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205094164
编辑推荐
1.从诸多层面解读《红楼梦》文本,角度新颖,理论分析细致入微。包括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性别理论、叙事理论等。对《红楼梦》文本的解读颇有启发性。2.对一些代表性红学研究全面评述。包括脂评、王希廉评点,以及《红楼梦》的影视改编,尤其日本红学研究有着独到的研究。3.了解《红楼梦》研究前沿理论不可错过的作品。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的《红楼梦》文本阐释和传播影响方面研究成果的汇总,主要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收集了作者从文本阐释层面研究《红楼梦》的诸多理论成果,例如作者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贾宝玉的性格进行了深入分析;又如作者全面论析了《红楼梦》中的比德内蕴;等等。下篇则收集了作者从传播学层面研究《红楼梦》的诸多成果,例如作者分析了早期脂批红楼的阐释学意义,还综合论述了《红楼梦》在日本的传播情况,重点分析了笹川种郎、盐谷温、大高岩等人的《红楼梦》研究。作者的这些文章在很多方面独树一帜,都有自己的研究特色,也能够体现出当下红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目 录
目 录
总 序序自 序上篇《红楼梦》文本阐释 1一、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 2二、《红楼梦》对“爱的起源”的探索 14三、从“爱的本性”论宝黛爱情 27四、从贾母王熙凤在贾府中的地位看传统家庭中的“女权”现象 44五、《红楼梦》中的比德观——从“林黛玉与花”说起 64六、形象、主题、结构的三重性——甄士隐与贾雨村的叙事功能 79七、红楼中那些温暖的故事——贾府生活的另一面 95八、贾雨村的堕落之路 102九、复调性与人物形象——以钗黛之争为中心 109下篇《红楼梦》传播影响研究 129一、《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 以阐释旨趣为中心 130二、《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 以阐释语境为中心 144三、论王希廉《红楼梦》“评语”的小说学思想 165四、从小说叙事到影视叙事的改编空间—— 关于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思考 195五、“正定模式”对《红楼梦》当代传播的意义与启示 219六、日本“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 以笹川种郎为中心 239七、日本“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 以盐谷温为中心 253八、日本红学家大高岩旅华日记研究 274九、法译全本《红楼梦》的成书过程 299
前 言
序
段江丽教授即将付梓的“红学三书”,汇总了她二十年来读红、研红的成果,这无疑是当前红学研究领域中一件不可小视的、令人欣慰的大好事。我愿借此机会向江丽教授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敬意。所谓“汇总”,这里也仅仅就其行诸文字的文章而言,事实上,二十年来江丽的治红“成果”还有很多方面,如作为副主编编辑的曹学刊物,各种场合的红学讲座,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红学论文……总之,二十年来江丽扬帆红海,为红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我十分钦佩的贡献。我有幸先睹为快——在贱寿八十生日的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愉快地阅读了“红学三书”之书《〈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的文稿。此书分上下两编,共收录18篇论文。我不想说这部书稿如何“博大精深”、如何“新见迭出”,在阅读过程中却让我很自然地联想起我的老师郭预衡教授多年前一篇谈论治学的“专”与“博”之关系的文章。我想,如果说“论红”可视为“专”,那么,要真正“论”好,是必须有“博”的学养、知识和识见的。江丽的这18篇文章中,篇篇论红,但却篇篇见“博”:心理学、叙事学、传播学、阐释学、域外研究……无不涉及。因此,“论红”就自然有了很多新意。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孤陋寡闻的老人,读后确实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的感觉。比如在关于贾宝玉的论述中,运用心理学而加以阐释,我以为就是很有意义的。宝玉为什么那样反感宝钗、湘云的“规劝”?这当然可以就义理层面做种种论述,而从心理学上来说,江丽指出,这正是一种“‘惧父’心理的延续”;讲到大观园,同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大观园并不是无‘欲’的透明世界”,而贾宝玉“能将潜意识中的性情绪升华为高尚纯洁的怜悯与体贴,从而与‘皮肤滥淫’有了本质的区别”;还有,宝玉究竟何以自始至终亲黛远钗?这是一向众说纷纭的话题,而江丽则首先从心理学上分别阐释了钗、黛的“状态”,进而回答了宝玉或“亲”或“远”的选择……凡此种种,都不同于传统的“叛逆”与“卫道”的简单说教,而给读者以启发。书中对某些问题的论析,很注重纵向的梳理。我觉得,那篇就《红楼梦》来讨论传统家庭中“女权”问题的文章,是写得很好的。该文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男权社会历史的“特殊”状况,确认了家庭中“女性统治地位”的三个原因,而三个原因中的关键,则是女性个体“自身的能力”。