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28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687443
不母乳喂养,就不是好妈妈?
婴儿也有社交世界?
滋养自己,比照顾宝宝更重要?
成为母亲之后,就不再需要自己的妈妈了?
……
或许,即将成为母亲的你,对前面的路途充满疑惑;
或许,已经为人母亲的你,对上述的问题充满好奇。
《成为母亲:爱的蜕变之旅》邀你一起,享受这段美妙的旅程
《成为母亲:爱的蜕变之旅》作者结合数位专家的育儿理论和多位母亲的经验智慧,分享了成为母亲的过程中在身体上、心理上、精神上三个层面可能会出现的各种问题以及从容应对的各种方法。全书一共十三个章节,每个章节都论述了一个新颖的观点,例如:“如果我不母乳喂养,我就不是一位好妈妈”等疯狂想法;“婴儿的社交世界”“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母亲”“从‘你’‘我’到‘我们’的转变”“母亲也需要自己的妈妈”等等,是一本能够引发读者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带领各位母亲共同享受这段旅程的育儿书籍。
前言
本书介绍
章 很高兴认识你
第二章 挨过初三个月
第三章 不喂母乳就是坏妈妈??和其他疯狂想法
第四章 “怀孕第四期”的心路历程
第五章 哭个不停的宝贝
第六章 合拍:母子之间的精妙舞蹈
第七章 婴儿的社交世界
第八章 这又是漫长的一天??
第九章 世上没有完美的妈妈
第十章 共同养儿育女的挑战
第十一章 育婴室里的“鬼魂”
第十二章 从你、我变为“我们”
第十三章 母亲们也需被呵护
后记
致谢
推荐书单
前言
记得四年前有一天,我带着三岁大的女儿勃朗特和六个月大的儿子内特坐在一家咖啡厅里。熙熙攘攘中,我注意到店里还有一位妈妈,也带着大概才出生四五周的小宝宝。我抱着内特,一边劝勃朗特点葡萄干别点松饼,一边不自觉地观察着这对母子。
我抿了一口卡布奇诺,注意到那个小宝宝慢慢醒了,开始抽泣。那位妈妈立即抱起孩子喂他喝奶,但小宝宝把头扭开了,轻轻哭了一声。那妈妈调整了一下姿势,尝试再次喂奶,但宝宝扭得更厉害了,把头甩来甩去,握紧了小拳头,大声哭了起来。声音之大,似乎盖过了咖啡厅里所有的嘈杂。旁边的人立刻露出厌烦而又饶有兴致的表情,直勾勾地注视着这对母子。周围的谈话声也变轻了,仿佛咖啡厅里的每个人都突然注意到了这个不停哭泣的婴儿。
我偷偷用余光观察着,当这位妈妈抬眼一瞥,我就立刻报以温暖的微笑,想以此告诉她,“小孩子嘛!都是这么棘手的!”但她并没看我,而是一直紧盯着怀里的孩子。我从她脸部和肩膀的动作看出了她的紧张不安,想必是缺乏睡眠,加上一直忧心忡忡,她看起来十分疲惫。这时,一小颗眼泪从她的脸颊滑落。
我尽量不去看她。我知道,对一位新妈妈来说,有人围观你手忙脚乱地照顾孩子,是糟糕的事了。但我又忍不住去看她,因为看着她就好像看到了我自己,看到了每一位我认识的母亲。试问,哪位妈妈看不出来,她正在挣扎着克服深深的疲惫,十分焦急,却不知如何安抚号哭的宝宝。这种烦躁不安的感觉可以被称作“母亲羞耻感”,它让你悄悄害怕,害怕自己完全不擅长带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甚至怀疑自己天生就有问题,当不了一个好妈妈。
以前,当我尝试着去理解这些和我们同样复杂的小东西时,我有多少次感到无比的孤单啊!记得勃朗特刚出生时,我也和这位妈妈一样,坐在咖啡厅里掉眼泪,怀疑这种挫败感会一直持续下去。
还好这种感觉后来渐渐消失了。但此时此刻,我能说些什么来安慰眼前的这位妈妈呢?我自己的经验又有哪些可以和她分享,帮她走好这段母亲生涯呢?我将在这本书里尝试找出答案。
