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胶版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3480645
内容简介
徐申如(1872—1944),名光溥,浙江海宁硖石镇人,现代*名诗人徐志摩的父亲。刘培良所*的《徐申如(诗人徐志摩之父)》以徐申如及徐家为主角,进行比较客观的描述与独到的评述,讲述了徐申如思想开明,头脑灵活,颇具开拓精神和远见卓识。说明了徐申如是一位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又热心地方公益的爱国商人。
目 录
小引
章 家族兴起,迁至海宁创业
第二章 结交名流,提升家族名望
第三章 培育儿子,寄托传统梦想
第四章 规划前途,父子出现裂痕
第五章 艰辛创业,打造徐氏品牌
第六章 筚路蓝缕,争取铁路通车
第七章 造福乡里,热心公益事业
第八章 忧心如焚,亮节危难时刻
第九章 寓居上海,展示浙商风范
第十章 斯人远去,挖掘乡贤意义
附录 徐申如简谱
跋
后记
在线试读
剑桥大学对其学生徐志摩有个综合评价:“持智守礼,放眼世界。”若是借用这八个字把它放在这些乡贤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是对特定时代内几代入画龙点睛的概括。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非常适宜农业的发展,经过历代先民的精耕细作,自然成为鱼米之乡。历史上虽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但受到时代和封建传统的制约,基本仍停留在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中。
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经济的侵略及渗透,使得一些具有现代化元素的设施和技术率先在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呈现、蔓延,对当地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与影响。于是,便有了各地小心翼翼的试探和尝试。
关于现代工业及先进设施不断被引入海宁,引入硖石,在此可以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清同治四年(1865年),位于博儒桥的孙万茂油厂建成。这是海宁境内有记载的早使用具有现代机械设施的榨油厂。
光绪八年(1882年),泰润北碾米厂建成并首次使用柴油引擎作为动力。这是对传统碾米技术和设施的一次革命。
榨油和碾米,是江南地域特点与历史的传统产业。虽经历代能工巧匠对设施和技术进行改良或改革,使之达到手工化程度的境界,但与工业化效率相比,那是不可同目而语的。
首先从这两个产品加工人手进行现代设施的改造,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手工向工业机器发展,实现质和量的飞跃,既是符合江南主要农产品粮油加工的需要,也是进行现代化尝试直观的教育与突破。
同年,上海招商局旗下的“骅利号”开辟申硖客运专线,首次实现了海宁与上海两地间的无缝对接。
以上海作为核心点,通过客轮的方式向四周辐射,波及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更广大的区域,开通航线,互通客源,使得许多像海宁这样的小城镇与大都市上海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是洋务运动带来的红利,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通过客轮,从大都市给硖石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商品和信息,这极大地拓展了海宁商人和市民的眼界和胸襟。由此,上海真正成为海宁现代化“启蒙”和积极助推发展的大本营、大靠山和大导师。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海宁个邮政分局在硖石镇区干河街设立。
当然,在海宁现代化进程中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是宣统元年(1909年)沪杭铁路的通车。沪杭铁路在海宁境内设有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硖石五个车站。于此,海宁成为浙江省乃至中国早有火车通车的小县之一。作为现代交通业的标志,火车与铁路,进一步拉近了海宁特别是硖石和杭州与上海的距离,给海宁经济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与影响。
随之,催生及助长了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格局与模式。
1909年,郭幼川在硖石沙泗浜创办振兴袜厂,采用手摇机生产纱袜。宣统二年(191O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了为期六个月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四月二十八日开幕,十月二十八日闭幕。22个省份设馆参展,南洋群岛的一些国家也组织前来参展。会议还组织
700余名专家对展品的质量进行了鉴定,在近百万件展品中评出奖项5269个,其中,奏奖(一等)66个、超等奖(二等)214个、优等奖(三等)426个、金牌奖(四等)1218个、银牌奖3345个。振兴袜厂生产的“双山牌”国货袜子,获得优等奖。
P4-P5
海宁地处杭嘉湖平原,气温和降水等自然因素,非常适宜农业的发展,经过历代先民的精耕细作,自然成为鱼米之乡。历史上虽有工商业的萌芽和发展,但受到时代和封建传统的制约,基本仍停留在小规模的手工作坊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中。
但,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民经济的侵略及渗透,使得一些具有现代化元素的设施和技术率先在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呈现、蔓延,对当地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冲击与影响。于是,便有了各地小心翼翼的试探和尝试。
关于现代工业及先进设施不断被引入海宁,引入硖石,在此可以做一个简要的概述:
清同治四年(1865年),位于博儒桥的孙万茂油厂建成。这是海宁境内有记载的早使用具有现代机械设施的榨油厂。
光绪八年(1882年),泰润北碾米厂建成并首次使用柴油引擎作为动力。这是对传统碾米技术和设施的一次革命。
榨油和碾米,是江南地域特点与历史的传统产业。虽经历代能工巧匠对设施和技术进行改良或改革,使之达到手工化程度的境界,但与工业化效率相比,那是不可同目而语的。
首先从这两个产品加工人手进行现代设施的改造,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由手工向工业机器发展,实现质和量的飞跃,既是符合江南主要农产品粮油加工的需要,也是进行现代化尝试直观的教育与突破。
同年,上海招商局旗下的“骅利号”开辟申硖客运专线,首次实现了海宁与上海两地间的无缝对接。
以上海作为核心点,通过客轮的方式向四周辐射,波及整个长江三角洲乃至更广大的区域,开通航线,互通客源,使得许多像海宁这样的小城镇与大都市上海建立了直接的联系,这是洋务运动带来的红利,其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通过客轮,从大都市给硖石古镇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商品和信息,这极大地拓展了海宁商人和市民的眼界和胸襟。由此,上海真正成为海宁现代化“启蒙”和积极助推发展的大本营、大靠山和大导师。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海宁个邮政分局在硖石镇区干河街设立。
当然,在海宁现代化进程中值得纪念的历史事件,是宣统元年(1909年)沪杭铁路的通车。沪杭铁路在海宁境内设有许村、长安、周王庙、斜桥、硖石五个车站。于此,海宁成为浙江省乃至中国早有火车通车的小县之一。作为现代交通业的标志,火车与铁路,进一步拉近了海宁特别是硖石和杭州与上海的距离,给海宁经济社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与影响。
随之,催生及助长了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和繁荣,根本性地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关系和经济结构的格局与模式。
1909年,郭幼川在硖石沙泗浜创办振兴袜厂,采用手摇机生产纱袜。宣统二年(191O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了为期六个月的“南洋劝业会”。这是中国历史上次以官方名义主办的国际性博览会。四月二十八日开幕,十月二十八日闭幕。22个省份设馆参展,南洋群岛的一些国家也组织前来参展。会议还组织
700余名专家对展品的质量进行了鉴定,在近百万件展品中评出奖项5269个,其中,奏奖(一等)66个、超等奖(二等)214个、优等奖(三等)426个、金牌奖(四等)1218个、银牌奖3345个。振兴袜厂生产的“双山牌”国货袜子,获得优等奖。
P4-P5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