发的独特的世界。”
凌宇:重铸民族文化品格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凌宇因其《从边城走向世界》和《沈从文传》,成为国内沈从文研究的人。他从长沙来参加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的百年庆典时向我谈了读沈从文作品的心得。他说:“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回过头来看沈从文的文化人格就特别具有一番意义。表现在沈从文身上的民族忧患
意识、复兴民族文化、重构民族文化的历史使命感,构成了他人格中重要的一面。
“在‘民族文化重造’这一‘世纪主题’的思考中,中国一大批知识分子投身其中,沈从文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他继承了20世纪初陈独秀、鲁迅的传统,在三四十年代继续这样一种思考,成为那个年代引人注目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中国文化如何现代化的问题上,五四先驱破多于立,而沈从文更看重文化的传承,他是在中国人自己的精神领域里,呼唤新的文化人格的建立。他在批判传统的同时,又分别充分肯定了儒家积极进取的精神、道家准乎自然的生命形式、佛家人性向善的追求。从大的思路来看,沈从文所
主张的是一种‘新道家思想’,是对人的自然生命形态的呼唤。与其说‘边城’在湘西、‘湘西’在湖南,不如说它们尽在沈从文的心里。
“沈从文应该算是20世纪中国思想家中的一个,他对中国问题思考所达到的深度可以证明这一点。
“作为纯粹的知识分子,沈从文同政治、商业经济,始终保持着距离。他虽然试图向群体认同过,但他独立判断事物的理性使他完成不了这种认同,当政治运动不断袭来时,沈先生大彻大悟了,一辈子坚守自己为人为文为艺的良知,没有退让,没有出现人格分裂。他是言者,更是行者。他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