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纯质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7849562
1. 用小说的形式解读国学经典。
2. 用细腻的写法,让读者感悟人生,感悟国学的真谛。
3. 醍醐灌顶般令初学者茅塞顿开,受益匪浅。
极具有实际的指导性。
康乾盛世之贾存仁钻研学业,孝敬父母,提携同窗,忠厚待人,抛弃功名,奉献社会,一心研究修订《弟子规》,虽贫穷而不舍,虽辛劳而不离,屡遭受挫折而不悔,累遇艰难而不弃,终于集毕生精力成就了《弟子规》。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清代文人贾存仁倾其一生经历修订《弟子规》的历程。贾存仁对中华美德的学习研究和身体力行,诠释了孝亲仁爱传统的深刻内涵以及广泛的现实意义。本书以充分的想象力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学习《弟子规》的门。
《弟子规传奇》写作说明
一、 写作理念
1. 通过弟子规修订者贾存仁自身对儒家仁爱诚信思想的认识和实践过程的传奇一生的描写,诠释弟子规对中华弟子的启蒙作用。表现了古老中华文化园地里面主要的启蒙作品《训蒙文》(《弟子规》)由散文体转化为三字句的诗文体内在因素和必然结果。
2. 通过《弟子规》修订者贾存仁在写作弟子规过程中百折不挠,不离不弃,克服困难,终取得成功历史事实的演绎, 通过对贾存仁老先生在修订、刊印《弟子规》过程中,对中华美德的学习研究和身体力行,诠释了仁爱诚信传统的深刻内涵以及广泛的现实意义。
二、 写作方法
现实主义。忠实于历史,忠实于生活。表现在三个方面:
,力求在对历史环境、人物性格、故事细节等方面符合当时的社会生活实际的形态、面貌和逻辑。小说主人公贾存仁就是生活在中国社会在清朝乾隆年间,即十八世纪上中页时期的乡村文人家庭里的乡村文人。他的思想行为都应该符合这一时间段的时代特征。虽然对我来说,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生活是很久远的事情,但是我可以通过前人的研究成果、现代学习手段、当代多种媒体去接近,去感知,从而更多的掌握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特点。
第二,注重环境、细节的描绘。在典型环境中塑造人物。因此,追求人物性格和故事的完整性、典型性。适合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
第三,在叙述故事过程中适当加入环境的描写,情绪的宣泄,气氛的渲染,人物甚至作者感情的抒发,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这一点与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方法多少有一点不同。
这么多年,我的所有作品主要坚持了上述创作方法,因为我写的是中国人,表现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我写的书要中国人看得懂,我讲的故事要中国人爱听。我不喜欢那些故弄玄虚,自恃高雅,自我欣赏的所谓纯文学的东西。
三、 写作层次
把反映贾存仁思想演变过程与对《训蒙文》的修订过程穿插起来安排。
贾存仁自身首先是儒家仁爱诚信思想的践行者。
仁爱,是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贾存仁一生的所作所为,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无处无时无事不存在仁爱思想的光辉。正因为有了这一伟大思想,才促使他完成了《弟子规》这一伟大著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何为诚信,诚信是什么?从道德范畴来讲,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在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可见,诚信的本义就是要诚实、诚恳、守信、有信,反对隐瞒欺诈、反对伪劣假冒、反对弄虚作假。
