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是国际标准书号ISBN: 25294397
《父母的天职:让孩子的天赋自由生长》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都有哪些?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有哪些我们容易犯下的错误?父母自身又存在哪些成长缺陷?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胡萍通过回顾20年的育儿生活,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及反思。其中有作者本人和孩子爸爸正确与错误的教育观点和行为;有为了带着儿子求学,不得不与孩子爸爸分开到异地上学的特殊经历;有父母自身存在的成长缺陷及种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作者毫不避讳地在书中坦承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现身说法,用切身的经历和深刻的反省,警醒读者的同时传授正确的育儿经验。
《父母的天职: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孩子人格建构》
当我们抱怨应试教育对孩子的伤害时,可否想过作为父母的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
孩子*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缘于我们从小对他的品格教育。
兴趣,是孩子实现梦想的翅膀。
在本书中,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胡萍从“教育的本质”出发,阐述了家庭教育对孩子人格品质培育的重要性,同时分析了学校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以及兴趣给孩子带来的成长。其中有现阶段主流教育与非主流教育的对比与思考;有公立学校与国际学校的对比;有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冲突和纠结……孩子的成长不能重来,因此,孩子的教育也是不可重复的经历。作者没有炫耀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多么的成功,而是把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付出与回报、焦虑与幸福……真诚分享。
《父母的天职:重塑自我,陪孩子一起成长》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错误的教养方式都有哪些?
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有哪些我们容易犯下的错误?父母自身又存在哪些成长缺陷?
教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著名家庭教育专家胡萍通过回顾20年的育儿生活,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培养儿子的过程中所犯下的错误及反思。其中有作者本人和孩子爸爸正确与错误的教育观点和行为;有为了带着儿子求学,不得不与孩子爸爸分开到异地上学的特殊经历;有父母自身存在的成长缺陷及种种不当的教育方式……作者毫不避讳地在书中坦承自己的错误和过失,现身说法,用切身的经历和深刻的反省,警醒读者的同时传授正确的育儿经验。
《父母的天职:让孩子的天赋自由生长》
每个孩子都有天赋
解读“天赋” ‖003
教育是扬孩子生命之长板 ‖014
孩子的天赋发展从本能开始
本能是上天赋予生命的原始能力 ‖021
孩子的食欲需要大人用心呵护 ‖023
孩子渴了自然会喝水 ‖043
排便的训练 ‖046
不要破坏孩子的睡眠节律 ‖052
让孩子顺其自然地学会说话 ‖054
本能对孩子人格建构的影响 ‖057
构建孩子自主学习的品质,保护孩子的“工作”热情
什么是孩子的工作 ‖063
玩电筒发现空间关系 ‖066
积木给孩子带来的内在发展 ‖068
迷上飞机模型和四驱车 ‖070
合理利用看电视来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073
工作锻炼了孩子的意志力 ‖075
工作缺乏带来的后遗症 ‖078
工作与阅读给孩子带来不同的发展 ‖080
感知孩子与身边事物的连接,鼓励孩子探索世界的热情
探索开关与电灯泡的关系 ‖085
翠湖公园的花香 ‖086
钢琴飘出的紫色 ‖087