毫无保留的坦诚讲述,让人耳目一新的育儿故事。本书包括众多妈妈分享亲身经历和感受,会使更多妈妈得到支持和鼓励。
——有三十余年经验的助产士和助产教师
凯伦·麦克洛斯基(Karen McCloskey)
社会的压力,个人的完美主义,都让生儿育女更富挑战。而《成为母亲》教你擦掉眼泪,放平心态,汲取经验,尽情享受这段美妙的旅程。
——澳大利亚员佐勋章获得者、昆士兰儿童医院儿科医生、
“为孩子行动起来”联合创始人,大卫·伍德博士(Dr David Wood)
第五章
哭个不停的宝贝
每一分每一秒,在地球上的某条街道的某座房子里,总会有个妈妈在试图安抚哭泣的宝宝。为了让孩子不再尖叫,为了在不断袭来的号哭中找到一丝宁静,她会绝望地尝试各种办法—抱起宝宝、摇晃他、安慰他,甚至“嘘”他、轻拍他、抚摸他、给他喂奶??宝宝连续几小时地哭闹,让妈妈的心都揪了起来,她疯狂地换着尿片,胡乱地摇着拨浪鼓,满怀希望地把乳房凑上去,不停地在家中来回踱步。我相信,大部分妈妈都体验过这种绝望,当你的宝宝脸都哭红了,叫声越来越响,火急火燎地望着我们,好像在说“妈妈,求求你帮我停止这一切!”时,我们大部分人都会感到手足无措。虽然我们心里很明白,其他妈妈都会经历这些,这是所有人都要走过的历程,但当那个不停哭叫的小家伙是你的亲生骨肉的时候,你仍然会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勃朗特出生之前,我就知道她肯定有时候会哭,但我从来不知道,原来小宝宝可以哭成这样,一直、一直、一直持续好几个小时……我从来没想过,孩子的哭声破坏力可以如此之大,在只剩下我们两个人的孤独时光中,她的每一声啼哭都牵动着我的心,都让我的心狂跳,我只能笨拙地把奶嘴塞进她的嘴里,希望让她停下来。分娩前,我所幻想的都是温馨的画面,从没想过宝宝会整整哭叫六个小时不停歇,更没想过我会紧紧抱着她,自己默默流下泪来,我会拍着她,发出“嘘”声,直到自己无力再思考。
初那段时间,我感到极为孤独。在西方世界,很流行让妈妈们与世隔绝地照顾孩子,我也是如此。每天,我都会花十个小时,在狭窄的公寓里踱来踱去,安抚疯狂哭叫的孩子,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绝望会变得愈发难以忍受。那些天我一个人都见不着,即便是出门走一走这样简单的事,都好像是跑一场马拉松一般。我不断告诉自己应该出门,然而我真正踏出门的时间却少得可怜。我会尴尬地想,要是别人听到勃朗特这样歇斯底里地哭,会怎么想呢?要是他们听到我也在哭呢?有次一个邻居不带恶意地问我,勃朗特不要紧吧,因为她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我当时就觉得非常窘迫。从那之后,我都会关上门窗。
这段孤独的时间里,白天变得非常漫长,时间就靠着喂奶、睡觉和勃朗特不断提高的哭声来划分了。下午两点的时候,我可能就会开始给老公打电话,试探地问一下他几点回家。四点的时候,我会再次打电话,提醒他要带回奶粉,并再次问一下他几点到家。四点四十五分,我会一直盯着钟表,一直等到五点,然后再次打电话,这时候我已经到崩溃的边缘了,经常会哭出来。我疯狂地需要我的老公,需要他把我从勃朗特身边解救出来,同时也让勃朗特得到解脱。每每他走进家门的那一刻,我都会满怀轻松地,把孩子一把塞进他的怀里。
起初我几乎没跟别人说过带孩子的辛苦,怕他们认为是我应付不来。我更害怕的是,他们会因此认为我不爱勃朗特。但事实是,我对她的爱非常强烈,但我并不是很有信心,我这个妈当得这么笨拙,她是不是还会爱我呢。在因睡眠不足而失去理性的脑袋中,我认为她的哭声就是不爱我的证据。
现在回望那段日子,我注意到,虽然我只跟极少数人分享了这段经历,但却从他们那里得到了大量回复,大部分是给我的建议。
“试试这样子抱她。”
“可能是有风的原因。”
“宝宝肯定是饿了,要喝奶。”
“你只需要让生活变得规律就行了。”
“你有没有试过把她放下,让她打个盹儿?”
