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4171
编辑推荐
1.涉及红学众多核心问题。全面考察《红楼梦》研究的热点、重点问题,理清研究思路。2.综合红学多种研究角度。集文献学、文学批评、比较文学方法、人物研究等多种研究于一体。3.论证科学严谨,证引材料广博。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红学研究的一部力作,在书中,作者对关涉《红楼梦》一书的诸多方面进行了考证论辩和解析。主要内容包括《红楼梦》作者的考辨、版本源流的考证、内容和主题的解析、比较文学研究中的《红楼梦》、对红学史的反思,*有还有一些对红学家本身的研究。对《红楼梦》研究中的热点、核心问题进行了全面详细的论述,其中包含有诸多红学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作者通过详细的论证和翔实的文献考辨,可以为进一步的研讨相关问题提供借鉴。
目 录
目 录
总 序序自 序章 关于作者 1节 著作权问题 1第二节 生卒年问题 7第三节 祖籍问题 11第二章 关于版本及相关问题 22节 版本介绍 22第二节 关于版本源流 25第三节 关于甲戌本《凡例》 38第四节 关于脂砚斋和畸笏叟 40第五节 关于后四十回 42附: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1921—1949) 53第三章 关于内容和主题 74节 索隐种种 74第二节 自叙传与自传性小说 82第三节 小说批评派的种种主题说(1904—1949) 100第四节 1949 年之后《红楼梦》主题研究述评 121第四章 关于比较与翻译(1900—1949) 137节 比较视野下的《红楼梦》(上) 137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的《红楼梦》(下) 164第三节 外国人名、作品名的翻译问题 184附:制表主要参考文献 194第五章 红学史反思 196节 错位的批评 ——1954 年“红学运动”的学术价值反思 196第二节 红学史之我见 214第六章 当代红学家研究 227节 点滴成波涛浩荡若巨川——冯其庸先生红学研究综论 227第二节 辨伪求真,守望学术 254第三节 大道无术,治学在诚 284第四节 书评 307
总 序序自 序章 关于作者 1节 著作权问题 1第二节 生卒年问题 7第三节 祖籍问题 11第二章 关于版本及相关问题 22节 版本介绍 22第二节 关于版本源流 25第三节 关于甲戌本《凡例》 38第四节 关于脂砚斋和畸笏叟 40第五节 关于后四十回 42附: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的论争(1921—1949) 53第三章 关于内容和主题 74节 索隐种种 74第二节 自叙传与自传性小说 82第三节 小说批评派的种种主题说(1904—1949) 100第四节 1949 年之后《红楼梦》主题研究述评 121第四章 关于比较与翻译(1900—1949) 137节 比较视野下的《红楼梦》(上) 137第二节 比较视野下的《红楼梦》(下) 164第三节 外国人名、作品名的翻译问题 184附:制表主要参考文献 194第五章 红学史反思 196节 错位的批评 ——1954 年“红学运动”的学术价值反思 196第二节 红学史之我见 214第六章 当代红学家研究 227节 点滴成波涛浩荡若巨川——冯其庸先生红学研究综论 227第二节 辨伪求真,守望学术 254第三节 大道无术,治学在诚 284第四节 书评 307
前 言
序
近二十年,红学研究在经历了时代风雨洗礼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进行观察,就会发现一大批励心学问的青年学人以新的学术视角、新的研究方法著书立说,打破沉闷守旧的现状,开拓出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红学天地。在这支充满朝气又能埋头精研学问的队伍中,有一位从湘江水畔走进北京大学、毕业后在北京语言大学任教的段江丽教授!正是这位“湘妹子”用了二十年时光写了厚厚的三大本红学著作——“红学三书”!前月,当段教授携即将问世的书稿前来舍下“求教”并嘱为“红学三书”中的第二本《红学研究论辩》写序,我既感惭愧,亦生感慨——后生可畏也!段教授告辞后,我仔细地翻阅她送来的书稿及“红学三书”的说明之后,决定接受段教授的嘱托,写下这篇小序:一是借此表达我对段教授辛勤治学精神的钦佩之意!二是借“序”说几句我对当代红学的期待心情。其一,《红楼梦》是一部千古不磨的经典之作,“宜登四库,增富百城”。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作为华夏儿女自应代代爱惜、传承曹雪芹用血泪铸成的《红楼梦》,为民族争气,为时代争光!其二,红学既为学术,自应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而不是“个人争名”!历史千百次告诫我们:“一时之争在于力,千古之争在于理!”理不在,名何以存焉!其三,《红楼梦》诞生于十八世纪中叶,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时移世迁。尤其是这部巨著文备众体,森罗万象,且因历史文献的缺失,给今日的研究带来许多困难。特别是近百年来,红学研究中论辩迭起,乃至“几挥老拳”。延至今日,“烽烟四起”……但我们扪心自问:有多少人埋头书斋、沉心钻研文本呢?拙见:《红楼》不厌百回读,书中自有“颜如玉”!我坚信,大道无术,治学在诚!后,我想说,段教授的“红学三书”的结集出版给我们治学者很多启示。立志学术研究,贵在既有开拓山林、独辟新径的勇气,又有伐木成材的眼光,方能修成正果。《红学研究论辩》全书收入有关作者、版本、内容与主题、比较与翻译、红学史以及当代红学家的访谈与著述的评论,足见作者治学视野之开阔性,搜集史料之丰富,评论之语的准确……读之,深有一部当代红学史之感慨!愿读者在段教授的引领下走进当代红学大厦,一睹当代红学研究的流光异彩!愿与段教授与读者诸公共勉!前贤有云:江山代有才人出!我信焉。胡文彬戊戌岁桂秋,于古月山房
在线试读
自 序
