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8420759
《红楼梦》播出30周年精装增订珍藏版
“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
再现影视创作中的“工匠精神”
卅年一梦不曾醒,都作红楼戏里人
如花美眷,珍贵影像留住红楼之美
似水流年,完整记忆再现青葱情谊
“宝哥哥”欧阳奋强用文字、影像来回忆《红楼梦》剧集经典,穿越明暗交错的光影,邂逅亦真亦幻的美好“红楼时光”,欣赏独属于“87红楼”的经典美学意境
★ 在去年《1987,我们的红楼梦》的基础上,新增尤二姐张明明、邢夫人夏明辉、小巧姐李端、副导演孙桂珍、导演助理顾凤莉、薛宝琴王羊、刘姥姥沙玉华、贾蔷罗立平、晴雯配音王雪纯等十余位久未露面的“红楼梦中人”,很多人都是首次接受采访,吐露心扉,彻底揭开87“红楼”zui后的秘密。
★ 图片珍贵:书中图片大多来自演员珍藏,有很多都是首次公开,设计师用原照片电分调图,忠实还原“红楼梦”的古典美,再现80年代中国的颜值担当。
★ 内容全面:涵盖几乎所有演职人员,出镜的主演、群钗、丫鬟、婆子、小厮、小孩;幕后的导演、配音、配乐、美术、化妆、服装,完整讲述每个人的剧组往事,人生历程,满足你对该剧的敬畏和好奇之心。
★ 新增十余位关键人物,近百张珍贵资料图片,页码扩充到432页,全彩印刷,硬壳精装,继续赠送书封海报,典雅大方,更适合珍藏。
由王扶林导演,欧阳奋强、陈晓旭、邓婕、张莉等主演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不可逾越的荧屏经典”。87版电视剧《红楼梦》成重播剧经典,常年盘踞重播剧*名的位置,豆瓣评分高达9.6,常年位居电视剧评分榜榜首。这部剧承载着亿万电视观众的集体记忆,也记录着上百位演职人员人生*美的青春时光。
本书作者“宝哥哥”欧阳奋强采访了该剧几乎所有主创,包括导演、演员、幕后人员等,每人都有饱含深情的篇章追忆当年的红楼时光。有当年拍摄戏里戏外的点滴故事,全国海选、集中培训、正式开拍,多情公子和大观园中的姐妹在镜头外,有竞争也有友爱。
曹雪芹笔下的家族荣衰、多舛命途被搬上荧幕后,这些青年男女脱下凤冠霞帔,走出红楼,踏上了各自的人生道路。“黛玉”遁入佛门,芳华早逝,“宝钗”移居海外,孑然一身,他们命运竟也如剧中一样令人欷歔……
除了演员,作者也将笔触聚焦于王扶林导演,以及配音、作曲、演唱、服画道等幕后人员。王导的气魄与才华,幕后人员的通力协作,都是剧版《红楼梦》得以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剧组人员都拿出了自己压箱底的珍藏剧照或生活照,使这本书内容更真实,图片更珍贵。
此次推出的增订本,在此前《1987,我们的红楼梦》的基础上,新增了尤二姐张明明、邢夫人夏明辉、小巧姐李端、副导演孙桂珍、导演助理顾凤莉、薛宝琴王羊、刘姥姥沙玉华、贾蔷罗立平、晴雯配音王雪纯等十余位久未露面的“红楼梦中人”,很多人都是首次接受采访,吐露心扉,彻底揭开87“红楼”*后的秘密。
序 一个时代的经典
篇章壹 宝、黛、钗、凤
贾宝玉 欧阳奋强
林黛玉 陈晓旭
王熙凤 邓婕
薛宝钗 张莉
篇章贰 正册钗群
元春 成梅
迎春 金莉莉
迎春 牟一
探春 东方闻樱
惜春 胡泽红
妙玉 姬培杰(姬玉)
史湘云 郭霄珍
大巧姐 王暄
小巧姐 李端
李纨 孙梦泉
秦可卿 张蕾
篇章叁 红楼夫人、太太、婆子们
贾母 李婷
王夫人 周贤珍
尤氏 王贵娥
薛姨妈 李凤英
周瑞家的 孙彩虹
旺儿媳妇 白雨玲
篇章肆 红楼钗群
鸳鸯 郑铮
平儿 沈琳
