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1117607
韩少功是当代中国*重要的作家之一,他创作的《爸爸爸》《马桥词典》等都是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的佳作。他所提出的寻根文学在学界独树一帜。本书分别从韩少功自我言说、韩少功研究论文选、多重阐释下的韩少功、韩少功作品篇目、作品梗概等方面对韩少功作了全面的研究和解读。尤其是补录2006年以来的相关资料;增补“港台暨海外韩少功研究论文选”“国内韩少功研究学位论文‘中文摘要’辑录”
“韩少功文学年谱”等栏目;补正“韩少功作品编目”“韩少功研究论文、论著索引”等栏目,使得全书内容更为全面。书稿价值在于本书资料新且全,可以代表国内韩少功研究的*水平。
目 录
序 言…………………………………………………
单正平
辑 年谱与韩少功作品选
韩少功文学年谱…………………………………… 廖述务
学步回顾………………………………………… 韩少功
留给“茅草地”的思索………………………… 韩少功
难在不诱于时利
——致《湘江文学》编辑部………………… 韩少功
谈作家的功底……………………………………… 韩少功
信息社会与文学…………………………………… 韩少功
文学的“根” …………………………………… 韩少功
文学和人格
——访作家韩少功………………………韩少功 林伟平
鸟的传人 …………………………………… 韩少功 施叔青
答美洲《华侨日报》记者问………………… 韩少功
夏 云
灵魂的声音………………………………………… 韩少功
南方的自由………………………………………… 韩少功
鞋癖•跋……………………………………………… 韩少功
九十年代的文化追寻………………………… 韩少功 萧元
感觉跟着什么走……………………………………… 韩少功
关于《马桥词典》的对话……………………韩少功 崔卫平
文学传统的现代再生…………………………… 韩少功
我与《天涯》…………………………………… 韩少功
文学:文体开放的远望与近观
——韩少功、王尧对话录(之三)………韩少功 王尧
进步的回退……………………………………… 韩少功
用语言挑战语言
——韩少功访谈录…………………………韩少功 张均
现代汉语再认识………………………………… 韩少功
我算是公民写作…………………………………… 韩少功
韩少功:语言的表情与命运……………………… 韩少功
“文革”为何结束 ………………………………… 韩少功
我们傻故我们在……………………………………… 韩少功
作家的创作个性正在湮没…………………………… 韩少功
一个人本主义者的生态观…………………………… 韩少功
民主:抒情诗与施工图……………………………… 韩少功
重说道德……………………………………………… 韩少功
他是中国文学的幸运………………………………… 韩少功
关住权力的笼子……………………………………… 韩少功
第二辑 国内韩少功研究论文选
韩少功及其创作………………………………………… 蒋守谦
生活•思考•追求
——评韩少功近几年的小说创作………………… 王福湘
哀月兰……………………………………………………… 岑 桑
人生的解剖与历史的解剖
——韩少功小说漫评…………………………………… 南 帆
我是不是个上了年纪的丙崽?
