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20102721
情之卷·如初见 001
人生若只如初见 002
一片伤心画不成 014
天上人间情一诺 021
瘦尽灯花又一宵 029
但是有情皆满愿 035
春情只到梨花薄 040
初之卷·故作羞 045
小立恨因谁 046
回头忍笑阶前立 055
背立盈盈故作羞 062
料应情尽, 还道有情无 070
劫之卷·又忆卿 079
枇杷花底校书人 080
惜花人去花无主 088
刚作愁时又忆卿 098
忆来何事销魂 103
缘之卷·一相逢 109
蓦地一相逢 110
西风多少恨, 吹不散眉弯 115
一往情深深几许 123
殇之卷·一双人 131
一生一代一双人 132
定与韩凭共一枝 139
十年踪迹十年心 148
此恨何时已 157
赢得更深哭一场 168
风雨消磨生死别 176
恋之卷·梨花影 181
一片幽情冷处浓 182
相看好处却无言 188
夕阳潜下小楼西 193
而今独伴梨花影 199
梦之卷·随逝水 205
聒碎乡心梦不成 206
不为登高, 只觉魂销 214
暗忆欢期真似梦 219
半世浮萍随逝水 224
算来好景只如斯 230
不是人间富贵花 236
醉之卷·他生里 243
共君此夜须沉醉 244
谁道破愁须仗酒 256
凭君料理花间课 262
谁道飘零不可怜 26
月之卷·似当时 275
辛苦怜天上月 276
月似当时, 人似当时否 282
又误心期到下弦 287
愁之卷·各自愁 297
一种烟波各自愁 298
一般易到伤心处 303
一事伤心君落魄 311
睡起欲写两眉愁 319
独自闲行独自吟 323
嫩寒无赖罗衣薄 329
错之卷·当时错 337
而今才道当时错 338
多情自古原多病 349
遍翻眉谱只寻常 355
我是人间惆怅客 363
当时只道是寻常 369
后记
诗意地活着 375
前言
此一生,与谁初见
我喜欢,夜深时,一个人的独处。
夜色阑珊,独自一人,展开书卷,掬一捧月光入杯,饮一片澄明入心。此刻,我心柔软,一颗心归于安然。
此一生,可有一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可有一人,与你共享这称意相宜的寻常风月?
此一生,可有一人,与你遥遥相望,心灵相伴?可有一人,与你许下一世清浅,得半生安然?
此一生,谁与谁擦肩,谁与谁初见?
走过,懂得,无须苛求。有一人懂你,足矣。
不舍的,未必是情深不移。
放下的,未必是情浅缘悭。
爱过,醒悟。爱,原来是一种错,一场悲喜交错。
莫轻许诺言,莫轻言别离。他生缘,凭谁记?
错过,懂得。爱,只在一念之间。
谁能守住一颗宁静之心,不为惊扰?去寻一方心灵的安放之所,孤独终老?谁能放下执念,只求两心相牵,共度流年?
人,本该诗意地活着。
当我们衣食无忧,便以为可以随遇而安,一无所求。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恰恰是诗意生存的空间。精神的缺失比物质的匮乏更可怕。
我们缺失的,不是写诗填词的技巧,而是品读吟诵的情怀。
你是否因一首诗而感动?
你是否一个人静静地对着书卷而穿越了空间?
情是诗歌的生命,唯有用真情去品味,方能领悟诗人的情感。
浅吟低唱的词句,跨越时空的阻隔,投射到后世悲哀的轮回中。
世事如落花,我心自空明。
夜阑,人静。借一缕月光,展一卷书,吟一首诗,填一阕词,酌一杯酒。掩卷,我心安然。
有诗,有酒,足以慰平生。
但是有情皆满愿
谁人能够跨越这隔世的忧伤,
倾心一场,终成殇。
月下花无语,西风独自凉,
谁欠谁一段,返生香。
浣溪沙
抛却无端恨转长,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说试推详。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篆烟残烛并回肠。
佛经云:“世间离生灭,犹如虚空华。智不得有无,而兴大悲心。”
世间万相,皆由心生,一切皆虚空。
“但是有情皆满愿,更从何处著思量。”若是有情皆遂愿,世间哪
得相思味。如此多少有些自我解嘲的一句,道出了相思的无奈,道出了
爱而未得的感慨。似秦少游的那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
暮”,相遇后的别离,自我安慰般的无奈。
纳兰袭用了王次回的诗句。次回有诗说,“但是有情皆满愿,妙莲
花说不荒唐”。王次回似比纳兰更参透世间情事,字句中透露着浓浓的
佛意。
纳兰的这首《浣溪沙》,词句之间也是多有佛意。纳兰原本对佛学
就多有涉猎,自幼学习书法,曾临摹赵孟頫手书的《法华经》。《法华经》
全称《妙法莲华经》。自卢氏去世后,纳兰便生趣渐消,此后其词作中
开始流露出一种向佛的倾向,词中佛之意象也渐渐增多。
词境即心境,词心即我心。纳兰生于华阀,性本忧郁,情近乎悲。
梁启超称之“古之伤心者,别有怀抱”,应是一语道破纳兰心结。纳兰
亦自言,“我是人间惆怅客”,“不是人间富贵花”。低落的心绪诉诸
词端,生成凄婉幽怨的凄美之境。陈其年用“哀感顽艳”四个字来概括
纳兰词的意境,尤为精当。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纳兰的词,惹人心痛,似那南国的红豆,生而为相思。纳兰的词,
独为多情人而吟咏,读来教人心有所感。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懂得纳兰
的寂寞?