仁爱更多地表现在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调整上面,而诚信则更多地表现在人以社会关系的维系层面上。仁爱和诚信精神,不仅表现在贾存仁对一人一事的态度上面,更重要的是从全社会的层面和人的精神层面悄然而强烈地表现出来。贾存仁的一生恰恰是仁爱与诚信的完美结合。
仁爱与诚信不是喋喋不休地说教,填鸭式的灌输所能 制造出来的,而是扎根于古老中国社会肥沃土壤生出来的伟大精神。贾存仁是一位出身于,生长于古代中国农村的文人,苦寒的农村生活,艰辛的农村生产,醇厚的农村性格,促使仁爱与诚信思想的萌生与张扬。
对于贾存仁的仁爱与诚信精神,作品从以下四个方面给予表现。
,他孝敬父母,关爱亲朋,一片赤诚。
——对久卧病榻的母亲的侍奉。生前十多年侍奉于病榻之前,死后守墓三载,“事死如事生”。
——对常年为全家人的生活四处奔波的老父亲的敬爱。年纪尚小就护送父亲到外村教学,继而承担起替父亲教书的责任。
——把陷入生活困境难以自拔,丧失了生活的信心的同村同门同窗的李宜思从“活人坟”中救出来,帮助他正确认识生活,认识社会,振作精神,树立活下去的信心。
——对同门同窗多有劣迹、多次欺辱、损害自己的陈贯通的宽容和帮助,正面理解,以德报怨,使其回归正当的人生,有所作为。
第二,贾存仁先发现《训蒙文》存在的不足,进而深受其害,大胆提出修订的意见。
——先是发现散文体的《训蒙文》满篇之乎者也,不好念,不好记,不好懂,继而萌发了把其修订成三字一句的诗文体的心思。
——接下来又发现《训蒙文》启蒙的社会面仅仅是少年儿童,而他觉得成年人也需要启蒙,因为在当时能够上学念书的人只能是少数,更多的人没有机会上学,很少能接触到并真正理解儒家思想,以致全社会对儒家的仁爱诚信思想知之不多,理解不全,于是贾存仁把启蒙的对象扩展到所有中华弟子,故而把书名改成《弟子规》。
第三,贾存仁在修订《弟子规》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自身的修养,仁爱思想境界逐渐升华。
——陈贯通放火烧猎物,烧毁了《弟子规》初稿。是为《弟子规》首次遭难。
——游历到山东历城县被贼偷行李,《弟子规》二次遭难。
——返回山西途中,在韩侯岭遭劫匪,《弟子规》三番遭难。
每一次遭难以后,贾存仁都能无怨无悔,于困苦中崛起,从为难时奋进,挥笔写作,忆写修订书稿。每一次修订,都有新的感觉,新的认识;每一次修订,都把《弟子规》提升到一个新的思想层面。
第四,在贾存仁身上,除了仁爱思想,还闪烁着诚信的光辉。此为他终完成《弟子规》的修订工作的内在动力。
——贾存仁游历途中,在直隶省(今河北省)易河县刘常村创办易水书院,传播传统文化,帮助村民摆脱愚昧,后被本地富户孙镐看中。孙镐屡使手段,包括用高薪诱惑,欲将贾存仁舍弃易水书院和众多农民后代,到自己家里办私塾,专门教自己家的孩子。贾存仁不惧权势,没有顺从孙镐,在对易水书院作了妥善安排以后,欣然离开了易河县。
——贾存仁流落到山左省(今山东省)历城县,结识了大学问家、藏书家周永年,不计报酬,为他整理上万卷藏书,使“林汲山庄真正成了林汲山庄”。
——受周永年推荐,贾存仁参加了乾隆皇上组织的《四库全书》的编纂工程,这从客观上来讲确实是贾存仁改换门庭,追求功名的极好机遇。当他以高度的热情对待《四库全书》,无意之中,发现朝廷肆意删改、焚毁中华古籍的时候,民族的义愤,士人的责任,促使他愤然辞去《四库全书》编校官的职务,舍弃个人发展的良好机遇,远离都市繁华,回到老家刊印自己的著作《弟子规》和《等韵精要》。体现了中国文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的情操。