探索行为与安全的平衡 ‖089
探索受阻的孩子 ‖091
尊重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地球的重量用什么来称?” ‖097
“现在的猴子为什么不能够变成人?” ‖099
对“地球毁灭”的思考和论证 ‖101
拓宽孩子的视野,保护孩子对人类文化的认知和体验
小小读书郎 ‖109
动画片 ‖114
地理和天文知识 ‖118
文字的学习 ‖120
毛笔书法 ‖124
国际象棋 ‖126
电脑游戏 ‖129
云南方言剧 ‖134
文化敏感期被破坏的孩子 ‖136
在游戏中让孩子爱上数学
研究数字的热情 ‖141
数学游戏 ‖144
探究与发现 ‖146
七巧板、魔方和九连环 ‖152
用数学敲开重点中学的大门 ‖154
获得国际数学和化学竞赛奖项 ‖156
国内数学学习之殇 ‖158
如何保护孩子对数学的兴趣 ‖162
不急不躁,每个孩子都能学好英语
无意中的胎教 ‖167
6岁前对英语的热情 ‖168
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 ‖172
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174
高中阶段的英语学习 ‖176
英文写作的考验 ‖180
对根儿学习英语的反思 ‖183
保护孩子的求知热情,包容理解孩子的“叛逆”
卸下分数的包袱 ‖191
减掉作业的负担 ‖193
不一样的假期作业 ‖197
理智应对负面评价 ‖200
跳级风波 ‖202
厌学阶段 ‖205
到四驱车店打工 ‖208
坚持不上补习班 ‖210
考试不过是一次普通作业 ‖212
幸福快乐在人间 ‖214
保护孩子选择人生的权利
剑桥大学的退学风波 ‖219
再次与数学失之交臂 ‖225
选择化学专业 ‖228
困难是孩子成长的助力 ‖232
大学毕业后的人生选择 ‖234
致谢 ‖243
《父母的天职: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孩子人格建构》
教育的本质
什么是“教” ‖003
什么是“育” ‖005
“教”与“育”的关系——相辅相成 ‖007
教育中的“道”与“术” ‖009
如何发现教育之“道” ‖011
如何练就教育之“术” ‖018
人格品质的培育
如何建构孩子的人格品质 ‖025
诚实 ‖030
尊严 ‖039
勇气 ‖042
责任 ‖046
规则 ‖053
独立 ‖063
友情 ‖067
认真 ‖071
理性 ‖076
为他人服务 ‖078
界限与孝道 ‖082
金钱观 ‖086
接纳自己 ‖091
道德品质建构需要尊重人性
什么是道德 ‖101
道德品质的建构需要遵循道德发展规律 ‖102
什么是“伪道德” ‖107
规则是建构道德品质的必经之路 ‖109
让道德教育回归人性的本质 ‖111
反思“道德楷模” ‖118
孩子生命发展的契机和权益 ‖121
学校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让语文教学回归孩子的人格建构 ‖127
完善的教学与管理体系有助于孩子的未来发展 ‖141
见证孩子成长的仪式 ‖149
从考试中抓住教育的机会
孩子童年的经历弥足珍贵 ‖159
考试给孩子带来的成长契机 ‖162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是申请剑桥大学的关键 ‖169
参加剑桥大学的面试 ‖171
剑桥大学的橄榄枝 ‖177
近二十年的养育终于梦想成真 ‖182
兴趣给孩子带来的成长
从小保护根儿对厨艺的热情 ‖187
厨艺与根儿科学精神的建构 ‖191
怎样将物质满足升华为精神享受 ‖195
厨艺与根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197
厨艺与根儿社会活动能力的发展 ‖206
厨艺带给根儿的梦想 ‖214
厨艺成为根儿调节生活的方式 ‖218
父母不可以功利地对待孩子的兴趣 ‖220
父母如何为孩子的天赋效力 ‖223
致谢 ‖225
《父母的天职:重塑自我,陪孩子一起成长》
父母都会犯错误
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 ‖003
导致父母犯错的三大因素 ‖005
父母的成长与使命 ‖007
我在育儿过程中犯下的错误
对孩子早期生命内在发展的无知 ‖011
学习钢琴的经验和教训 ‖027
对孩子人格建构的破坏 ‖044
将孩子置于危险的境地 ‖050
过多的包办替代 ‖053
不懂得用心灵倾听孩子 ‖057
忙于工作后对孩子的忽视 ‖066
训斥和误解 ‖071
矫牙风波 ‖075
离家求学的得与失
我为什么要带根儿离家求学 ‖095
离家求学带来的遗憾 ‖101
夫妻情感的考验 ‖108
找到我终身喜爱并从事的事业 ‖115
给带孩子离家求学的父母几点建议 ‖119
