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010188294
内容简介
《香港全真教研究》以香港全真道教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处境为研究对象,采取了哲学、历史学和宗教社会学的交叉学术视野,多方面地透视这一宗教历史现象。作者广泛搜罗方志、碑刻、传记、著作,对于全真道教究竟何时传人广东这个学术悬案,展开小心的论证,对清末、民国时期,在华南地区发生的一场以扶鸾结社为基本内核的社会慈善运动进行解析,指出道教世俗化运动的轨迹。
《香港全真教研究》还对全真教对于现代香港社会的服务做了调研,指出其因慈善而起又回归宗教团体的过程,其在慈善与社会关怀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故此,其在办学兴教、敬老养老、抚恤安慰以及生死关怀等方面做出了很多业绩。全书还保留了有价值的深度访谈内容,这部分既支持了该项研究,又有着超乎该研究的价值,它们是都研究香港宗教历史与现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香港全真教研究》还对全真教对于现代香港社会的服务做了调研,指出其因慈善而起又回归宗教团体的过程,其在慈善与社会关怀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等,故此,其在办学兴教、敬老养老、抚恤安慰以及生死关怀等方面做出了很多业绩。全书还保留了有价值的深度访谈内容,这部分既支持了该项研究,又有着超乎该研究的价值,它们是都研究香港宗教历史与现状的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目 录
绪言
章 全真道堂的缘起及其慈善结社
一、香港全真道堂之缘起
二、19世纪的扶鸾结社活动与慈善事业
第二章 商人伦理与宗教伦理
一、商业、扶乩与慈善的关系
二、神格与人格
三、商人给道教带来的变化及其世俗化问题
第三章 全真宗脉及学脉关系
一、清代全真教在广东的传播
二、明代广东有无全真教
三、法脉传绪
第四章 香港的道教科仪
一、科仪的源流及其核心价值
二、全真科仪
三、正一与伞真斋醮法事的科仪与科本
四、香港科仪本的诸种来源
五、香港道教科仪的唱腔用韵及其人才队
六、科本试析
第五章 全真教与香港社会的交往关系
一、问卷调查及其分析
二、宫观与信众的关系
三、道士与信众的关系
第六章 社会福利与教育事业
一、香港道教与慈善的深度关系
二、博施济众的社会行动
第七章 生死关怀
一、生与死的观念
二、死的关怀
三、生的关怀
第八章 从宗教仪式与戒律看道教的两种倾向
一、宗教仪式与戒律的开放所表明的态度
二、回归现象与宗教意志
附录访谈实录
周和来先生访谈一
周和来先生访谈二
周和来先生访谈三
叶长青先生访谈一
叶长青先牛访谈二
叶长青先生访谈三
莫小贤女士、彭可立先生访谈
梁德华先生访谈
陈敬阳先生访谈
李家俊先生访谈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在线试读
《香港全真教研究》:
宗教仪式的多样化表明了它们的丰富性,但宗派化并不符合道教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在唐之前处于这种状态的话,那么在唐朝就处于相互整合的时期了,而唐朝道教不重派别的趋势则配合了这种整合。唐玄宗时期的张万福和晚唐道教礼仪集大成者杜光庭,就曾做过这种整合工作。张万福生活在唐玄宗时期,为开元盛世的见证者,在那样一个时期,朝廷的祈愿太平长久和平的斋醮法事自然不少,他就曾目睹并记录了金仙、玉真二公主在长安归真观两次受箓受法的供奉盛况。《道藏》中收录了他的《传授三洞经戒法策略说》、《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三洞众戒文》、《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灵宝道士授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等书。当然,这些著述并非都是他的创作,他所做的主要工作还是从三洞经书中辑出三洞共同的东西或者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有的内容记述唐朝斋醮法事的具体陈设、仙真位置以及开坛启醮过程,则具有时代意义。