——贾存仁为了《弟子规》倾注了毕生精力,在成书过程中,《弟子规》曾遭受了三次劫难,火烧、失盗、遭劫。每一次劫难都是灭顶之灾,贾存仁均以理智的态度对待,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灰心丧气,没有遇难而退,而是充满了信心,奋然前行,一再忆写,三番修改,终于使《弟子规》面世。
——在山左省历城县林汲山庄结识了落难女子常银屏。二人从山左到京都,接触极多,来往频繁,常姑娘为贾存仁的学识和人品所倾倒,达到非他不嫁的地步。可是贾存仁不忍伤害结发妻子张菊韵和常银屏,坚守道德底线,屡屡婉拒常家姑娘。后常家姑娘为他殉情。在此情况之下,贾存仁携带着常银屏的贴身衣物回到老家山右平阳府浮山县,做通了家人及族人的思想工作,把常银屏的遗物作为贾家这一辈“先逝人”进了贾氏祖坟。
——《弟子规》刊印成书以后,贾存仁没有忘记此书的原作者李毓秀,不仅在封面题写“原著河东绛州李毓秀。修订河东浮山贾木斋”,而且亲自到李毓秀的坟前念祭文,焚烧《弟子规》,以表达对前辈的敬仰之情,说明《弟子规》是在《训蒙文》基础上修订的,没有贪天之功为己有,始终把自己放在“修订者”的位置。小说后一句话“诚信仁爱,亲历亲为,言必行,行必果,方为规矩 ”对贾存仁的行为给以恰当总结。
应该说,修订《弟子规》,刊印《弟子规》的过程,就是学习《弟子规》、宣传《弟子规》,践行《弟子规》的过程。
李宜思从困境中崛起,继而成为闻名遐迩的雕版专家,完成了《弟子规》的刊印工作;陈贯通幡然悔悟,募兵边陲,建功立业,成长为经略平阳府地面一方治安的政府官员;李学邃老师教导贾存仁直面人生,迎难而上;张在庭、张友奋父子帮助贾存仁克服重重困难,完善精神情操;张菊韵含辛茹苦相夫教子,大则严厉,小则宽容,帮助贾存仁成就《弟子规》等等故事情节,则从正面歌颂了《弟子规》在启人心智及完善人格等方面的巨大作用。
四、 篇幅分量
三个重点——
1、贾存仁发现《训蒙文》存在之缺陷,并试图修订。
2、贾存仁侍奉其母。
3、《弟子规》文稿三番劫难,即火烧、贼盗、路劫。
之所以选择上述重点,主要是突出传奇色彩,塑造贾存仁艺术形象。从初稿来看,上述重点并未真正“重”起来。
上述三个重点中,前两个似为次重点,第三个似为主重点。因此,应该更加突出《弟子规》文稿三次劫难中贾存仁面对劫难的的态度和表现,其中应该有更多的文章可作,更热闹的戏要唱……
五、 行文语言特色
1. 人物语言、叙述语言特色。
总体为半文半白。
文人之间、同窗之间、官场之间多为半文半白。
家人之间、村人之间多为白话。
对于某些古代名词,包括人物、地名、典故、称谓等,依据作者的知识积累,给予适当的注解。
2. 地域称谓:
古代时候地图与现在相反,为坐北朝南,即上南下北,左东右西,山西在太行山右边,所以称为山右,古代山西文人习惯自称“山右”,因此文中贾存仁自称“山右贾木斋”,别人亦称其为“山右贾木斋先生”;而山东人则自称为山左,如“山左周林汲”等。用此称谓,主要是想增加作品的时代色彩和文人气氛。
3. 主人公称谓
贾存仁号余田,名存仁,字木斋。
父母称他为余田。表达了父母对长子的期望,希望他学有所成,功成名就,达到家道中兴,改换门庭。
官场、学校书院称为存仁,实际是一种儒家精神的追求。
自称、同窗、文人圈内为木斋。一种自谦的、低调的称谓。
贾存仁的一生,基本顺应了他的号、名、字所蕴含的意思。
六、 关于《弟子规》和《训蒙文》的关系
《弟子规》是在《训蒙文》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从古到今,无论学术界、还是民间都执此词,不存在任何异义。因此,在作品后,叫贾存仁带着《弟子规》来到绛州李毓秀的坟前祭拜,还叫他说了一句 “诚信仁爱,亲历亲为,言必行,行必果,方为规矩”的话,从而把贾存仁推到践行《弟子规》的人的位置上,增加一点作品的可信度。
如果把《弟子规》与《训蒙文》割裂开来,则把贾存仁置于剽窃者的地位。那么,弟子规就不成其为“天下规”和“中华弟子规”了。
主要人物思想性格特点分析