——致韩少功 ……………………………………… 严文井
黑色的魂与蓝色的梦
——读韩少功的三篇近作……………………………… 曾镇南
严峻深沉的文化反思
——浅谈韩少功的中篇《爸爸爸》及当前的“文化热”流
……………………………………………………… 基 亮
韩少功创作论…………………………………………… 吴秉杰
说《爸爸爸》…………………………………………… 李庆西
韩少功近作和拉美魔幻技巧…………………………… 陈达专
韩少功论………………………………………………… 曾镇南
韩少功印象……………………………………………… 骆晓戈
韩少功近作三思…………………………………………
胡宗健
论韩少功近作的嬗变…………………………………… 田中阳
论丙崽…………………………………………………… 刘再复
个人记忆与历史布景
——关于韩少功和寻根的断想…………………… 陈晓明
庸常年代的思想风暴
——韩少功九十年代论要………………………… 孟繁华
历史的警觉
——读韩少功1985年之后作品…………………… 南 帆
《韩少功印象》及其延时的注解…………………………蒋子丹
韩少功小说的精神性存在…………………… 鲁枢元 王春煜
韩少功的感性视域 …………………………………… 吴 亮
韩少功的理性范畴……………………………………… 吴 亮
《马桥词典》:敞开和囚禁……………………………… 南 帆
《马桥词典》随笔……………………………………… 张新颖
我读《马桥词典》……………………………………… 朱向前
道是词典还小说…………………………………………… 王 蒙
旷日持久的煎熬…………………………………………… 李 锐
沉默的马桥……………………………………………… 邓晓芒
查时间先后 说形式模仿………………………………… 李少君
诗意之源
——以韩少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散文为中心……… 南
帆
文明的悖论………………………………………………… 南 帆
《暗示》台湾版序…………………………………… 李 陀
日常生活:退守还是重新出发
——有关韩少功《暗示》的阅读笔记………………… 蔡 翔
《山南水北》:新寻根文学…………………………… 王 尧
遗弃在尘土里的货币
——《山南水北》的价值发现…………………………
孔 见
从《山南水北》看韩少功的人生取向与艺术追求……… 龚政文
公民写作与叙事伦理
——由韩少功的一个主张说起…………………………… 单正平
《瓦尔登湖》与韩少功生态散文…………………赵树勤 龙其林
传统乡村文化孤魂的祭奠与礼赞
——评韩少功的《怒目金刚》………………………… 毕光明
韩少功的“突围” ……………………………………… 李云雷
韩少功小说论……………………………………………… 旷新年
丙崽生长记
——韩少功《爸爸爸》的阅读和修改………………… 洪子诚
记忆的抗议………………………………………………… 南 帆
掘开知青经验的冻土
——评韩少功的长篇小说新作《日夜书》…………… 刘复生
德性生存:韩少功新世纪创作的重要面向…………… 廖述务
叙事结构下的潜在文本
—— 韩少功《日夜书》的深层意义………………………卓 今
第三辑
海外暨港台韩少功研究论文选
论韩少功的中篇小说《爸爸爸》、《女女女》、《火宅》… 〔台湾〕蔡源煌
诘问和想象在韩少功小说中……………… 〔法〕安妮•克琳
肖晓宇译
论韩少功的探索型小说…………………… 〔香港〕玛莎·琼 田中阳译
自传的诱惑…………………………………〔法〕安妮·居里安
施康强译
一百个出自乡村孤独的中国词条………………〔法〕罗格•盖德曼 崔婷译
词与物:《马桥词典》…………………………… 〔荷兰〕林恪 廖述务译
寻不完的根
——今看韩少功的一九八五………………………… 〔日本〕盐旗伸一郎
解读新版《爸爸爸》(附:新旧版本校勘表)……
〔日本〕盐旗伸一郎
编辑后记:傻子的话………………………………………〔台湾〕彭明伟
主观性的虚构时空……………………………………〔法〕安妮·居里安
寻找语言之外的语言