基于论辩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红学研究论辩”这个题目来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启发。受陈熙中先生邀请,我曾参与该书系“文学卷”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的撰写,负责“《醒世姻缘传》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两章。张岱年先生在《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文中说:“提出自己学习研究的心得,必须充分了解当前学术界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成就。每一时期,学术界总有许多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争论各方的意见,要有一定的了解。”费振刚、韩兆琦两位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文学卷”主编前言中说:“回顾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过程,清理一百年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与论争,认真总结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陈熙中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绪论》中说:“世上一切学术的发展进步都是通过不断的争论获得的。”类似的说法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基于论辩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以来,研究者之众、成果之夥,都已经是天文数字,所涉及的问题之广泛、意见之多歧早已超出任何个人知识面和想象力的极限。而且,正如胡文彬先生所指出的:“曹雪芹特殊的家世经历、《红楼梦》产生的复杂的时代背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创作方法、‘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不同版本、耐人寻味的脂评、神龙无尾的结局以及续补的后四十回、众多的续书仿作、译本、诗词、戏曲唱本等等,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深入而科学的探索、广泛的讨论,才有可能得到深化和推进。”(段江丽《大道无术 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因此,与其他许多研究专题相比,红学史上的“论辩”更是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就某一话题说出一点新意,必须得对红学史、红学论辩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不读别人的文章、不了解别人的观点,自顾自地写,甚至希望自我作古,写出来的文章很可能只是个人的心得体会,很难具有学术研究的基本品格。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我像所有对学术怀有敬畏之感和虔诚之心的学者一样,从接触红学的天开始,就高度关注既有的红学研究成果。我的“关注”,除了理论上的认知之外,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红学史上一些基本的,尤其是争议大的话题,尽量去了解各方面的不同说法,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辨析不同观点的是非得失,以作为自己“接着说”或者“对着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红学史上某种现象或者某些大家做尽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期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了解红学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前者主要关注某些具体话题中论辩各方的观点;后者则主要关注“个案”所代表的研究深度和高度,关注某些现象、某些专家在红学史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红学研究论辩》收录了我多年来在红学史尤其是红学论辩史方面的文章,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第1—4章为部分,也是本书稿的主体部分。其中,前3章是关于作者、关于版本、关于内容与主题等问题的论争,这一部分内容曾见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第4章是“关于比较与翻译”方面相关研究的梳理,偏重于1949年以前。此次出版,部分内容做了修订,增加了一些近年以来的新信息,可视为旧作的修订版。第5章为第二部分,内容集中于“红学史反思”。其中,节“错位的批评——1954年‘红学运动的学术价值反思’”是从学理层面对1954年红学批判这一现象的反思;第二节“红学史之我见”是在几次关于红学史专题讨论上的发言,代表了我对红学史、红学论争史的一些基本看法。第6章为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当代具有重要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红学家的个案研究。其中,《点滴成波涛 浩荡若巨川——冯其庸先生红学研究综论》是对冯老一生主要红学成就的梳理,并试图做出力所能及的价值评析;《辨伪求真 守望学术——梅节先生红学访谈录》《大道无术 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是分别对梅节、胡文彬两位先生所做的学案式访谈录,均是在通读访谈对象全部著述、又当面深度请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力图全面介绍两位先生的红学研究经历、红学研究领域、红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一些争议很大的问题上的观点。当代红学家综论及访谈录这一课题笔者还在持续进行中。此外,还有两篇书评,分别是胡文彬先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和孙玉明先生《红学:1954》的读后感,记录了我拜读两位先生颇具影响的大作之后的感想和收获。其实,一路走来,拜读了太多前辈时俊在红学领域的优秀著述,吸取了太多学术的营养,可是,一则生性懒惰,再则学识浅陋,很少将读书心得形诸笔墨,实在是惭愧而又遗憾。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的内容之外,本书稿所收录的其他文章曾在《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博览群书》等杂志刊发。而且,有少数几篇论文是笔者与朋友或者学生合作而成,此次结集出版获得了合作者的许可,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包括合作署名等信息在内的原发刊物信息。