贾存仁:一位生活在清朝乾隆年间的乡村书香家庭里的文人。生性诚实忠厚,善于钻研,刻苦学习,由于受到父辈处世传统的训诫和乡村醇厚民风的熏陶,极小就养成孝敬老人,友爱兄弟,切挚待友 ,忠厚为人的高尚品质。他教学育人,为人师表,名扬乡里。他研究经典,造诣极深,妙手著文章,铁肩担道义。成年以后开始修订《训蒙文》,定名《弟子规》,使这一经典读物更加精练和完善。而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的经历,使他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深刻,使他的人生更加精彩,使他的学识如虎添翼。此后,他拒绝京都繁华的诱惑,回到家乡,继续完成《弟子规》的修订和刊印工作,终于使《弟子规》成为作人、生活、创业的规范读本。
在乡人面前,他是邻家大哥。
在学问面前,他是不倦学者。
在困难面前,他是无畏斗士。
在功名面前,他是谦谦君子。
在诱惑面前,他是清醒智者。
贾存仁的人生经历,不仅是他个人的传奇,更是《弟子规》的传奇。
贾皇宝:贾存仁的父亲,一位孜孜不倦做学问,方方正正过日子,辛勤劳作,养家顾口,抚育儿女的传统男人。或许他没有太高深的学识教诲自己的儿子,或许他缺乏雄厚的财力为后代创造优越的生活、成长和求学条件,为儿子铺就平坦的发展道路。但是,他用自己的言行给儿子人格的养成以极大影响。他是贾存仁人生的个老师。
贾范氏:贾存仁母亲。一位含苦茹辛侍奉夫君,养育儿女的女人,是那个时代常见的那种女性,也是少年贾存仁生活上的依靠和精神上的支柱。但是她体弱多病,无法把更多的母爱赋予自己的儿子,尽能力所能及,给儿子以鼓励和鞭策。少年贾存仁守候侍奉在她的病榻之前十五年,并为其守墓三年整。在她的身上,贾存仁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了忍让求全,学会了孝敬,学会了做人。
李学邃:浮山县神山书院院主,贾存仁的启蒙老师。他慧眼识珠,伯乐相马,认定贾存仁是一个可造之材,遂用所学知识教育少年贾存仁,使贾存仁先接触到中华经典文化,他鼓励年轻的贾存仁“无惧”,勇敢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他指点中年的贾存仁“无悔”,总结经验,检讨过去,展望未来。他是贾存仁修订刊印、传播《弟子规》的领路人。
张友奋:贾存仁挚友,同窗,内兄。一个热心做学问的人,为人正直忠厚,贾存仁的内兄,后参加朝廷大考中举,被任命为绛州知府。他从心底里佩服贾存仁的学问和品质。为贾存仁修订《弟子规》提供了大力帮助
李宜思:贾存仁在神山书院的同学。因家境欠佳,命运多舜,曾做出一些常人难以理解的事情。艰难之时,心灰意冷,自建活人坟,不求阳寿,只待死期。后得到贾存仁倾力协助,多方诱导,终成为贾存仁修订《弟子规》的得力助手。
陈贯通:贾存仁的乡邻同窗,不学无术,心胸狭窄,妒人有,笑人无,曾在乡试之时作弊,连累贾存仁蒙受考场作弊之嫌,后又烧毁其《弟子规》书稿,使其多年心血毁于一旦。贾存仁以德报怨,用《弟子规》里面的思想诲其不倦。终于使其正视人生,学会做人,后应朝廷募兵,参加平定边疆战事,为社稷建功立业,晚年被任命为平阳府驻军把总。他的存在,使贾存仁的道德、学识和意志得到严格的历练、检验和展现。
张菊韵:贾存仁之妻。张友奋的胞妹。一位聪慧清丽,思路敏捷,纯属于她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家庭妇女。她出身基层宦官之家,琴棋书画略有涉及。她深明大义,懂得相夫教子,知道过来过去,明白是非曲直。她是贾存仁生活上的伴侣,学问上的帮手。正因为有了她,贾存仁才能放心地外出教书、著书立说,游历治学。她在艰苦的条件之下帮助自己的夫君完善了道德,成就了事业。应该说,她始终站在成功男人贾存仁的身后。
张在庭;张友奋和张菊韵的父亲,贾存仁的岳父。他曾在朝廷为官,目睹官场尔虞我诈,结党营私,鱼肉百姓的现状而深恶痛绝,在无力回天的情况之下,绝然辞职回乡,远离官场,安度余生。他满腹经纶,慧眼识人,十分欣赏贾存仁的学识和为人,集数十年治学、为官之经验,在学问、思想、生活、经济等方面给贾存仁以全力支持。尤其鼓励女婿外出游历,以增长才干与学识。贾存仁的成功,与这位“老泰山”的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
