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47713419
你肯定知道!!
按部就班,这辈子都没机会像比尔盖茨那样富可敌国
但如果给你一颗乔布斯的大脑……
高效能人士都有哪些秘不示人的“偷懒”诀窍?
信息大爆炸时代,再一味蛮干会把自己蠢哭的!
人生有捷径可走吗?如果没有——那为什么手机可以设置快捷键?
巴菲特、盖茨、扎克伯格、马云……是如何想问题的?
一辈子挣了几辈子钱的人又都有哪些独特习惯?
全世界高效能人士都在使用的成功法则
如果你不能像他们那样思考,那么也无法像他们那样赚钱!
《捷径》为你的成功找10匹马,至少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
★信息大爆炸时代的成功术!10个习惯成就人生!
1个身价1亿美元的美国穷人关于成功的奇谈怪论
入选《华尔街日报》年度商业图书
《捷径》为你的成功找10匹马,至少可以让你少奋斗10年!
这是一本打破常规,至少让你少奋斗10年的人生规划书!
传统的观点认为:勤能补拙,除了遗传、继承和努力,成功别无他法。但真的是这样吗?前惠普高管马克·霍普金斯在对全美数千位成功人士(这其中包括前苹果CEO斯蒂夫·乔布斯、甲骨文创始人劳伦斯·埃里森、谷歌CEO埃里克·斯密特、雅虎联合创始人杨致远以及投资家沃伦·巴菲特)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分析后发现,是某些做事的习惯而非努力成就了他们。霍普金斯认为,努力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不具备一些卓越的习惯,那么仍然与成功无缘。“你见过非洲辛苦劳作的原住民吗?每天辛勤劳作十几个小时并不能让他们填饱肚子”, 马克·霍普金斯耸耸肩,有些无奈地对CNN记者说,“这不是歧视。”
《捷径:高效能人士的10个习惯》一书不仅打破了长久以来关于成功的理论,而且做出了创造性解释,霍普金斯指出,富人们之所以富有,不是由于他们天赋异禀、才智过人,而是他们的思维与众不同。而这导致了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会采取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参差多态的行为习惯。习惯并非与生俱来,可以通过刻意地培养和训练来塑造。但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形成“路径依赖”自动重启,大脑便会“偷懒”不再参与决策。我们每天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眠,遇到困难时如何应对……这些大都是习惯的产物。正是这些不同的习惯造就了彼此不同的性格,进而影响各自的成就。
那么,那些高效能人士是怎样思考的呢?他们具有哪些不可或缺的习惯?在大量的案例研究中,霍普金斯发现,他们都拥有下述特质:
▲变比不变好。
▲好奇心能赚钱。好奇号能上火星。
▲将长处发挥到极致,练习10000小时!
▲像卓越者那样思考。
▲因为紧张,所以高效。
▲相信无所不能,才能无所不能。
▲分析机会。
▲助人者,人助之。
▲吸引来足够优秀的伙伴。
▲好老师能让人少走一半弯路。
也许这说起来并不神秘,但是要想像史蒂夫乔布斯那样“让梦实现,在宇宙中刻上一道印记”,不走点捷径还真是不行的,即便是天才,也需要动点脑子,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1%的灵感,但这1%的灵感远远比99%的汗水重要。”
自序:捷径:像高效能人士那样思考和行动
PartⅠ发掘你的核心特质
第一章习惯一:变比不变好
真正的成功是可以无限循环的
决定:即便决定暂时看起来是错误的
激励:练习受苦
目标:我到底想要什么?
判断:成功是道选择题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二章习惯二:永远保持好奇心
好奇心害死猫,但好奇心能赚钱
求知若渴,终生学习
驯化习惯:培养成长型心理模式
怎样清除失败恐惧症思维模式?
为什么呢?为什么呢?连问五次!
不要随波逐流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三章习惯三:将长处发挥到极致
如何发现自己的核心特质?
厘清自我价值体质:为什么我喜欢这样、讨厌那样?
甄别自我价值体系:我是我以为的我吗?
将长处发挥到极致,练习10000小时!
写下的力量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四章习惯四:创造紧张性状态
橡皮筋实验:紧张性状态的力量
给自己一个目标,给未来一个机会
如何从现实中突围?
放弃的艺术——要还是不要?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PartⅡ塑造你的独特优势
第五章习惯五:像卓越者那样思考
为什么不偷一下“懒”呢?
去哪里学习,去哪里工作?
将负能量者从你的生活中驱除出去
如果没有学习的机会,就创造机会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六章习惯六:因为无所不能,所以无所不能
什么也难不倒我
从谦逊开始!像12岁孩子那样
莫急,按步骤来
拜托!求人帮助又不是件丢脸的事
如果能自信放弃一些,自然能自动获得N多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七章习惯七:创造机会,分析机会
不要像职员那样思考
好机会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创造机会?