此次整理过程中重新核对了全部引文,并修改了个别语句、补充了个别重要信息。因为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刊于不同杂志,为了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虽然注释格式上做了统一处理,但是引证文献仍保留原样,因而会出现同一引证文献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不同版本的问题,还请读者诸君鉴谅。在此,对相关出版社、杂志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以及几次红学史会议发起人和主办方表示由衷感谢!拙著“红学三书”之《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红学研究论辩》《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能够忝列由辽宁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青年红学论丛”批图书之中,深感荣幸!这3部小书稿,是我从事红学研究20余年的阶段性小结,它们见证了我从青年到中年的许多美好岁月!愿以此积累多年的浅见薄识,向先师周先慎先生、向硕士导师黄钧先生以及诸多教导、帮助过我的学界前辈、老师、朋友们致敬致谢!后,郑重地感谢胡文彬先生赐序鼓励,为拙稿增色!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为拙稿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感谢孟庆跃、黄园园两位硕士研究生在书稿校读工作中提供的帮助!感谢亲爱的家人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2018年8月26日,于北京海淀墨砚楼自 序基于论辩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红学研究论辩”这个题目来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启发。受陈熙中先生邀请,我曾参与该书系“文学卷”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的撰写,负责“《醒世姻缘传》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两章。张岱年先生在《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文中说:“提出自己学习研究的心得,必须充分了解当前学术界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成就。每一时期,学术界总有许多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争论各方的意见,要有一定的了解。”费振刚、韩兆琦两位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文学卷”主编前言中说:“回顾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过程,清理一百年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与论争,认真总结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陈熙中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绪论》中说:“世上一切学术的发展进步都是通过不断的争论获得的。”类似的说法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基于论辩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以来,研究者之众、成果之夥,都已经是天文数字,所涉及的问题之广泛、意见之多歧早已超出任何个人知识面和想象力的极限。而且,正如胡文彬先生所指出的:“曹雪芹特殊的家世经历、《红楼梦》产生的复杂的时代背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创作方法、‘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不同版本、耐人寻味的脂评、神龙无尾的结局以及续补的后四十回、众多的续书仿作、译本、诗词、戏曲唱本等等,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深入而科学的探索、广泛的讨论,才有可能得到深化和推进。”(段江丽《大道无术 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因此,与其他许多研究专题相比,红学史上的“论辩”更是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就某一话题说出一点新意,必须得对红学史、红学论辩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不读别人的文章、不了解别人的观点,自顾自地写,甚至希望自我作古,写出来的文章很可能只是个人的心得体会,很难具有学术研究的基本品格。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我像所有对学术怀有敬畏之感和虔诚之心的学者一样,从接触红学的天开始,就高度关注既有的红学研究成果。我的“关注”,除了理论上的认知之外,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红学史上一些基本的,尤其是争议大的话题,尽量去了解各方面的不同说法,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辨析不同观点的是非得失,以作为自己“接着说”或者“对着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红学史上某种现象或者某些大家做尽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期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了解红学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前者主要关注某些具体话题中论辩各方的观点;后者则主要关注“个案”所代表的研究深度和高度,关注某些现象、某些专家在红学史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红学研究论辩》收录了我多年来在红学史尤其是红学论辩史方面的文章,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第1—4章为部分,也是本书稿的主体部分。