尽管这些答复都是带着善意和关切的,但在当时,只会让我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有时候我只想吼回去:“我当然已经试过了!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这件事,能想到的所有办法我都试过了!”当然我从没这样做过。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也越来越少向人说起勃朗特哭的事情。我逐渐掌握了大部分妈妈的诀窍—假装所有事都很顺利,假装自己在惬意地游泳,但其实在内心深处,我觉得自己快要被淹死了。
孤独的道路
如果你的宝宝很敏感、很难取悦,还爱哭,那你分娩后的前几个月,可能会过得十分混乱甚至精疲力竭。照顾经常哭的宝宝,是十分孤独的经历,足以让新妈妈们感到深深的羞愧和不安。这种绝望的感觉会令她们的生活黯然失色。这段时间,她们的生活重心会变成怎么让宝宝哭得少,并让自己保持理智。对许多母亲来说,她们害怕亲朋好友认为自己是坏家长,所以这段时间都会躲在家里,从而更加觉得孤寂。如果说我们和其他人会经常因为某件事去无意识地评判家长的表现,那么这件事可能就是那个婴儿看起来是否开心。
母亲智慧
妈妈们的亲身经历
妈妈1:我女儿特别爱哭,基本上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在哭。她开心的时段就是早上七点到十点,这段时间她都会很香甜地熟睡,但从夜晚七点到第二天早上五点,她都特别不安分。过去白天都是我带女儿,我丈夫要上晚班,所以白天都在睡觉。他半夜下班回家的时候,就会带女儿出门兜兜风,这似乎是夜里可以让她安定下来的办法了。他会在凌晨五点带女儿回家,然后我就继续接班:喂奶、哄睡觉等。这段时间我的压力非常大,几乎没办法睡觉。女儿一直不停地吃奶,这也让她的疝气、反流更严重。我喂奶也不顺利,这让我更紧张了,我觉得自己是个彻底的失败者。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女儿七个月大,在那之后她才渐渐安定下来。
妈妈2:我大女儿出生后的初几个月里,她只要醒着,大多数时间都在哭。当时真是非常、非常艰难,我的好脾气都被消磨光了。前六个月里,我都会坐在沙发上抱着她。我原本是个对待生活得心应手的人,但这段时间我真的哭了好多次。我老公一出门工作,就只剩我一个人来面对这一切了,我没有人可以打电话求助,只能靠自己。尽管我俩都严重缺觉,还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无谓地争吵了好几次,但我老公仍然大力地支持着我。我当时很讨厌别人上家里来,因为每次都搞得我很沮丧,我只想休息一下,却还要不厌其烦地扮演女主人的角色。
妈妈3:我儿子出生后的前八周,一直在不停地哭,基本上每天都能从下午五点一直哭到半夜一点,白天再继续哭。他饿了会哭,拉屎了会哭,放屁了会哭,洗澡会哭,把他从澡盆里抱出来也哭,换尿布会哭,给他穿衣服脱衣服都会哭,猫叫他会哭,人说话他也会哭,总之就是一直哭,哭不停。后他哭得实在太厉害了,我们就把他送到玛嘉烈公主医院,检查发现他有尿路感染,但也并没有严重到要哭得这么厉害。那段时间我几乎没能睡觉,因为太缺觉了,还被误诊为产后抑郁。当然我也没法怪那个医生,因为我当时太累了,也在一直哭,我担心宝宝,觉得自己是个失败的母亲。那时候我老公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到我抱着儿子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两个人都哭得撕心裂肺。
