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90368
作为阿根廷文学天才,博尔赫斯的散文像小说,小说像诗,诗又像散文;
作为一个68岁才踏入婚姻殿堂的男人,博尔赫斯备受“魔鬼”妻子的折磨;贴身翻译,带你了解这场婚姻的实情和细节。
作为一位性无能的盲人,博尔赫斯声称会爱上自己见到的每一个美女;
《博尔赫斯的不幸婚姻》展示了一个在图书馆内无法找到的、不为人知的博尔赫斯。
作者通过博尔赫斯生活中的一部分,即他与艾尔莎之间的这段婚姻,来揭露博尔赫斯的一生。
作为阿根廷天才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合伙人和翻译,本书作者诺曼·托马斯·蒂·乔凡尼根据自己收藏的日记、笔记、信件、手稿和照片等大量原始资料,采用*人称叙事口吻和时间顺序,揭露了博尔赫斯与艾尔莎之间真实的婚姻情况,为我们提供了对这位为数不多的真正文学天才的一个独特观察视角。
序 修辞手法 /1
章 庆祝婚礼 /1
第二章 罗曼史 /3
第三章 从开始就错了 /16
第四章 诺顿讲师的职位 /21
第五章 遇见博尔赫斯,与大师一起出发 /26
第六章 乔治的谜和艾尔莎的炸弹 /32
第七章 一位客人与一杯麦酒 /36
第八章 越南、奥尔加和哈佛广场 /41
第九章 参观中的博尔赫斯 /46
第十章 请柬和再见 /51
第十一章 过渡期 /54
第十二章 抵达 /63
第十三章 安顿 /69
第十四章 雷克莱塔 /76
第十五章 建筑物的裂缝 /90
第十六章 俄克拉荷马和毛皮大衣 /98
第十七章 与洛克菲勒家的“亲密”交往 /106
第十八章 纽约与毛皮大衣 /111
第十九章 布宜诺斯艾利斯与毛皮大衣 /113
第二十章 安静的受害者 /127
第二十一章 一边 /134
第二十二章 转折点 /136
第二十三章 清算 /151
第二十四章 在律师之间 /158
第二十五章 牛津殉道者之夜 /165
第二十六章 逃去科尔多瓦 /172
第二十七章 蚊子和审判 /178
第二十八章 解开了塞勒姆之谜 /188
第二十九章 回到迈普 /193
第三十章 回顾 /199
尾声 你好,永别 /210
关于博尔赫斯 /213
第十七章 与洛克菲勒家的“亲密”交往
这是我生命中有趣的夜晚吗?还是事后看来很可笑的一晚?抑或是别的什么,一个奇怪、混乱又可笑的噩梦?我尽量讲得直白些,将事实还原。
纽约之行为期五天,像是一个怪圈,充满没完没了的活动—会议、午餐、晚餐、欢迎宴会和鸡尾酒会。我们在12月7日到达纽约,第二天晚上,我们给伽林的诗歌中心办了一场读诗会。参加的人包括博尔赫斯、默奇森还有我,诗歌包括博尔赫斯的新诗《影子的颂歌》。这一次,千人规模的礼堂可没吓着我。
我们告诉艾尔莎,明天晚上我们受邀参加洛克菲勒家族的晚宴,她一听完就像子弹一样蹿出去了,消失了一整晚,第二天才出现。洛克菲勒的名号让她着迷。我料想,她的失踪是一种策略,她得好好打扮一下自己。
她从未问过我们是应洛克菲勒家族的哪位人士邀请。[邀请我们的是罗德曼(Rodman)—纳尔逊·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三十七岁的儿子及其妻子。]艾尔莎可能不知道,洛克菲勒是一个庞大的家族。她也没有问为什么洛克菲勒家的人会邀请我们,或者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我们跟洛克菲勒家族之间的联系与他们在南美的石油利益有关,而在文化方面,他们支持赞助美洲关系纽约中心,所以也是我和乔治翻译活动的资助人。
我们到达洛克菲勒位于第五大道的府邸时,艾尔莎无法抑制她激动的心情。我们乘电梯上楼,开门便到了大厅。艾尔莎穿着她的外套走出电梯—甚至在走出电梯前—她的眼睛滴溜乱转,四处打量,恨不得一次看清所有。
一位身穿制服的男仆站在她的身后,试图为她脱下外套。艾尔莎没有注意到他,所以当男仆把手搭上她的肩膀,准备开始脱下外套时,她防贼似的躲开了。我快速走到她的身边,轻声说,“艾尔莎,你的外套。”她明白了,但注意力还是没有离开她正在打量的地方。
她走进客厅,罗德曼夫妇上前和她打招呼。乔治和艾尔莎是当晚的贵客。罗德曼问她是否愿意四处参观一下—这是她的梦想,她深吸一口气,准备好好享受这梦寐以求的招待。我紧跟在后面,想着可能需要我来翻译。
艾尔莎兴奋过度了,她从手提包里取出一个小柯达相机,努力拍摄房子的内饰。她要求洛克菲勒夫人坐在床上,拍了一张卧室的照片。
艾尔莎把她的手放在洛克菲勒夫人的衣服上,问道:
“这是什么,洛克菲勒夫人?”