其中,前3章是关于作者、关于版本、关于内容与主题等问题的论争,这一部分内容曾见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第4章是“关于比较与翻译”方面相关研究的梳理,偏重于1949年以前。此次出版,部分内容做了修订,增加了一些近年以来的新信息,可视为旧作的修订版。第5章为第二部分,内容集中于“红学史反思”。其中,节“错位的批评——1954年‘红学运动的学术价值反思’”是从学理层面对1954年红学批判这一现象的反思;第二节“红学史之我见”是在几次关于红学史专题讨论上的发言,代表了我对红学史、红学论争史的一些基本看法。第6章为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当代具有重要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红学家的个案研究。其中,《点滴成波涛 浩荡若巨川——冯其庸先生红学研究综论》是对冯老一生主要红学成就的梳理,并试图做出力所能及的价值评析;《辨伪求真 守望学术——梅节先生红学访谈录》《大道无术 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是分别对梅节、胡文彬两位先生所做的学案式访谈录,均是在通读访谈对象全部著述、又当面深度请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力图全面介绍两位先生的红学研究经历、红学研究领域、红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一些争议很大的问题上的观点。当代红学家综论及访谈录这一课题笔者还在持续进行中。此外,还有两篇书评,分别是胡文彬先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和孙玉明先生《红学:1954》的读后感,记录了我拜读两位先生颇具影响的大作之后的感想和收获。其实,一路走来,拜读了太多前辈时俊在红学领域的优秀著述,吸取了太多学术的营养,可是,一则生性懒惰,再则学识浅陋,很少将读书心得形诸笔墨,实在是惭愧而又遗憾。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的内容之外,本书稿所收录的其他文章曾在《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博览群书》等杂志刊发。而且,有少数几篇论文是笔者与朋友或者学生合作而成,此次结集出版获得了合作者的许可,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包括合作署名等信息在内的原发刊物信息。此次整理过程中重新核对了全部引文,并修改了个别语句、补充了个别重要信息。因为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刊于不同杂志,为了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虽然注释格式上做了统一处理,但是引证文献仍保留原样,因而会出现同一引证文献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不同版本的问题,还请读者诸君鉴谅。在此,对相关出版社、杂志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以及几次红学史会议发起人和主办方表示由衷感谢!拙著“红学三书”之《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红学研究论辩》《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能够忝列由辽宁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青年红学论丛”批图书之中,深感荣幸!这3部小书稿,是我从事红学研究20余年的阶段性小结,它们见证了我从青年到中年的许多美好岁月!愿以此积累多年的浅见薄识,向先师周先慎先生、向硕士导师黄钧先生以及诸多教导、帮助过我的学界前辈、老师、朋友们致敬致谢!后,郑重地感谢胡文彬先生赐序鼓励,为拙稿增色!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为拙稿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感谢孟庆跃、黄园园两位硕士研究生在书稿校读工作中提供的帮助!感谢亲爱的家人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2018年8月26日,于北京海淀墨砚楼
2018年8月26日,于北京海淀墨砚楼自 序基于论辩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红学研究论辩”这个题目来自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的启发。受陈熙中先生邀请,我曾参与该书系“文学卷”之《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的撰写,负责“《醒世姻缘传》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两章。张岱年先生在《谈学术论文的基本要求》一文中说:“提出自己学习研究的心得,必须充分了解当前学术界在某一方面的已有成就。每一时期,学术界总有许多争论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时代的要求。对于学术界争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对于争论各方的意见,要有一定的了解。”费振刚、韩兆琦两位先生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术论辩书系•文学卷”主编前言中说:“回顾20世纪的古代文学研究过程,清理一百年来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对有关问题的研究与论争,认真总结其丰富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面对未来。”陈熙中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绪论》中说:“世上一切学术的发展进步都是通过不断的争论获得的。”类似的说法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基于论辩的学术研究才能不断进步。