父母容易犯下的错误
破坏孩子感受美的能力 ‖123
无视孩子的情感需求 ‖125
破坏孩子的动手能力 ‖127
让孩子随地大小便 ‖130
不懂小朋友之间的交流方式 ‖132
无视孩子当下的感受 ‖135
教孩子说谎 ‖138
用体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140
没有规矩,不讲规则 ‖143
陪伴需要用心 ‖146
破坏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兴趣 ‖148
不会写中文的中国女孩 ‖151
父母自身存在的缺陷
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 ‖155
缺乏独立自主精神 ‖158
盲从于老师的决定 ‖161
逃避责任 ‖163
不够爱孩子 ‖165
不懂得倾听孩子的心声 ‖167
不为孩子提供有效的保护和帮助 ‖169
容忍家庭暴力 ‖174
按照自己的思维要求孩子 ‖176
不懂得建构、执行规则 ‖180
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工具 ‖182
忽视权威的建构 ‖184
缺乏认知,“误诊”孩子 ‖188
被孩子的无理要求绑架 ‖193
重知识输入,轻人格培育 ‖195
致谢 ‖197
《父母的天职:让孩子的天赋自由生长》
解读“天 赋”
什么是天赋?在谈到孩子的天赋,谈到如何发现孩子的天赋,如何保护孩子的天赋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思考“天赋”到底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伴随着我养育根儿的过程。二十多年过去了,从根儿的成长中,我慢慢对“天赋”有了自己的解读。
“天”指大自然,是指宇宙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这个规律蕴含在万物的生命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或改变。“赋”是指“给予”。人类的“天赋”就是上天赋予人类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类个体的“天赋”就是上天赋予这个个体生命发展的规律,以及赋予这个个体生命的特质。从这样的角度来解读“天赋”,就包括了两个层面:一个是个体生命内在发展的自然程序与完成这个自然程序的生命动力,另一个是上天赋予个体对某一事物的兴趣、热情和执着。
在解读“天赋”的语境中,我使用了“发展”“生命内在发展”“规律”这三个词,现在,我们需要来理解这三个词的本来含义。
什么是“发展”呢?王振宇教授在其著作《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中,对“发展”有了如下解释:“发展是由一种新结构的获得或从一种旧结构向一种新结构的转化组成的过程。首先,发展是一种变化,是一种连续的、稳定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在个体内部进行的,发生在个体之外的变化不能够称之为发展。”[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这是一段学术的解释,我们来举例解释什么是“发展”吧!
比如,孩子行走能力的发展过程:婴儿刚出生的时候尚不能够行走,需要经历如下发展过程:2个月抬头,4个月翻身、6个月会坐、8个月会站、12个月会走,这些过程在个体生命内部是一个连续稳定的变化过程,使个体从不会行走变成能够行走,这就是行走机能的发展。如果一个孩子从一个房间跑到另一个房间,孩子身处的环境变化了,但孩子生命内部本身没有发生变化,这就不能称之为“发展”。
什么是“生命内在发展”呢?我个人认为:对于个体生命本身来说,其发展包含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孩子生命内在的发展,一部分为生命外在发展。内在发展与外在发展的本质区别在于:内在发展由基因决定,是个体生命必须要完成的发展,这些发展决定了个体生命生物性能力的正常运行;外在发展是对个体生命的丰富,是否完成不影响个体生命的生物性能力。
比如,孩子出生后,只要孩子是健康的,按照基因中“写好”的程序,就会启动行走能力的发展。通过如上所说的过程,孩子在1岁左右就可以行走,这个能力关乎孩子生命的基本能力,是个体生命必须发展的一项能力。如果这项能力不发展,孩子就不能够正常行走,孩子的生命质量就将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生命内在发展。