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熙凤等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无疑把阅读中的认识引向深入。书中还涉及了另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即所谓的“左钗右黛”、“左黛右钗”以及“钗黛合一”。是啊,这是一个曾使读者“几挥老拳”的争论!但本书却绝无“参战”之嫌,而是居高临下,从《红楼梦》的“复调性”的特点出发,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正是作品的“复调性”,“注定了读者的阐释(永远)存在多重可能性”。并从“人物自身的诉求”“作者的立场”“隐含作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我以为是很有说服力的。而“复调性”,在本书作者看来,“正是《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的表现之一”。众所周知,所谓《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写法,恰恰是鲁迅先生的著名论断。本书下编的、二两篇论文,堪称姊妹篇,分别从“旨趣”和“语境”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文章开篇即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第二回写贾雨村看到一副破旧的对联时,心想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本于此处有脂评曰:“一部书之总批。”对此,江丽的文章认为,这条批语表明,在批书人心目中,“小说原文中‘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这句话可以用来作为《红楼梦》这部书的总批语”。这就是说,早期批书人的重要的观念,就是《红楼梦》文虽浅近,但却绝非等闲之作,绝非风月之书,而别有深意存焉。既然这八个字可视为“一部书之总批”,那么,几千条的脂评之主旨,亦在于此。江丽的这两篇文章,也正是在这个观念的观照下纵论脂批的“阐释学意义”的。历史已经表明,《红楼梦》与红学早已走向世界。那么,域外的红学研究,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的关注。本书下编收录的《日本“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等三篇文章,正体现了这种“关注”。江丽教授曾访学日本,对日本的有关中国文学的研究,有着深切的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正是她撰著此类文章的学术优势。这几篇文章,不是对日本学者有关著述的简单介绍或提要,而是探索渊源、加以比较、予以评价。例如,文中指出,笹川种郎的《支那文学史》中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基本上就是他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一书中“《红楼梦》”一章的概括和复述。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章又明确指出了二者之差异,并做了认真的分析。对盐谷温氏之《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中关于红学的论述,更予以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视中国明清戏曲小说中之优秀作品为世界文坛之杰作的观点,在盐谷温时代已是日本学界之成说、共识,而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说,是盐谷温氏“空谷传音”之新论。那么,盐谷氏之创新之论究竟是什么?他对《红楼梦》又有哪些新的创见?江丽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完整的看法,予以较全面的评价。我以为,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的去阅读的。我们过去谈论“论文”的写作时,常常说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虽然不能算什么金科玉律,但其本意无疑是倡导作文章务求言之有物,避免空话连篇。我读了这18篇论文,突出的感觉,恰恰是篇篇“言之有物”,感到有收获。因此,写了以上零零碎碎的文字。回头看了一遍,实在是不成体统,连“读后感”都算不上,更惶论为“序”耶。我与江丽相识二十年了,她的导师周先慎教授更是我相与三十余年的好朋友。引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与江丽,亦如《红楼梦》里贾母对王太医所说的“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第42回)。写到这里,想到这“红学三书”,先慎教授已经看不到了,不禁戚戚……江丽治学勤奋认真,这是朋友们的共同看法。在我的心目中,“认真”,可以说就是江丽的品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认真的。而我们这一代人所熟读的语录中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因此,我深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必然会看到江丽在治学的正道上继续前行,必然会看到她的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新的成果、新的贡献!
