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308191975
本套丛书集学术、科普、宣传于一体,汇集了几代考古人对良渚文明的全方位解读,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纂小组的努力下,终于付梓,以飨读者。请跟随丛书的指引,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走近良渚,读懂良渚,感知中华大地上曾经闪耀的文明之火;启迪智慧,凝聚力量,唤起我们心底历久弥坚的民族之魂。
封面文案:良渚之都,神王之土。先贤营国,百工巧作。数华夏五千年之源头,且看良渚文明之崛起。
内容简介:
汇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们扎根良渚三十多年的努力,本书将以考古事实为依据,从考古一线工作者及专家的视角为读者导览良渚古城遗址的全貌,并简要介绍良渚早期的大型水利工程、良渚古城的等级制度、良渚古城的建设规划等,为大众揭开良渚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良渚古城。
目录:
一 关于“良渚”的几个概念
二 良渚古城的文化区位
三 择中立国——良渚王国的都城营建
四 神王之所——内城中心的高台宫殿区
五 水乡生活的缩影——钟家港河道的重大收获
六 粮食满仓——古城内的粮食遗迹
七 四面环城——“中华第一城”的城墙遗址
八 兴修水利——外围水利系统的发现与研究
九 绝地天通——瑶山、汇观山祭坛遗址
十 亡者之居——等级分明的排葬体制
十一 神王之国,文明乍现
【总序】良渚与中华五千年文明
○刘 斌
时间与空间真是奇妙的组合,当我们仰望星空,看到浩瀚的宇宙,那些一闪一闪的星星,仿佛恒久不变地镶嵌在天幕中。然而,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光年是距离单位,宇宙深处星星点点射向我们的光线,来自遥远的过去。原来,时空的穿越,不过是俯仰之间。
考古,同样是这种俯仰之间的学问,由我们亲手开启的时光之门,将我们带回人类历史中每一个不同的瞬间。而距今5000年,就是一个特殊的时间点。
放眼世界,5000 年前是个文明诞生的大时代。世界上的几大流域,不约而同地孕育出早期文明,比如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文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明。那么,5000年前的中华文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困扰学界甚久。按照国际上通行的文明标准,城市、文字、青铜器……我们逐一比对,中国的古代文明似乎到出现了甲骨文的商代为止,便再难往前追溯了。
考古学上,我们把文字之前的历史称为“史前”。在中国的史前时代,
距今1万年以来,在辽阔版图的不同地理单元中,就开始演绎出各具特色
的文化序列。考古学上形象地称之为“满天星斗”。然而,中国的史前时代长久以来被低估了。一直以来,我们都是以夏商为文明探源的出发点,
以黄河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无形中降低了周围地区那些高规格遗迹
遗物的历史地位,比如辽西的红山文化、江汉地区的石家河文化、太湖流
域的良渚文化、晋南的陶寺文化、陕北的石峁遗址……随着探源脚步的迈
进,我们才渐渐发现,“满天星斗”的文化中,有一些已然闪现出文明的
火花。“良渚”就是其中一个特殊的个案。
大约在 5300 年前的长江下游地区,突然出现了一个尚玉的考古学文化——良渚文化。尽管在它之前,玉器就已广受尊崇,但在此时却达到空
前的繁荣。与以往人们喜爱的装饰玉器不同,良渚人的玉器可不仅仅是美
观的需要。这些玉器以玉琮为代表,并与钺、璜、璧、冠状饰、三叉形
器、牌饰、锥形器、管等组成了玉礼器系统,或象征身份,或象征权力,
或象征财富。那些至高无上的人被埋葬在土筑的高台上,配享的玉器种类一应俱全,显示出死者生前无限的尊贵。礼玉上常见刻绘有“神徽”形象,
用以表达良渚人的统一信仰。这些玉器的拥有者是良渚的统治阶级,他们相信自己是神的化身,行使着神的旨意,随葬的玉器种类和数量显示出他
们不同的等级和职责范围。我们在杭州余杭的反山、瑶山,常州武进的寺墩,江阴的高城墩,上海的福泉山等遗址中,都发现了极高等级的墓群。
这就似乎将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分割成不同的统治中心,呈现出小邦林立的局面。然而,历史偏偏给了余杭一个机会,在反山遗址的周围,越来越多的良渚文化遗址被发现,这种集中分布的遗址群落受到了良好的保护,
使得考古工作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稳步开展。到今天再来回望,这为良渚文
明的确立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否则,谁会想到零星发现的遗址点,竟然是
