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19501846
一、基督教产生的背景()
二、《圣经》中的耶稣()
三、保罗传教()
第二章早期的基督教()
一、受迫害的新宗教()
二、早期的基督教会()
三、基督教神学思想的萌芽和建立()
四、早期的修道院制度()
第三章基督教正典的确立()
一、《圣经》的确立()
二、《新约全书》()
第四章中世纪前期的基督教()
一、基督教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二、东部教会的形成和发展()
三、罗马教会的建立和发展()
四、在不列颠诸岛的传教()
五、在法兰克等地的传教()
六、基督教七次大公会议()
七、圣像运动()
八、东西方教会大分裂()
第五章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
一、罗马教皇与教皇国()
二、主教叙任权之争()
三、教权与皇权的较量()
四、天主教会的第一次分裂()
五、十字军战争()
六、天主教修会组织()
七、异端运动和宗教裁判所()
八、经院哲学()
第六章中世纪的东正教()
一、向斯拉夫人的传教()
二、基辅罗斯皈依基督教()
三、莫斯科大公国的政教联盟()
四、沙皇专制统治初期的东正教()
五、俄罗斯东正教的改革()
六、东正教会的特点()
第七章基督教的教阶制度、礼仪、节日及其他()
一、教阶制度()
二、宗教仪式()
三、宗教节日()
四、传统习俗()
五、基督教堂()
六、拜占庭艺术()
七、教堂音乐()
第八章宗教改革运动()
一、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
二、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者()
三、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四、瑞士的宗教改革运动()
五、法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六、英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七、新教的共同特征以及祈祷仪式的变化()
八、天主教的反宗教改革运动()
九、宗教改革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九章18—19世纪的基督教()
一、新教虔敬派()
二、北美大觉醒运动()
三、宗教现代主义运动()
四、第一届梵蒂冈大公会议()
第十章基督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一、海外传教运动()
二、拉丁美洲的基督教()
三、在北美印第安人中的传播()
四、在中国的传播()
五、在日本的传播()
六、在朝鲜半岛的传播()
七、在菲律宾的传播()
八、在越南的传播()
九、在印度的传播()
十、非洲的基督教()
第十一章20世纪的基督教()
一、北美福音运动()
二、梵蒂冈第二次大公会议()
三、主要神学思想()
四、普世教会运动()
五、新宗教运动()
六、结束语()
参考书目(
第一章创立初期的基督教基督教的创立初期,大约指1世纪30—70年代,即耶稣传教至耶路撒冷圣殿被毁时为止。该时期是基督教形成的初期阶段,也称原始基督教时期。此时的基督教,无论从耶稣传播的思想还是信徒的人员构成上都与后来成为罗马国教的基督教有很大的不同。
初期的基督教还不是独立的宗教,它是作为犹太教的一个支派出现的。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是一个来自拿撒勒(位于巴勒斯坦北方加利利地区)的犹太人,他宣传的思想具有浓厚的犹太色彩,而他的追随者也主要是一些贫苦的犹太农民和游牧民。由于耶稣传教的时间过于短暂,他还来不及提出系统的教义和教理,因此创立初期的基督教并不具有完备的宗教形态。
耶稣早期的信徒大多是犹太人,也有少数希腊人,他们被称为“外邦人”。在初期的信徒中,有一个名叫保罗的人,他是个深受希腊文化思想熏陶的犹太人。保罗一生致力于向外邦人传教,对初期基督教的传播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力。自保罗开始,基督教逐渐吸收并融合各种不同的文化要素和社会成分,最后终于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成为一个与犹太教完全不同的新宗教。
一、基督教产生的背景
巴勒斯坦是地中海东岸的一块狭长地带,古代称“迦南”,这里是犹太人的故乡。耶稣出生后不久,罗马人便占领了该地,犹太人处于被异族奴役的境地,人们的反抗情绪日益高涨,耶稣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环境里诞生,并慢慢长大的。耶稣成年后,开始在四处游走,不断告诫人们“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天国”思想的提出,正是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的产物,它顺应了当时被奴役人们的思想和需要,所以受到民众的拥护,并得到广泛的传播。因此,要了解耶稣的思想,首先要对犹太人和他们的宗教信仰——犹太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犹太人的祖先是希伯来人,他们属于闪米特人种,简称“闪族”。有学者认为,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左右,希伯来人离开两河流域向地中海东岸的迦南迁移。当地的迦南人信奉多神,而此时的希伯来人已经有了一神崇拜的萌芽。后来,一部分希伯来人留在了这里,他们与当地人通婚,逐渐融入迦南人中。但仍有一些人保持着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继续向南方行进,最后到达埃及,这些人就是后来的“以色列人”。
