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59206
走进吴垭石头村,仿佛在不经意间穿越了历史的时空隧道,来到了农耕时代……
吴垭村的石头,记录了吴垭人用智慧建造家园、适应自然,并与之和谐共生的传奇历程。
石头,垒砌出吴垭村的文化历史。
吴垭,展示中原农耕文明的聚落。
乡愁,保留在吴垭村的石头缝里!
章
“石头村”沧桑
石头书写的沧桑岁月
天人合一的聚落选址
错落有致的庭院布局
古风犹存的建筑风姿
石碑镌刻的古村记忆
第二章
山乡秀美
峻峰奇石
秀林灵树
第三章
农耕文化
石砌梯田
四季耕作
农副特产
第四章
民风古朴
日常生活
民间信仰
族规家训
传统节日
庙会集市
游艺娱乐
第五章
传说故事
三叉古柏与吴家三门人
猪八戒与搂耙山
黑虎庙里审奇案
救命石壕
狄青洞传说
石堂山传说
第六章
山乡手艺
编织
纺花织布
石艺
剪纸
风味小吃
第七章
美好吴垭
守望乡村
吴垭寻梦
引言
吴垭村位于豫西南,属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乍岖乡管辖,距内乡县城6公里,距省道豫52线1公里,距内邓高速内乡西站3公里,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陶岔渠首枢纽工程20公里,该民居在乍岖乡王井村石人山与青山岈交汇处的山垭上,因所居住的居民多为吴姓,故而称为吴垭。它是闻名中原的石头村,距今已有270余年历史。吴垭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1°49′10″、北纬33°03′02″,所处位置属长江流域汉水上游白河水系,为亚热带湿润地区,土壤为黄棕壤土。阔叶林、落叶林植被覆盖率达80%,海拔360米,空气湿润,气候温和。该地区年平均主导风为东北分,频率为19.75%,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季和冬季平均风速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相对偏少,光能资源属河南省低值区,年平均气温为15°C,地形雨和对流雨较多,空气湿度较大。
吴垭石头村坐北朝南,背山面岭,东、西、北三面群山怀抱,地势险峻,故称之为“垭”。其山势由西北向东南延伸,中部和南部浅山连绵。吴垭村西侧为东西300米长,南北200米宽,约6万平方米的大石峡。
吴垭聚落所在地域曾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影响,沧海变桑田。经过亿万年自然演化,形成了丰富的沉积岩、石灰岩、岩浆岩、白云岩等。吴氏祖先以此地丰富的海相沉积岩为基本材料,依山就势,筑舍垒墙,铺路修桥,世代在此繁衍生息,它与豫西山地自然环境和谐共生。吴垭村建筑文化体现在其古朴的石砌建筑群,石头是吴垭村的建筑灵魂。村内,宅院错落有致,古风犹存;房舍石墙青瓦,质朴简洁;街巷石板曲径,恬淡幽静。吴垭村传统石砌建筑以清代民居建筑为主,现存以两进院、三进院青灰石头房较多。聚落内部地势高差达30米,建筑物多平行或垂直于等高线排布、阶梯式布局,具有较强的视觉导向性和灵动感。
吴垭石头村是中原农耕时代背景下宗族文化的产物,单姓氏宗族群体,具有典型的豫西南汉民族传统农耕文化特征。在这个聚落里,至今仍基本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技艺、生活方式、人生礼仪、民间信仰等,并流传着“离娘礼”“娶亲送客”等风俗,传讲着《三叉古柏与吴家三门人》《救命石壕》《棋盘山与猪八戒》《黑虎庙》等传说故事。几百年来,村民们生活在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里,逐渐沉淀形成了一种相对独立的宗法制度,族风、族训、民俗文化代代传承,淳风厚俗,人情乡愁浓郁。
吴垭村是中原农耕文明留下的具有代表性的普普通通的传统村落建筑群,因此,它对于研究中原地区农耕文明具有普遍的意义。它是中国传统居民群落的代表之一,反映了豫西南山区传统村落居民的典型特征,体现了百余年间近现代南阳盆地宛西风情,具有重要的建筑文化、农耕文明和历史遗产的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历届内乡县委、县政府重视村中文物古迹保护。2006年6月8日,吴垭村被公布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公布为河南省民间文化遗产。同年10月31日,经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终审,河南省的内乡吴垭村、福建南靖的长教村等16个申报单位终跨进“中国景观村落”行列。2007年9月21日被列入河南省首批“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保护名录”。2009年10月3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土经济学会评为“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仅此一家;2010年11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命名吴垭村为“河南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吴垭村列入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石头,垒砌出吴垭村的文化历史。
吴垭,展示中原农耕文明的聚落。
乡愁,保留在吴垭村的石头缝里!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