试着做一份“主意清单”
机会?陷阱?
不错这是个机会,但这真的适合我吗?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PartⅢ如何创建一个团队?
第八章习惯八:帮助他人即帮助自己
关心—信任—成功
关心是全世界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共赢思维:帮助他人即帮助自己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九章习惯九:与比自己优秀的人合作
1+1+1=5
好的朋友能相互影响
如何遇见你想遇见的那种人
TA擅长什么?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第十章习惯十:为自己找一位精神导师
好的老师能让人少走一半的弯路
有时候,你需要的只是一个引导
好老师的7个特质
你值得被当作良师益友
寻找捷径
付诸行动
后记我相信你
鸣谢
塔拉德加高速赛道上,赛车正以每小时200英里的速度急速行驶,人群的喧闹声与赛车的呼啸声交相呼应地飞驰在看台上空。最后一圈的时候,潘世奇队的阿斯提华莱士被赛车界传奇人物戴尔恩哈特从后面撞了一下。一个逆时针翻转,暴露了赛车尾部对巨大气流冲击反应迟钝的弱点,赛车的尾部被冲成拱形,飞向天空。
这一切发生的时候,戴维杉克正坐在看台上通过美能达8000 i单反相机变焦镜头观看赛事,当大脑反射出赛道将发生恐怖事情时,戴维本能地按下了快门,迅速拍下了12帧分离画面:从赛车飞回地面,左前保险杠着陆,开始进行一系列的翻滚和扭曲,到最后被撕裂成两半,再到阿斯提华莱士奇迹般拖着仅骨折的手腕从残骸中走出来。
戴维冲洗了很多份照片送给一同去看这场比赛的兄弟和朋友们,其中一个朋友寄了张照片给罗杰潘世奇赛车队。几天后,戴维接到车队的电话,他们说这些照片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并且还想看看其他照片。
在1993年,纳斯卡赛车(NASCAR)的车队们很少能有机会了解赛车关键部位在碰撞发生时的情况;而戴维不仅拍到了挡风玻璃弹出的瞬间,还拍到了阿斯提的手和手腕穿过侧窗的瞬间。随后,基于从照片得来的教训,两处组件都得以重新设计。
戴维杉克此时意识到,自己的摄影爱好没准将不仅仅只是爱好。这次的经验让戴维振奋,他联系了所有采访过纳斯卡赛车的出版物,希望能得到一份兼职摄影师的工作——而且他真的收到了纳斯卡赛车温斯顿杯的录取函,在之后的两个纳斯卡赛车季周末赛事中,他都和10位摄影师一起挤住一间客房,一起跟进系列赛。
两年来,戴维发表了上百张照片,渐渐成为备受欢迎的温斯顿杯摄影师。低调的作风和漂亮的抓拍让戴维饱受戴尔恩哈特和其他媒体的青睐。
一切都这么顺利,戴维仍只将摄影当成一份赚钱的兼职,他继续坚持学习,想获得化学工程学位。但他越来越觉得耐着性子听讲座真的很无聊,也越来越希望听课时的自己正拿着相机拍摄。值得庆幸的是,戴维确实取得了学位;要不是有一个朋友第二次介入他的职业生涯,他很可能今天已经成为工程师了。
特蕾莎是戴维的同学,也是戴维大学四年级交往的女朋友。特蕾莎第一次走进戴维住的公寓时,就被各种美丽的照片装饰成的墙面深深吸引,她当即鼓励戴维考虑将摄影作为自己的职业——戴维最后真的这么做了。
从接受奖学金继续MBA研修之后,戴维终于开始考虑职业规划。一场拉锯战在他脑中开展开来:理性的戴维认为自己应该成为化学工程师,而革新的他则认为应该追寻摄影之路。最后,他做了一个极度痛苦的决定:放弃学位,追寻内心的激情。从这天起,他真正走上了成功之路。
戴维先是成为了一名网站开发人员,将自己的创新技能(摄影和平面设计)与技术技能(编程与计算机)结合在一起。在吉布森公司,他从熟练的室内摄影师及网络管理员,成长为公司的重要管理者,负责所有的在线图片。公司的知名客户,比如彼得佛莱普顿,也非常欣赏戴维的视觉创意,希望能从他这里得到更加完美的作品。
虽然在短时间内,戴维就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就,但是他并没有停下脚步,他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间工作室,艺术家们在这里可以自由选择项目和服务对象。
现在,戴维和妻子特蕾莎是杉克摄影合伙人。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他们也被这份事业深深吸引。戴维笑着谈起曾经有过一天之内四份工作同时进行的经历——从拍摄纳什维尔掠夺者队曲棍球赛的粉丝,到拍摄乡村音乐名人堂内的音乐家会面——但他知道,自己已经找到让这一切都能顺利进行的方法了,第二天的出片结果也非常令人满意。就像戴维在青年成就组织对学员讲的那样:“我没觉得自己是在工作。每天醒来,我做的都是我热爱的事,这让一切都变得不同。”