段启明2018年初秋时节序序段江丽教授即将付梓的“红学三书”,汇总了她二十年来读红、研红的成果,这无疑是当前红学研究领域中一件不可小视的、令人欣慰的大好事。我愿借此机会向江丽教授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敬意。所谓“汇总”,这里也仅仅就其行诸文字的文章而言,事实上,二十年来江丽的治红“成果”还有很多方面,如作为副主编编辑的曹学刊物,各种场合的红学讲座,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红学论文……总之,二十年来江丽扬帆红海,为红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我十分钦佩的贡献。我有幸先睹为快——在贱寿八十生日的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愉快地阅读了“红学三书”之书《〈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的文稿。此书分上下两编,共收录18篇论文。我不想说这部书稿如何“博大精深”、如何“新见迭出”,在阅读过程中却让我很自然地联想起我的老师郭预衡教授多年前一篇谈论治学的“专”与“博”之关系的文章。我想,如果说“论红”可视为“专”,那么,要真正“论”好,是必须有“博”的学养、知识和识见的。江丽的这18篇文章中,篇篇论红,但却篇篇见“博”:心理学、叙事学、传播学、阐释学、域外研究……无不涉及。因此,“论红”就自然有了很多新意。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孤陋寡闻的老人,读后确实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的感觉。比如在关于贾宝玉的论述中,运用心理学而加以阐释,我以为就是很有意义的。宝玉为什么那样反感宝钗、湘云的“规劝”?这当然可以就义理层面做种种论述,而从心理学上来说,江丽指出,这正是一种“‘惧父’心理的延续”;讲到大观园,同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大观园并不是无‘欲’的透明世界”,而贾宝玉“能将潜意识中的性情绪升华为高尚纯洁的怜悯与体贴,从而与‘皮肤滥淫’有了本质的区别”;还有,宝玉究竟何以自始至终亲黛远钗?这是一向众说纷纭的话题,而江丽则首先从心理学上分别阐释了钗、黛的“状态”,进而回答了宝玉或“亲”或“远”的选择……凡此种种,都不同于传统的“叛逆”与“卫道”的简单说教,而给读者以启发。书中对某些问题的论析,很注重纵向的梳理。我觉得,那篇就《红楼梦》来讨论传统家庭中“女权”问题的文章,是写得很好的。该文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男权社会历史的“特殊”状况,确认了家庭中“女性统治地位”的三个原因,而三个原因中的关键,则是女性个体“自身的能力”。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熙凤等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无疑把阅读中的认识引向深入。书中还涉及了另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即所谓的“左钗右黛”、“左黛右钗”以及“钗黛合一”。是啊,这是一个曾使读者“几挥老拳”的争论!但本书却绝无“参战”之嫌,而是居高临下,从《红楼梦》的“复调性”的特点出发,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正是作品的“复调性”,“注定了读者的阐释(永远)存在多重可能性”。并从“人物自身的诉求”“作者的立场”“隐含作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我以为是很有说服力的。而“复调性”,在本书作者看来,“正是《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的表现之一”。众所周知,所谓《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写法,恰恰是鲁迅先生的著名论断。本书下编的、二两篇论文,堪称姊妹篇,分别从“旨趣”和“语境”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文章开篇即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第二回写贾雨村看到一副破旧的对联时,心想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本于此处有脂评曰:“一部书之总批。”对此,江丽的文章认为,这条批语表明,在批书人心目中,“小说原文中‘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这句话可以用来作为《红楼梦》这部书的总批语”。这就是说,早期批书人的重要的观念,就是《红楼梦》文虽浅近,但却绝非等闲之作,绝非风月之书,而别有深意存焉。既然这八个字可视为“一部书之总批”,那么,几千条的脂评之主旨,亦在于此。江丽的这两篇文章,也正是在这个观念的观照下纵论脂批的“阐释学意义”的。