袭人 袁玫
薛宝琴 王羊
尤二姐 张明明
尤三姐 周月
晴雯 张静林(安雯)
紫鹃 徐丽霞
夏金桂 杨晓玲
莺儿 刘玲玲
香菱 陈剑月
傻大姐 张海燕
宝蟾 阎青妤
彩云 李曼
邢岫烟 李伊
龄官 陈荣
小红 刘继红
雪雁 马明媚
篇章伍 红楼爷们儿
贾琏 高亮
贾环 王蔚
茗烟 李楠
柳湘莲、北静王 侯长荣
薛蟠 陈洪海
贾芸 吴晓东
贾蔷 罗丽平
篇章陆 王导和幕后功臣
导演 王扶林
副导演 孙桂珍
导演助理 顾凤莉
作曲 王立平
演唱 陈力
录音师 徐伟胜
总美术设计 刘宝俊
道具师 马强
配音导演 吴珊
宝玉配音 瞿佳
黛玉配音 张海玲
晴雯配音 王雪纯
服装设计 史延芹
宝黛化妆 胡焰、蓝岚
片头书法 刘汝龙
附一
怀念晓旭
可爱的老头 李颉老师
板儿妈妈忆 李玥
附二
87版《红楼梦》演职员表
一个时代的经典
王立平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辉煌,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局限。我想,拍摄87版《红楼梦》的一群人,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用自己的才华、汗水和的努力,用电视剧《红楼梦》筑起了一道高墙,不是为了让后人不可超越,而是让后人超越起来没那么容易,希望总是在前面。
30年过去,究竟有些什么值得我们记忆和思索呢?
首先,庆幸我们有一位优秀的导演——王扶林。
王导先提出拍摄电视剧《红楼梦》的动议。他以一位优秀导演特殊的敏感和学识,审时度势,在合适的时间,以妥当的方式,建议拍摄长篇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并得以立项、实施,开始了这一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文化工程。
王导善于掌握全局,知人善任。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无论应对各种困难还是做出重大决策,他总是能团结、调动一班人马,发挥每个人的才华和积极性,用集体的智慧妥善处理各种难题。选演员、安排角色,对任何一部大戏来说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面对红楼梦这样众多年轻女性角色和大多未经专业训练的生面演员的巨大矛盾,王扶林导演带领各方面专家一道,群策群力,一方面敢选、敢用、会用,一方面有信心、有耐心、有措施,终成就经典。
王导为人正派,一身正气、温文尔雅又极有原则。许多演员都非常尊敬他,又多少有点怕他,宽严适度,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与他交往30多年的剧组成员都觉得他从来没有变过,而且时间越久越能感觉到他的人格魅力。很多剧组的老人过了这么多年依然经常聚会,正是这种在共同的创造、拼搏中结成的亲密无间、如同战友、如同亲人般的深情厚谊,才能一起完成经得住历史检验的精品力作。
其次,庆幸有一个强大的顾问委员会。
当年所邀请的专家学者都是闻名遐迩的大家、名家、权威。我记得在一起看片子时见过他们一次,这些鼎鼎大名的顾问不是挂名的,许多人都抱着极大热情参加这项工作,不但读剧本、看样片,还提出具体意见。87版《红楼梦》的成功自然有他们的一份劳动。光阴如梭,岁月无情。这些顾问中大多都先后离我们而去,如今健在的只有83岁的杨乃济先生一人了。但他们常在我们的心中,不会忘却。
让大家永远记住他们!