杉克摄影为戴维、特蕾莎还有女儿茱莉亚带来了足够的收入,他们住进纳什维尔市郊湖边那所梦想中的房子。虽然工作时间很长,但好在有弹性,他们可以自由调整时间来适应家庭生活。
整本书中我将分享很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这其中很多人比戴维赚的钱更多,但没有人比戴维的成功更令人兴奋:因为他能将自己的激情、长处还有价值观全部用于工作中,他的自我能得到充分的满足与愉悦,还能从这种体验中得到经济来源,过上梦想中的生活。
我们生活中其实有很多和戴维差不多,但不完全一样的人,他们聪明、有野心、有思想,希望在生活这场游戏里来一记全垒打。但问题在于,他们只是“希望”。虽然我们都想成功,但我们都看不到通向成功的道路到底什么样,大多人都只是漫步于人生道路。对这些人来说,成功只是偶然现象,并不需要特意为之准备;内心的指南针告诉他们“是时候改变了”的时候,他们也只是选择忽略。重大的变化确实又难又可怕,特别是当你根本没准备好的时候。
所以,这世界上出现了一种“幸运的人”是不是?如果让你诚实点,你可能更会叫他们“幸运的混蛋”。像戴维这种人似乎是大跨步直接走向既定生活的,于是我们就认为这种人刚好是在对的时间和对的地点,遇到对的贵人,或者说他拥有一切优势。戴维的成功之路确实有几次取得捷径的小幸运,比如在塔拉德加高速赛道上拍到关键镜头,比如说遇到妻子特蕾莎,但戴维同时也拒绝屈服于现状,努力工作才取得成功。
戴维的故事可以概括出来三个成功的要素:深入思考我们想要什么,规划必要的步骤,有个陪伴一同走下去的盟友。经过多次试验,戴维不仅找到了成功的意义,也找到了取得成功的技巧。戴维眼里的成功是具备可行性的,不是风险很大的赌注。
在学习或者工作中,我们很少能得到类似的技能训练。但这些成功的技能是一定可以学得到的,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是个工程师,我对一切事物如何运转很感兴趣,所以我最想搞清楚的就是我到底要怎样构造我想要的生活。通过对自我、对各行各界的成功人士,特别是创业者的研究,我想我已经寻找到捷径了。我将在本书中与你们分享。总体来看,这些捷径汇成一个最基本的点:并不用非得经过艰难困苦才能成功。
也许你刚刚开始自己的事业,不知道下一步要怎么走,或者你正在走的道路面临着被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取代的危险,又或者你根本不明白你想要的是什么,但你清楚地知道你现在的工作、收入和关系圈不能带给你满足和充实。
对你,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这里将提供一条更直接的道路——一系列成功的捷径——通过这些捷径,你就能走上你梦想中的生活道路了。但是,虽然捷径确实存在,却并不意味你很容易就能发现它们,或是能充分利用它们。
捷径是努力
托马斯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们都知道这是真理,我们只是希望它不是真的。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够鸿运当头,梦想中的成功能自己来敲门。坦白地说,我们大多数人都在寻找捷径,所以我先告诉你一个秘密:即使是捷径也需要花费很多努力和精力去找。Twitter的联合创始人比兹斯通曾打趣道:“时间、毅力,还有十年的努力,最终却让你看起来像是一夜成名。”
寻找捷径并不意味着做事只用做一半。事实上,有的时候,捷径反而让你去走那条花费时间更长的路。而且,捷径也不是说你非要跑得很快,没办法停下来享受生活,没办法闻一闻路边的玫瑰。其实,能享受生活才是真正的成功,当那条“小路”看起来非常吸引人的时候,我们不妨边走边看。因为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你预想中的生活会在何时以某种方式出现。
成功的捷径其实是一种思维模式和实践模式,它指导你在寻找增效模式的时候设定更大的目标,更加聪明地工作,让自己异于他人,并且将每一次微小的胜利都变成下一步的动机。这些所有的努力、习惯和行为其实都遵循了一个核心原则:为每一次已做出的行为增加附加值,并为每一次即将到来的机会增加附加值。
一起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们公司里谁最会容易得到升职?在一个领导得当的公司里,通常是那个全身投入、以寻找新且独特的方式帮助公司成功为自己奋斗目标,因此成为一个独特的成功个体的那个人。他们每天都在给自己增加附加值。这种原创力是需要能量的。这本书里教授的第一个捷径就是教你聚集你需要的这些巨大的、源源不断的能量。