——重读《爸爸爸》…………………………………………〔韩〕白池云
韩少功《山南水北》的乡土世界…………………………〔台湾〕魏美玲
论《爸爸爸》
――赠送给外界的礼物:“爸爸” ……………………〔日本〕加藤三由纪
第四辑 韩少功研究论文、论著索引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研究专著与论文集………………………………………
研究资料汇编……………………………………………
海外暨港台韩少功研究…………………………………
第五辑 韩少功作品篇目
作品集/短篇小说/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传记、随笔)/散文/序跋、对话与演讲/翻译作品/作品境外译介情况/影视文学剧本
后 记
1953年1月1日,韩少功出生于湖南长沙一个教师家庭。在家中,他排行老四,于是有了个昵称“四毛”。家里还住着一个姑姑,以及一个从乡下来求学的亲戚的孩子。这个成员众多的家庭生活上完全依赖韩父与姑姑的工资,其拮据程度可想而知。
在他成长的岁月里,这个家庭并不平静。长辈的坎坷人生直接影响了他的精神气质与创作。
父亲出身于地主家庭,其时已家道中落。他中学毕业曾当过教师,也当过地方报纸的记者。抗战爆发,国土沦陷,人心惶惶,他投笔从戎,考入中央军校第二分校(前身为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结业后在兵团总司令汤恩伯身边任职,后转随汪浩(史上所谓中共旅苏“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先后任中校参谋、自卫独立大队长等,参加浙西、浙北的抗日游击战。抗战结束后,他回到家乡,身居长沙市政府财政科长,暗中却是共产党地下组织“进步军人民主促进社”的中坚。一些地下印刷品在他家集散。他还曾利用自己的公职身份掩护过一些地下中共党员。一位陈姓党员遭当局通缉,就曾以韩母弟弟的身份在他家藏身数月。1949年,长沙解放。韩父又穿上戎装,参加西南地区的剿匪斗争。韩少功出生之时,他依旧在千里之外的广西参与艰苦卓绝的剿匪斗争。因战斗果敢勇猛,他成为解放军二十一兵团二一四师荣获一等功的战斗英模。1954年,他转业地方,先后在教育厅和省直属机关干部文化教育委员会任职。在教育委员会,韩父先后执教《辩证唯物主义》、《选集》、《联共(布)党史》等课程。他教学兢兢业业,其教学经验还曾印成册子在各地推广。尽管韩父人生履历中有“革命”的成分,但异质的东西依旧难以抹去。面临“横扫一切”的时代风潮,其处境可想而知。1966年9月底的一天,在“文革”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中,他果决地以沉入湘江的方式撇清了与家人的关系。虽然韩少功说过:“父亲给我的印象不深,因为他死时,我才十三四岁。”但因父亲复杂的社会身份及其在传统家庭结构中的特殊地位,他的离世给予韩少功的刺激依旧很大,有丧亲的悲苦,无所依恃的惶恐,更有阶级区隔下隐形“高墙”强加的时代精神创伤。小说《鞋癖》就包蕴着这种情绪体验:“我”断定父亲还活着,就在某个神秘的角落注视着自己的家人。
韩少功的母亲则是位贤淑、寡言而倔强的妇女。她出身湖北公安县一个大户人家,在北京受过专科美术教育,一度担任过绘画与书法教员。由于接二连三的生育,加上繁重的家务劳动,她不得不放弃公职,成为传统家庭主妇。曾经的新女性,必须顽强面对的是丈夫的自舍与子女的嗷嗷待哺。这些苦难既练就她的倔强与刚毅,也磨砺、重创她的心灵。骆晓戈在回忆文章中说:“他的母亲常常一整天不说话,只默默地走进走出,做家务也不带出一点声响。我们在扯谈,照例是海阔天空,他母亲静静地坐在暗处,我对这位作家的母亲油然而生敬意,后来一直十分敬重这位老人。”
韩少功的童年时期,家庭尚未遭受极左革命风潮的冲击。韩家位于长沙武经路,紧挨古旧的城墙,城墙外侧是成片的棚户区。韩少功儿时的玩伴大多来自这个区域,他们的父母或是踩三轮的或是工厂临时工。与玩伴相比,韩少功的家境确实优越得多。但这些一点也不妨碍他们成为要好的朋友,成天疯玩在一起。