妈妈们需要:一些思考空间
对于育儿初期的家长们较为有用的,并非他人给出的建议,而是其他方面的一些讨论,这些讨论让我有空间去思考勃朗特为什么哭,她的哭对我俩的关系会有何影响。事实上,睡眠不足和宝宝不间断的哭声,会压榨你思考的空间,让你无暇思考她的哭声所包含的意思,以及你可以怎样应对。我刚生完孩子的时候,有一个没生过小孩的朋友静静地听我分享完自己的难过和无助后,问道:“你对她有什么感觉?”这个问题之前从来没有任何人问过我,无论是助产士,还是社区中心的护士,或是其他母亲们,甚至我床头柜上大量的书,都从来没有问过。事实上我很爱我的女儿,但有时我觉得,如果我能休息一下,我可能会更爱她。
而另一位母亲,在听完我讲述自己的焦虑,并询问还能做什么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悲切地看着我,说:“我不知道要怎么办,我只觉得,初那三个月真是太难了??真的,真是太难了。”只是这一句话,却让我觉得突然能松一口气了,这段时间真的很难,太难了。为什么没有人告诉过我?为什么包括我在内的妈妈们,都如此执着地要去假装这段时间并不艰难?
我生第二胎内特的时候,就觉得容易多了。他哭得比姐姐少很多,但有时候也会很躁动不安,邻居们时不时也能听到他震耳欲聋的哭喊。也许照顾孩子变简单,与孩子的脾气秉性并没多大关系,而是因为我解除了心上的负疚感。我会试着向一些特定的朋友分享自己的疲惫,说出内心的焦虑,我勇敢地释放了自己,然后就会看起来跟没事儿人一样了。不过有时我仍会想起带勃朗特的那段绝望的时光,往往是你早就黔驴技穷了,但孩子的哭声却丝毫没有要减弱的意思,这时,绝望和挫败感很容易就会潜入你的心。这样的情况看似是无解的,你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听着宝宝不停地哭。
号哭宝贝和情感纽带
宝宝不停哭泣、很难哄,对你俩的感情有什么影响呢?
有三个孩子的二十八岁母亲萨拉(Sara)写下了她与两个孩子培养感情的经历,两段历程很不一样,她有一个孩子特别难哄。
亚历克斯(Alex,我的第二个孩子)出生后的前四个月里,从早到晚都在哭。当然,我很爱他,但很多时候我真的不想要他了。宝宝不停地哭,完全不理会你做了什么,真是没有什么比这更糟糕了,这会让你觉得自己很没用,而且与宝宝一点儿关联也没有。亚历克斯就曾经尖声大叫,连续几个小时拒绝喝奶,然后好不容易喂完奶,他还是会尖叫。后来我才知道,他有乳糖和大豆不耐受症,所以吃东西对他来说十分痛苦。我当时觉得这都是我的错,因为很明显是我喂他吃了这些东西,才令他这么痛苦的。说真的,有时候我真的很恨他,甚至幻想把他扔回到医院里。我去哄他、安慰他,好像从来都没什么效果,所以我感觉他根本不在意是谁在照顾他。他近还被诊断出有自闭症,很明显,这也是他行为反常的一大原因。
他四个月大的时候,我们带他去了特雷斯利安家庭看护中心,经过治疗,他好多了,还次乖乖睡觉了。我也开始爱他了,因为我不再感觉那么筋疲力尽。我觉得,睡眠的好坏是你能否当好家长的关键,因为如果不睡觉,你根本处理不了任何事。