陈嘉业:陈贯通之子。贾存仁为了践行自己抚养陈贯通家人的承诺,把这个小孩子带在自己身边,在游历的同时对他身传言教,使他成为一个有识有志的青年,成为贾存仁的得力助手,后学业有成,功成名就。
周永年:清代乾隆年间著名的藏书家,人称其藏书“甲于山左”,也是著名的学者,在校勘学、目录学和图书馆事业上成绩卓著,尤其对《四库全书》的撰修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与贾存仁萍水相逢,就被贾存仁的学识与为人所倾倒,适逢朝廷钦定修编《四库全书》,急需人才,他就举荐了贾存仁参加《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他是贾存仁学术上的老师,仕途上的恩人。正因为有了他,才使贾存仁在更广阔的社会层面上深刻认识生活,研究社会,钻研学问。他为贾存仁搭建了学识和人格升华的平台。
戴东原:清代乾隆年间百科全书式的著名学者、大思想家。一生颠沛奔波于大江南北,讲学著述,50岁入四库全书馆校理古籍,精于考据、训诂,在天文、数学、物理、地志、经籍考析等领域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为我国古代文献的整理作出了贡献。他十分欣赏贾存仁的学识水平和治学态度,每逢闲暇就与之讨论学问。虽然他比贾存仁年少,但说他是贾存仁的恩师并不为过。他惜才如命,曾想方设法为贾存仁在上层打点,希望能把贾存仁留在京城,发挥更大的作用。无奈,人各有志,不得强求。无论如何,正因为有了他的存在,才使来自山西偏僻小县乡村文人的贾存仁增长才学,献身社稷,终成就《弟子规》。
常河:直隶省易河县刘常村村民,一位频遭灾难的老农民。贾存仁的到来,看到文明的曙光,感受到文明的力量,还学会了主持红白喜事的本事,看见了生活的前景,鼓起了活下去的勇气。
常乐山:常河老汉的孙子,一个聪明伶俐的孩子,跟着贾存仁学到很多学问和做人的要领。后勇敢挑起了易河书院老师的重担。读者注定会相信,他是贾存仁在偏僻山庄播下的文明的种子,必然会生根开花结果。
孙镐:直隶省易河县的富户。这是一个狭隘崇拜文明,追求学识,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崇拜和追求的人。他梦想使自己的后代有知识,有功名,想把当时附近村镇仅有的文化资源据为己有,用高薪利诱收买贾存仁。可是,他偏偏遇上了一个软硬不吃油盐难进的贾存仁。后逼得贾存仁“惹不起躲得起”,在做好易河书院后事安排的情况下,离开了易河县。也许,孙镐终明白了自己的做法不合时宜。因为,在得知贾存仁离开易河县的消息以后,他并没有使用强力追回……这其实很有意思的一个人。
常银屏:贾存仁的红颜知己,贾存仁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个人物,她和张菊韵一起成为站在成功人士贾存仁身后的两个女人。别的成功人士身后站着一个女人,而贾存仁身后却站着两个女人。常银屏纯粹是一个例外,命运使然也。她是常河老汉失散多年的女儿。她是周永年夫妇解救并收养一个落难女子,在周家夫妇的培养教育下,这个女孩子初通文墨,优于女红,外貌秀丽,内心聪慧,通情达理,崇拜贾存仁。 为贾存仁打点生活,她是中年时期贾存仁生活与学识上的得力助手。她认定了贾存仁,非贾存仁不嫁,可是贾存仁已有家室,不能与之成亲,与她保持着清白的朋友关系。银屏姑娘内心痛苦异常。在贾存仁谢绝周永年和戴东原的挽留,独自一人启程回山西以后,银屏姑娘心灰意冷,遂寻自尽。贾存仁得知这一情况,返回京城,料理银屏姑娘后事,带着银屏姑娘的骨灰罐回到山西。令人欣慰的是,贾存仁的妻子贾张氏——张菊韵,毫不犹豫地承认了她的存在,接受了她的到来,苦命的姑娘终于有了终归宿……
孙钺:孙镐的哥哥,一个得着机遇进入皇宫朝廷做事的男人。他不能不说没有才华,不能说没有命运的眷顾,不能说自己没有付出努力,可是他偏偏不会有较大的长进和发展。他对贾存仁的才华嫉妒多于欣赏,他对贾存仁单方面的竞争来得更是叫世人失笑。说到底,他是一个“小男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