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39995533
鲁迅之为鲁迅,始自南京;南京,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一个“鲁迅时代”的到来。人物的历史面貌,尤其难以还原。我们看鲁迅文章与学者研究鲁迅的文章,有时候就觉得彼此隔膜,似乎此鲁迅非彼鲁迅。本书通过少年鲁迅(周树人)的在南京求学求真的人生轨迹,追访遗踪,辑录轶闻,试图为读者还原一个青春版的鲁迅,一个血肉丰满的少年鲁迅。
《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一书寻访鲁迅在南京的求学生活,以及鲁迅在南京临时政府短暂的工作历程;介绍鲁迅在南京的有关文献、史料;收集整理了鲁迅自己对南京的回忆,将与鲁迅在南京有关的人物、地名、书刊作一一介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史研究价值。
值此鲁迅逝世80周年之际出版的《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堪称目前国内*完整的鲁迅在南京的文史研究专著,其中许多手迹、图片影印资料为国内首次公开出版,兼具独特的文史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序言.我读《鲁迅在南京》(钱理群)
上 编
辑.寻访鲁迅在南京
第二辑.鲁迅在南京读书期间所写的诗文
第三辑.鲁迅在南京读书时期的重要文物
第四辑.鲁迅对南京的回忆
第五辑.南京在鲁迅笔下生辉
第六辑.回忆鲁迅在南京
第七辑.鲁迅与南京师大附中
下 编
辑.江南水师学堂的文献史料
第二辑.江南陆师学堂的文献史料
第三辑.与鲁迅在南京有关的人物、地名、书刊等
附.录
全书插图目录
后.记
真正可以说是“鲁迅式”的表达,无疑应该是《自题小像》。这首诗第*次明确表达了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志向,鲜明地表达了鲁迅的爱国情怀和献身精神,如许寿裳所说,这是鲁迅“毕生实践的格言”,这是南京时期的周树人思想发展达到的*高点,同时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一个“鲁迅时代”的到来。——钱理群
我读《鲁迅在南京》
(节选)
钱理群
早在1981年读研究生时,就读过俞润生、许祖云、徐昭武等老师编著的《鲁迅在南京》,读得津津有味。现在,三十五年后,徐昭武老师又寄来了他新编著的《寻求别样的人们:鲁迅在南京》,资料更为详实与全面,我依然读得兴趣盎然。原因就在于,“鲁迅”与“南京”,都与我的生命有着割不断的精神联系。鲁迅不仅是我终生研究的对象,更对我一生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而南京,则是我精神抚养之地。2004年我在附中用三个月的时间给学生开设《鲁迅作品选读》的选修课,是基于一个信念:鲁迅的心是和当代青少年的心相通的。也就是说,在我的认识里,“鲁迅”与“南京(南京人)”的关系,以及我与鲁迅、南京的关系,都是建立在心灵契合基础上的一种缘分。
鲁迅在南京所接受的中等学校教育
讲到鲁迅去南京求学的缘由,自然要引述鲁迅《呐喊·自序》里的那段话:“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这回重读这句话,又看到了本书编选的《江南水师学堂文献史料》《江南路矿学堂文献史料》,就想到鲁迅这一代人之所以能够“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即走上与传统知识分子不同的道路,有一个基本的条件,就是“新学堂”的开设。就像周作人所说,“那时前清政府还是用科举取士”,但洋务运动却开辟了另一条路:“顺了办江南制造局的潮流,在南京、杭州等处办了几个特殊的‘书院’,教授格致等所谓‘西学’”,所谓“特殊书院”,就是一直延续到今天的“中学”,还办了江南水师、陆师学堂这样的“中等专业学校”,因为免费,还给津贴,就给鲁迅这样的既不愿走传统科举之路,又无力交学费的没落、穷苦人家子弟提供了一个新的出路。
收入本书的有关水师、陆师学堂的文献史料,就很有研究价值。比如我注意到两江总督刘坤一在《奏增水师学堂学额折》里提出:“中国创建水师,—制胜之道,首在得人,欲求堪任将领之才,必以学堂为根本。”因此提出“国家整军经武,广储将才”,“力图自强”,必“以学堂”为“根本”,这都是很有眼光与见解的。过去我们因为鲁迅批评水师学堂“乌烟瘴气”,而完全忽视、甚至否定洋务运动中的中国新式教育的意义,恐怕失之片面。
事实上,水师学堂、矿路学堂的教育,对鲁迅的影响,其主要方面也应该是正面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自然科学知识(物理、数学、化学、生物学等)与文史知识、语言知识的相通,中、西知识的相通,古、今知识的相通,这三相通是奠定了以后的中等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格局的,也为鲁迅及他那一代,以及以后几代知识分子的知识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知识结构对鲁迅一生的发展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单就鲁迅在这里学习了英语和德语这一点,就为鲁迅打开了通向世界的大门,鲁迅的思想此后深受德国文化的影响,是在这里奠定基石的。
评论
还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