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314265
☆一本书,了解风靡世界的莎剧创作原型。著名学者傅光明经过认真、详实的研究,对莎士比亚戏剧的素材来源作了丰富而有趣的探索。为我们展示了莎学研究高峰背后一派气象万千的群峦。
☆语言鲜活、灵动,为读者提供了不同的阅读体验。作者傅光明诠释的莎士比亚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语言鲜活、灵动,为新一代读者打开了不同阅读体验。
著名学者傅光明经过认真、详实的研究,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四大喜剧以及《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素材来源作了丰富而有趣的探索,在某种意义上是对莎剧文本的延伸和拓展。书中每篇文章读来妙趣横生、鲜活灵动,为新一代读者提供了解密莎剧的金钥匙。
目录:
莎剧的黑历史——莎士比亚戏剧的“原型故事”之旅(代序) 熊辉
一 《罗密欧与朱丽叶》:
永恒之爱从何而来?
二 《威尼斯商人》:
“一磅肉的故事”和“择匣选婿”
三 《仲夏夜之梦》:
一部“原创”的梦幻剧?
四 《皆大欢喜》:
“加米林的故事”和洛奇的《罗莎琳德》
五 《第十二夜》:
《欺骗》与里奇“西拉的故事”
六 《哈姆雷特》:
“阿姆雷特”如何变成“哈姆雷特”?
七 《奥赛罗》:
从“摩尔上尉”到“摩尔将军”
八 《李尔王》:
新旧“李尔”孰优孰劣?
九 《麦克白》:
“麦克白故事”与“三女巫”
参考文献
莎士比亚致中国北京文青的一封信(代后记)
傅光明先生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者,而且还立志成为中国的莎学专家。他引经据典,根据溯源,对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的原型作了丰富而有趣的探索,大大拓展了莎剧的学术视野。如果说,莎士比亚是世界文学之*,那么傅光明先生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展示了高峰背后一派气象万千的群峦。
—— 陈思和 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著名文学评论家
傅光明先生经过认真而详实的研究,为他新译莎剧所撰写的一篇篇导言,无疑都是集文献考析与文本分析为一体的精彩论文,可以视作译介学近年来罕见的优秀成果,而且篇篇读起来妙趣横生,又是为新一代读者打开莎剧这个宝库的一把把金钥匙。
——谢天振 国际知名比较文学家、翻译学家
经典重译即重释。它既回应当代读者的期待,也是译者和阐释者精神生命的灌注,更是经典的延续和拓展。傅光明以一己之力重新译莎和释莎,都给我们带来了趣味、慰藉和惊喜。
——宋炳辉 上海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授
傅译莎士比亚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莎士比亚。傅光明先生用学者的功夫来考释词语典故文化,用诗人的热情来把莎剧语言翻译得通畅流利。在好好地读一本傅译莎剧之前,不妨先从这本所谓暗黑莎剧诠释入手,你会发现,西方经典也可以那样鲜活、灵动。
——宋明炜 美国韦尔斯利学院东亚系副教授
莎士比亚致中国北京文青的一封信(代后记)
朋友:您好! 您绝想不到,这是一封453岁英国老头儿的来信。 是呀,我也没想到,老莎我在家乡出生时受洗的斯特拉福德圣三一教堂
,已安睡401年,才过忌日没几天,灵魂就不消停了,非得给您写这么一封穿越时空的信,闲聊几句。 不管您属于北京土著,还是“北漂”一族,都算缘分吧。说实话,想当年我从乡下跟着剧团跑到帝都伦敦,开始写戏谋生,你们现在叫搞文创,不也属于“北漂”吗?