缺乏能量以及害怕努力被浪费是我们大多数人偏离成功道路的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得到满足感、兴奋感,也觉得很无趣。成功其实是条很少有人走的路。一般人都很明白这一点,但需要花费很多能量去“窥视”未来,决定自己要走的道路;而不是悠闲漫步在人生路,等着什么人来指导自己下一步该去哪个方向。
这些都是成功的创业者们真实的故事。我认为,创业者精神最纯粹的定义是:能识别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价值,运用机会让自己能力过人。不管放在任何种类的大环境里,不管你进行的是很小的,还是很大的创业行为,甚至是建立一个组织,这三点都非常重要。当一个创业者并不是说你必须是一个有自己独特创见的人,也不是说你非得具备横冲直闯的创业精神,而是意味着你要对自己(和合伙人)的未来负责,去找到能迅速发展的机会,然后冲上去。
自主创业精神的必要性
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世界经济因为信息技术革命和日趋增长且无处不在的网络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商场中本已止步不前的业界领袖们刚好需要这些变化。无法适应变化的企业失败、破产或被收购。于是,这些状况导致了大规模的失业,产生的更大影响是传统企业重组,传统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很难找到工作。全美大学雇主协会在2010年和2011的调查显示,只有24%的美国大学生一毕业就找到工作,相比2008年的26%和2007年的51%下降太多。
这些只是当今社会变化中的一项。我们倾向于拒绝变化,与变化抗争,而不是让它助我们向前。所以我们因此受到重创,在激流中翻来覆去也找不到一根树枝可以依附。
但如果我们了解创业精神,就能制定战略计划,让自己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立足。我们就能依靠自己,去开创自己的道路。这是一系列让你变得更有价值的步骤,让自己有关注重点,并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对于那些了解世界的工作原理、能看清自己内心激情和迅猛变化的环境之间的交叉点的人来说,现在正是最好的时候,美好的未来比任何时候都要清晰可见。
2010年,美国劳工统计局发布了一项30年的研究结果——1979年“全国青年纵向调查”——结果显示,出生于婴儿潮时最年轻的那一代人,在18岁至44岁这段时间平均更换过11次工作。不过这项研究无法表明这些工作变动是主动辞职还是被动离职。不论何种情况,结果都表明最近的这一代人换工作换得更勤了。所以,他们的最终目标到底是什么?你的每一次工作变动,都要确保是有策略的。你需要有个计划,你需要利用每一次工作变动变得离你的最终目标更近一步。
如果你出生在“千禧年”,或许你已经开始行动了。最近,《简奥斯汀教育》的作者威廉德莱塞维茨在《纽约时报》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名为《年代销售》,他在文中将创业者精神认定为一种最重要的社会形态:“我常常听到年轻人说想要离开单调的工作,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他们通常会选择开一家餐馆。非盈利的组织还是非常流行的,但学生们却不想加入其中一个组织,而是梦想着创建一个。”
即使你并没有强烈的愿望去创建一个组织或是开展一项生意,自主创业精神仍然是证明自我价值的关键。失败的公司管理者们喜欢寻找那些听话的雇员,而成功的企业家则非常明白,为了企业未来的长久繁荣,他们需要辨别出并培养出一小部分员工,特别是那些在公司未来持续增值的过程中,能识别、评估、探索出市场中的每一次新机会的那一小部分人。若你能为你的雇主做这些事情,那么其实,你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工作。
不论你选择哪条路,最好能做这条路上的领航员。为了做到这点,你必须清楚“你的磁北”在哪里。对有些人来说,成功意味着能做到别人从未做过的事;对另一些人来说,成功则意味着能在一个组织里做一些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事情;对你来说,成功也许意味着能开一家公司。我们对成功的想象通常会比我们做的事情更多。我们会想象整个人生会走向哪里,会想象人生长河中的家庭、朋友、善事和旅行。我们想体验生活中的激情,想在感兴趣的道路上走得更远的同时拥有足够的经济来源。