个体生命的外在发展是否进行,不影响个体的生命质量。比如,绘画能力就是生命的外在发展,一个人通过绘画能力的发展,让自己的生命更丰满;但绘画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发展的能力,不会绘画的人,他可以从事其他自己喜欢的事情来丰富的自己的生命,他的生命质量不会因为自己缺失绘画能力而受到影响。
什么是“规律”呢?“规律”具有以下几个特质:
特质一:规律决定着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普遍性的形式。比如,凡是人类,刚出生的时候都不能够行走,需要经历上述行走能力发展过程之后,在1岁左右时才具备独立行走能力。人类中每一个个体的行走能力发展都必须经历这样的过程,无一例外,没有人能够脱离这个发展过程就能够获得行走能力。这就是行走能力发展的规律。
特质二: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也是宇宙万物的法则。人类行走能力的发展程序根植于人类基因,行走程序会按照基因的设定的密码进行启动,按照这个程序,个体完成抬头、翻身、坐、站、行走这一系列的发展,这是人类经历千万年进化后所形成的,是人类行走发展的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是否认同这个程序,这个程序都根植在人类个体的生命中,无法改变。如果一位母亲在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就训练孩子行走,这个行为就是违背了人类行走发展的自然规律,破坏了人类行走发展的自然法则。
特质三:这个世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受规律约束。宇宙万物的生存与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也不例外。对于人类生命的发展来说,也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生命中的每一项机能发展,都会按照个体生命基因的程序进行,比如行走能力发展、语言能力发展、思维能力发展、情感能力发展、人际能力发展……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按照自身生命节律进行发展,孩子的生命状态就能够获得健康发展,如果成人违背孩子生命发展规律,破坏或干扰孩子的生命发展,孩子的生命状态就不会健康。
特质四:这个世界任何物质有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它们彼此对立又互相联系统一,达成平衡状态。人类个体的生命处于一种平衡才能够呈现健康状态,生命中有很多机能需要得到发展。根据生命的节律,各项机能按照基因既定的程序进行有序发展,一些机能先发展,一些机能后发展,让生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比如,性的发展,虽然3~6岁是个体性发展的第一个高峰阶段,这个时期男孩身体内部雄性激素明显增加,女孩身体内部雌性激素明显增加,但这个时期却不会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女孩不会出现乳房发育和月经,男孩也不会出现遗精。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发育阶段,依然是体内性激素的增加,男孩和女孩出现了第二性征发育。这就是生命遵从了宇宙平衡法则的结果。当孩子在3~6岁阶段,需要进行性的发展,但这个年龄阶段不能够承担起养育后代的责任。所以,虽然孩子身体内性激素分泌明显增加,但却不能够产生精子和卵子,不出现第二性征的发育。这样的生命发展程序既满足了个体在这个年龄阶段的性发展需求,同时又抑制了个体在这个阶段生育后代,宇宙的平衡法则使人类保持着整个发展的健康平衡状态。关于性发展的相关知识,读者可以参阅我的《善解童贞》系列。
当我们理解了“发展”“生命内在发展”“规律”之后,我们再回到对“天赋”的思考和理解,在以下的章节里,我们将对“天赋”的两个层面进行详细讲解。
天赋是生命内在发展的自然程序和内在动力
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人类需要具备正常生存的必备能力,比如行走能力、空间感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发展程序已经写入了人类的基因中,成为生命内在发展的自然程序,这些自然程序不以他人的意志为改变。在生命发展过程中,生命内部有完成这些自然程序发展的力量,这是生命的内在力量,这股力量能够启动并保证自然程序的运行,保证个体完成自己生命内在的完整发展。
