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32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精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1738558
1. 该书将萧红的事迹以编年方式介绍给读者,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萧红所处的政治大环境及其当时的心理状态。
2. 作者引用的资料全面、详实,评价及论述客观,观点鲜明而不乏独到见解。
章 呼兰河——永久的憧憬和追求 001
第二章 哈尔滨——萧红的新世界 016
一、落花流水春去也 020
二、在文艺阵营及社会上的崭露头角 022
三、《跋涉》 028
第三章 文坛崛起之过程——由青岛到上海 043
一、上海——寂寞的开端 048
二、鲁迅和上海文坛 050
三、萧红与鲁迅 053
四、《生死场》 057
第四章 上海和日本的岁月 079
一、上海:1936 年 079
二、《商市街》 082
三、“文学论战”的重新启幕 089
四、《桥》 091
五、扶桑之旅:幻灭和悲愁 097
六、《牛车上》 103
七、鲁迅的逝世 109
第五章 命定独行的萧红——“我好像命定要一个人走!” 121
一、上海:1937 年 121
二、湖北、山西和陕西(1937—1938) 130
三、重庆时期(1938—1939) 142
四、《旷野的呼喊》 145
五、《回忆鲁迅先生》 150
第六章 萧红人生旅程的终站——香港 166
一、1940 年——抵港后的日子 166
二、《马伯乐》 171
三、《呼兰河传》 180
四、1941—1942 年:萧红在日军占领香港时的病危与去世 191
五、后记 201
第七章 萧红及其文采 213
一、作品主题及其写作态度 213
二、萧红的文体与技巧 224
第八章 结论 237
附录一
“九一八”致弟弟书/ 萧 红 248
萧红•绝笔? / 葛浩文 254
附录二
萧红研究资料目录索引(1933—1982) 257
英文原版序 285
香港初版序 287
哈尔滨版序 289
香港再版序 293
第七章 萧红及其文采
一、作品主题及其写作态度
萧红作品的主题,大体而言,可以分成两大类:(一)在非小说类的散文杂感中,她的作品主题大多是自传;(二)在小说类中,作品主题主要是描写农民。前类以《商市街》为代表,即便她那相当长的《回忆鲁迅先生》也是以自传体为主,她在文中写她自己的篇幅几乎和写她书中主角——鲁迅的分量不相上下。在萧红散文中,读者很难找到富哲理式的长篇大论,至于文学理论或宣传式的文章,她显然既无雅兴,也缺此学养。①此外,在她的作品中,也几乎看不出那些可帮助我们了解她创作动机、写作习惯和方法的痕迹(这偶然在她的书信、谈话记录
中出现)。即使她本人可能也说不出那些使她产生灵感、创造体裁,以及受到影响的因素。一般而论,萧红是不太擅长散文和杂感的,所以她的此类创作并不多。当然《商市街》及《回忆鲁迅先生》是显然的例外。以写作技巧和文体清顺而论,她的其他散文杂记,很少可与这些作品一较长短的。
(一)农民角色
萧红主要是以小说创作在当代中国文坛留下盛名的。她的美誉仅建立在四部小说上,且其中有三部小说比当时一般所谓的小说要短些。她就以这些小说和屈指可数的一些短篇故事成了当时文坛描写中国东北农人生活的前卫作家之一。当然,萧红不是只写东北农人,她的《马伯乐》及《马伯乐》前身的那个短篇《逃难》,都是很不错的作品。而那些故事中的背景都是大城市,而其中的主角都是“城里人”而不是“乡下佬”。萧红作品中还有其他不同的主题及各式各样的人物,像《红的
果园》中的日本教师,《黄河》中的船夫,以及《孩子的讲演》中那在革命学校中演说的小孩等。在萧红大部分成功的作品中,农人的故事还是极占分量;她对农民的态度是错综复杂的,是一种兼混着怜悯和憎恨的情感。她之所以为农人们仗义执言,主要是因为农人们一向受那些贪得无厌的地主们、城市中的市侩们、军阀的部队、列强侵略者,以及反复无常的大自然的无穷迫害。在萧红心目中,那些农人既可怜可悲,又勇武可爱。他们受尽虐待,但又顽强。他们并不聪明,因此他们往往是悲惨命运的保持人。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