历史已经表明,《红楼梦》与红学早已走向世界。那么,域外的红学研究,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的关注。本书下编收录的《日本“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等三篇文章,正体现了这种“关注”。江丽教授曾访学日本,对日本的有关中国文学的研究,有着深切的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正是她撰著此类文章的学术优势。这几篇文章,不是对日本学者有关著述的简单介绍或提要,而是探索渊源、加以比较、予以评价。例如,文中指出,笹川种郎的《支那文学史》中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基本上就是他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一书中“《红楼梦》”一章的概括和复述。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章又明确指出了二者之差异,并做了认真的分析。对盐谷温氏之《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中关于红学的论述,更予以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视中国明清戏曲小说中之优秀作品为世界文坛之杰作的观点,在盐谷温时代已是日本学界之成说、共识,而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说,是盐谷温氏“空谷传音”之新论。那么,盐谷氏之创新之论究竟是什么?他对《红楼梦》又有哪些新的创见?江丽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完整的看法,予以较全面的评价。我以为,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的去阅读的。我们过去谈论“论文”的写作时,常常说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虽然不能算什么金科玉律,但其本意无疑是倡导作文章务求言之有物,避免空话连篇。我读了这18篇论文,突出的感觉,恰恰是篇篇“言之有物”,感到有收获。因此,写了以上零零碎碎的文字。回头看了一遍,实在是不成体统,连“读后感”都算不上,更惶论为“序”耶。我与江丽相识二十年了,她的导师周先慎教授更是我相与三十余年的好朋友。引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与江丽,亦如《红楼梦》里贾母对王太医所说的“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第42回)。写到这里,想到这“红学三书”,先慎教授已经看不到了,不禁戚戚……江丽治学勤奋认真,这是朋友们的共同看法。在我的心目中,“认真”,可以说就是江丽的品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认真的。而我们这一代人所熟读的语录中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因此,我深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必然会看到江丽在治学的正道上继续前行,必然会看到她的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新的成果、新的贡献!
段启明2018年初秋时节
段启明2018年初秋时节序序段江丽教授即将付梓的“红学三书”,汇总了她二十年来读红、研红的成果,这无疑是当前红学研究领域中一件不可小视的、令人欣慰的大好事。我愿借此机会向江丽教授表示由衷的祝贺和敬意。所谓“汇总”,这里也仅仅就其行诸文字的文章而言,事实上,二十年来江丽的治红“成果”还有很多方面,如作为副主编编辑的曹学刊物,各种场合的红学讲座,指导硕士生、博士生的红学论文……总之,二十年来江丽扬帆红海,为红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令我十分钦佩的贡献。我有幸先睹为快——在贱寿八十生日的前前后后的日子里,愉快地阅读了“红学三书”之书《〈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的文稿。此书分上下两编,共收录18篇论文。我不想说这部书稿如何“博大精深”、如何“新见迭出”,在阅读过程中却让我很自然地联想起我的老师郭预衡教授多年前一篇谈论治学的“专”与“博”之关系的文章。我想,如果说“论红”可视为“专”,那么,要真正“论”好,是必须有“博”的学养、知识和识见的。江丽的这18篇文章中,篇篇论红,但却篇篇见“博”:心理学、叙事学、传播学、阐释学、域外研究……无不涉及。因此,“论红”就自然有了很多新意。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孤陋寡闻的老人,读后确实有呼吸到了新鲜空气的感觉。比如在关于贾宝玉的论述中,运用心理学而加以阐释,我以为就是很有意义的。宝玉为什么那样反感宝钗、湘云的“规劝”?