这些按照生命发展节律逐一展开的生命内在发展就是我们常说的“敏感期”。“敏感期是指生物在其初期发育阶段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敏感性”[ [意]玛利亚·蒙台梭利[M].金晶,孔伟,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这些敏感期的启动来自生命内部,由基因决定,这就是大自然赋予生命的成长节律。
我们用个体的行走能力发展来具体说吧。孩子直立行走的程序已经写入了生命的基因中,孩子生命中的内在力量会启动和保持这个程序,直到行走能力发展完成。当孩子成长到两个月左右时,生命的内在力量会让孩子努力地抬头,不遗余力地练习抬头的动作,好让自己的颈部能够适应直立行走;当孩子四个月大时,生命的内在力量会让孩子做出翻身的动作,不需要成人教给他如何翻身,孩子会以自己的方式完成翻身;六个月大时,生命的内在力量会让孩子坐起来,此时,孩子的上半身可以直立了;八个月大的时候,生命的内在力量会让孩子乐于站立,就此,整个身体达到了直立;1岁左右,生命的内在力量会让孩子迈步,尽管跌跌撞撞,尽管会摔倒受伤,孩子依然在内在力量的支持下,坚持练习直立行走。在整个过程中,我们都能够感受到孩子生命内在力量对其行走能力发展的支持。
人类对空间的感知能力也是生存必须具备的能力,必须与生命一体,否则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程序已经写入基因,只要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空间感知能力发展的程序会自行启动。这个时期,我们会发现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在配合这个程序,呈现出对空间感知的行为,完成空间感知能力的发展,这就是我们说的敏感期。空间敏感期大致在孩子2~3岁左右出现,这个阶段的孩子会翻抽屉,他们将抽屉里的东西拿出来,然后再将这些东西放回抽屉,或者将抽屉里的东西扔到地上;一部分孩子会反复地翻弄家里的垃圾桶,把垃圾桶里的东西倒出来,再将垃圾装回桶里,无论成人如何阻止,孩子不会停止;一部分孩子把电池装进电筒里,然后再将电池倒出来,这个行为反复进行……在各种探索空间的行为中,孩子对这个世界的空间感就建构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成人如何阻止和干涉孩子的空间感知行为,生命内在力量都会支持着孩子对成人的阻扰进行抗争,达成自己对空间感知能力的完整发展。
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记忆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运动能力、语言能力、感觉能力……都属于天赋,都属于被写入了基因程序的生命内在发展,他们有自然程序,也有生命的内在动力支持。成人只要能够为孩子提供合适的成长环境,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这些能力都会随着生命的季节,逐一启动发展程序,并完成各自的发展。
天赋是生命对某一事物的热情和执着
大自然在赋予人类生命内在发展自然程序和动力的同时,还赋予了人类个体不同的生命特质。这个特质就是个体对某一事物的热情和执着,这一特质让个体具备了对不同事物的才华和激情。由此,让每一个个体都与众不同,让每一个个体被他人需要,每一个个体便具有了生存的空间,这就是大自然赋予个体不同特质的根本因素,让每一个人的生命都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孩子会对不同的事物产生激情,成为孩子的爱好。随着孩子的慢慢长大,一些爱好被淘汰了,一些爱好被孩子保留了下来,那些被保留的爱好不会太多,从一而终的某个爱好最终可能成为孩子天赋的结果。
在根儿成长的过程中,他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爱好,对每一项爱好他都充满激情:
4岁的时候,根儿开始对厨艺感兴趣,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就要自己烤蛋糕、做炒饭,这个兴趣持续了20多年;至今他对厨艺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和研究厨艺。当年去剑桥大学面试的时候,用厨艺获得面试官的青睐;在剑桥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里,很多同学品尝过他的厨艺,对此赞不绝口。
4岁半左右,根儿对书法突然着迷,要求我们给他买了各种书法字帖,每天专心临摹,持续近一年;之后,他对书法的兴趣消失了。