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做到这些,也不清楚从哪里出发,更不了解何种天赋和知识能够帮助他们实现目标。他们不停地兜圈子,或是指南针指向西方的时候他们却向东方前进。他们内心的指南针早已丢失,他们不清楚如何能一直保持在他们偶然发现的正确道路上,不知道如何能做到不偏离方向。这本书会帮你找到和内心的指南针重建联系的方法,会为你找到正确道路,做出一份合理的计划,也能帮助你培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在正确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
转移方向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它只是十个简单的捷径。
十大捷径如何改变你的人生
在游戏中,你会有很多次反悔、重新开始的机会。但在人生这场戏中,你只有一次机会,有些选择你也只能选一次,你负担不起一次又一次的错误。写这本书就是想教你好好利用你的人生游戏,我将会和你分享学校里学不到的技巧、习惯和超棒的实践练习,这些是取得人生或生意成功的关键。
我事业的前15年在两家排名财富100强的公司工作,这些经历让我了解到作为一名成功创业者最需要的东西。现在看来,我还算是挺成功的。
现在,我就来帮助其他创业者和组织取得成功。人们其实在商场中做着许多神奇的事情,也很享受战胜自己设定的挑战时的那种刺激感,我将在本书的后面与你分享他们的故事。
本书的第一部分侧重于帮助你开始行动,找到你最想走的那条路:你对什么充满热情,你有什么长处和天赋,你对未来的期望是什么样的,它和你现在的生活相比有什么不同。
了解如何开启成功循环,每天回答类似的问题将会让你对美好的未来保持持续的关注,而且能确保你能享受奋斗旅途并及早发掘你的成功潜质。
第二部分,我会向你展示如何为自己创造对别人来说不公平的优势,你需要建立起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专业知识,并能与同行区分开层次。如何开始第一步,如何建立基础,如何找出并评估道路上遇到的所有重要的机会,塑造你的独特优势。
第三部分,我们将处理如何招募同行盟友,创建团队的问题。你需要真诚地关心别人,也需要及时调整身边最合适的伙伴,以及找到最好的良师益友,因为追求成功是一场团队运动。
我将要在本书中探索的任何一个捷径都需要你“为结果效力”。你做的要是正确的工作,你要承诺付出很多练习。与流行的信仰不同的是,我认为那些生来不具备必要的能力的人也应该成功。虽然他们必须要培养一些技能,但这些行为或许可以改变他们的整个人生。
虽然改变人生不可能发生于一夜之间,但我仍将这些技能称为成功的捷径。为什么呢?因为如果你不培养这些核心技能,你可能永远也到达不了你想去的地方。我会帮助你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并提供建议帮助你将书中提到的关键行为转化为自身习惯与技能。
本书中讲到的捷径旨在让你做一些特别的事情,一些别人不会去做的事情。也就是说,你需要加强训练,让自己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预想新的模式,让内心所想变成现实,并且能吸引到许多优秀的人助你成功。每个人都有潜能看到成功的机会,但机会摆在眼前的时候,却很少有人能辨认出来,有勇气面对的就更少了。自信来源于做好的准备,或许还来源于一件更重要的事——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从个人视角来说,你需要发掘自己的激情所在,以培养对未来的想象;制作一份地图,让自己保持正确的方向;找到陪伴在身边的人,让旅途变得更快、更好、更有趣。
那么到底谁需要捷径呢?就是你!如果你已经准备好正视自己内心的指南针,是时候发掘通向“磁北”的最短航线了!
习惯一:变比不变好
如果敢想就成功了一半,那么另一半就是敢做,就是立刻行动。现在就去努力,充满力量努力前行,持续不断地行动,才会最终取得成功!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犹豫固然可以免去一些做错事的可能,但同样会失去很多成功的机遇。所以,不要犹豫,大胆去做,更不要怕犯错,相对于成功而言,不敢行动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错误。一定不要待在你的舒适区,要学会自我激励,去做出改变吧!
1977年,一个瘦高但健壮的10岁男孩香农帕特里克约瑟夫迪甘住在蒙特利尔工人区,他棒球和篮球都打得很棒,但和大多数加拿大男孩一样,冰球才是他最热爱的运动。他去过加拿大许多地方,甚至到过美国,所以即便是以加拿大人的标准来评判,他也是个很容易引人注目的男孩。甚至有一次,他溜进传说中的蒙特利尔论坛溜冰场,并凭球技高超而成功混入了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的训练。