在他的著述中,有的属于念诵经文的方法(《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有的属于三师名讳及住观方所仪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有的属于记录唐代开坛设醮的仪轨(《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有的属于道士出家受箓选择吉日的历表《(洞玄灵宝道士授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有的属于道士法服、法具方面的(《三洞法服科戒文》),但更多的还是戒律方面的,如在《三洞众戒文》的“序”中,他说道:“三洞诸经说戒多矣,难以具详。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其传授经法次第,已如三洞法目,今又依经箓出戒文,附诸法次。受法之日,随法转授,令道士诵习,防非止恶,以制六情。”可见他在斋戒与醮事方面的倾向性。可以注意到,除了保留“洞玄灵宝”之外,其他皆以“三洞”称之,即是说,他倾向于以“三洞”名义统和“上清”、“灵宝”和“正一”,去除宗派性,强调道教经戒礼仪的统一性。在《传授洞经戒法箓略说》中,他列出的“戒目”有:三归戒、五戒、八戒、无上十戒、初真戒、七十二戒、百八十戒、天尊十戒四持身品、太清阴阳戒、想尔二十七戒、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二十戒门、百二十九戒、闭塞六情戒、智慧上品大戒、三元百八十戒、智慧观身三百大戒等。在这个序列中,原本分属于各宗派的戒律被设置在一个统一的道教戒目下,意味着不管上清、灵宝,或者正一,皆在这个统一的戒目下选择自己的戒律,它们曾经是别的宗派的戒律,但现在不是了,它们就是自己的戒律。应当说,张万福破除宗派界限,有其社会基础。唐代的道教本身派别显得并不重要,要说派别,上清是主流,灵宝衰微,正一不显,所以,上清派所做的任何创造性的工作,都代表了整个道教所做的工作。
如果说在张万福那里尚有上清、灵宝与正一分宗的痕迹的话,那么在杜光庭那里这种痕迹就更不显明了。杜光庭可谓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但与张万福比较起来,他更倾向于道士的醮事科仪。杜光庭著述宏富,除了《道德真经广圣义》、《老子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道教灵验记》、《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录异记》、《虬鬃客传》等学术与文学著作外,《道藏》中收录与他相关的斋醮科仪方面的著作有二十多种,这些科仪著述,有的是他撰写的,如《广成集》,更多的属于他“编集”的,所谓“编集”,主要是四处采集的,其中为道教盛大的三大斋醮仪“金篆斋仪”、“玉篆斋仪”、“黄箓斋仪”都是他“编集”的,在这些编集的著述中,他一般保留了原来的名称和面貌,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太上黄箓斋仪》、《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等,这些斋醮仪完整规定了各类道场的仪则,如《金箓斋启坛仪》详细叙述了建坛、张榜、法物、燃灯、行道日数等法式;《金箓大斋宿启仪》叙述行斋节次,礼师存念、五方咒、鸣鼓法、称法位、十念、存神烧香;《金箓大斋启盟仪》述高功升座、启堂法事、捻香祝辞、下静、高功下座率众官望坛拜、讲唱四结愿等;《金箓斋解坛仪》述礼师存念、宣五方神咒、鸣法鼓集神、请称法位、礼方、忏悔、三启、宣表、回将牒、焚化、十二愿、存神烧香等。这类的编集工作是一种功夫性的,说不上有多少创造性,但这种工作的作用是重要的,他为道教保存下来了唐朝原本的斋醮仪式。要知道,杜光庭生活在战乱时期,道教典籍丢失很多,他曾在相对平安的西蜀地区广泛收集道书,如此的艰辛应当被看作一种辑佚工作。
……