主任委员:
王昆仑(1902~1985)原名王汝虞,字鲁瞻。世居无锡,国内著名的红学家。他在抗战期间撰写的
《红楼梦人物论》,是早试图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研究《红楼梦》的一部专著。时为国民党革命委员
会中央主席,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
副主任委员:
王朝闻(1909~2004)美学家、文艺评论家、雕塑家。《红楼梦》研究方面有《论凤姐》一书行世。
顾问:
朱家溍(1914~2003),文物专家、明清史及戏曲研究专家。九三学社文*员会委员,剧组民俗顾问。
成荫(1917~1984),编剧、导演。时为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林辰夫(1924~2006),编剧,首任中国视协电视剧戏曲艺术研究委员会会长。
阮若琳(1929~2010),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电视剧制作中心主任。首任中国视协儿童电视艺术
研究会会长。
沈从文(1902~1988),著名现代作家、历史文物学家。作品有《边城》《中国服饰史》等,《红楼梦》服饰考证,多出自其手。
启功(1912~2005),书画家、文物鉴定家。九三学社中央顾问。
吴世昌(1908~1986),文学史家、红学家。
吴冷西(1919~2002),时为广播电视部部长、党组书记。
吴祖光(1917~2003),著名剧作家、导演。当年吴祖光先生曾坚决不同意拍摄《红楼梦》,说书中的人物本来就是曹雪芹先生心中理想化的角色,“能演贾宝玉的演员还没出生呢!”但当他看了欧阳奋强扮成贾宝玉的样片之后兴奋不已,连说可以拍《红楼梦》了,可以拍《红楼梦》了……
周扬(1908~1989),文艺理论家、文学翻译家、文艺活动家,中科院院士。时任中国文联主席、党组书记,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
周汝昌(1918~2012),著名红学家、书法家。
杨乃济(1934~),著名旅游学家、古建筑学家。北京大观园的规划设计即出自其手。
杨宪益(1915~2009),著名翻译家。曾与夫人戴乃迭(英籍华人学者)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全本《红楼梦》,由于译文准确生动,在国外获得好评,并有广泛影响。
赵寻(1920~2012),戏剧评论家。
钟惦棐(1919~1987),影视评论家。
曹禺(1910~1996),剧作家。《雷雨》《日出》作者。
蒋和森(1928~1996),著名红学家,剧组文学顾问。
戴临风(1920~2009),《红楼梦》监制,时为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邓云乡(1924~1999),民俗学家,上海红学界元老,与魏绍昌、徐恭时、徐扶明并称上海“红学四老”,担任剧组的民俗指导。
再次,成功和光荣归于可爱可敬、团结实干、无私奉献、精益求精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摄制组。
在阮若琳、戴临风老台长亲切关怀、悉心帮助下,王扶林导演亲自带领任大惠、郑燕昌两位制片主任,马加奇、孙桂珍两位副导演,从演员进组到拍摄完成,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筹备、培训、学习、拍摄、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条,保障了导演意图得到全面贯彻,总体进度顺利实施。
服装设计师史延芹的设计工作量大、学术性强,受到专家和广大红迷的高度评价,至今赞誉不断,成为一种现象。学表演出身的摄像师李耀宗,把一部很难把握的大戏拍得精雕细刻、统一完整无论构图还是用光都很讲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尤其是剧组中一大批多为新手的青年演员,虽然大多基础比较差,面对的又是《红楼梦》这样不易驾驭的经典名著,没人敢有非分之想,但都抱着拼尽全力的决心,在王扶林导演的安排和指导下,在集中培训的过程中,认真听专家授课,根据角色排练小品,相互交流、互教互学、共同提高。更重要的是逐步形成了团结、上进、求精、全力以赴的群体意识,这在我所见到的诸多摄制组中是很少见的。他们在几年的工作中边学习、边总结、边提高、边演戏,硬是收获了一大群个性鲜明、年轻可爱、表演到位、形象精准、生动活泼、配合自然、让人过目难忘的角色。演员们长时间生活在一起,大家平时看的、说的、想的和演的都是《红楼梦》,从而营造了一个浓浓的“红楼”情境、“红楼”氛围,不但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还产生了一起发酵的效果。王导绝招的核心就是不断学习、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开拍前的集培训虽然花了不少时间和珍贵的财力、物力,回过头来看,这是必要的、值得的,为后来全剧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是一次极为成功的、极具创意的艺术实践,当可为后人典范。