1977年正是肯屈莱顿职业生涯的黄金时段,他已经成为冰上曲棍球传奇人物,将为蒙特利尔加拿大人队赢得斯坦利杯四连冠(1976—1979)。至今,1977年的队伍也被广泛认为是有史以来最棒的冰球队。
所以你可以想象得到,当肯屈莱顿正准备去练习,却停下来走向香农时,这个男孩有多么震惊。这个世界上最棒的守门员盯着结实且年轻的香农看了一会儿,然后问他为什么没去上学。香农被这个问题难住了,他希望能回答得让自己不会惹到麻烦,幸好这时肯提出了另一个问题。肯问香农是不是个好学生,香农回答说“是的”。自然而然的,对话过渡到冰球。加拿大有严格控制的青少年冰球项目,用来限制谁在哪里比赛。不到一分钟,肯就发现这个孩子是在10岁孩子能参加的最好的球队里打球。
肯突然意识到自己可以改变香农的人生道路,他结束了这两分钟的闲聊。作为曾经的康奈尔大学校冰球队的一员,肯告诉香农,如果他成绩好,冰球打得也好,就能申请美国大学的体育奖学金。香农出生在一个爱尔兰大家庭,不论是爸爸、妈妈,还是七个姑姑和姑父都没有上过大学。所以当肯告诉他这些的时候,他对奖学金是完全摸不着头脑的。不过在那一刻,这句话还是影响了他。
香农的爸爸、妈妈也都很赞同肯的观点和建议,他们鼓励香农在学业和冰球上都多下功夫。经过刻苦的课堂学习及大量的冰上训练,香农在1983年得到了佛蒙特大学的奖学金。上完大学一年级,香农就参加了全美冰球联赛选秀并被洛杉矶国王队选中。但香农听从了肯屈莱顿和其他人的建议,留在了学校,边在校冰球队打球,边争取取得心理学与政治学学士学位。在校队的最后一年,是他大学的时候水平最好的一年。超棒的身体对抗,19次命中以及21次助攻,为他赢得了洛杉矶国王队两年的合约——要知道,在1987年,那是一个校队球员能拿到的报酬最丰厚的合约了。
然而渐渐的,事情变得有点艰难,香农略带侵略性的比赛风格以及一直不断地受伤限制了他在国王队第一年的比赛。随着韦恩格雷茨基加入俱乐部,香农在第二年训练时又弄伤了背部,韦恩只好送他去芬兰参加身体消耗较小的欧洲联赛。
但是伤势始终没有痊愈。最终,专家告诉香农他必须得进行手术,而且他的冰球生涯将会结束。要知道,他的职业生涯几乎还没有开始。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等于人生的结束。他们会放弃自己的梦想,认为成就、刺激、幸福这些命运的眷顾全都完了,被浪费了。但香农可不是这样的人,他对获得成功所需要付出的努力有了更直观、更深层的理解:他认为这是一种“动机、努力、成就”三者自我维持的循环过程,它们会给你最初产生的梦想火花增添“燃料”。他不认为这次伤病就是结束,他觉得这只是一次循环的结束而已,下一次循环正在到来。
在香农的成功旅程上,他最坚强的地方是早早意识到自己的现状不够好,而且决定“做些什么”。
这就是我们第一部分着重要讲的内容之一:着手开始行动,并维持能量。这是追求个人成功中最难的一部分。对我,以及我了解到的大部分人来说,主动去走一条新的“路径”都非常难。它可能会非常艰难,会很冒险,而且我们现在的状态也不是很差。
真的吗?也许吧。
但这第一步也许是通往令人惊叹的事业或是充实生活的关键。大多数人只是丰富现状而已,但现状就是我们想要的吗?我猜,可能很少会是吧。然而,除非我们去和不同的生活对比,我们很少能看到现状的“裂缝”,这需要我们深入思考自我需求。
任何机会或是目标在你决定开始前都是很吓人的。那些你想要但还没有开始追寻的机会通常会把你弄得非常悲惨。它会悬在你脑子里,折磨你。你要不要去追寻,如果追寻了会发生什么,但如果不追寻又会发生什么?这些不确定性会给你增添许多压力。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完全放弃这次机会,或者开始做点什么。奇妙的是,一旦你决定开始追寻,不管是怎样的机会,或是多大多难的机会,都会渐渐变得不像开始的时候那么吓人了。第一条捷径的重点就是,说服自己找到开始第一步的勇气。你会发现你的主动性会变成一种毫不费力的自我维持循环,但前提是,你能说服自己决定开始。
真正的成功是可以无限循环的
动机等于成功。我保证,它或许不等于立即成功,或许不等于你尝试的所有事情都会取得成功,但强烈的动机会滋生灵感的力量,它会带领你走向最终的成功,虽然有的时候并不是你希望的那种成功。我认识的大多数创业者都会告诉你一样的故事——动机会用一种独特的方式增加附加值,带你找到超酷的机会——虽然有的时候并不是你最开始希望的那种机会。