这当然可以就义理层面做种种论述,而从心理学上来说,江丽指出,这正是一种“‘惧父’心理的延续”;讲到大观园,同样的,从心理学的角度指出,“大观园并不是无‘欲’的透明世界”,而贾宝玉“能将潜意识中的性情绪升华为高尚纯洁的怜悯与体贴,从而与‘皮肤滥淫’有了本质的区别”;还有,宝玉究竟何以自始至终亲黛远钗?这是一向众说纷纭的话题,而江丽则首先从心理学上分别阐释了钗、黛的“状态”,进而回答了宝玉或“亲”或“远”的选择……凡此种种,都不同于传统的“叛逆”与“卫道”的简单说教,而给读者以启发。书中对某些问题的论析,很注重纵向的梳理。我觉得,那篇就《红楼梦》来讨论传统家庭中“女权”问题的文章,是写得很好的。该文实事求是地分析了男权社会历史的“特殊”状况,确认了家庭中“女性统治地位”的三个原因,而三个原因中的关键,则是女性个体“自身的能力”。从这个层面去理解《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熙凤等人物的形象和性格,无疑把阅读中的认识引向深入。书中还涉及了另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即所谓的“左钗右黛”、“左黛右钗”以及“钗黛合一”。是啊,这是一个曾使读者“几挥老拳”的争论!但本书却绝无“参战”之嫌,而是居高临下,从《红楼梦》的“复调性”的特点出发,对这一现象做了深入的剖析,指出,正是作品的“复调性”,“注定了读者的阐释(永远)存在多重可能性”。并从“人物自身的诉求”“作者的立场”“隐含作者的态度”等几个方面加以论述。我以为是很有说服力的。而“复调性”,在本书作者看来,“正是《红楼梦》打破传统‘写法’的表现之一”。众所周知,所谓《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写法,恰恰是鲁迅先生的著名论断。本书下编的、二两篇论文,堪称姊妹篇,分别从“旨趣”和“语境”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早期脂批的阐释学意义。文章开篇即抓住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第二回写贾雨村看到一副破旧的对联时,心想这两句话“文虽浅近,其意则深”。甲戌本于此处有脂评曰:“一部书之总批。”对此,江丽的文章认为,这条批语表明,在批书人心目中,“小说原文中‘文虽浅近,其意则深’这句话可以用来作为《红楼梦》这部书的总批语”。这就是说,早期批书人的重要的观念,就是《红楼梦》文虽浅近,但却绝非等闲之作,绝非风月之书,而别有深意存焉。既然这八个字可视为“一部书之总批”,那么,几千条的脂评之主旨,亦在于此。江丽的这两篇文章,也正是在这个观念的观照下纵论脂批的“阐释学意义”的。历史已经表明,《红楼梦》与红学早已走向世界。那么,域外的红学研究,无疑应该引起我们的极大的关注。本书下编收录的《日本“中国文学史”中的红楼梦》等三篇文章,正体现了这种“关注”。江丽教授曾访学日本,对日本的有关中国文学的研究,有着深切的了解。这样的“知识结构”,正是她撰著此类文章的学术优势。这几篇文章,不是对日本学者有关著述的简单介绍或提要,而是探索渊源、加以比较、予以评价。例如,文中指出,笹川种郎的《支那文学史》中关于《红楼梦》的论述,基本上就是他的《支那小说戏曲小史》一书中“《红楼梦》”一章的概括和复述。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文章又明确指出了二者之差异,并做了认真的分析。对盐谷温氏之《支那文学概论讲话》中关于红学的论述,更予以较深入的分析。文章认为,视中国明清戏曲小说中之优秀作品为世界文坛之杰作的观点,在盐谷温时代已是日本学界之成说、共识,而并非如某些学者所说,是盐谷温氏“空谷传音”之新论。那么,盐谷氏之创新之论究竟是什么?他对《红楼梦》又有哪些新的创见?江丽在自己的文章中都提出了完整的看法,予以较全面的评价。我以为,都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的去阅读的。我们过去谈论“论文”的写作时,常常说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虽然不能算什么金科玉律,但其本意无疑是倡导作文章务求言之有物,避免空话连篇。我读了这18篇论文,突出的感觉,恰恰是篇篇“言之有物”,感到有收获。因此,写了以上零零碎碎的文字。回头看了一遍,实在是不成体统,连“读后感”都算不上,更惶论为“序”耶。我与江丽相识二十年了,她的导师周先慎教授更是我相与三十余年的好朋友。引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与江丽,亦如《红楼梦》里贾母对王太医所说的“原来这样,也是世交了”(第42回)。写到这里,想到这“红学三书”,先慎教授已经看不到了,不禁戚戚……江丽治学勤奋认真,这是朋友们的共同看法。在我的心目中,“认真”,可以说就是江丽的品格,她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非常认真的。而我们这一代人所熟读的语录中有一句话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因此,我深信在我的有生之年,必然会看到江丽在治学的正道上继续前行,必然会看到她的新的探索、新的思考、新的成果、新的贡献!