我成年以后,不时有伦敦的剧团来我家乡巡演,耳濡目染,我便对演戏、写戏有了兴趣。23岁时,心血来潮,给一个剧团当临时演员,并随它一起来到帝都。人这辈子,有许多事匪夷所思。再有,实不相瞒,我老婆比我大八岁,先后生了三个孩子。您想,若成天窝在家里油盐酱醋的过日子,多烦!不如出去闯荡一番。
我到帝都第二年(1588年),女王的海军打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我亲眼见证了整个伦敦的沸腾,国人陷入爱国的狂热之中,并开始关注自家历史,正好为我写历史剧提供了契机。
我经历过伊丽莎白女王和詹姆斯一世国王两个朝代,两位国王对我都挺好。当然,为能顺顺东东地写戏、挣钱,吃得香,睡得踏实,我很会讨好国王。 比如,女王观看《亨利四世》,被剧中的福斯塔夫逗得开心不已,凤颜大悦,演出一结束,便命我三个礼拜之内写一部福斯塔夫谈情说爱的新戏。这便是五幕喜剧《温莎的快乐夫人们》。哦,对了,听说您那儿将该剧译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可无论“风流”,还是“娘儿们”,都不仅不忠于原文,且极易令人产生歧义的联想。
再如,为让詹姆斯一世开心,写《麦克白》时,我特意把他说成班柯的后人,并将万世为王。不提也罢! 我在喜剧里写了不少阴差阳错的爱情,是觉得真爱之路永不平坦,祝福有情人终成眷属;我在悲剧里写复仇、写流血,是希望国与国、人与人之间别再发生战争、重演悲剧,祝福世间和平安宁。用心良苦啊!
最后嗦一句,我写戏只是为让剧团尽快上演,并不是写给读者的。从没想过我的戏日后会成为文学经典,更没想过不朽。我没留下一份手稿,我活着时出版的一些剧本没一部经我过目,有的版本十分糟糕,这给后世研究我的人添了麻烦。
感谢19世纪的德国人将我的戏奉为经典,感谢我的同胞把我定为“国家诗人”。自我感觉超好!话一多就累,就此打住,接着安睡。
上帝保佑,祝福一切!
您诚挚的莎士比亚
2017年4月29日 于斯特拉福德圣三一教堂地下
这封信是我应“凤凰文化”之邀,以戏仿莎士比亚说中文的口吻所写。 莎士比亚不会说中文,这口吻从何而来?源自新译莎剧的中文。我是北京人,这封信便自然带上了京腔儿。
从1921年田汉翻译的《哈孟雷特》在《少年中国》杂志第2卷第12期发表,至今已近百年,在此期间,每一位译莎的国人不都是在替莎士比亚说中文吗?也因此,每一位替他说的中文,无疑体现出不同译者各自的性情、文调,即朱译有“朱风”,梁译有“梁调”。
一个时代应有一个时代的莎翁译本,简言之,这便是我新译莎剧的初衷。 由新译进入研究,我眼前越发清晰显现出莎翁如何写戏这样一幅图景。他的写戏生涯不算长,大体从1590年始,1610年终,整二十载。以三十七部戏和一部十四行诗集来算,平均半年,甚或精力旺盛时不到半年写一部戏。
我在这封“戏仿信”里交代得很清楚,莎翁写戏的初衷很简单,只想赶紧为剧团编剧,并尽快上演;只有写得又快又好,剧团和自己才能挣大钱。可见,莎翁是被后人尊奉到文学经典的庙堂之上的,遥想当初,在他那个时代,他不过是一个烟火气十足的剧作家。而且,他的戏,尤其早中期的戏,大都是写给下九流看的。
莎翁为什么能写这么快呢?简单说,是他擅于、精于利用一切已有的素材、资料,从他编写历史剧《亨利六世》即可见一斑,在这上中下三部共计6 043诗行中,有1 771行出自他之前某位佚名作家之手,2 373行是在前人基础上改写,只有1 899行属于原创。原创刚接近三分之一。
这个事实更能证明,莎翁并非一个原创性的戏剧诗人,而是一个天才编剧。但不得不承认,且必须表达由衷钦佩的是,他是一位世所罕见的顺手擒“借”的奇才,干脆说,他简直是一个既擅、又能,还特别会由“借”而编出“原创剧”的天才。中国读者所熟知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皆大欢喜》《第十二夜》),都是他从别处“借来的”。
书中所收九篇文章,写的正是这九部戏所来自的“原型故事”。从中不难看出,不论什么样的“人物原型”与“故事原型”,只要经莎翁的艺术巧手灵妙一“借”,便笔补神功,结果,几乎无一不是一个又一个的“原型”销声匿迹无处可寻,莎剧人物却神奇一“借”化不朽。 最后,感谢郑纳新兄的邀约,使这九篇莎剧的“原型故事”独立成书。特别感谢西南大学新诗研究所所长熊辉教授,专为此书写序。
2018年1月5日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