如果没有促使我们努力工作或做出艰难的决定的那种稳定的不断燃烧的火苗,我们不会被激发灵感去改变、创造想要的生活。激情,也就是你内心的小火苗,是动机产生的源泉。没有激情,就没有对成功的渴望,这本书对你来说也就没什么用。你过着成功的生活时,激情是咆哮的篝火;你过着平淡的生活时,激情是闷燃的灰烬。此时此刻,你没准正因为生活中的某些事激情满满;也没准你正充满激情地对待某件事,却被人劝告说这件事不值得花费那么多精力,这些劝告抑制了你激情的火焰。你可能就会觉得自己对成功是不存在什么内在动机的。其实大多数人都会这么想,不过下面这个成功循环圈可以帮到你。
这个成功循环圈提供了一个取得成功的结构化流程。它创造了一个激情与行动之间永不停止的反馈环路,推进你在选择的道路上继续向前。激情让这个循环开始,这个循环又能加持你的激情——给你的想象力供给能量,激励你的梦想越变越大——“做”是最重要的。成功循环圈能够自我加持,它能让你在选择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能提供你达成想要的目标所需要的巨大能源。
最成功的那群人,尤其是创业者,每天都会用到这个循环表,即使只是直观地看一看。在别人看起来无法逾越的困难或是常规失误,却能激励他们走向成功。
第一步,决定开始做些事情,不管最初产生这个决定的小火苗是因为疯狂还是一次不可思议的灵感,这是你自己的旅行车票,开始一条通往与众不同的新道路吧!“能量”和“激情”为“自律”提供能量,但这需要你“启程”,而给“集中精神”供给“燃料”需要你继续向前。努力通常会产生进步,虽然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进步。如果有一次胜利,那当然好极了。但有时,一次学习的机会更会使人受益。不仅能让你增加自尊和自信,还能激励你决定再做一次,并且做得更大更好。
你每一次取得的胜利都能增长你的能力,让你更加自信地面对更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为“坚持不懈”增加了燃料。全身投入一个问题,努力解决它,最终完全搞定它——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让人觉得满足的了!这种个人成就有点等同于核聚变,它会释放大量的能量助你应对下一段道路上的挑战。
虽然这个循环是在个人体内进行的,但我必须讲明白,没有其他人的帮助,要想一个人坚持这种循环根本不可能。我们这里谈的是成功、满足感还有幸福感,一个人根本不可能体会到这些。
若要做一次正向改变循环,下一步就是开始行动,再下一步就是成功完成——这是一种健康的习惯癖好养成模式。这是公司执行者让公司以每年70%的速度向前发展的“癖好”,是马拉松选手或者高体能需要的运动员对速度的“癖好”。你可能就认识这样的人,他们似乎一直在前进,对未来一直有目标,对取得目标既有计划又有激情。你大概一直都很想知道他们到底哪里来的那么多能量吧?
能量就来源于“成功循环圈”。对不断向内心之火补充能量的人来说,这个循环圈永远都不会停,因为,即便他们达到了既定目标,生活仍永远充满新的机会和挑战。这时,他们的循环圈就会再一次启动。
决定:即便决定暂时看起来是错误的
为体验成功循环圈带来的能量,唯一的必备条件是你要“做点什么”——决定投入精力、迈出通往目标的第一步。我知道,你的生活很难、很复杂,你的盘子里有很多东西,你根本没有时间一一吃掉,但是,其他人也是这样。所以,你有机会让自己和众人不同,行动起来吧!不过,这并不容易,尤其是第一步,大多数人需要被推一把。这份“推动”通常来自两个地方:一是生活的困难已经让你发疯,你已经准备好战斗;二是你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非常强烈,你愿意付出所有努力实现它。
本章的后半部分,我将密切关注能够激励我们开启成功循环圈的刺激源,本书其他章节将探索如何保持刺激源一直存在。
激励:练习受苦
即使是站在五英尺开外,你也能一眼从人群中认出安珀弗瑞德,她会从街边跳下来(通常都是急匆匆的),金色的头发随风起舞,脸上洋溢着微笑。你看,她的生活非常美满。她今年30岁,婚姻幸福,朋友成群,积极志愿参与各种慈善组织。同样,勤奋工作对她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儿,她在丹佛做投资顾问分析师,六位数的收入给她的个人生活和慈善事业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当我遇见她时候,我真的没法控制自己,不得不被她的魅力折服。她真是一个成功典范。我本来确信,她曾接受过关于成功课题的帮助,学会了如何年少成名。但事实上,我大错特错。
安珀出生在怀俄明州,她的父母都有些药物滥用问题。她以前的生活过得非常困难。当她还是个学龄前儿童的时候,爸爸为了拿到保险赔偿一把火烧掉了家里的拖车,留给安珀的只有身上穿的那一身衣服。随后,全家搬去蒙大拿州的一个贫民区。在那里,他们的邻居是制作甲基安非他命(一种兴奋剂)的夫妇和孩子,他们是安珀那时的好朋友。在一次突袭中,警察打中了邻居家的男主人,受伤的邻居藏在安珀家的前廊躲避追捕。这一血腥的场面深深印在安珀的脑海中。