段启明2018年初秋时节
在线试读
自 序——我的红学缘记不清何时与《红楼梦》结缘。只记得,在大学期间的文学史课堂上,在报考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准备过程中,在1993年硕士毕业留校至今的教学工作中,《红楼梦》均是重中之重。印象深刻的是,大学期间的“元明清文学史”课程结业考试有“崔张、杜柳、宝黛爱情比较”这样一道考题,当时的任课老师黄仁生先生给了我这道题以及这门课满分的成绩,这也是我日后硕士、博士阶段均选择以元明清文学为研究方向的重要机缘之一。撰写有关《红楼梦》的论文,始于1998年博士生二年级中期考核之时。按相关规定,博士生学习期间需通过“综合考试”方能继续下一阶段的学习,俗称“中期考核”。我提交的中期考核论文题目为《试论宝黛爱情的哲学心理学内涵》,考核专家组成员除导师周先慎先生之外,还有北大中文系周强、陈熙中、马振方、张鸣、刘勇强等诸位先生。论文整体上得到肯定并顺利通过了考核,但是,老师们从选题意义、观点表达以及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提出了恰切的批评和指导意见。我的硕士导师黄钧先生早年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指导学生向以严格著称。博士期间老师们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北大校训中“严谨”一词的内涵。这篇中期考核论文的主体部分后来分成3部分在学术期刊公开发表。其中,部分《贾宝玉爱情的心理学阐释》经陈熙中先生推荐,刊于《红楼梦学刊》1999年第2期“研究生论坛”,这是我公开发表的篇红学论文;另外两部分分别以《〈红楼梦〉对“爱的起源”的探索》《从“爱的本性”论宝黛爱情》为题先后刊于《理论与创作》与《红楼梦学刊》。对陈先生及编辑部老师们的感激之情一直深藏心底。1998—2018,21年弹指一挥间。此时此刻,我在故纸堆里找出了拙稿《试论宝黛爱情的哲学心理学内涵》的3种打印本,其中两种均有导师周先慎先生密密麻麻的批语。老师已于今年4月20日驾鹤仙去,老师留下的手泽,成了师恩的见证和珍贵的纪念。回首自己多年来教学、科研的心得,从导师及其他诸多老师那里获得的,有“鱼”更有“渔”。比如,我在《试论宝黛爱情的哲学心理学内涵》“前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红楼梦》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内蕴为读者提供了多维解读之可能。”导师在“多维解读之可能”之下划线,并写下旁批:“‘多维解读’这个观念非常好,但要真正贯彻到自己的文章中,不要轻易排斥其他路径的解读。‘多维’就不应该是‘非此即彼’。”——不轻易排斥他人的解读途径及观点、不应该存非此即彼的偏见,这些都成了我此后学术研究中所遵守的箴规。说到红学缘,有一点值得特别感念。非常幸运的是,我在读博期间有机会聆听了张庆善先生在北大座无虚席的红学讲座,并在报告结束后得以当面请益;又因查找博士论文《〈醒世姻缘传〉研究》的资料而拜识了孙玉明先生。此后,两位先生作为中国红学会及《红楼梦学刊》的主要“当家人”,为我的学习和学术研究活动提供了诸多的指导和帮助,包括邀请我参加许多重要的红学研讨会。自2001年8月参加在北戴河举行的“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始,我几乎受邀参加了此后在浙江金华(2002)、江苏扬州(2004)、河南郑州(2005)、山西大同(2006)、湖北黄冈(2008)、山东蓬莱(2009)、北京凤凰岭(2010)、河北廊坊(2013)、广州深圳(2017)等全国各地举办的所有重要的红学研讨会,并于2004年扬州会议被增选为中国红学会理事、2010年凤凰岭会议被增选为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因为参加各类红学会议及活动,而得以近距离聆听包括冯其庸、李希凡、梅节、蔡义江、胡文彬、吕启祥、赵冈等海内外诸多当代红学大家、名家的精彩报告,有机会亲炙教诲;还结识了诸多红学界的同道、朋友,得以如切如磋、砥砺进步,闵虹、俞晓红、曹立波、张云等多位学术“闺密”都是因了红学的美好缘分而越走越亲近。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中国红学会这样高度专业化的学术组织,没有《红楼梦学刊》这样高水平的学术平台,很可能不会有我20多年来在红学领域的持续耕耘。同样值得感念的还有北京曹雪芹纪念馆及北京曹学会、《曹雪芹研究》。曾任北京曹雪芹纪念馆馆长的李明新女史在其任内(2003—2014)几乎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红学、曹学活动,在邀请诸多大家、名家的同时,也常常会带上我们一众小字辈参与其中,印象中正是在曹雪芹纪念馆主办的活动中有幸瞻仰过周汝昌先生的风采。