摄制组始终保持着一种务实、扎实的作风。从领导、导演到工作人员,我不记得哪个人曾讲过类似打造精品、创造经典之类的豪言壮语和高大上的口号。而在每天每日的具体工作中,求精、求细、求好几乎成了每个人的自觉追求,形成了非常鲜明而强烈的群体意识,进而带动了全摄制组团结向上、精益求精、不怕吃苦、不计报酬的正气和良好作风。在生活条件差、伙食水平低、工作强度大、连导演和主要演员的每集片酬才六七十元的情况下,女演员卸妆有一段时间用的都是很差的粗卫生纸和替代的卸妆油,擦得脸皮生疼,而每天的工作依然正常进行。在黄山拍外景时,不慎将一个重要的摄影器材零件掉进了很深的没有人迹更没有路可寻的峡谷,没人能帮忙,也没时间想别的办法,编剧周岭和摄像师李耀宗从当地借来几捆大绳,冒着极大的危险用绳子捆在腰上,沿着悬崖下到谷底,东西找到了,人却上不来了。几年如一日,我们的剧组就是这样逢山修路,遇水架桥,以顽强的斗志和锲而不舍的精神向高峰攀爬着、进取着。倘若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没有团结一致相互帮扶的团队意识,没有不计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职业操守和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一个并不高大,更不宏伟,却明确而简单的目标,绝不可能共同完成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
是不是精品、能不能成经典并不是拍摄时大家心中所思所想,而尽努力把事情做到好、不甘平庸、决不懈怠才是?实、有效的方法和驱动力。重要的是要有所作为、有所创建、有所贡献。有理想才有追求,有敬畏才有标准,任何精品、经典都是用时间、拼搏、才华、心血和青春乃至生命在特定时代背景和适当条件下打磨出来的。
87版《红楼梦》面世已经30年了,一直到现在还经常重播,《红楼梦》专场音乐会还经常演出,影响还在扩大,还在经历着时间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考验。对所有参加创作、拍摄的人来说辉煌早已经渐渐成为过去,就如同慢慢散去的美丽浪花。我想,大家的心中永远不会退去的一定是对曹雪芹老先生的一份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是他给了我们难得的机会和三生难遇的荣幸。
不能忘记的还有30多年前,从财力、物力、智力各方面给予我们帮助和支持的朋友们,他们没有跟我们在一起,甚至从未谋面,却是与我们一起参与创作、拍摄的合作者,当初的种种善举同样是你们永远的骄傲和荣耀。
后要感谢的是,陪伴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一起走过30年漫长岁月的亿万热心观众,在超千次的重播时刻,无论在假日、在平时还是在夜深人静时,总是有无数痴迷于红楼梦的朋友们与我们一起激动、一起叹息、一起流泪。我们的心早已经贴在了一起。许多人甚至一次再一次地品其中味、解其中味,并且给我们鼓励、给我们点赞,也给我们批评和建议,让我们感到亲人般的温暖和深深的感动。即便用如何如何感谢这样的言语,也无法表达我们切身感受之万一。这些肺腑之言我很想、也许能、我也敢代表我亲爱的87版《红楼梦》摄制组的全体同仁朋友。
当我即将搁笔的时候,已经是深夜,应该说已经是2016年11月30日的凌晨4点半了,天快亮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我在想我还该再做些什么?我还能再做些什么?
尤二姐/张明明
在争奇斗艳的《红楼梦》女儿国之中,尤二姐仿若一朵空谷幽兰,散发着丝丝清香,一直娴静优雅,惹人怜爱。但在87年版《红楼梦》播出之后,扮演尤二姐的张明明却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在《红楼梦》播出30周年之际,几经周折,我终于联系到了现已成为美国IT行业高级软件工程师的张明明。
为了不辜负广大观众的期待和厚爱,她次敞开了心扉:“其实我是被《红楼梦》剧组‘捡来的’。我能幸运地演尤二姐,也许是因为我一生下来就和‘捡来的’有缘。”
当年张明明在娘胎里不足六个月就急不可待地来到人世间,刚出生的她没有啼哭,更没有呼吸,大夫和母亲都以为这是个夭折的早产儿。母亲出院那天,一位护士把小明明抱到她妈妈身边时,全家人都大吃一惊!护士对她妈妈说:“这几天,我都把她放在保温箱里,她居然奇迹般地活下来了。她真命大,我给您捡回来了您的女儿!”