你或许认为,也不可能再更糟糕了吧?但你错了。安珀的爸爸、妈妈一直在争夺她的抚养权,她还跟随双胞胎姐姐一起从怀俄明州搬去蒙大拿州,然后搬去德克萨斯州,接着搬去科罗拉多州,再回到蒙大拿州,最终在科罗拉多州普韦布洛定居下来。安珀在颠沛流离中逐渐长大,逐渐懂得什么时候应该躲一躲厨房的刀具,什么时候应该给911打电话以平息家中失控的毒品事件,并同时保证爸妈不会被抓进监狱。
可悲的是,每逢节假日,就更是安珀的噩梦到来之时。多一点的假期只是意味着父母更多一些的狂欢,最好的结果是爸爸或者妈妈被治疗中心收治,而最坏的结果是爸爸或者妈妈尝试自杀。有一次感恩节的时候,安珀的爸爸特别生气,他一把抓出烤箱里的火鸡,向大门和前院扔去。
我从没在一次采访中说过这么多遍“我真的很抱歉”。但安珀谈到这些的时候表情轻松,很愿意和我们分享她的故事,也希望能帮助别的年轻人,她希望能跟我讲明白她的苦难是如何给她通往成功的旅程提供能量的。
在她最灰暗、最痛苦的这段家庭生活体验中,安珀意识到自己必须做出一个选择:是被动地被这个污秽的家庭环境腐蚀,还是为自己和姐姐争取美好的生活?安珀知道,为了打破现状,她需要去读大学,但同时她明白,家里根本没有钱供她读书,申请奖学金将是能读大学的唯一途径。“离开普韦布洛的唯一途径是成为绝对最佳的那个人。”她告诉我说,“不允许失败。我必须拿全额奖学金,不然我哪儿也去不了。”
从数据统计上来看,安珀很有可能会跟随父母走向相似的、自我毁灭性的道路,但是她没有。相反,她将自己的精力放在学业上,在她就读的规模很小的公立高中里,连续良好的学习成绩为她带来了很好的名声。高三时,安珀获得了丹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五年内,她在丹佛大学取得会计专业学士学位和工商管理硕士学位。
现在,安珀回忆起过去的经历,都觉得那是一份礼物。没什么比那些更能让她学会能屈能伸,乐于改变。现在,每当她遇到挑战时,即使再困难,有再多缺点,只要和已经逾越的过去相比,这些挑战根本不算什么。“还能发生什么更坏的事呢?丢掉工作?假如在一场生存游戏中,所有人都活下来了,连一只胳膊都没丢,那我们就应该对此一笑而过。” 她想起草坪上那只感恩节火鸡的时候,笑说:“真的很滑稽、很好笑啊。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草坪上有只火鸡还挺棒的。别人还没有做过这种事呢!哈哈。”
生活中的困难其实是一种赠予。虽然很不幸,但我们都得面对它。我们可能会失去工作,失去房子,失去爱人,我们的童年可能很艰苦,我们可能身患疾病。但我们完全可以战胜它们,而不是被不幸打败,或者我们可以利用不幸来刺激自己追求更好更成功的生活。
丹尼尔科伊尔在《天才密码》中将获得激励的体验称为“原始信号”,这是个蛮不错的描述。科伊尔的研究显示:没有人生下来就具备与生俱来的天赋才能。才能是被几千个小时的、由极端的动机供给能量的“深度实践练习”培养出来的。然而,动机从何而来呢?
为取得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先将“原始信号”定义为干涉生活的苦难。困难可以激起非常大的动力。科伊尔举了一个最基础,但也最不幸的例子:许多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早年丧父或丧母。比如:华盛顿、杰斐逊、林肯、甘地、牛顿、达尔文、米开朗基罗、陀思妥耶夫斯基、济慈、马克吐温……这些成功人士年轻的时候都接收到了一种原始信号:“你很危险!”我们把它翻译一下,就是:“天哪!现在就剩我自己了,我只能靠我自己了啊。我最好做点什么,否则就会遇到麻烦。”虽然这种信号让人觉得恐怖,但激励性非常强——人们因为它培养出成为个人创业典范的动机。
鉴于这是一种我们最不想要的动力来源,现在就来一起看看伤害小一些的例子。科伊尔注意到自己的女儿跑得比其他三个哥哥姐姐快得多。他认为这大概就是“原始信号”造成的结果:“你落后了!跟上!”当他进一步调查取证时,他被调查结果惊住了。在查看过去十年内的百米赛跑纪录保持者时,他发现,这些取样家庭平均有四到六个孩子,纪录保持者大都是家里的老四。随后科伊尔又调查了美国国家橄榄球联赛排名前十的全职跑锋,发现在这些平均有四个孩子的家庭中,跑锋为家里的第二或者第三个孩子。家中排行靠后的孩子常常接受到“跑快点!”的信号,这正是孩子们将“遗传水平”转化为“世界级水平”的动力。
我认为,困难所带给人的能量正是一些创业者的成功秘诀。有时,当你刚开始创业时,你所拥有的就只有困难:漫长的工作时间,低迷的收入,无法确定的未来,过山车般的成功与失败交替。大家都知道詹姆斯戴森的那个很经典的例子,他在研究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