2010年,在胡德平先生的推动、主持之下成立了北京曹学会,并于2011年开始以集刊的形式出版会刊《曹雪芹研究》。该刊在出版6集之后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于2014年春季正式创刊。在北京曹学会与《曹雪芹研究》创建过程中,我很荣幸参与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在胡会长及“四老”——主编张书才先生以及常务编委张俊先生、胡文彬先生、段启明先生高瞻远瞩的指导之下,与两位秘书长李明新女史、位灵芝女史一起商讨杂志及学术研讨会等相关工作细节的许多美好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尤其是2014—2017年期间,我受邀忝任《曹雪芹研究》副主编之职,几乎每一期编委会上,都能聆听到“四老”关于曹学红学、关于学术人生的谆谆教导。张俊先生和段启明先生还曾是我博士论文的开题和答辩时的专家委员会委员,于我有“座师”之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四老”渊博的学识和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让我和詹颂、张平仁、樊志斌、雍薇等几位志同道合的编辑部同仁在审稿及编校过程中既能随时请益解惑,又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这样,刊物的质量得到了程度的保障,因而迅速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肯定,已成功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7版)。另一方面,就我个人来说,编辑工作也提供了及时了解前沿研究动态的良机,“编学相济”,信焉!2017年底,《曹雪芹研究》编委会“四老”因年高请辞,我本人亦因本职事冗、无暇兼劳而请辞常务编委及副主编之职,只担任编委及轮值主编工作。自2018年第1期开始,《曹雪芹研究》以编委会改组之后的全新面貌面世,相信它一定会蓬勃发展、越办越好!正因为有中国红学会、北京曹学会这样的学术组织以及《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这样的学术刊物持续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平台,有诸多师长的教诲、同好的勖勉、读者的支持,多年来我一直将“曹雪芹与《红楼梦》”作为重要研究对象之一,至今已在《红楼梦学刊》《曹雪芹研究》《中国文化研究》《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红学方面的论文数十篇。不仅如此,我对“曹雪芹与《红楼梦》”的兴趣还影响到了部分学生尤其是来华留学生的论文选题。说来也巧,我指导的位硕士研究生是来自越南的陈氏琼香同学,她提交给我的“明清小说研究”课程论文《论〈红楼梦〉中的妻妾矛盾及其根源》经修改之后刊于《红楼梦学刊》2004年第3辑,该文后来也是她硕士学位论文的主干内容之一;我指导的位博士研究生是来自蒙古国的伊琴•浩尔乐同学,她的学位论文为《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研究》(2014年),是早一部关于哈斯宝《新译红楼梦》的“著作”;另一位来自保加利亚的诺拉•琪列娃同学的博士学位论文为《保加利亚语译本〈红楼梦〉研究》(2017年),也是早一部研究保译本《红楼梦》的“著作”。这3位来华留学生的红学论文都具有较高的质量,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红楼梦》的国际影响。随着全民阅读、经典普及、复兴传统文化等活动的兴起,“曹雪芹与《红楼梦》”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关注和喜爱。本人曾应邀在北京电视台名师讲坛、北京图书馆“文津讲坛”、中山市图书馆“《红楼梦》讲坛”、北京大学慕课“伟大的《红楼梦》”、北京曹雪芹学会“品红课”、河北正定荣国府“红学讲堂”、山西师范大学“《红楼梦》与中国文化”讲坛、北京恭王府“走近红楼梦中人”讲坛等平台主讲《红楼梦》有关选题。这些活动让我有机会与来自不同年龄、不同阶层、不同职业背景和不同文化程度的朋友分享读红心得,每每收获别有会心之喜悦。近几年,我集中关注的红学话题之一是“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在为该书稿寻找出版平台的过程中,经朋友引荐,于2017年年底有幸拜识了辽宁出版集团和辽宁人民出版社的有关同仁,他们同意出版拙稿。