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3057622
编辑推荐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10月17日在巴黎举行的第32届会议上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被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同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内容:“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1]我国首次使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术语是在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与此同时,摒弃了“民间文化”、“民间文化艺术”、“无形文化遗产”的提法。随后,2005年在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中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和技能等,以及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2]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分别列有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民间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个大类。
内容简介
作为全省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的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分别有6项、41项入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尚有市级非遗和未被开发列入的其他非遗若干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活态性、非物质性或无形性、生活性或群众性、地域性和民族性、世代相传的传承性、不断发展演变的动态性、脆弱性和难以再生的不可复原性等特征,充分体现了勤劳勇敢的贵阳市各民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生存性智慧。
前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也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文明标志与精神支柱。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价值、民族价值、文化价值、教育价值、科学价值、审美价值、经济价值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有利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推老少边穷地区精准扶贫开发,而且还有利于增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增强国际竞争力,从而提高中华文化的整体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方针,党的十九大更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方略,中共贵州省委十二次党代会提出了“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的行动精神,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