宗教仪式的多样化表明了它们的丰富性,但宗派化并不符合道教发展的需要。如果说在唐之前处于这种状态的话,那么在唐朝就处于相互整合的时期了,而唐朝道教不重派别的趋势则配合了这种整合。唐玄宗时期的张万福和晚唐道教礼仪集大成者杜光庭,就曾做过这种整合工作。张万福生活在唐玄宗时期,为开元盛世的见证者,在那样一个时期,朝廷的祈愿太平长久和平的斋醮法事自然不少,他就曾目睹并记录了金仙、玉真二公主在长安归真观两次受箓受法的供奉盛况。《道藏》中收录了他的《传授三洞经戒法策略说》、《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三洞众戒文》、《三洞法服科戒文》、《洞玄灵宝道士授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等书。当然,这些著述并非都是他的创作,他所做的主要工作还是从三洞经书中辑出三洞共同的东西或者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有的内容记述唐朝斋醮法事的具体陈设、仙真位置以及开坛启醮过程,则具有时代意义。在他的著述中,有的属于念诵经文的方法(《洞玄灵宝无量度人经诀音义》),有的属于三师名讳及住观方所仪轨(《洞玄灵宝三师名讳形状居观方所文》),有的属于记录唐代开坛设醮的仪轨(《醮三洞真文五法正一盟威箓立成仪》),有的属于道士出家受箓选择吉日的历表《(洞玄灵宝道士授三洞经诫法箓择日历》),有的属于道士法服、法具方面的(《三洞法服科戒文》),但更多的还是戒律方面的,如在《三洞众戒文》的“序”中,他说道:“三洞诸经说戒多矣,难以具详。学道求真,莫不先持斋戒。……其传授经法次第,已如三洞法目,今又依经箓出戒文,附诸法次。受法之日,随法转授,令道士诵习,防非止恶,以制六情。”可见他在斋戒与醮事方面的倾向性。可以注意到,除了保留“洞玄灵宝”之外,其他皆以“三洞”称之,即是说,他倾向于以“三洞”名义统和“上清”、“灵宝”和“正一”,去除宗派性,强调道教经戒礼仪的统一性。在《传授洞经戒法箓略说》中,他列出的“戒目”有:三归戒、五戒、八戒、无上十戒、初真戒、七十二戒、百八十戒、天尊十戒四持身品、太清阴阳戒、想尔二十七戒、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二十戒门、百二十九戒、闭塞六情戒、智慧上品大戒、三元百八十戒、智慧观身三百大戒等。在这个序列中,原本分属于各宗派的戒律被设置在一个统一的道教戒目下,意味着不管上清、灵宝,或者正一,皆在这个统一的戒目下选择自己的戒律,它们曾经是别的宗派的戒律,但现在不是了,它们就是自己的戒律。应当说,张万福破除宗派界限,有其社会基础。唐代的道教本身派别显得并不重要,要说派别,上清是主流,灵宝衰微,正一不显,所以,上清派所做的任何创造性的工作,都代表了整个道教所做的工作。
如果说在张万福那里尚有上清、灵宝与正一分宗的痕迹的话,那么在杜光庭那里这种痕迹就更不显明了。杜光庭可谓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者,但与张万福比较起来,他更倾向于道士的醮事科仪。杜光庭著述宏富,除了《道德真经广圣义》、《老子说常清静经注》、《历代崇道记》、《道教灵验记》、《墉城集仙录》、《神仙感遇传》、《录异记》、《虬鬃客传》等学术与文学著作外,《道藏》中收录与他相关的斋醮科仪方面的著作有二十多种,这些科仪著述,有的是他撰写的,如《广成集》,更多的属于他“编集”的,所谓“编集”,主要是四处采集的,其中为道教盛大的三大斋醮仪“金篆斋仪”、“玉篆斋仪”、“黄箓斋仪”都是他“编集”的,在这些编集的著述中,他一般保留了原来的名称和面貌,如《太上三五正一盟威阅箓醮仪》、《太上灵宝玉匮明真大斋忏方仪》、《太上黄箓斋仪》、《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十方忏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等,这些斋醮仪完整规定了各类道场的仪则,如《金箓斋启坛仪》详细叙述了建坛、张榜、法物、燃灯、行道日数等法式;《金箓大斋宿启仪》叙述行斋节次,礼师存念、五方咒、鸣鼓法、称法位、十念、存神烧香;《金箓大斋启盟仪》述高功升座、启堂法事、捻香祝辞、下静、高功下座率众官望坛拜、讲唱四结愿等;《金箓斋解坛仪》述礼师存念、宣五方神咒、鸣法鼓集神、请称法位、礼方、忏悔、三启、宣表、回将牒、焚化、十二愿、存神烧香等。这类的编集工作是一种功夫性的,说不上有多少创造性,但这种工作的作用是重要的,他为道教保存下来了唐朝原本的斋醮仪式。要知道,杜光庭生活在战乱时期,道教典籍丢失很多,他曾在相对平安的西蜀地区广泛收集道书,如此的艰辛应当被看作一种辑佚工作。
……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