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995540
她是世间独1无2的女子,博学笔运千军,性灵通鸟兽语;
为父洗冤昭雪,她甘冒大不韪,入贡院,闯金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他是御前孝悌英武的皇孙,身负文韬武略,惟愿海内清平;
为了“共享太平之福”的宏愿,他承志南征北讨,数度身陷夺嫡之祸。
南北两京遥相对,秦淮十里烟波寒,忠义者、智勇者、痴情者、妄悖者、尽在悠悠一曲《歌鹿鸣》。
“科举”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
作为社会阶层流动通道的“至公之制”,深刻影响了中国隋唐以降的历史与文明。
江南贡院,1300年中国科举史上ZUI大的考场,曾一次容纳两万六百多名考生。集乡试会试于一体,其地位无可比拟。
“秦淮故事”系列
《琉璃世琉璃塔》
《歌鹿鸣》
《朝天阙》(待出)
上册
楔子001
章初识00
第二章乞巧00
第三章同仇0
第四章乡试0
第五章真相0
第六章甘棠0
第七章鹿鸣0
第八章结义0
第九章香山0
第十章寒衣0
第十一章少主0
第十二章决裂0
第十三章会试0
第十四章传胪0
第十五章廷杖0
第十六章汉王0
第十七章交趾
第十八章骑射
第十九章断袖
第二十章站队
第二十一章令牌
第二十二章大婚
第二十三章孔庙
第二十四章娶妻
第二十五章张辅
第二十六章郑和
第二十七章母女
第二十八章天妃
第二十九章扬威
第三十章天下
第三十一章启航
第三十二章相思
第三十三章长乐
第三十四章瘴疠
第三十五章女人
第三十六章中毒
第三十七章上巳
第三十八章往事
第三十九章偷生
第四十章还剑
下册
第四十一章解蛊
第四十二章起兵
第四十三章人质
第四十四章不战
第四十五章诗社
第四十六章刺客
第四十七章相救
第四十八章故人
第四十九章竹馆
第五十章情变
第五十一章定计
第五十二章昭雪
第五十三章朝审
第五十四章乞丐
第五十五章耳光
第五十六章父子
第五十七章北上
第五十八章清明
第五十九章阮廌
第六十章莲花
第六十一章洪熙
第六十二章重逢
第六十三章守备
第六十四章截杀
第六十五章谶语
第六十六章宣德
第六十七章复仇
第六十八章等待
第六十九章宫斗
第七十章巡边
第七十一章靖难
第七十二章亲征
第七十三章先生
第七十四章废后
第七十五章安南
第七十六章南归
第七十七章皇后
第七十八章座师
第七十九章玉殒
第八十章追寻
楔子
科举,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在精神文明领域推动世界文明进步的一项重要发明。
孙中山先生曾指出:西方各国的考试和文官制度,都是学的英国,而英国,是学自中国的科举。虽然形式内容不尽相同,英法美等西方主要国家,先后建立了通过考试选拔文官的文官制度;学士、硕士、博士等学位制,也是以中国科举制度的秀才、举人、进士品位制为样板。在学习科举之前,英国是什么制度呢?世袭。
而东亚、东南亚、中亚和西亚等各国,曾有相当多的知识分子来中国参加科举;朝鲜、日本、越南则干脆仿照中国设立科举。科举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完全可以媲美于物质文明领域中的四大发明。
所谓“科举”,就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分科取士。科者,科目;举者,选官任人。这个词出自于隋炀帝的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臀力骠壮十科举人”,明确列出了举人,即任官的十科科目。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科举制度创立,大业二年隋炀帝设“进士科”,是科举制正式形成的标志。
这个制度从隋朝开始,直至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结束,经历了一千三百余年。那么中国在此之前,又是如何选拔官吏的呢?
各个朝代都不相同。战国,军功与养士制;汉代,乡举里选制;三国两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这些制度因为没有明确客观的标准,不允许士子自由参加,而是靠主观性的推荐,血统、门第和财富便成为取士的主要因素,结果“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社会的僵化和不安定也就不足为奇了。
起源于隋唐,发展于宋,迟缓于元,成熟于明,蓬勃延续到清末,科举制度,一直是统治者取士之正途。
科举,将读书和做官通过考试连接起来,使儒家倡导的“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保证所选拔的官员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精英治国成为现实。科举,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标准,被誉为“至公之制”,不仅有利于强化统治思想、稳固统治秩序,更有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科举,作为当时知识分子实现治国平天下理想的途径,直接塑造了他们的精神修养和思维方式,更通过千万知识分子,影响了一般民众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心理。
这漫长的一千三百多年之间,中国的科举考场,就是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所谓“贡举有院,内外通制也。南京应天府为天下贡其首,其制度亦必为四方所取法”,江南贡院备受全国瞩目,亦是各省贡院效法的榜样。其原因一是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二是南京在明初是大明的首都,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是留都,南北两京制下“南闱”“北闱”两处贡院交相辉映;三是江南锦绣之地,文风素来昌盛。
贡院,就是“贡举之院”,即京城和省会的科举考场。江南贡院始建于宋乾道四年(公元1168年),当时叫建康府贡院。明朝初年称为“贡院”,集乡试、会试于一体;明成祖迁都北京,新建了北京贡院,原“贡院”便相对于北京贡院被称为“应天府贡院”或者“南京贡院”。到清代因成为江苏安徽两省合闱的贡院,故改称为“江南贡院”或“江宁贡院”。
直到清末科举制度被废,南京贡院的规模都是举世的。占地多时超过三十万平方米,号舍两万余间,容纳过两万六百多名考生。科举一千三百年间,全国出过八百余名状元、十万余名进士、百万名举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江南贡院;明清时期更是全国一半以上的官吏由此选拔,清代一百一十四名状元中有五十八名是江南贡院乡试考出的举人。难怪时任两江总督的李鸿章骄傲地说:“自是两省之士庶无遗珠之憾,既崇既硕,维洁维栗,甲于宇内!”