良渚古城这一王国之都的不同组成部分。
今天,在我们眼前所呈现的,是一个有 8 个故宫那么大的良渚古城
(6.3 平方公里)。它有皇城、内城、外城三重结构,有宫殿与王陵,有城
墙与护城河,有城内的水路交通体系,有城外的水利系统,作为国都,其
规格已绰绰有余。除了文字和青铜器,良渚文化在各个方面均已达到国家
文明的要求。其实,只要打开思路,我们会发现,通行的文明标准不应成
为判断一个文化是否进入文明社会的生硬公式。青铜器在文明社会中承载
的礼制规范的意义,在良渚文化中是体现在玉器上的。文字是记录语言、传承思想文化的工具,在良渚文化中,虽然尚未发现文字系统,但那些镌
刻在玉礼器上的标识,也极大程度地统一着人们的思想,而大型建筑工事
所反映出的良渚社会超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也透露出当时一定存在着某种与文字相当的信息传递方式。因此,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
如今,良渚考古已经走过了
80 多个年头。从 1936 年施昕更先生第
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
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
;从 1959 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
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
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愈发丰满起来。这一系列丛书,主要是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致力于良渚考古的
中青年学者,围绕近年来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遗址的考古发现与
研究,集体编纂而成,内含极其庞大的信息量。其中,包含有公众希望了
解的良渚古城遗址的方方面面、良渚考古的历程、良渚时期古环境与动植
物信息、代表了良渚文明最高等级墓地的反山王陵、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良
渚高等级玉器、供应日常所需林林总总的良渚陶器……还有专门将良渚置
于世界文明古国之林的中外文明比对,以及从媒体人角度看待良渚的妙趣
横生的系列报道汇编。相信这套丛书会激起读者对良渚文明的兴趣,从而
启发更多的人探索我们的历史。
可能很多人不禁要问 :良渚文明和中华文明是什么样的关系?因为在 近现代历史的观念里,我们是华夏儿女,我们不知道有一个“良渚”。其实,这不难理解。我们观念里的文明,是夏商以降、周秦汉唐传续至今的,在黄河流域建立政权的国家文明,是大一统的中华文明。考古学界启
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的就是了解最初的文明是怎样的形态。因此,
我们不该对最初的文明社会有过多的预设。在距今 5000 年的节点上,我们发现了良渚文明是一种区域性的文明。由此推及其他的区域,辽西可能
存在红山文明,长江中游可能存在石家河文明,只是因为考古发现的局
限,我们还不能确定这些文明形态是否真实。良渚文明在距今 4300 年后
渐渐没落了,但文明的因素却随着良渚玉器得到了有序的传承,影响力遍
及九州。由此可见,区域性的文明实际上有全局性的影响力。
人类的迁徙、交往,从旧石器时代开始从未间断。不同规模、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造成了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流与融合。区域性的文明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目前来看,良渚文明是我们所能确证
的中国最早文明,在这之后的 1000 多年,陶寺、石峁、二里头的相继繁
荣,使得区域文明的重心不断地发生变化。在这个持续的过程中,礼制规
范、等级社会模式、城市架构等文明因素不断地传承、交汇,直至夏商。其实,夏商两支文化也是不同地区各自演进发展所至,夏商的更替,其实
也是两个区域性文明的轮流坐庄,只是此时的区域遍及更大的范围,此时
的文明正在逐鹿中原。真正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要从秦朝算起。这样
看来,从良渚到商周,正是中华文明从区域性文明向大一统逐步汇聚的一
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万万不可将之割裂。
2019年5月于良渚
我们说“良渚”,想要人们铭记于心这中华五千年文明可视可触的直观印象。可到底什么是“良渚”?良渚古城是不是良渚王国?良渚文化又是不是良渚文明?“良渚”这么有名,但为什么重要发现都集聚在瓶窑镇?