4~5岁的时候,根儿对数学非常有激情,每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就开始写数字,从1写到200,不会出错。我从未教他写数字,可能是幼儿园老师教的简单的数字,激发了他对数字的激情。后来,他每天在小白板上研究加法减法;我没有干扰他,他提出问题我就回答,不提问题我就不干预。5岁多的时候,提出“一个苹果平均分成四份,其中一份怎么表达?”这是一个分数的问题了,在没有人教他数学的情况下,这是他自己的探究和思考……从小学到进入剑桥大学的考试中,根儿的数学成绩一直非常优秀,为他进入剑桥大学提供了助力。
5岁时,根儿对音乐感兴趣。他看到幼儿园老师每天弹琴唱歌,他主动提出要学习钢琴,后来还自己谱曲子;遗憾的是,我的功利破坏了根儿的这一天赋。
6岁左右,根儿突然对表演感兴趣,每天都要模仿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戏,用方言表演一阵子。这个兴趣持续了两年多,后来他的表演兴趣也消失了。
在根儿的成长中,还有对游泳、飞机模型、四驱车、乒乓球等项目的激情。在这些项目中,每一项都不是我们带着他去培训班培训技能,而是他在不同年龄阶段呈现出来的强烈兴趣和热情。然而,最终只有厨艺保留至今,成为我们看得见的天赋成果。父母只要跟着孩子生命成长的步伐,就能够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
执着的热情 生命特质=天赋成果
对于厨艺,根儿除了他的热情和执着之外,还有大自然赋予他生命的特质。这个特质支持着他的厨艺能够越来越精湛,成就他天赋的成果。比如,他的嗅觉和味觉非常灵敏,对食物中所放的配料,他喜欢用嗅觉闻,然后用味觉品。通过嗅闻和味觉,他能够判断出食物中所放配料的品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分”。有一次,在吃饭的时候,根儿告诉我,阿姨做的一道菜里没有按照他的要求放黑胡椒,阿姨放的是白胡椒,所以味道不对。后来我问了阿姨,阿姨非常吃惊:“天啊,这个他也吃出来了!我估摸着黑胡椒和白胡椒味道差不多啊,就用了白胡椒,下次还是用黑胡椒吧!”每个孩子的生命中都有嗅觉和味觉的发展,这是生命的内在发展;但根儿在嗅觉与味觉的发展上,要比一般的孩子更敏锐。这个特质恰好与他对厨艺的爱好相符,爱好与特质的绑定成为成就根儿厨艺的基础。
每个孩子生命中都有大自然赋予的创造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这些也是天赋,能够为其所用。根儿在发展自己的厨艺时使用了这些天赋,在学业上的成就也使用了这些天赋。根儿在剑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专业是化学合成。每一次的化学实验都是一次创造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运用,每一次实验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探寻这些不同结果,让根儿每一天的学习和工作都处于被新事物的吸引中,让他充满了探究的热情。厨艺与化学合成有着天然的联系,两者带来的共同乐趣激发了根儿的创造力,满足了他的好奇心,同时也让他获得了成就感,这些都给根儿带来了深层次的精神愉悦。厨艺让根儿对生活充满幸福感,化学合成让他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和激情,这就是天赋带给根儿的生命完整发展状态。
如果一个热爱音乐的孩子,他的爱好与大自然赋予他生命中对音乐的敏感比其他孩子高,那么,对音乐的热爱与特质绑定,将使得这个孩子的音乐道路更为顺畅。一些人学习音乐可以成为大师,而一些人学习音乐只是业余水平,虽然他们都付出了同样的努力,有同样的热情,但上天赋予他们的生命特质不同,导致结果不同。
每个孩子所具备的天赋不同,就如同每个孩子生命中的宝石形状和颜色不一样。红橙黄绿青蓝紫,孩子生命的宝石闪耀着不同的光彩。承载着不同天赋的孩子被上天赋予了不同的使命,这样的赋予让我们在世界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成为这个世界和谐运转的一员。这个世界上,人们需要音乐家、画家、科学家、美食家、文学家、诗人,同时,也需要厨师、修鞋匠、清洁工、时装设计师……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那份天赋和热情,找到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为他人提供服务,同时获得自己幸福完整的人生。
用第三只眼发现孩子的天赋