小明明长着长长的睫毛,两眼水汪汪的,五官漂亮,一笑起来特别招人喜爱,特别像橱窗里穿着布拉吉的洋娃娃,于是家人和邻居给她取了一个可爱的绰号——“张娃娃”。张娃娃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但因他们工作繁忙无暇照顾这个宝贝女儿,所以她是在保姆的陪伴看护下长大的,她把保姆视为第二个母亲,保姆待她如亲生骨肉。有一天保姆因故离开后,很长的日子里,张娃娃都含着泪水守望着窗外等她回来。
小时候,身体条件颇好的张娃娃总是害羞地躲在后面,却常有值得羡慕的机遇送到她眼前:上幼儿园时,在演出的节目、小品、舞蹈中,她永远扮演主角。上小学后,她是批少先队员、批鼓号队队员、批儿童小火车列车员……在校期间,张明明是班级里的文艺委员,是学校的文艺骨干。小学的时候,她曾被招进市花滑队,又曾是武术队的小学员,但终还是因为兴趣不在此处等原因而放弃了。
后来,北京舞蹈学院招生时,张明明报考,结果她顺利进入北京舞蹈学院民族舞系。舞蹈不但需要天赋,还需要持之以恒地刻苦学习与练功。她几乎每天都是不停地在教室与教室之间奔波,经常刚上完让人身心疲倦的专业课(古典舞基训、民间舞、武功、把子功、毯子功等),又要接着上许许多多的文化课。在校期间,她一直担任班长。舞校的千锤百炼培养了她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性格。这让她获益终生。
舞蹈学院毕业以后,张明明被分配到中央歌舞团,成为一名专业舞蹈演员。虽然出身优渥,从小受宠,但在歌舞团同事们的眼里,她只是个沉静谦和的女孩儿,没有半分小公主的骄纵。她和其他同事一道,认真排练了很多具有国际水准的舞蹈作品,圆满完成了多次全国巡回演出和代表国家出境演出的任务,也曾有幸数次在人民大会堂为国家领导人和到访的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演出。
很多年轻女孩儿梦想成为明星,与世无争的张明明却没有这个想法,一直就是蔫蔫儿地参加排练和演出。著名民乐指挥、作曲家朴东生还给她取了一个绰号——张默默。著名作曲家谷建芬的爱人邢波是国家著名编导,他曾当着众人的面调侃温柔和顺的她:“如果哪天张明明和人吵架,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就爆发了。”
生命中往往有些令人费解的机缘,多年后回过头才知道,某一天的某一个瞬间意味着什么。那天,刚结束排练的明明和一位同事为取自己的饭盒,而害羞地走进了一个满屋子人的房间。她不知道,那是《红楼梦》剧组第二次来歌舞团招收演员的现场??在她转身的瞬间,选角老师李颉发现了这孩子身上的亮点。于是,她被选中了。
接着,张明明要去试镜头、做小品、演戏,这些她都无从下手,银屏世界充满诱惑的同时,对她来说也充满了“恐惧”。她终究还是去了,是被同伴拉着去的,甚至来不及换掉脚上穿着的一双拖鞋,便入了“梦”。面试是在一个旅馆,负责化妆的女孩看到她后,对其他化妆师说:“今天总算来了个漂亮女孩,不过她长得太洋气了,不适合古装。”张明明顿时忐忑起来。
当张明明身着古装,战战兢兢地走进面试现场,导演王扶林、摄像李耀宗、李颉老师、编剧等十几个人的眼睛齐刷刷地被她吸引过去,一时间竟然很静,渐渐地才有了嘁嘁的议论声:“这小姑娘还真像个古典小绢人。”一位副导演走上前来给她出了一个命题小品:“清晨,你去了一个百花争艳的公园,看到了一只蝴蝶,就满心欢喜地去扑捉它,这时候你特别厌恶的一个男人挡住了你的去路,你非常气愤。”她很轻松地就把小品表演完了。然后按照剧组的要求,给考官们做了各个角度的亮相。