“这是丝绸,博尔赫斯夫人。”
艾尔莎又把手放上去了。
“这是什么,洛克菲勒夫人?”
“这是羊毛,博尔赫斯夫人。”
当她在浴室拍照时,她让另一个客人坐在马桶上。
洛克菲勒先生全程旁观。
“这是什么,洛克菲勒先生?”艾尔莎继续问到。
他告诉了她。
“那这又是什么,洛克菲勒先生?”她又问到。
他又回答了她。
一个又一个问题,艾尔莎问,罗德曼·洛克菲勒回答。她问一个问题,然后让我翻译清楚,她不关注油画、素描、挂毯或者任何一种艺术作品。在洗手间,她迷上的是一个肥皂碟和一条手巾。我站在她身后,屏住呼吸,生不如死。其他人则尽可能地忽略她。
参观结束,我一口气灌下去一杯酒。从现在开始,艾尔莎可以自己照顾自己了。这时,我在晚宴上刚认识的一个人跟我说:“博尔赫斯从哪里找来的这种没教养的娘儿们?”
我对他的话感到惊讶,更对其比艾尔莎还粗俗的举止感到震惊。我习惯了她的行为,但我不习惯这个人当着我的面说这么低俗的词。天哪,我告诉自己,其他人都在评判她。
后,我们被请到餐厅,那里有一张长长的椭圆形餐桌,桌上摆着丰盛的菜肴,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主人十分周到,他们手里拿着餐桌座次卡,上面写着每位客人的名字。
罗德曼绕到桌子的一头,把一只手放在一个座位上,宣布今晚的贵客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会坐在那里。乔治听到他的话有些紧张,直接坐在了距他近的椅子上。“不必了。”他说,“我就坐在这里。”
洛克菲勒有些困惑,他们摘了桌签,重新安排了座次。同时,乌拉圭雕塑家贡萨洛·丰塞卡(Gonzalo Fonseca)突然一屁股坐在那个原本安排给乔治的位置上。我喜欢丰塞卡务实民主的风格,立刻坐在了他左边的位置上。这让洛克菲勒家的各位万分惊讶,只能再次取下桌签,重新安排座位。后,主人放弃了,让客人随意坐在他们喜欢的地方。罗德曼迁就大家,坐在桌子一头、丰塞卡对面的位置上。
一个男仆—也许就是刚刚尽职尽责帮艾尔莎脱外套的那个—他次绕桌添酒的时候洒了一丁点,所以他第二次来到丰塞卡身边添酒时,贡萨洛抓住男仆的手,在酒杯上方摆正姿势,以确保他不再洒酒。男仆第三次来添酒时,贡萨洛彬彬有礼地接受了。仆人拿着酒瓶走到房间一头,贡萨洛一招手他就立刻过去添酒,仆人试图捍卫自己的职业尊严,他与贡萨洛陷入了无声的拉锯战中。
为了避免男仆就此认输,贡萨洛回到自己的位子上,那里明晃晃地放着酒瓶,“我一顿饭要喝一公升酒。”他侧头跟我说。我很高兴,丰塞卡的滑稽行为让艾尔莎的所作所为看起来不那么丢人了。
晚宴结束前,艾尔莎想方设法拦住洛克菲勒,请他帮忙跟海关打招呼,好让她顺利取回行李。她告诉洛克菲勒,自己买了很多衣服,并准备带回布宜诺斯艾利斯捐助给慈善机构。剩下我们几个人坐在那里一动不动,一言不发。博尔赫斯后来告诉我,艾尔莎的后半句话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实际上,她要把东西带回去卖掉。
下了出租车,在回家的路上,我们的出版商告诉我们,艾尔莎还是一脸晕乎乎的表情,眼睛里还有星星,一闪一闪的。
尾声
你好,永别
一场仅仅持续了几年的婚姻真的能揭示一个人的一生吗?我相信这本书可以证明,答案是肯定的。