我生第三个孩子汉娜(Hannah)的时候,也很担心无法和她建立起情感纽带。她是计划之外怀上的,这就让事情变得更糟了,我甚至一度以为自己会恨她。不过后来,她经过剖腹产出生了,没有并发症,我也很快恢复过来,不像生前两个孩子那样惨遭并发症的折磨。这次,我有许多精力去爱她!我看到她的眼就爱上她了,如果她也像亚历克斯那样尖叫哭闹,我可能也会头大。她很娇小(才2.2公斤),但个月都没哭,等她开始哭的时候,我们已经培养出感情了,就已经没有问题了。
对许多女性来说,这段时期宝宝无尽的哭闹、自己的睡眠不足和由此产生的自信心匮乏、无法享受为人母之乐趣,都无疑让她们压力倍增,妨碍她们去感受内心所期待着的那份温情。这段经历可能会让你强烈地感觉到自己的不足。人们会不断发问,“他是个好宝宝吗?”这更让我们感觉如火中烧,就好像有尖锐物体在抓挠我们内心的那份自我怀疑一样。妈妈们要是回答“不是,他整天哭,我都不知道怎么办”的话,肯定会产生深深的负罪感,好像自己犯了什么滔天大罪一样。当别人问“他是个好宝宝吗?”时,大多数妈妈听进耳朵的其实是,“你是个好妈妈吗?”宝宝无穷无尽的哭喊就仿佛在告诉别人,“不,我不是个好孩子。”
哭泣:宝宝们的神秘语言
宝宝们哭的原因可以有千百种,可能是饿了、累了、病了、尿了、生气了、受到过度刺激了、身上有异味了、肚子疼了、听到响声了、害怕了、孤单了、要抱抱了、被新的连身衣扎痒了、觉得热了、觉得冷了??我可以不断地这样列举下去。有时候宝宝们哭,单纯只是因为这一天他们接收了好多刺激性的图像和声音,像高压锅一样逐渐接近崩溃边缘。那些我们不会留意到的声音和体验,对于宝宝们来说,可能是无法承受的。而宝宝们没有其他办法去消减这些感觉,就只有哭了。就像在大人中,也会有一些人特别脆弱、敏感,因为大家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脾气和秉性。
宝宝们刚来到这个世界上时,是无法调节自己的情绪的,也不能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复杂的情感世界。人们经常说,宝宝们在生命初期是十分简单的动物,只知吃、拉、哭、睡。但事实上,他们的精神世界要复杂得多,生来就能感受到难过、喜悦、惊讶、焦急、孤独、兴趣盎然、沮丧低落、生气、痛苦等诸多情绪,但却没有任何调节情绪的能力。既然不会说话,哭就是表达需要的方式了。
当一个宝宝哭,不能说这就表明他和父母之间缺乏感情联系,母子之间的爱并不是哭闹的多少可以决定的。许多十分依恋父母的宝宝都会经常哭,反之,许多没有安全感的宝宝却很少哭,他们可能还会因此被认为是“好孩子”。重要的是,当宝宝哭的时候,家长们作何反应,这才是终影响宝宝管理情绪能力的因素。
没有家长可以每次都搞清宝宝的意思。在你们逐渐增进了解的过程中,他无法用语言来告诉你哪里不对,就算是善解人意的家长都很可能有搞错的时候,都可能会在安抚宝宝的时候感到无助。勃朗特初几个月那持续不断的哭泣,就证明了我有多经常地误读了她给我的线索。然而渐渐地,我做得越来越好了。也许我能给她的宝贵的东西并不是一些安抚技巧,而是我能够并且愿意去思考她哭泣的含义。我慢慢开始弄懂她每次哭的意思,做对的次数也超过了做错的次数。她跟我在一起也越来越安心,我成了她在这个未知世界里的避风港。