多情之人皆寂寞。纳兰半生沉湎于相思,一生独自品味孤独。在一
首《金缕曲》中,纳兰便发出了“料也觉,人间无味”的叹息。这一叹,
便耗尽了余生。
康熙十六年(1677)是纳兰人生重要的拐点,也是纳兰词风的转折
点。这一年的五月三十日,爱妻卢氏去世,纳兰迟迟不忍将其下葬,灵
柩停在双林禅院一年有余。其间,纳兰常流连于此,夜宿双林禅院,且
作有两首《忆江南• 宿双林禅院有感》。“心灰尽,有发未全僧”,“天
上人间俱怅望,经声佛火两凄迷”,由此而后,纳兰便偶有一些词作,
充满佛家色彩。
纳兰词集初刊之时,纳兰正是年少风流、意气风发之时。纳兰用北
朝独孤信的典故,欲学那独孤信,一派侧帽风流,给自己的词集取名为
《侧帽词》,引得家家争唱。后顾贞观将其词重新刊印,更名为《饮水
词》,取《五灯会元》道明禅师答卢行者语“如鱼饮水,冷暖自知”之意。
此时,纳兰已心意渐冷,与尘世已渐隔绝,似有红尘看破之意。
顾贞观在《纳兰词• 原序》中这样说道:“容若天姿超逸,悠然尘外,
所为乐府小令,婉丽清凄,使读者哀乐不知所主,如听中宵梵呗,先悽
惋而后喜悦。”“如听中宵梵呗”,也是佛意明显。
中国古代文人,雅好佛学者众多。然如纳兰,身为满族贵胄,入关
不久,年少成名,任职清要,却也对佛学情有独钟者,实为少见,值得
玩味。
纳兰后来还给自己取了一个号,叫楞伽山人。此号来自大乘佛教《楞
伽经》,唐代诗人王维、白居易、刘禹锡等人都深受此经影响。梁佩兰
悼纳兰的挽诗道:“佛说楞伽好,年来自署名。几曾忘夙慧,早已悟他生。”
纳兰看尽人间悲喜种种,心生红尘厌倦。厌世,缘于爱之深切。向佛,
只因情缘难了。
纳兰此词,佛意浓厚。“慈云”“稽首”“返生香”“妙莲花”等
皆为佛语。
“慈云”一词是佛家语,在佛经里很常见。因为佛家称佛的慈悲如
大云覆盖世界,容若用在此处,代指佛祖。
“稽首”是一种跪拜礼,属“三叩九拜”的“九拜”之一,从周代
就有了,《周礼》中便有记载。
“返生香”之典,乃取返生还魂之意。《海内十洲记》载:聚窟洲
有一座神鸟山,山上有返魂树,如果砍下这种树的树根和树心,在玉釜
里煮成汁,煎成丸,就成了所谓的惊精香,也叫返生香。埋在地下的死
者一闻到它的香气就会复活,复活之后便再也不会死去。
“妙莲花”,指的是《妙法莲华经》。“花”通“华”,汉字里本
来没有“花”字,“花”是后起的俗字。
佛家谓,“如来慈心,如彼大云,荫注世界”。称佛名号能“破除
众生一切无明,能满众生一切志愿”。又云《妙法莲华经》“能大饶益,
一切众生,充满其志”。
纳兰与卢氏三载情缘,一朝断绝。死者已矣,生者悲不自禁,遂生
痴想。他曾不止一次祈求佛主,使亡妻还魂。也曾在篆烟残烛之中,忍
泪推详佛经。然而,无论他多么虔诚,终是无法如愿,徒惹愁肠百转。
情到绝时,便生痴想。纵无情处,亦是多情。
满纸佛音,却不为大彻大悟。痴于情中,寄望还魂,盼后身之缘,
终难满愿,却仍眷眷于此。
正是这眷眷不忘的深情,构架了纳兰词的风骨。
无人可以真正看破红尘,所谓看破,逃避而已。一心向佛,也只是
一种逃离,一次自我的救赎,心中那一丝光亮却永远没有熄灭。
佛念不惹尘间事,一花一木总关情。淡淡轻愁如烟,悠悠红尘相思,
断不了的是尘世情缘。
情非所愿,空惹思量。心空无物,唯情难忘。
谁人能够跨越这隔世的忧伤,倾心一场,终成殇。
月下花无语,西风独自凉,谁欠谁一段,返生香。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