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59811158
异国专家专为中国父亲写的亲子关系指导手册:与世面上大多数译作不同,本书是作者专为中国父亲所写的,在写这本书之前,作者经过大量的走访、考察与分析,对中国传统家庭中“父亲角色缺位”的弊端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对消费主义侵蚀现在家庭根基的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长期从事全球领导阶层心理辅导的工作经历使他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对中国的浓厚兴趣和热爱使他能够有的放矢,谈言微中。本书因而具备很强的指导性。
致敬鲁迅先生雄文发表百年,助推新时代父子关系的建构:近百年前的1919年,“五四”运动如火如荼之际,鲁迅先生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他对传统父子关系的思考——《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在那个风雨如磐的年代,他呼吁觉醒了的中国父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近百年过去了,中国进入新时代,我们对于父子关系的思考比当时更深刻了,对新知的渴求也比当时更迫切了。鲁迅先生恳切地表示过对异域新声的企盼,他说过“别求新声于异邦,诚望杰构于来者”。本书作为异国友人诚挚的奉献,相信能够给予中国父亲不一样的启示。谨以此作为对中国新文化的开辟者鲁迅先生的纪念。
本书是一位澳大利亚家庭心理学家特意为中国父亲写的书,关注的重点是父子关系和这种关系之于现代家庭以及现代社会的重要意义。作者在大量走访、考察及实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渊心父亲”的理念,呼吁中国父亲努力构建安全、诚实、有爱的父子关系,陪伴孩子健康成长。本书融家庭心理学原理于深入浅出的论述中,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自己作为一名父亲的慈爱与感动,无疑对良好现代家庭关系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参考性。
01 东方与西方的会合
013 改变世界,从你开始
035 有意识地生活
057 重视你所遗传的影响
075 驾驭人生的航船
089 明确界限
103 人生之道:宽恕
125 了解孩子的局限
143 婚姻改变未来
159 爱
177 身份感与父爱的缺失
193 莫忘的风俗
209 犹太父亲对父爱和赐福的看法
DonnaHo
中以澳文化友好交流协会董事
要了解一本书的整体内容,首先好认清其题材。一本讲草药及其疗法的书,读者若是按照读亚太经济趋势的思路来阅读理解,必然不可行,会陷入困惑。
那本书的题材是什么呢?
本书不会手把手教你如何做完美爸爸,没有如何修炼成完美父亲的方程或公式。神经外科专家的实验室成果表明,完美爸爸大脑中有特殊的神经丛,只有不到百分之一的男人拥有这种神经丛。本书亦不赞成此类结论,就算这是真的,那剩下的人呢?超过百分之九十九的男人怎么办?
展望未来之前,我们必须回顾过去。近百年前,现代中国史上极负盛名的作家鲁迅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现在怎样做爸爸”的文章。他认识到了变革的需要,而且这种变革首先要从家庭开始,尤其是从作为一家之主的父亲开始。每一位父亲必须带头变革,解救子女于过去的桎梏中,促使下一代走向更广阔、更光明的未来。鲁迅先生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一个世纪后,另外一位父亲,跨越时空的阻隔,响应鲁迅先生的急切呼吁。本书开篇,作者登场,我们看到的是一位父亲,也是一位儿子,热切关心着“父亲与子女的关系”这个全球性社会问题。他热爱中国,也爱中国人。作者与研究这一关系的众多专家有丰富的交流和共事经历。他是一位值得尊敬的人,因为他尊敬他人,这在当今时代是愈来愈难能可贵的品质。作者还致力于帮助他人处理家庭关系,并向中国伸出友谊之手。
中国是我祖上的故土,我希望看到我的同胞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中国有一档电视节目叫《爸爸去哪儿》,其中很多集都展现了孩子思念父亲的场景。这些孩子物质上毫不匮乏,但通过影像记录下的父亲与子女的对话,我们却看到他们急切需要父亲的陪伴。一个小男孩在访谈中流着泪埋怨爸爸总不回家,觉得爸爸是不关心他,才不愿意和他在一起。爸爸的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悲哀和伤痛。