经过进一步的交流,辽宁人民出版社决定策划出版“中青年红学论丛”,基本宗旨是邀请一批年富力强的中年学者组成编委会,与出版社共同约稿、把关,出版一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当代中青年学者研究水平的红学著作。在商业氛围浓厚、学术著作出版困难的当下,辽宁人民出版社的人文情怀和学术责任感令人肃然起敬!拙稿“红学三书”之《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红学研究论辩》《红楼人物家庭角色论》有幸忝列“中青年红学论丛”批图书之中。其中,前两部是对多年来散见于杂志或书稿中的红学论文的分类整理,后一部则是集中论述《红楼梦》中人物家庭角色问题的专著。这3部小书稿,是我从事红学研究20余年的阶段性小结,它们见证了我从青年到中年的成长过程中许多充实而美好的岁月!愿以此积累多年的浅见薄识,向先师周先慎先生,向硕士导师黄钧先生以及诸多教导、帮助过我的学界前辈、老师、朋友们致敬致谢!本书稿《〈红楼梦〉文本与传播影响》分为两部分:上篇“《红楼梦》文本阐释”所收录的9篇文章主要是从心理学、哲学、社会学、性别理论、叙事理论等不同角度对《红楼梦》文本内容的解读与剖析;下篇“《红楼梦》传播影响研究”所收录的9篇文章主要是对脂评、王希廉评点、《红楼梦》影视改编与传播、日本红学研究、法译本《红楼梦》等相关论题的讨论。时间上早的是前述1998年博士生“中期考核”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贾宝玉性格的心理学阐释》等3篇文章,晚的是2017年深圳红学会议论文《复调性与人物形象——以钗黛之争为中心》。这些论文,曾先后刊于《红楼梦学刊》《中国文化研究》《曹雪芹研究》《理论与创作》等学术期刊,在此,谨向相关杂志编辑部老师们致以诚挚谢忱!需要说明的是,此次整理过程中重新核对了全部引文,并修改了个别语句、补充了个别重要信息,补充了一些材料出处,因而可能出现引证文献出版时间晚于原文刊发时间的情况。其中一篇是笔者与朋友冀可平老师合作而成,此次结集出版获得了合作者的许可,文章末尾均注明了包括合作署名情况在内的原发刊物信息。因为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刊于不同杂志,为了保证原始信息的准确性,虽然注释格式上做了统一处理,但是引证文献并未做统一处理,因而会出现同一引证文献在不同文章中使用不同版本的问题。此外,部分内容曾见于拙著《礼法与人情——明清家庭小说的家庭主题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一书中,一则因为此书发行量有限,市面上早已难觅踪影;再则为了保持内容的相对完整,故不避重复再次收入。凡此种种,还请读者诸君鉴谅。李辰冬先生曾经有言:“我们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我们的年岁愈增加,则读《红楼梦》的乐趣也愈多;我们的学识愈丰富,则了解《红楼梦》的程度也愈深……人类的知识愈进步,治学问的方法愈精密,则在《红楼梦》里的发现也愈广博。并且因为自己所研究的不同,于是见到的方面也不同。总之,《红楼梦》如海洋一般,我们无法知其深浅广阔。”(李辰冬《红楼梦的世界》,见吕启祥、林东海编《红楼梦研究稀见资料汇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19页)唐德刚先生亦云:“《红楼梦》和其他许多名著一样,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百读不厌’之书。他能叫人一读再读的道理,便是它能使读者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知识水平、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不同的地区——不论国内还是海外——读起来都会发生不同的领悟和不同的梦境。”(唐德刚《曹雪芹的文化冲突》,见《胡适杂忆(增订本)》,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第242页)我坚信,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知识结构的变化,我在《红楼梦》里的发现、我对《红楼梦》的领悟还会不断出新。天地之间有《红楼梦》这样一部大书,实在是吾等读书人之大幸!后,郑重地感谢段启明先生赐序鼓励,为拙稿增色!感谢辽宁人民出版社领导的关心和帮助!感谢责任编辑为拙稿付出的辛劳和智慧!感谢北京语言大学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感谢孟庆跃、黄园园两位硕士研究生在书稿校读工作中提供的帮助!感谢亲爱的家人们无条件的爱与支持!2018年9月6日,于北京海淀墨砚楼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