这段话,录于著名的江南贡院碑刻之上。江南贡院碑刻存世二十三通,内容都是有关于江南贡院及其所代表的科举,作为中国科举制度文化的见证,具有非凡的历史价值。
江南贡院中的明远楼,建于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距今已近五百年,仍保存完好,是中国现存古老的一座贡院建筑。飞虹桥,亦经历了五百余年的风雨,桥栏护板上的“一路连科”“青云直上”等纹饰依然清晰鲜明,让人忆起科举年代莘莘学子的梦想。
2012年秋天,以江南贡院遗迹为基础,在修缮保护部分号舍和明远楼等遗存的前提下,中国科举博物馆开始筹备建设。这是全世界以贡院遗址为基础的专题性科举博物馆,也是海内外的以中国科举为内容的专业性博物馆。
“自古无场外的举人。”自隋唐科举形成之后,所有响东东的科举人物都是自贡院走出。贡院是科举制度的有形载体,科举文化的具体象征。而历史上规模的贡院江南贡院,在千年中兴衰起伏,清末科举制度被废后更屡经沧桑,正是科举文明的缩影。在此建立中国科举博物馆,是对贡院遗存的保护,更是对一千三百年科举文明的尊重、传承和探索。
中国科举博物馆将致力于打造中国科举制度研究中心、中国科举文化研讨交流中心、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2014年8月,这里举行了临时性展陈“科举文化专题展”,对公众展出科举相关文物藏品四百九十七件,轰动一时。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数千年沧桑而依旧繁荣昌盛,根基在于五千年一脉相传的中华文明。科举制度、科举文化和科举文物是中华文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对中国隋朝之后各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作用绝不可低估,对当今社会的教育制度亦有深远影响。这是一份异常宝贵的文化遗产。
保护古迹遗存,改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彰显南京文化古都的历史文化亮点,弘扬六朝金陵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这是建立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出发点。
让所有中国人了解祖先的科举历史文化,找到与此相关的民族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传承中国科举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自信,从而在地球村愈来愈紧密深入的文化碰撞交融中,保持中华民族文明的特色,继续自强不息昂首前行。这是建立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初心。
进一步传播交流科举文化,让全世界记住中华文明古今的辉煌,对中国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了解一二,从而理解我们和平崛起的天下观,体会我们内政外交的良苦用心。这亦是我们建立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希望。
走进贡院大门,想到六百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走过;仰望明远楼,林则徐、李鸿章、曾国藩曾在这楼上主考;轻抚龙虎榜墙,唐寅的名字曾在这墙上高居榜首解元;凝视一间间狭窄的号舍,施耐庵、方苞、秦大士、郑板桥、翁同龢、张謇等等,就是在这里走出了人生的一大步,而文徵明、陈独秀在这号舍中冥思苦想,居然名落孙山……这一切,难道不让你思潮澎拜、热血沸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鹿鸣》。《红楼梦》第九回中,贾政问李贵宝玉念了些什么书,李贵忙回说:“哥儿已念到第三本《诗经》,什么‘呦呦鹿鸣,荷叶浮萍’,小的不敢撒谎。”说得满座哄然大笑,贾政也撑不住笑了。这里说的就是《鹿鸣》,在古代科举教育体系中属于内容。
在宴会上歌唱这首《鹿鸣》,本是周礼的一部分,隋唐有了科举之后,“歌鹿鸣”则成了科举制度中乡试中举后必经的仪式。举人,因此常被称为“歌鹿鸣者”,各省官吏宴请考官和举人,则称为“鹿鸣宴”。
这本《歌鹿鸣》,便是在中国科举博物馆开馆之际,与你说一说科举,说一说惊心动魄的科举大案“南北榜案”,说一说这个案子对今日高考分地录取制度的影响。当然,还有在这期间百转千回的永乐仁宣传奇、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以及不能忘却的“交趾”“安南”这两个历史名词。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