如果在宝宝们多次哭泣之后,家长们能做到大部分时间都体贴、敏锐、饱含善意地给出回应,那么宝宝们就很可能会产生自我安抚的能力。 而这并不代表他之后就不会再哭了,那样其实反而是不健康的。那些天性敏感焦虑、较难适应外界刺激的宝宝可能一直都会更容易哭,就算长大成人之后也还是如此。但如果妈妈曾经充满爱意地安慰他,宝宝就会逐渐变得容易哄,也会逐渐去信任妈妈助他渡过难关的能力。
宝宝们怎样学习挺过各种感受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儿童心理学家皮特·冯纳吉(Peter Fonagy)认为,婴儿们通过与母亲之间精妙的互动,来逐渐获得控制情绪的能力。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在婴儿感到痛苦时,便会寻求家长的接近。而家长了解其需求后,会进行安抚,直到婴儿安定下来。就这样,婴儿表达需求,家长敏感回应,这个过程不断重复,婴儿就会逐渐了解到,所有的情绪都是可以忍受的,他们就再也不会被痛苦所压倒。
家长们不仅要理解婴儿的各种情绪和需要,还要能思考、消化、翻译这些信息,终能成功安抚婴儿,并且逐渐掌控其精神世界。母亲们理解婴儿的感受,终为其消减缓解这种情绪。在这种为精妙的互动中,婴儿就会慢慢学会如何忍耐情绪,并终成长为一个能感觉到情绪、但不会被情绪所击倒的健康的成年人。
“小心,你在带坏孩子”
“在孩子哭的时候,家长要怎么哄?”这一问题引发了社会热议,大众、媒体、家长支援组织都纷纷对此发表意见,也令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上一代人对于婴儿哭的问题,热衷采用无动于衷的态度,大家普遍都是让孩子自己哭一会儿,然后自己睡着。“费伯大法”,也称控制哭泣法,成为当时哄孩子睡觉的标准做法。理查德·费伯(Richard Ferber)认为,只要家长尝试把孩子放在婴儿床上,并逐步延长其自行哭泣的时间,直到他们“自己睡着”,这样做的话,疲惫的家长夜晚就能好好睡一觉,后来人们就用费伯的名字命名了这种方法。数以百万计的家长将此奉为哄睡神技,不过更多的人却道出了这样做的伤害,他们认为这种做法无论如何都是违反家长本性的。
近几年,人们又开始流行抵制“控制哭泣”法了,社会健康科学家安妮·格辛和心理学家贝丝·马基高所著的《帮宝宝入睡:温柔技巧为何有效》一书中,就引用研究指出,当婴儿高度痛苦时,他们的大脑中会产生大量荷尔蒙,这可能对其发展造成损害。她们并不是提出这个观点的人,越来越多实证研究都清楚指出,如果经常不理会哭泣的婴儿,长远可能对其造成生理伤害。
母亲智慧
妈妈们的亲身经历
妈妈1:在我决定采取“控制哭泣”法后,我的宝宝从每晚都睡整宿觉(她都在我怀里吃着奶入睡,这在当时是不被鼓励的),变成了每晚要醒六到八次。她也从以往很安心、有安全感的状态,开始变得烦躁、缺乏安全感。这时我才发现,这种方法是完全错误的。我读了很多相关的书,又花了很多力气,才让她变回原来那种安心、快乐的状态。我觉得“控制哭泣”法已经给她造成了长期的伤害,而且是治标不治本的。