理清了这几个概念,我们就会觉得“良渚”更加亲切了。
首先是“良渚遗址”。遗址是一个小概念,内涵分很多种,有可能是一个墓地,有可能是一个古村落,有可能是一个古战场,林林总总不一而足。通常在某一个具体的地点,用当地的一个村、一个乡镇、一个山头、一条河或附近某个标志性建筑的名称来命名。让人很容易的就能知道这个遗址大概在什么位置。良渚遗址是良渚镇上一批史前遗址的统称,就是以良渚镇来命名的。当时的西湖博物馆有一位有心人。这位叫施昕更的职员,于1936年12月至次年3月,在他的家乡余杭良渚镇一带,发现了以黑陶为特征的十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就是我们后来说的良渚遗址。具体到每一个遗址上,还有一个更小的地名,比如棋盘坟、横圩里、钟家村等。
然后是“良渚文化”。这里的“文化”,和我们平时说一个人有文化、有学识是不一样的。这个“文化”是考古学上的概念,特指在一定的地域,一定的时间范围内,一群具有特点的由人类活动创造的物质文化的总合。当考古学发现,在某个地区,集中、频繁地出土一些具有同类物质文化面貌的遗址时,通常会以首个发现地的名称来命名这种考古学文化。这个地区的范围,有时是很广大的。比如良渚文化,所涵盖的地区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长江下游,又以太湖流域的遗址点分布最为密集。我们对它年代的认识,是距今5300—4300年,如果按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夏代来算,良渚文化比夏更早。这一时期人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原始,水稻种植农业和手工业都已经相当发达。日常生活用具以陶器和石器为主,而制玉与雕刻工艺、漆器工艺、大小木作工艺等,均已达到令今人叹为观止的地步。由各处大大小小的墓地显示出的随葬品等级来看,良渚的社会,已经是一个等级社会。
然后,来说“良渚古城”。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众多遗址中的一个遗址,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东104国道以北。这个遗址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一个“遗址群”,是由许许多多被逐渐发现并认识的遗址点组成的整体,它有城墙、城门,有护城河,有宫殿区,有墓葬区,有手工业作坊区,有外郭城……它的性质不是一个单一的墓地或居址,而是很多不同功能遗址的聚合,呈现出一个古城的形制。称之为“良渚古城”,并不是说它位于良渚,而是因为整个古城的文化属性是良渚文化。
在良渚古城的基础上,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概念——“良渚王国”。这是一个带有政权性质的概念,使得良渚文化升级为一个处于集权统治下的国家。当然,目前还不能够论证,若以良渚古城为国都,这个王国的直接统治范围有多大。我们可以比照一下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一个国家甚至还不如我们今天的一个省。包括今天的世界,很多国家的面积都非常的有限。因此,良渚王国是政权组织形式的一种形态,它以古城为都。反之,正是因为具有都城性质的“古城”的发现,才促成了“良渚王国”这一早期国家概念的诞生。
有了古城,有了王国,“文明”的提法才有所凭据。这里的“文明”,并不是日常生活中“创建卫生文明城市”的“文明”,而是社会复杂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一个社会有没有进入“文明”,国际上是有一系列标准的。比如出现城市和等级社会,开始使用文字、青铜器,出现复杂的礼仪建筑等等。这些标准是国外考古界对人类社会的演进情况进行归纳得出的结果,我们也照搬使用了很多年,却成为了对我们自身文明形态特征认识的阻力。“良渚古城”的发现,则打破了文明探源的瓶颈。它的城市规制、社会等级、权力分配、分工体系、组织管理和统一信仰,在玉质礼器的制作、城墙和高台的堆筑、水利设施的建设等方面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此,良渚古城所代表的良渚文化发展高度,可以认为进入了文明。这就有了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良渚文明”。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