1986年6月14日,博尔赫斯于日内瓦去世,葬于普兰帕莱墓地,墓碑上刻着几行古诺尔斯语。
女佣范妮在2006年接受采访时说,艾尔莎已经九十多岁了,生活在一家养老院里。与此同时,范妮讲述了乔治与艾尔莎结婚那晚的场景。在举行婚礼仪式之前,莉奥诺夫人就直率地提醒过艾尔莎,博尔赫斯不会和她睡在一起。婚礼结束后,宾客们都已离开,博尔赫斯也打算去休息了。
“你们两个为什么不去多拉酒店呢?”莉奥诺夫人建议说。多拉酒店离他们的公寓只有半个街区。
“不,不,不。”博尔赫斯很坚持。“我要待在自己的房间,睡在自己的床上,和妈妈一起。”
“可怜的艾尔莎。”范妮说道,“那天晚上,她一个人乘坐公交回到了自己的公寓。”
有一件不太光彩的逸事是这么流传的:在离婚后的某一天,博尔赫斯的侄子陪同他走在佛罗里达街上,这时,一个女人走了过来。
“是我,艾尔莎。”那个女人说到。
“谁是艾尔莎?”博尔赫斯大概是在报复她。
这个故事尽管体现了博尔赫斯所追求的敏锐、机智[他曾跟我说过,自己在这一方面是多么羡慕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但与此同时,这个故事也太过巧合、太过残酷了。我认为这件事是虚构的—看在博尔赫斯的分上,我希望这是虚构的。人性的火花肯定不可能那么容易地就从他身上消失。
离婚后,艾尔莎狡猾地接受了一家女性杂志关于博尔赫斯丑闻的采访,她宣称自己和博尔赫斯离婚后仍是朋友。在提到我的时候,她高兴得像在庆祝户外活动日。她说,初她以为博尔赫斯离开她是为了回到母亲的怀抱。
然后(艾尔莎继续说),“我想到了诺曼·托马斯·乔凡尼对他的影响……可能破坏了我们的婚姻。他总是想要控制博尔赫斯。他并不同情我。乔凡尼陪乔治去了法庭,也正是他起草了离婚理由。我一度以为,我是在和乔凡尼离婚。在那一刹那,我觉得博尔赫斯并不是真的想离开我。”
在博尔赫斯厚重的传记《乔治的1899—1930》(Georgie 1899—1930)中,亚历杭德罗·瓦卡罗(Alejandro Vaccaro)完全无视了艾尔莎,他写道,博尔赫斯早期对她的迷恋“原本无关紧要,如果不是四十年后,命运又让他们重聚,让艾尔莎成了他的任妻子”。
冷静地来看,博尔赫斯与艾尔莎的婚姻实乃一种残酷的欺骗行为。对于他而言,鲁莽地和一个在精神层面并不感兴趣的女人结合在一起完全是机会主义行为—也许是他的机会主义,也许是他母亲的—而且完全不符合常理。
关于艾尔莎,还有什么好说的呢?我们不知道她去世的时间、地点以及原因。我们也不知道她葬在何处。我们只知道,她的儿子先于她去世。在与她的家人,也就是她的妹妹艾丽西娅的孙女取得联系后,我们得知,这个家庭彼此间已经很久都没有联系过了。看来,在生命的后时刻,艾尔莎不为人知地走向了不为人知的永恒。
尽管她有许多小缺点,她的恶意、她的吝啬以及她偷盗小物品的怪癖,但是,人们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她加以指责,也不应该以一种轻蔑、无情的方式否认她的存在,将她从博尔赫斯的生命中抹去。毕竟选择她的人是博尔赫斯。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