每个人都有“三只眼睛”。两只眼睛长在脸上,我们都能够看到;而“第三只眼睛”长在心上,我们看不到。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天赋就是我们用肉眼就能够迅速看到的孩子特长,是孩子的天才之处。其实不然。天赋不是天才。天才是孩子天生就具备的才能,不需要练习,不需要培养,而且容易被我们看到。比如音乐天才莫扎特,4岁就能够演奏钢琴并谱曲,这项才能可以迅速被发现。而具有音乐天赋的人,需要经过多年的艰苦学习和练习,才能够成为音乐家,比如我们熟知的郎朗和李云迪。天才能够很快显山露水,被我们用眼睛看到;而天赋却需要慢慢发掘和培养,要用“第三只眼”才可能发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所在。
如何才能够打开第三只眼,去发现孩子的天赋所在?这是需要成人练就的功力。练成这项功力有两招:第一招是懂得儿童生命发展的规律,第二招是完全去掉对孩子的功利之心。成人的无知和功利之心就像一层厚厚的帘子,遮挡在父母的第三只眼上;去掉这层帘子,第三只眼才能够恢复“视力”,看到孩子生命中被大自然注入的天赋。
这是我经历的一个案例:
东儿的妈妈因为东儿的寂寞来找到我。东儿4岁,由于父亲长年辗转各个国家工作,一家人很难在一个城市安定下来,东儿上幼儿园的事情也就耽搁了下来,东儿的妈妈在家照顾孩子。半年后东儿家将搬迁到一个新的城市,到那个时候,4岁的东儿才会去幼儿园上学。
东儿因为没有上幼儿园,现在只有一个小朋友常和他玩,他对这个小朋友的情感很依赖。每天都在家里期待着小朋友从幼儿园放学后来找自己玩,一到周末就盼望与小朋友整天待在一起。妈妈看到东儿对友情非常渴望,看到了东儿的寂寞,但想到要搬家,就没有打算在这半年里为东儿找一家幼儿园。
儿童在3岁左右,心理发展进入了需要友情的阶段,需要发展人际关系能力。4岁的东儿已经进入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性能力发展的敏感期。在这个阶段,东儿需要有一个稳定的伙伴团体,而稳定的幼儿园生活能够满足东儿的需要,他将在伙伴群体中学习如何获得友情、如何经营友情、如何进入团队、如何忍受被拒绝、如何服从领袖、如何做孩子王……可是,东儿缺失了这样一个伙伴群体,也缺失了人际能力的练习机会,导致他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滞后。现在,东儿在小区里无法与小朋友玩耍,常常被小区里抱团的孩子们排斥在游戏外,为此常常感到孤独和沮丧。由此,东儿与那位小朋友的友情便成了他的唯一。由于妈妈不懂得东儿的心理需求,所以不理解东儿为什么依赖那位小朋友的陪伴。
如果妈妈继续忽视东儿的人际能力发展和社会性能力发展需要,再等半年才让东儿进入幼儿园,到那时,东儿的人际能力发展将愈发滞后于同龄人,他将需要更大的勇气和内心力量才能够融入群体。所以,我给东儿妈妈的建议是尽快为东儿找一家幼儿园,为东儿发展社会性能力提供环境条件。我相信在这半年中,东儿建构起来的人际交往能力一定会在半年后派上用场。
在这个故事中,东儿的妈妈因为不懂得儿童发展规律,在东儿是否上幼儿园的问题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妨碍了东儿的社会性能力发展。所以,父母需要学习儿童发展规律,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的天职:回归教育本质,完善孩子人格建构》
学习孩子生命发展的规律
曾经有家长问我:“我们都不是教育专家,怎么能够懂得儿童发展的规律呢?我们都不知道规律是什么,又怎么可能按照规律去帮助孩子成长呢?”这的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在我们的成长经历中,父辈们没有用遵循过儿童成长规律的行为来养育我们;父辈们在成长过程中,他们的父辈也未用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养育他们……在我们的文化中,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养育文化一直是缺失的,没有一代一代地传承给我们,所以,我们也不知道如何来遵循儿童发展规律养育下一代。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们进行了大量的教育研究,但对于遵循儿童身心健康发展进行的教育行为却缺少研究,更缺乏推广,很多的教育理念和行为没有涉及孩子生命发展规律。加之我国心理学研究和推广也是近二十多年才开始,对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结合的研究更是落后,我们的教育一直处于与儿童身心发展脱节的状态。