1959年,6岁。
9月,韩少功入长沙市乐道古巷小学读书。其时,正遭逢一场全国范围的大饥荒。韩少功后来回忆,“很多人饿出水肿病,胖胖的肉没有色彩,父亲便是如此,他走起路来显得有些困难”,“得了水肿的父亲尽管气喘吁吁,经常头昏眼花,一坐下去就怎么也站不起来,还是把单位上照顾他的一点黄豆、白面,全都分给孩子们吃”。
在劳动的间隙,韩母依旧会教幼子写写毛笔字。韩父要求孩子们看《三国》、《水浒》,而不希望他们看《红楼梦》,觉得后者带有太多脂粉气。另外,他还要求子女学好数理化,今后凭专业技术在社会上立足。
韩少功在学校的表现相当不错,家里的墙壁上贴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他还是少先队的大队干部。1963年,全国推行阶级路线。韩父开始受到冲击。韩少功的班干等也随之都被免去。
1965年,12岁。
9月,考入长沙市第七中学。
1966年,13岁。
6月,与同学们一起奉令停课,开始参与文化大革命。
9月,父亲死于政治迫害。
11月,加入红卫兵造反派组织,参加步行串联和下厂劳动。
尽管忙于闹革命,韩少功还是表现出了在数理方面的学习天分。刚进初一,
他就自学完了初三的课程。凭借简单工具制作的晶体管收音机也有着一定的技术含量。
与韩父敏感的嗅觉不同,韩家子女一开始都是“文革”的狂热参与者。大姐是当时湖南著名的“八一九”运动中造反的学生。韩父有一种预感,又一个“五七年”到来了,奉劝孩子们当心。大姐听后拍案而起,吵得天翻地覆。当他阻挠少功上街看大字报时,小儿子也立马翻脸,怒斥他压制革命。
尽管韩父在革命斗争中的表现无可挑剔,但他在国民党军中的任职经历永远也无从抹去。谨慎让他在多次运动中安然无扰。但到了1966年,机关终还是出现了有关他的大字报浪潮。他知道,这一次已经无法躲过了。9月27日,韩父说要去理发,出门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在办公室抽屉里留有一份遗书,说自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罪人,希望家人与他决裂,永远忠于党和人民。尽管人已失踪,但单位和公安局的人怀疑他已通敌叛国,去了美国、日本或其他什么地方。于是寻找尸体成为当务之急。母亲与姑姑历尽艰辛终于在湘江下游找到一具早已面目全非的男尸。由身上的穿着,韩母认定是自己的丈夫。
在寻找工作屡屡碰壁的情况下,年幼的韩少功鼓起勇气造访父亲生前所在单位的领导。领导对他相当客气。他谈了家里目前的困难情况,要求单位对父亲的死给一个明确结论,并按政策给予相应生活补助。后来,韩父的问题被定义为“人民内部矛盾”,韩家可继续居住机关宿舍,还得到了一定数额的抚恤金。这大大缓解了一家人的生存危机。韩少功也得以继续学业。
回校后,韩少功发现学校里革命浪潮正日益高涨,老师大多已成为牛鬼蛇神。他属于红卫兵中的温和派,也是主流派。在斗争中,韩少功学会了投弹、打靶。作为兵团宣传部的主笔,他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起草各种论战文章,刷写标语,刻写蜡纸,编写油印小报等。应当说,这里成了韩少功初崭露文学才华的地方。主流派控制了学校图书馆。他们破窗而入,有了饱读诗书的机会。巴尔扎克、巴金、杰克·伦敦、海明威、普希金、莫泊桑等就是这个时候进入到了韩少功的视野中。布哈林、托洛茨基、铁托等,也都开始成为他们讨论的话题。
1967年,14岁。
8月的一天,韩少功回家时经过一片街区,遭遇一场“武斗”混战。一颗流弹穿透了他的大腿。在医院还曾莫名其妙地受到慰问。
其时,在学生当中,读马列蔚然成风。韩少功曾经从母亲那里要来12元大钱,买下四卷本的《列宁选集》,通读并做了几本厚厚的笔记。
1968年,15岁。