公元前1200年,以色列人又回到迦南地区,试图使自己重新融入迦南人的社会中,但宗教上的差异以及迦南人的激烈反抗,使这种融合难以实现。于是,双方进入一个全面的冲突时期,这就是以色列历史上的“士师时代”。“士师”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的领导人,平时负责日常的行政事务,战时则是临时的军事统帅,负有领兵打仗、保卫家园的职责。然而,这个松散的联盟始终无法与周边的邻居相抗衡,夺取对这片土地的实际控制权。
大约公元前1000年时,一个名叫大卫的人成功地统一了以色列的12个部族,建立起犹太人的第一个王国——以色列国,并立迦南古城耶路撒冷为首都。王国时期,以色列人发展出一套极其复杂的、以献祭为中心的宗教礼仪体系。他们建起富丽堂皇的圣殿,有了一支专门的祭司队伍,一套繁杂的祭祀仪式。学者们认为,后来收集到的、最终编辑成《希伯来圣经》的各种素材,在此时已经基本形成了。
大卫王和他的儿子所罗门王在位共80年,在他们的统治下,以色列国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其疆域从迦南一直延伸到埃及边界,这是以色列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这个时代过于短暂,所罗门王去世后,王国很快一分为二。北方十个部族组成新的以色列王国,拥立了新王。而南方两个部族仍由大卫王的后裔们统治,只是改称犹大国。
公元前722年,以色列国被新兴的亚述帝国所灭,十个部族被流放,从此不再见于历史。公元前586年,犹大国被另一支闪族部落迦勒底人所灭,迦勒底人建立起新巴比伦王国。为了便于统治,尼布甲尼撒王将犹大国的10万臣民掳往巴比伦,这就是犹太历史上的“巴比伦之囚”事件。从此,这些犹大国的臣民被称为“犹太人”,但随着犹大国的灭亡,犹太人从此丧失了对故乡巴勒斯坦的控制权。
50年后,波斯人征服新巴比伦王国,波斯王居鲁士允许被掳的犹太人重返家园。而此时,只有少数人选择了返回故乡,他们在耶路撒冷重建圣殿,以色列历史也随之进入“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4世纪,巴勒斯坦曾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一部分,希腊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亚历山大去世后,这里又成为塞琉古和托勒密两个王朝长期争夺的对象。
希腊文化的广泛传播,对犹太人固有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此时,许多散居在地中海沿岸的犹太人开始大量吸收希腊文化,许多人甚至已经希腊化了。然而,生活在故土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坚决反对希腊文化的渗透和泛滥,反对希腊人的统治。公元前166年,一个名叫马提亚的老祭司率领全族人起义,经过几年的战斗,在犹太人的故地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国家——以色列国,史称“哈斯蒙尼王朝”。
在该王朝统治的100年时间里,由于对希腊文化影响的不同态度,犹太教内部分裂出三大派别,即由祭司阶层组成的撒都该派、由犹太教的拉比(即宗教教师)及知识分子组成的法利赛派,以及避世苦行的艾塞尼派。在以后200多年的时间里,这三大派别在犹太人的历史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长期的不幸遭遇,使犹太人不得不对他们的神学思想重新进行思考和评价。
《希伯来圣经》告诉我们,早在公元前8世纪,先知以赛亚就预言了两个犹太王国灭亡的命运。他告诫前来听他演讲的人们,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的作为极为不满,以色列人正在通往灾难的道路上。
然而,以赛亚在预言灾难即将到来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巨大的希望。他告诉人们,总有那么一天,有一个大卫王的后裔将会拯救整个以色列。当时没有人知道他所指何人,但未来的王将是大卫王的后代,一个膏立的王——弥赛亚(Messiah,即救世主)即将到来的思想,从此成为犹太人信仰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公元前63年,罗马将军庞培占领耶路撒冷,哈斯蒙尼王朝灭亡。随后,罗马人在此扶植了一个新的以色列国,以东人希律(公元前37—前4年)成为犹太人的王。但希律并非大卫王的后裔,因此在犹太人的眼中,他只是一个篡位之主,罗马人的傀儡而已。在希律执政的后期,由于犹太人不肯宣誓效忠于罗马皇帝和希律本人,双方的关系极其紧张,民族矛盾也更加尖锐了。
此时,在犹太人的故乡巴勒斯坦,除了那些有影响的教派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圣人”和“先知”,他们中有工匠、术士、巫医、圣人、精神骗子以及暴乱煽动者。这些人有的自称“弥赛亚”,有的自称是“弥赛亚派来的使者”……尽管每个人招摇的时间都不长,但这类人却从来没有断绝过。这是因为倍受蹂躏的犹太人,一直在强烈地期盼弥赛亚的到来,热切地希望弥赛亚将他们引领到一个和平的新世界中去。
1世纪初期,耶稣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种混乱不堪的环境中长大。
二、《圣经》中的耶稣……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