三四个星期以后,张明明接到了《红楼梦》剧组的入选通知。她总觉得自己是幸运的,但这幸运的背后包含了多少与幸运无关的聪慧和付出啊。
1984年的春天,在一片废墟的圆明园遗址,她和全国遴选出来的32位俊男靓女走进了曹雪芹的梦境。《红楼梦》原著和剧本远远重过圆明园的石头:捧在手里,压在心上。洗漱时想着,吃饭时嚼着,休息时念着,睡觉时梦着。听讲,演练,抚琴,习画。学大小姐的站姿,仿二小姐的跪态,不肯忽视一颦,也不愿错过一笑。
轮试角色是由演员自选,张明明听从“贾赦”李颉老师的建议选了鸳鸯,演的是“鸳鸯上吊”的片段。由于经验不足,她的表演有些僵硬,导演、编剧组评价不高。
到第二轮试角色时,张明明被定为麝月的候选人。这个更换对她来说是角色降级,她当时打算离开剧组。李颉老师挽留她说:“我来帮你把麝月这个人物演好,你把麝月演活了,鸳鸯这个角色你一定能夺回来的。”在李颉老师的耐心指导下,她成功完成了麝月的片段。明明说:“其实那个片段特别简单,就是麝月独自在房里玩牌,宝玉(当时搭戏的是高亮)进来问麝月:‘怎么不去一起玩儿呢?’麝月歪着头瞟他一眼说:‘没钱呢。’”张明明的样子俏皮又可爱,“没钱呢”成了剧组的一个表情包,此后剧组的姐妹遇到她,常会歪着头学一句“没钱呢”。
张明明饰演麝月的上妆照也很迷人,当时还出了明信片。
因为麝月小品的成功,第三轮试角色时,她又成了鸳鸯的候选人。她试演的是“鸳鸯抗婚”片段,她的表演颇受导演、编剧组好评。不过,导演及制作班子经过综合考虑,终还是决定让具有姣好容貌、忧郁眼神、善良和顺性格的张明明来扮演尤二姐。
三个月的首期培训班结束了,拍摄还没开始,张明明被邢夫人的扮演者夏明辉给了峨影厂的导演谢洪。谢导一下就看中了质朴、单纯的张明明,当场就拍板由她主演《月季皇后》的女一号童芳。电视剧播出之后,张明明的表演引来外界的关注,此后她又陆续主演了《梅岭西苑》《留给荒原》《恋爱季节》等影视剧。
这些影视作品让张明明积累了一定的表演经验,她回到《红楼梦》剧组后,就开始全身心投入到尤二姐的塑造中去了。
尤二姐的情感戏很多,这对表演经验不足的张明明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她是个内向的人,看见男孩儿就会脸红。“贾琏向尤二姐索取槟榔”一场戏,至今让她记忆犹新:导演要求张明明在演这段戏时要用眼神勾引贾琏,这可是她在生活中从未有过的。见此情形,李颉老师就启发她,给她做示范,可每每看到一贯演反派角色的李颉老师那撩人的眼神,她就忍不住笑。为了演好这段戏,她在原著、剧本的背景和描述中找人物的定位和情感来源,在类似的影视作品中获取艺术处理的灵感和方法,她揣摩《火烧圆明园》中刘晓庆扮演的慈禧勾引咸丰皇帝的眼神,将其用到表演上来。
尤二姐后面的重场戏都是苦情戏,这时候的张明明表演起来已经是得心应手。在被王熙凤、秋桐及其身边的女仆欺骗、欺负时,表现出退让、妥协;追忆尤三姐的时候,空洞的眼神就像快要熄灭的蜡烛;病榻上与贾琏私语的时候,泪水也淌得细弱无力;失去腹中胎儿,带着绝望向平儿倾诉的时候,止不住的泪水流着没有尽头的哀怨;去意已决的时候,清泪汪在眼里,仿佛再不肯流到浑浊的世上……
尤二姐是被封建礼教吞噬的悲剧人物。在尤二姐悲伤的眼泪中,张明明有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其实,一个女人,仅仅长得好看是远远不够的。美丽并不能用来挑战社会,更不意味着必然的幸福。一个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只有不依赖、不骄狂、不气馁,也就是自立、自强、自律,才能活出真正的、精彩的自我。
