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661321
《财政货币政策动态反馈协调机制的研究:基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视角》以居民消费为研究对象,运用系统动力学模型探究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并进行了财政货币政策的动态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财政政策中,所得税因子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小,消费税税率因子对居民消费影响较为显著。由于所得税只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一小部分,难以通过财政收入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在货币政策中,准备金率因子和利率因子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财政货币政策动态反馈协调机制的研究:基于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视角》还发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相结合对提高居民消费能获得更加显著的效果。*后作者还针对提高居民消费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逻辑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逻辑思路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基础
节 特定概念界定
一、财政政策
二、货币政策
三、DAG技术
四、DSCE模型
五、居民消费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国外文献回顾
二、国内文献回顾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相关理论基础
一、政策配合的微观基础
二、居民消费相关理论
三、财政货币政策主要学派的理论观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居民消费和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现状分析
节 我国居民消费的现状分析
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特征分析
二、我国居民消费结构的特征分析
三、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政策配合的主要方式
二、我国财政货币政策配合的历史回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DAG模型的财政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及效应分析
节 财政货币政策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机制
第二节 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一、财政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工具及传导机制
第三节 计量方法和数据
一、研究思路
二、有向无环图分析方法
三、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DAG和SVAR分析
四、稳健中性货币政策的过渡效应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财政货币政策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节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一、家庭
二、政府
三、厂商
四、中央银行
五、均衡
第二节 参数校准
一、静态参数校准
二、动态参数的贝叶斯估计
第三节 模型实证结果分析
一、财政货币政策的配合
二、财政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财政货币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及模拟仿真
节 方法介绍及数据收集
一、平稳性判断
二、Granger因果检验
三、数据收集
第二节 系统动力学介绍
一、系统动力学基本原理
二、系统动力学特点
三、构建模型的流程
第三节 稳定性检验
第四节 Granger因果关系判断
第五节 相关性检验
第六节 因果关系检验图
第七节 流率基本入树模型的构建
一、确定变量
二、子系统确认及入树模型的构建
第八节 系统动力学流图的构建
第九节 检验模型
第十节 模拟仿真政策解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促进居民消费的政策建议
节 完善税收机制
一、改革消费税,促进消费升级
二、优化个人所得税制度
三、减少流转税,降低居民税负
四、开征社会保障税,提高居民消费信心
五、完善我国税收体系
第二节 完善信贷机制
一、完善居民消费贷款制度
二、丰富消费信贷品种,优化信贷投向结构
三、优化信贷手续和流程,完善信用卡市场
四、建立个人信用体系的客观标准
五、完善消费信贷风险转移机制
第三节 完善利率机制
一、建立利率形成机制
二、修复利率传导机制
第四节 提高居民收入
一、实行减税政策,扩大就业
二、调整收入分配结构
三、加大重点领域的支出
四、制定居民收入增长政策
第五节 协调财政货币政策
一、提高中央银行的适度独立性
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和转型
三、促进财政部与中央银行的沟通与合作
四、加快完善国债市场
五、完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机制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
一、研究结论
二、不足之处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财政货币政策的基本内容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为了其政治目的与实现特定经济目标,如充分就业、产业调整、控制物价、稳定经济等,通过财政政策工具(税收、国债和政府支出)等手段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等所做的决策。从其定义我们可以知道:
(1)财政政策是政府为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而主动采取的调整国家财政的行为和准则。
(2)财政政策的具体方式是通过政府支出(政府购买、转移支付)和政府收入(税收、发行公债)来影响国民经济。
(3)财政政策的目标包括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增长等。
财政政策按影响经济的方式可分为自动稳定器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两种类型。自动稳定器是指由于经济系统本身包含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内在机制,因此政府无须采取任何政策,可以单纯依靠经济系统自身机制来调控经济。财政政策工具比较典型的自动稳定器包括税收和转移支付。当经济繁荣时,企业利润和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税收也增加,政府转移支付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经济过热。在经济衰退时期,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减少的同时,其所得税也随之较少,政府转移支付则随之增加,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复苏与发展。由于自动稳定器作用有限,不能完全消除经济波动,因此需要依靠政府对经济进行调节,即采用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一般而言,现有财政政策大多是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要审时度势,根据自己的判断主动采取财政政策措施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以防止经济过热或过冷,减少经济波动,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宏观经济发展形势的不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扩张性财政政策、中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这三种类型。当经济过冷时,政府要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即通过减少财政收入(降低税率)或扩大财政支出以刺激社会总需求增长,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政府要根据经济的不同形式采取不同的财政政策,当经济形式过热时,要实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可采取提高税率、减少财政支出等手段抑制总需求,以防止经济过热;当经济形势较为平稳时,应采取中性财政政策,维持平稳的社会总需求。
货币政策是指央行通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信贷规模来调节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整个国民经济,以实现特定经济目标。货币政策的经济目标一般包括:①维持物价稳定,为经济社会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环境;②保持合适的货币供应量,实现经济的平稳增长。一般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再贴现率(商业银行向央行贴现票据的利率)、法定准备金率以及公开市场业务。
货币政策根据实施类型主要分为扩张性货币政策、中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三种。扩张性货币政策是指央行为刺激经济增长,通过降低再贴现利率、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买人有价证券等方式增加货币供应量,降低利率以增加投资,扩大总需求。紧缩性货币政策与前者相反,是指央行为抑制经济增长,通过提高再贴现利率、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在公开市场卖出有价证券等方式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以减少投资和总需求。中性货币政策则对总需求的影响保持中性。
2.财政货币政策的比较分析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两种手段,既相互关联又存在差异。二者的相关性表现为: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宏观经济政策,即二者都着重解决宏观经济问题。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