年纪这样小的孩子,说出的感受是真实的,他们不会编谎话,节目制作人也没办法“诱导”他们。因此他们真情流露的话语更让人心痛,也暗示着这样的伤痛情绪在这些幼小的心灵中积压已久。
作者在西方早已看到这种社会现象,而另一个社会在走上同一条发展道路,甚至更上一层楼时,很可能会经历类似的严重问题。他希望其他社会能够从西方的惨痛教训中汲取经验,避免重蹈覆辙,发生不必要的冲突和惨剧。
作者使用了大量海内外的研究信息,并定义了渊心爸爸的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简单实用而富有建设性,为父亲们打开一扇窗口,拓宽视野。完美父亲并非遥不可及,因为每个父亲都可以做出转型变革的决定。
本书的灵感来源于大卫老师和一个充满激情的群体,并通过他们的投入而终完成。那么书中渊心爸爸的概念也需要一个群体在生活中进行实践,转变为真正的行动,从而带来生活方式与文化的转变。形成渊心爸爸的文化有三个阶段。
首先,本书是一封家书,邀请爸爸们深入思考和回应这些极少在大众和社区中进行建设性讨论的话题。
其次,我们也邀请爸爸们参加一个社群平台,参与其中,相互鼓励,在成为渊心爸爸的过程中有更深层次的洞察,了解和获得智慧,结合当地的文化,以进入下个阶段的发展。
在第三阶段,成为渊心爸爸,建立健全的生活方式,成为社区里的模范。这样新一代的父亲配备了创新的智慧,不仅能影响他们的家庭和他们国家的社区,也会影响世界。
从古代到现代,中国一直拥有着奇妙和精彩的智慧,以至于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一直影响着世界。现代中国发明了更多的技术并提供了各种有益于世界的产品和服务,但笔者认为,中国还有另一个出口“产品”,将更大的贡献于世界:拥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和情商的复合型人才,与现代趋势相结合,带给世界经济增值的优势。
诸位父亲必须寻找现代的、务实的方法当好孩子的爸爸。本书并非教材,而是一份邀请,希望中国的爸爸们能同舟共济,分享和聆听彼此的经验。作者希望唤醒那些已经当了爸爸的人和将会当爸爸的人,发现自我,意识到自己对子孙后代、对家庭甚至世界的深远影响;希望人们以构建良好父子关系的基本原则进行实践,塑造杰出的下一代。
作者提出的构建良好父子关系的原则根植于东方文化。他将古老的智慧应用到现代;所谓渊心爸爸的基本特征是有爱、诚实和给人安全感。众所周知,一个人是他过去的总和,但当前我们依然可以做出更好的、崭新的决策。我们自己和父辈的过往既已成事实,无可厚非,但我们可以选择对自己进行新投资、为子孙后代做出努力。
谨以鲁迅先生百年前的一句话作结:
中国觉醒的人……便须一面清结旧账,一面开辟新路。
假如是我在读这本书,我可能纳闷,问自己:“这位年过四十的澳大利亚人觉得自己是谁?他能给我们这个优秀、古老与现代的文明传授什么新智慧?”我的回答是:“要学的新智慧少之又少。人类赖以生存的法则自蒙昧时代以来未曾改变;人与人之间的爱,相互连接的需要,人生的目标与意,我们的这些渴望都不曾变过。人类对优良的家庭教育和卓越领袖人物的需求也是亘古不变的。”
在书里我阐明了一些大众尽皆面对的普遍问题,展现解决当前问题的*研究和应用,但这并不是说我能创造出什么新的生活规则或是人生境界。我尽力照亮一些阴暗角落,发现一些生命中隐藏着的或遗失了的原则。本书是陈年老酒换上新时代的配方,汲取了许多古老经典的智慧。
本书不但引述中国历史文化、也包含了犹太历史文化的智慧。中国和其他古代文明仍然保留着关于人类生存*丰富的智慧资源。书中蕴含的原理,来自经历沧桑岁月的古老智慧和箴言,已被反复验证,至今适用。书的内容绝非宣扬任何信仰,我写此书的动力是我对父亲与孩子关系重要性的关注,以及对中国家庭的关切。我希望在当爸爸的这个人生旅程中成为你——读者的友军。
怀着欢喜与感恩,我终于见证了这本书成形。我很荣幸,我和我的书出现在你人生当中。愿我们一道启程,踏上成为渊心爸爸(原文:Big Hearted Fathers.直译为渊心爸爸,为本书之核心理念。——编者注)的旅程;愿我们的所作所为,继续践行这亘古之道,惠及子孙后代。
——大卫·腾绅
关于孝心
孝心和对家庭的义务是我要和你讨论的后一个问题。确实,这是个重大复杂的问题。我认为孝心有不同类型的黏性。假如说婚姻是依靠强力胶粘合的,那么了解亲子之间的联结力是什么样的,是十分重要的。本书中,你会发现一种独特的学习当父母的方式,与你此前体验过或见过的都不一样。