王扶林导演曾对张明明说:“看过《月季皇后》,也看过你主演的其他影视作品,但尤二姐是好的。”李颉老师的鉴赏力是毋庸置疑的:初那个迷人的转身里果然隐藏了太多的内涵。其他导演也一直鼓励她:你坚持演戏一定会成大器的。
然而,拍完《红楼梦》,在导演们都在找张明明拍戏的时候,她却在只会26个字母的情况下去了美国。初到美国,看着每天熙熙攘攘、来来往往的人群,还有校园里欢声笑语的学?,张明明却听不懂一句话。于是,她在教堂先学会了英语日常对话,后来又勤工俭学,做过家庭清洁工、看孩子的保姆、图书馆的资料员。困难的时候,她怀着孕,还要一边学习、一边工作。不过这些初的艰辛都过去了。
上到大二的时候,她的成绩已经全部是A。有次考试,老师走到张明明桌前,轻声说:“你可以走了。”张明明大惊:“Why?”老师说:“你的学分已经够了,已经可以不考试了。”于是她获得了计算机科学学士学位,并找到了程序员的工作。
现在,当年的“尤二姐”成了美国IT行业的高级软件工程师。也许你会觉得这个跨界有点大,但张明明却觉得没有什么特别的。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做得也很出色,大BOSS夸奖她:“对于明明来说,前一分钟还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下一分钟就会说‘我已经解决了’。”
一向与外界联系不多的张明明今年年初才开始用手机微信,我也才联系上她,她也找到了当年剧组的很多兄弟姐妹。谈到过去,她总是感念往日那些帮助过她的人:出生时把她放在保温箱里保护了她生命的护士,选她进入红楼剧组、影响了她艺术生涯方向、身为表演指导的李颉老师,以及饰演邢夫人的夏明辉老师。
如今已有幸福家庭的张明明微信昵称就是“幸福,圆满”。更令她自豪的是她有一个十分优秀的儿子:“他今年18岁了,在上大学一年级。从小学到高中读的都是国内所说的天才班。修习数学比同龄人高出两级。获得过很多的奖章和奖牌,始终是全A的成绩。”
我曾说过:张明明饰演的尤二姐有着“不可复制的美丽”。端庄、典雅的张明明虽然有着脱俗的美丽容颜,可她从来都不喜欢照相,尽管这让人有些费解,却是真的。
当年,剧组的一位老师曾经问她:可以为《红楼梦》放弃舞蹈吗?她说可以。其实,“可以”放弃的只是跳舞的舞台、演出和喝彩,因为舞蹈从未离开过她的心灵和身体。每年,全美相关专业的软件工程师都要举办大型学术交流年会。闭幕式的舞会上,她都是一道独特的风景:没有预先的编排,没有选定的音乐,没有刻意的服饰,只有一缕轻盈,在内心吹出的和风里飘舞。
从童年记事时起,她就喜欢各类漂亮的裙子,现在的衣橱里已是长裙琳琅:淡雅的、舒展的、轻盈的,职业的、专业的、休闲的……依稀仿佛,她穿着长裙,走在学校,走向舞台,走进走出大观园,走进大洋彼岸的学校、公司;一年四季,她穿着长裙,常常是随意地拢起头发,为其曾走过的不同国度的各个街区,留下一抹靓丽的风景。
工作之余,张明明的爱好就是练瑜伽,瑜伽已成为她生活的一部分。毕竟有着专业舞蹈演员的功底,一起练瑜伽的人都建议她去做瑜伽教练呢。
已经定居美国的张明明回国较少,在美国也时常有人认出她。面对询问,她总是微笑着摇头。有执着的仰慕者到她常去的店里守着,她就再也不去那家店了。她说:“不是我要神秘,是我觉得我已经留给了观众美好,我是个不善言词的人,心底所存的感激不善表达出来而已。”
她希望,在银屏上将美好留给广大的观众,而在生活中将自己放在公众的视线之外,留给家人和亲友,静悄悄地过着普通人的生活。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