直到二十多年前,由孙瑞雪老师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引入了中国,我们才懂得了孩子生命发展中所经历的“敏感期”。这些“敏感期”按照孩子生长规律陆续呈现在孩子的行为中,让我们看得见摸得着。由此,开启了国人对孩子生命发展规律与教育理论结合的研究和实践,这是国人对于教育之“道”和教育之“术”相结合的第一次体验;这种体验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根本认知,影响了后来的一代一代年轻父母。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按照生命发展规律养育孩子”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样的影响还会持续下去。
现在,人们要想学习教育之“道”,可以有很多途径:
第一,阅读相关书籍
现在,有很多关于儿童心理行为发展的书籍出现。这些书籍将儿童心理行为发展与教育相结合,让读者系统地学习儿童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读懂孩子的发展行为,同时为读者提供帮助孩子成长的方法。人们可以通过阅读这些书籍获得教育之“道”。
很多家长在面对海量家教类书籍时,不知道如何选择,在此为家长们提点建议,在选择书籍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编著”类的书籍,这类书籍多为东拼西凑而成,拼凑书籍内容的这位“作者”对书中涉及的内容缺乏研究的基础;另外,作者的研究背景决定了书中内容的品质,选择书籍时要参考作者的研究经历或者养育孩子的经历。如果作者对该领域有研究经历和成果,那么,书中的内容是可信任的;如果作者的孩子才两岁,却在书里大谈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方法,而作者的经历中缺失了对青春期孩子的研究经历,那么,这样的书籍内容对读者来说缺少参考价值,甚至可能误导读者。
第二,听讲座或课程
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开始主动学习教育的理论和方法,他们参加各种家庭教育培训和各类自我成长课程,在养育孩子的同时发现自己生命的成长缺陷,希望通过学习让自己重新经历成长,让自己成为一个懂得教育的好父母。
面对日益兴起的各类家庭教育讲座,面对微课和网课满天飞的现状,家长们该如何选择呢?在家庭教育课程类别中,我大致将其分为四大类:
第一类是打鸡血课程,也叫洗脑课程。在讲课者鼓噪的语言中,感受到自己即将变成一位合格父母,听课时无比激动,回到家却不知道如何行动,这就是这类课程的特征。这类课程适合刚接触到家庭教育的父母,他们有做好父母的想法和冲动,这样的课程可以给他们带来思想冲击。
第二类是学习教育之“道”的课程。这类课程是让父母学习孩子的发展规律,而这些规律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不是某位人一拍脑袋想出来的。比如,蒙台梭利提出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是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理论;而华德福教育使用的儿童发展理论,是当年史丹纳提出来却没有经过科学研究证实的理论。面对各种教育理论,父母们需要了解其产生过程和发展过程,保持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精神,才能够学到科学正确的教育之“道”。
第三类是学习教育方法的课程。这类课程主要是教给父母如何处理孩子的具体问题,对孩子的发展规律基本不提,父母很难将发展规律与教育方法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学习。也就是说,这类课程只教了父母“术”,父母不了解这个“术”是否顺应相应的“道”;于是,回到家里使用“术”的时候,就会把“术”用歪了。如何管教孩子之类的课程,就属于这一类。
第四类是误导型课程。讲授这类课程的人本身教育理念落后,不具备遵循儿童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观,一味迎合家长错误的心理需求。比如这样一些微课:“如何让孩子听话”“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更多的作业”“十句话教好你的孩子”“十个方法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等。“如何让孩子听话”这类微课,违背了“育”的根本;“如何让孩子愿意接受更多的作业”迎合了父母的期待,而违背了孩子生长发育的需要;“十句话教好你的孩子”“十个教育方式让你的孩子成为天才”迎合了父母对孩子教育急功近利的心理。所以,这些课程给父母带来的是误导,而不是成长。
好的课程是“道”与“术”的结合,通俗易懂地传递给受众教育的科学理念和正确方法。父母在通往学习育儿的路径中,要学习儿童
…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