我不认为养孩子会形成一种义务或契约,让孩子一定要如何回报我,或是我可以用某种方式留住孩子。我相信对孩子进行投资是我的义务和荣幸,然后便放手让他们奔向自己的命运和未来,不需要对我有任何义务感或负债感。但你可能说:“我需要我的孩子。”或者可能会问:“孩子的职责难道不就是回报父母之恩吗?我自己反正是必须这么报答父母的。”关于你对父母的义务感以及你可能采取的育儿方式,请允许我提出一点质疑。
什么样的联结性适合于父母对孩子的爱呢?让我问问你,假如你需要人养育,你会希望获得一勺蜂蜜,还是一块口香糖?我认为所有人都会认为蜂蜜是更健康有益的选择。蜂蜜是一种自然物质,口感宜人,适合消化,强身健体。而口香糖则是合成物,毫无营养,不可食用。口香糖会黏在马路上,会弄脏地毯。假如我想,我可以给你一块口香糖,等你嚼完了再向你要回来。我知道这很恶心,但我想说的是,就联结性而言,蜂蜜比口香糖更好。
假如一定要让我选择自己或孩子的头发上粘上什么东西,我宁愿选蜂蜜也不要口香糖。但问题是,很多人从自己父母那儿获得的黏性之爱就像口香糖——不仅如此,还是被嚼过的,还粘在了头发上,紧贴着一大片头皮。你要是在头发里发现口香糖后,有两个选择:连着头发一起剪短,或是试着用什么溶剂消除。两种方法都不容易,也不愉快,可以说是很麻烦,很棘手,甚至很痛苦。
那么,这千千万万的孩子是如何走到今天这步田地的?我说的可能就是你,因为你也是你父母的孩子。可能许多人的感觉,就如同某日醒来,发现头发被什么粘在了枕头上,一照镜子,见一大块口香糖牢牢粘在头皮上,似乎永远也除不掉。“怎么回事?”你心道,“我可不想要这黏糊糊的玩意儿!”想象一下,你给父母看头皮上的口香糖,却被告知,这是他们给放上去的,而且是从他们父母那儿接手来的。“一直都是这么做的,”他们说。这句话,我与世界各地的人聊这话题时反复听到。“一直都是这样的。”但我想说,可以不这样,尤其是在子女孝顺的动机问题上。
我认为孝心是一个美好的概念,但孝心似乎已经偏离了初的忠诚之爱的含义——对年老父母的赡养应是出于荣幸、发自内心的愉悦,并且是自由选择的。现在,照顾父母这件事带上了一丝扭曲的义务感、黏性和随之而来的憎恶。这种困境的有趣之处在于,因为一直都是这样的,口香糖的存在已经变得正常,即使你头发里带着它给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你却仍然将它粘在你孩子的头发上,因为“一直就是这样的”。
我希望再次向你坦白心声。我明白,如何赡养老人的问题,涉及文化、社会、传统和经济因素。任何社会里,照顾鳏寡孤独都是高尚的好事,放任老人不管是不对的。但是,我不认为孩子一出生就对父母有某种不可逆转的、伴随着亲子关系而来的亏欠或是无尽的责任,似乎孩子必须回报父母的付出和牺牲。我想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像蜂蜜一样的爱——这种黏性的爱是滋养身心、愉悦性情的,通过善意和耐心产生联结;而不是像口香糖那样,以义务为联结,使人因羞耻心而害怕、焦虑。
我知道许多人和我一样关心亲子关系被扭曲的问题,担心亲子机制成为口香糖而不是蜂蜜。1919年,中国的鲁迅曾经就自己养育儿子的经验谈论过这个话题。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一位慈善家为了让贫苦儿童受良好教育,向一所学校慷慨解囊,这不意味着因此而获益的儿童要带着义务感成长,要回报这个的好人。礼物既是礼物,就不应该指望在未来成为别的什么。如果一个礼物隐含附带着什么债务,那就是骗术,这礼物不是真正的礼物,而是一个契约。礼物就成了谋财害命的污水,成了口香糖而非蜂蜜。为此,鲁迅指出,如果家长提供一个滋养身心、稳定有爱的环境,孩子自然会以爱回应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我完全同意!
我知道这是个宽泛复杂的话题,寥寥数语恐怕会让人误以为这是我对家庭和孝道的终极判断。类似这样的话题不仅需要书面表达,还需要人际讨论——例如在工作坊进行交流和指导。我们寻求的不是一劳永逸的方案,而是同好与友人,我们的人生价值观是爱、安全感与诚实。这就是我的心声——我愿与各位交心。我还有许多要学,但也有许多可以给予。我期待未来我们能找到一个方式,跨越文化、时间和语言的障碍互联互通。
后,对于想成为渊心爸爸的你,我想提几个问题:
l 你决心要给他人什么样的爱?
l 你的爱会是耐心而善意的吗?
l 你对配偶的爱会是富有生命力的忠诚之爱吗?
l 你对子孙的爱会如蜂蜜般滋养吗?
l 你对孝顺会有什么新的想法和看法?
只有你自己能回答这些问题,也只有你自己能尽心尽力、日复一日实践这样的爱。万事开头难,但我向你承诺,你将收获甜美的果实。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