《红楼梦》问世200多年以来,尤其是20世纪初“红学”成为三大“显学”之一以来,研究者之众、成果之夥,都已经是天文数字,所涉及的问题之广泛、意见之多歧早已超出任何个人知识面和想象力的极限。而且,正如胡文彬先生所指出的:“曹雪芹特殊的家世经历、《红楼梦》产生的复杂的时代背景、‘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创作方法、‘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的不同版本、耐人寻味的脂评、神龙无尾的结局以及续补的后四十回、众多的续书仿作、译本、诗词、戏曲唱本等等,诸多问题都非常复杂,需要深入而科学的探索、广泛的讨论,才有可能得到深化和推进。”(段江丽《大道无术 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文艺研究》2018年第7期)因此,与其他许多研究专题相比,红学史上的“论辩”更是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就某一话题说出一点新意,必须得对红学史、红学论辩史有一定的了解,如果不读别人的文章、不了解别人的观点,自顾自地写,甚至希望自我作古,写出来的文章很可能只是个人的心得体会,很难具有学术研究的基本品格。正是基于这种信念,我像所有对学术怀有敬畏之感和虔诚之心的学者一样,从接触红学的天开始,就高度关注既有的红学研究成果。我的“关注”,除了理论上的认知之外,主要从两方面展开:一是对红学史上一些基本的,尤其是争议大的话题,尽量去了解各方面的不同说法,在充分占有材料的基础之上,辨析不同观点的是非得失,以作为自己“接着说”或者“对着说”的基础和前提;二是对红学史上某种现象或者某些大家做尽可能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以期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个案,了解红学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前者主要关注某些具体话题中论辩各方的观点;后者则主要关注“个案”所代表的研究深度和高度,关注某些现象、某些专家在红学史上所起的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红学研究论辩》收录了我多年来在红学史尤其是红学论辩史方面的文章,内容大致分为3部分:第1—4章为部分,也是本书稿的主体部分。其中,前3章是关于作者、关于版本、关于内容与主题等问题的论争,这一部分内容曾见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第4章是“关于比较与翻译”方面相关研究的梳理,偏重于1949年以前。此次出版,部分内容做了修订,增加了一些近年以来的新信息,可视为旧作的修订版。第5章为第二部分,内容集中于“红学史反思”。其中,节“错位的批评——1954年‘红学运动的学术价值反思’”是从学理层面对1954年红学批判这一现象的反思;第二节“红学史之我见”是在几次关于红学史专题讨论上的发言,代表了我对红学史、红学论争史的一些基本看法。第6章为第三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当代具有重要代表性和影响力的红学家的个案研究。其中,《点滴成波涛 浩荡若巨川——冯其庸先生红学研究综论》是对冯老一生主要红学成就的梳理,并试图做出力所能及的价值评析;《辨伪求真 守望学术——梅节先生红学访谈录》《大道无术 治学要诚——胡文彬研究员访谈录》是分别对梅节、胡文彬两位先生所做的学案式访谈录,均是在通读访谈对象全部著述、又当面深度请益的基础上整理而成,力图全面介绍两位先生的红学研究经历、红学研究领域、红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在一些争议很大的问题上的观点。当代红学家综论及访谈录这一课题笔者还在持续进行中。此外,还有两篇书评,分别是胡文彬先生《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论稿》和孙玉明先生《红学:1954》的读后感,记录了我拜读两位先生颇具影响的大作之后的感想和收获。其实,一路走来,拜读了太多前辈时俊在红学领域的优秀著述,吸取了太多学术的营养,可是,一则生性懒惰,再则学识浅陋,很少将读书心得形诸笔墨,实在是惭愧而又遗憾。需要说明的是,除了上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辩•〈红楼梦〉研究论辩》的内容之外,本书稿所收录的其他文章曾在《文艺研究》《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博览群书》等杂志刊发。而且,有少数几篇论文是笔者与朋友或者学生合作而成,此次结集出版获得了合作者的许可,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包括合作署名等信息在内的原发刊物信息。此次整理过程中重新核对了全部引文,并修改了个别语句、补充了个别重要信息。因为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刊于不同杂志,为了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虽然注释格式上做了统一处理,但是引证文献仍保留原样,因而会出现同一引证文献在不同章节中使用不同版本的问题,还请读者诸君鉴谅。在此,对相关出版社、杂志编辑部的编辑老师以及几次红学史会议发起人和主办方表示由衷感谢!拙著“红学三书”之《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红学研究论辩》《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能够忝列由辽宁人民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中青年红学论丛”批图书之中,深感荣幸!这3部小书稿,是我从事红学研究20余年的阶段性小结,它们见证了我从青年到中年的许多美好岁月!愿以此积累多年的浅见薄识,向先师周先慎先生、向硕士导师黄钧先生以及诸多教导、帮助过我的学界前辈、老师、朋友们致敬致谢!后,郑重地感谢胡文彬先生赐序鼓励,为拙稿增色!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为拙稿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感谢孟庆跃、黄园园两位硕士研究生在书稿校读工作中提供的帮助!感谢亲爱的家人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
2018年8月26日,于北京海淀墨砚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