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7701019
个人的行为在整个经济世界里面属于微观行为,人类社会的许多微观行为都是按照价值观、区域、习俗等集结成群,因此产生了宏观的社会现象。“人气”就是这种从微观动机到宏观行为的演变结果。
章 人气与人口定律 ……………………………………………………………1
节 人气概念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 3
第二节 群体活动与人气概念的出现 …………………………………………. 9
第三节 人口与人气的关系 ……………………………………………………. 13
第四节 人气与人口的正反比例关系 ………………………………………… 20
第二章 人气指数与经济增长…………………………………………………….33
节 人口流动与人气指数 ………………………………………………… 35
第二节 人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42
第三章 人气规划法则 ……………………………………………………………. 55
节 人气与城市的关系 …………………………………………………… 57
第二节 充分读懂“动机”,制造“人气” ……………………………………. 61
第三节 制造人气酵母,带动人气发展 ………………………………………. 67
第四节 控制人气成本,扩大人气效应 ……………………………………… 73
目录
Contents
ii
人气经济学
第四章 人气竞争原理 ……………………………………………………………. 79
节 特质不变,卡位重要性 ……………………………………………… 81
第二节 常变常新,才能始终吸引他人关注 ………………………………… 97
第三节 保持互动,提升人气 ………………………………………………… 106
第五章 人气经济效应 ………………………………………………………….. 115
节 人气的价值与使用价值 ……………………………………………..117
第二节 人气就是品牌 ………………………………………………………. 135
第三节 品牌带来财富 ………………………………………………………..141
第六章 人气经济学定理(人气成本与效益) ………………………………. 145
节 差异效应:越独特越有人气 ………………………………………. 147
第二节 光环效应:名人用过的小物件都会成为珍品 …………………… 155
第三节 鲶鱼效应:人气越多会带来更多人气 ……………………………. 164
第七章 人气与制度经济学 …………………………………………………….. 173
节 命题:30 万人口的县城如何发展城市综合体 …………………. 175
第二节 求解步:认清人口流向规律,把握人气脉搏 ………………. 177
第三节 求解第二步:因地制宜,聚集人气 ……………………………….. 184
第四节 求解第三步:建立人气制度,促进经济持续发展 ………………. 186
章人气与人口定律
节人气概念的产生与演变过程
动机是人气产生概念的前提,每个个体动机集结成群,才能聚成人气。对于动机的解释,现存说法不一,解说角度也不同。从弗洛伊德的本能与驱动动机,到马斯洛的层次需求论,再到后来经济学家的成就论、归一论等,各门各派,五花八门,百花齐放。在这里,对动机简单概括为:动机就是行动的想法,是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产生的行动想法,我们称之为动机。动机按照是否实现结果,可以分为行动动机和思想动机。有想法并付诸行动,取得一定成果的称为行动动机;有想法但没有产生行动的,为思想动机。
动机按照其实现的结果性质,可以分为“正动机”和“负动机”。有利于自己/他人/社会或其结果对社会产生正面影响的想法,称为“正动机”(比如帮助、贡献、公益等);不利于自己、他人、社会或其结果对社会产生负面影响的想法,称为“负动机”(比如自虐、报复、仇恨等)。有些动机虽然有利于自己但不利于他人,或者有利于社会但不利于自己的动机,
也会按照其产生的结果,分别归属于正动机或者负动机。对于无法界定或暂时无法界定动机产生的结果是正动机还是负动机的行为,我们会用中性动机来划分。动机是一门非常复杂的行为学,对于正负及中性动机的划分,是按照动机的产生的结果划分的。但在以后研究人气的时候,不可把动机这个概念固化,这是一个变量,会因为时间、地点、环境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在研究人气这个问题时,我们提到的动机是行动动机,下文简称为动机。在此注意三个关键词:“想法”“行动”与“实现”。如果只有想法,没有行动,不足以产生社会行为,也就无从判断想法是否真实存在。“行动”是对想法的具体体现,可以直观地判断其想法。“实现”是“想法”的表达结果。所以在构成“动机”这个概念的时候,既要有想法、有行动,终还要有结果。
人是有思想的高级动物,真正推动人类发展的就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思想。每个具体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思想动机,对于人类每个个体的行动动机,我们称之为人类的微观行为。每个微观行为没有聚集成群之前,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微不足道,我们需要研究的是人类何时开始有聚集成群的行动动机。
早在穴居时代,人类就有了行动动机。
穴居的每个个体有要吃饱的需求,于是“吃饱”是那时候每个个体的微观行为动机。这是人作为生命个体的求生本能。每个个体都有这个“吃饱”的(相同的、求生的)本能动机。相同的动机,使穴居在一起的人群有了相应一致的行动:一起打猎、采果,一起面对自然灾难。在这个过程中符合“行动动机”的三个要素:
,有想法:想吃饱。
第二,产生行动:一起外出。
第三,形成结果:狩猎、采果、抵御自然灾害等等。
正因为许多个体具备相同的三个要素,穴居的人群才有了统一的集体活动。也就是早的人类之所以能成群居住,就是因为有这样共同的动机作为基础。
所以说——穴居(群居),是人类共同的微观行为动机形成的微观行为,这些微观行为集结成群的早的表现形式,是早的人气表现形式。动机在群体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共同的个体动机决定了群体活动内容的一致性。这样动机与群体活动便出现了三种方式:
,动机一致,群体活动一致。
第二,动机改变,群体的活动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第三,动机改变,但群体活动的内容不变。
穴居就是种情况的表现——动机一致,群体活动一致。
下面我们来研究第二种情况:动机的改变,群体活动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穴居在一起的人们经历了一段时间之后,人们渐渐发现一起行动带来的结果并不乐观:许多小孩及老人无法跟上那些年轻力壮的人的节奏,这部分小孩与老人在集体劳作中拖了后腿。每个个体,特别是年轻力壮的群体,对这种“集体行动”的结果越来越不满,出现了想改变现状的动机。群体微观动机开始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对抗饥饿的能力而改变,于是人们产生了分工:年轻力壮的出去打猎,不善奔跑的留在洞穴里准备工具、食物及简单的衣服,这种分工的结果就是年轻力壮的人群工作效率提升,所得到的猎物明显比大家一起狩猎多得多。人们各司所职,安定快乐。
“分工”,是人类较早时期运用思想,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能的动机进行有计划的调整,并取得了成功的结果。成功,激励了人类不断调整自己的思考角度,探索更好的生存解决方案。人类的动机也越来越丰富。这种调整的特点是群体当中具有主要能力的人群的动机转变,带动了群体中其他人员的动机改变,使群体劳动的内容发生转变。
第三种情况:动机不变,群体的活动内容也会改变。
人类的次分工进行了一段时间后,长期在外狩猎的年轻力壮的群体,发现自己渐渐地跑不动了,这样下去不仅打不到猎物,很可能自己会成为猎物的美食。这部分群体逐渐有了不打猎还想吃饱的动机,随着这个动机在实践中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饲养动物,种植作物。吃饱了,穿暖了,这部分穴居的人群的每个个体的微观动机又有了变化:他们已经不满足自己能够看到的地盘,沿河岸逆流而上或顺流而下(早的人类都是沿河而居的)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动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当穴居的人群活动范围增加,视野也开阔起来的时候,人类开始了他们早的迁徙活动。人们看到了同样是穴居的其他人群,也许别人的土地更肥沃,温度更适合人类居住,食物更丰富。后来到这块地盘的穴居的人群想赖着不走,原来地盘上的人群自然不乐意将有限的食物分给更多不认识的人。没有食物的人想从别人手里得到食物,有食物的人想保护食物。当所有后来的没有食物的人都有了抢夺食物的想法时,这种抢夺食物的想法就成了一群人的想法;同样,有食物的人都感
7章人气与人口定律
觉到另一部分人的虎视眈眈,他们都在考虑如何保护食物,这种保护食物的想法成了另外一群人的共同想法。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两个不同群体分别来讲,他们各自都是拥有共同想法的人集结成群,但各自群体与对方的动机截然相反:一个群体是争夺,一个群体是保卫。两个持有对立动机的群体出现了激烈的矛盾,矛盾的焦点是为了食物和土地,这种激烈的矛盾促成了人类历史上出现了次战争(确切地说应该是打群架),也次有力地证实了微观动机集结成群的巨大威力。我们这个动机与群体活动的研究课题也就具有了意义。
微观动机产生群体活动的结构图如图1-1所示。
图1-1微观动机产生群体活动
人类是智慧的,有别于其他动物。人们在不断的争夺甚至战争中,一方在享受胜利的果实,另一方则不得不吞下失去乐土的苦果。胜利一方也不是的胜利,也需要付出代价,比如受伤、死亡等。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保证得到(分享)更多的优质土地、更多的优质食物,又不需要战争?动机(群体动机)不变,群体的活动内容(战争)是否会改变?人们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学会了权衡、比较、深度分析,后采取行动。人类的大脑皮层又多了几道沟壑,想出了不用战争的方式就可以得到解决的方案,比如联姻、交换等。穴居的人群开始走出洞穴,走出自己的领地,派出代表与其他穴居人群的代表进行交流,不通过武力,得到了资源共享、和平共处的结果。达到了群体的动机没有改变,但群体的活动内容及活动结果有了大大的不同。人类社会的文明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有了动机,有了群体活动及交流,原始人群向现代人群进化的过程中,经历了三个阶段:
阶段,共同动机形成共同的群体,共同的群体产生共同的行动。
第二阶段,动机的改变,群体活动的内容也随之改变。
第三阶段,动机不变,群体活动的内容也会改变。
当进入第三阶段的时候,人类的动机也由原来的单一型动机变成了复合型动机。动机越来越多元化,群体的分类也开始复杂起来。明确群体的性质也随之越来越重要了。动机使群体具有了力量。有的动机形成的群体具有破坏性的负面力量(例如战争的发起群体),有的动机形成的群体对历史具有推动性的积极力量(例如人类次分工的形成)。动机,也为群体的性质贴上了标签,人们原始的动机(吃饱和持续吃饱)没有改变,但群体本能动机的需求得到了限度的满足,这个群体得以持续地创造价值,因此也就符合人气的定义:具有共同微观动机形成的群体,具有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
小结:
早在人群形成的时候,还没有出现阶级,“社会”这个概念还没有出现,也就是说,人们动机的存在是早于人类社会形成之前,具有共同动机的人们聚集在一起,各自分工,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这就是人气的雏形。翻开人类社会的文明史,每一次的变化和进步,无不与这种微观个体的动机连接在一起。当然,单独个体的微观动机不足以形成宏观的行动,只有许多微观个体的动机达成一致或大体一致,人们才能形成一个群体的一致行动,才能产生宏观行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