12月,未到政策规定年龄的韩少功主动报名下乡,落户湖南省汩罗县天井公社茶场。这是为了适应革命形势的需要。其时恰逢下达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韩少功的哥哥、二姐都已经在他之前下乡了。更重要的,长沙城里的革命已经退潮,原来革命阵营中的许多战友也都纷纷奔赴辽阔的农村。
天井公社秀美的风光无法掩盖生活的简陋、清贫。农民们早出晚归,依旧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有的甚至劳动一年还要赔钱,饥荒惨不忍睹。迎接知青的自然也是超负荷的劳动与清苦的生活。
1969年,16岁。
5月,一个知青读书小组在韩少功的倡导下成立,他们还办起了农民夜校。油印教材由韩少功编写,并自掏腰包印刷成册发放给农民。巴黎公社、十月革命、反对资产阶级特权等深奥内容成了授课的内容。但是教学效果不佳。因为农民只想认字,对各种思想毫无兴致。
1970年,17岁。
4月,因涉嫌违禁政治活动,韩少功被公社拘押审查。据他回忆,“违禁政治活动”实是欲强加的“莫须有”罪名。当初读书小组发动农民向有腐败行为的干部贴大字报,但被农民出卖,反招报复。一些干部借打击反革命运动的机会,查抄小组成员物品,抓住日记、书信中只言片语,想把小组打成反革命小集团,后因证据不足而罢手。从此,韩少功对所谓农民的“先进性”有了新的认知。不过,他仍旧尊重农民自己的逻辑:知青们说的在理,但闹完之后可以拍拍屁股就走人,而他们祖祖辈辈要在那里生活下去,哪能把诸种关系搞那么僵?尽管如此,在一段有限的时间里,韩少功对农民失去了信心,相信知识分子才是历史的火车头。他较频繁地与靖县、沅江县等地的青年同道交通往来,并且扩展范围,与广西等外省的异端分子也有交往。他们甚至打算组建一个地下团体。
而茶场的学习小组很快分崩离析了。1969年的次招工就已经极大地分化了知青队伍,一些人趋利的面目得到了限度的彰显。理想与俗世利益的剧烈分歧也在撕扯着韩少功的灵魂:他能坚持到后吗?
1972年,19岁。
2月,韩少功与另外五位知青奉命转点至天井公社长岭大队,任务是带动那里的农村文艺宣传活动,使之成为地、县两级的基层文化工作典型。在这里,他认识了女知青梁预立,并很快发展成恋爱关系。两人在情感上相当克制。尽管居住地相隔不过几分钟的路程,但为不影响读书写作,两人约定一周见一两次面。
这一年,韩少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有短篇小说《路》,但未公开发表。当时还有一些文章发表在没有正式刊号的内部刊物上,比如《汨罗文艺》、岳阳的《工农兵文艺》,等等。
虽然在穷乡避壤,韩少功的阅读面并不狭窄。一些黄皮书、灰皮书对韩少功的影响甚大,比如吉拉斯的著作。长篇小说《落角》、《你到底要什么》等,则成为知青们私下传阅的宝贝。赵树理、王汶石、杜鹏程、周立波、柯切托夫、高尔基、普希金、法捷耶夫、契诃夫、艾特玛托夫等文学上的启蒙导师,都曾令他内心潮涌,彻夜难眠。
创作上的初露锋芒,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韩少功被点名参加省城的创作培训班。随后,他成为公社文化站的半脱产辅导员,有了更多的读书与写作时间。他在这个时期结识了本地的知青作家黄新心、老牌大学生胡锡龙、农民作家甘征文等。文友间的交流扩充了韩少功的知识面。因影响的逐步扩大,到省城出差亦日趋频繁。交友圈子进一步延展。与莫应丰、张新奇、贺梦凡、贝兴亚等人的交往开始成为韩少功人生的一部分。这当中,莫应丰的影响尤大。
龚道育:《根深叶茂》(澧县文史资料第21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骆晓戈:《韩少功印象》,《芙蓉》1986年第5期。
韩少功:《我家养鸡》,《小作家选刊》2003年第12期。
韩少功:《开荒天》,《山南水北》,第35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韩少功、施叔青:《鸟的传人》,《在小说的后台》,山东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