妈妈2:我女儿前七个月都是喝着母乳入睡的,她那时很乐意叼着奶嘴被抱进被窝里,不过她经常会半夜醒来要找乳房或者奶嘴,重新吃到才能继续睡。我当时连续有四个月,睡觉时每隔一个半小时就要起来帮她把奶嘴重新放回嘴里,于是我找了个睡眠顾问到家里来,想要帮女儿戒掉奶嘴,让她能自己入睡。这位睡眠顾问让我的小宝贝尖声哭叫了四十五分钟,我们当时相信他是在做对孩子好的事,所以就坐在休息室里,任由这一切发生。女儿后实在哭得太累,睡着了,两三个小时之后,她又再次醒来。睡眠顾问让我每隔三分钟进房间一趟,拍拍女儿的背,告诉她“没关系,现在该睡觉了”,然后就走出来。我在凌晨一点的时候,照着他的方法做了一个多小时,我全程都在哭,女儿在小床上站起来,爬向我,要让我抱,但我都没有理会。她在狠狠地哭,一直喊着“妈妈、妈妈、妈妈”,但我就是这样不管不顾。
两三个小时后,她又醒了,我再也没办法继续下去,我又给她喂奶,哄她睡,她睡着后我一直把她抱在怀里四个小时,我再也不想让她哭了。第二天,女儿都不看我们,她因为哭得太多都失声了,那天不笑、不说话也不玩耍,就只是坐在那儿。四天之后,她才恢复原本那种快乐的状态。我简直悔青了肠子,我永远不会原谅自己让女儿经历了这些痛苦和困惑。在那之后,我总是抱她、安抚她,给她很多的爱,让她逐渐戒掉奶嘴。当然这期间她也会哭,但不同的是,这次我是完全跟从了自己的心。我抱她,跟她说话,和她待在一起,全身心地爱她,再也不让她的哭声持续几秒钟。终我并没有选择会对她造成心灵伤害的方法,却还是达到了同样的效果。
面对哭泣的两难局面
如果对哭泣的孩子不管不顾,会对其身心造成影响,那么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又会受到怎样的影响呢?安妮·格辛和贝丝·马基高提醒家长,反复的“控制哭泣”会损害家长和孩子的感情联结。健康的依恋关系中,婴儿信赖照顾者会聆听其痛苦,并给予持续的安慰,帮助他度过各种重压。但如果婴儿总被抛下独自哭泣,他就不会把家长看成安全的港湾,只会看成有时提供帮助、有时又袖手旁观的人。这样,双方就缺乏了培养信任的沃土。
在活动小组或母亲小组中,妈妈们对于孩子哭泣、哄睡的问题都有很多话要说。我一直记得,有次我参加一个活动小组,听到有位妈妈在讲述自己的故事。她笑着说起有一晚她儿子独自在小床上哭了四十多分钟,她回忆着孩子终如何停止哭泣,说着还咯咯笑了起来。她说自己一边想着“多好的孩子,终于自己睡着了”,一边走进房间查看。孩子的确沉沉地睡去了,但他的一条腿却以奇怪的角度卡在了床边的护栏里。这位妈妈用了十分钟,才把他的腿解救出来,这时他又醒了,开始狂哭。小组里其他妈妈们听到这里也笑了,不过也有一些人像我一样,对这件事很没有把握的样子,甚至还有点儿难过。
我心里在为这个小男孩哭泣,他当时在黑暗中一定十分恐惧和痛苦,但终却只好“放弃”,一直哭,直到睡着。我之后再也没有去过这个活动小组。我曾经听过妈妈们因为自己让孩子一边喝奶一边入睡而自责,她们认为这些是坏习惯,恐怖的是,她们竟然把抱着哄孩子睡觉都视作坏习惯。的确,这些习惯之后需要进行调整,但我认为,让孩子平安地在他们深爱的人的怀中入睡,难道不是很可爱、很安全的哄睡办法吗?
参加活动小组的那天,我就深深感到,我们对待婴儿和成年人还真是双重标准。如果我听说有朋友或亲戚哭着入眠,我一定会为他们的孤独感到深深的难过。如果一个客户告诉我,她在家庭聚会上歇斯底里地哭,但没有一个人去安慰她、去拍拍她的肩膀或陪她待一会儿,我简直会为她家人的冷漠而火冒三丈,并担心她能否挺过当时那种孤独的处境。如果一个成年人都会为这些事痛苦,我们又怎能指望一个心理资源更为匮乏的小宝宝去自我安慰、独自承担呢?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