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
开 本: 16开纸 张: 轻型纸包 装: 平装-胶订是否套装: 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 9787509014738

父亲的遗言
公元前110年,西汉元封元年。时年四十六岁,从事皇帝这份职业已经三十一年的汉武帝刘彻,志得意满。此时他眼中的大汉帝国,文治武功、宇内荡平、四方来朝。一般按照中国皇帝的传统,这个时候,就可以筹备“封禅”了。
封禅,封就是祭天,禅就是祭地。筹备封禅的意思,就是皇帝本人认为职业生涯已经到了一个顶点,可以找个机会向上天进行工作汇报,昭告天地。与此同时,因为业绩不错,上天自然也会对皇帝的工作加以肯定。所以,封禅大典,除了为本人为江山为万民祈福迎祥之外,也是进一步增强个人威望的手段。
进行封禅的帝王,汉武帝刘彻不是第一个,当然也不是最后一个。然而,此次的封禅却直接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这个人叫司马谈。
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汉武帝的太史令。太史令这个官职,历代的官阶和授权都不太相同。在西汉时,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和撰史。泰山封禅,按照常理推测,应该是同太史令有莫大的关系。因为皇帝同上天之间的沟通,渠道和时间必然是重中之重。在古代,确定沟通渠道需要夜观天象;确定沟通时间需要查黄道吉日。皇帝同上天的工作汇报,恰恰是由太史令来分管。然而,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到底出于何种原因,司马谈居然被排除在泰山封禅筹备小组之外。单纯从结果来猜测,多半是司马谈的职业生涯不太顺利,从而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封禅被排除在外,这件事情一定不是孤立的,而是一连串职场生存环境变化的表象而已。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司马谈感到了绝望。绝望和郁闷之中,司马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在司马谈临终之前,他把自己的儿子同时也是自己事业继承人的司马迁叫到跟前,宣读遗言。史书载,“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
作为一个文化人,且是权力机构最顶尖的那部分人,司马谈的这份遗言,一定思忖了不知道多少个日夜。遗言很精彩,内容可以简单分成几部分:
1.司马家族世代为朝廷修史,你必须继承先人遗志;
2.我死之后,太史令这份工作,将由你来继承;
3.东周以来,礼崩乐坏,历史记载中断。而今天的大汉四海承平,我早就立志想要写一本历史书。然而遗憾已经时日无多,希望你一定将这部书写出来。
遗言说完,司马谈溘然长逝。
这一年的司马迁,35岁。
这一年的司马迁,开始给父亲守孝。
三年之后,司马迁成为新的太史令,开启属于自己的时代。
伟大的“驴友”
司马迁不是一个简单的读书人,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弱书生。
35岁之前,司马迁用了很长的时间学习儒家经典,也用了很长的时间来游历天下。
史载:“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乡射邹峄(yì);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qióng)、莋(zuó)、昆明,还报命。”(《汉书·司马迁传》)
为了读者看起来更直观,我们把他的游历路线还原在当今的地图上,看看是什么样子的。(如图1-1)
图1-1 司马迁游历路线
司马迁的足迹,北到如今内蒙古、南及昆明、西至甘肃、东临大海。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司马迁就走遍了半个中国。
古代人没有汽车火车,没有飞机,只能用自己的双脚来丈量世界,最先进的交通工具莫过于泛舟或者骑马、乘轿。但无论何种交通方式,都需要亲历亲为地颠簸劳顿,掺不得半点假。
司马迁,一位堪称伟大的“驴友”。
巴蜀和昆明之旅,司马迁是因为公务出差,朝廷的交通和伙食补贴自是不在话下,甚至可能还不菲。然而在这之前的游历,我们无从得知,年轻的司马迁的旅行经费从何而来。我们只能猜测,当时的司马迁属于小康家庭(太史令之子),家境定然还算不错。然而即便如此,他的旅行也是穷游的一种,很有可能是沙发客或者背包客。而旅途之中,司马迁甚至一度穷困潦倒,“厄困蕃、薛、彭城”。我们有理由相信,是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以及对于大好河山的热爱,让司马迁一步步走完了崎岖的旅程。
古人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学习相当于饥饿之下的进食,而行路实践则相当于进食之后的消化。没有实践的读书,就如同纸上谈兵,所有的理论只能是味同嚼蜡。
司马迁的游历,壮哉!伟哉!
这样的游历之后,司马迁的人生必将更加厚重、更加坚韧。
残忍的宫刑
公元前99年,即武帝天汉二年,父亲遗言中提到的那本史书,司马迁已经写作到了第十个年头。
这一年,汉武帝刘彻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远征匈奴,在主力部队没有斩获的情况下,李陵自请精兵五千,以寡敌众主动出击匈奴。不料,却遇到了匈奴主力。李陵在重重包围之下,力战而不能脱身,最后不得已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很快传到了长安。
汉武帝刘彻怒了。
原因之一,投降本身,对古人是一件奇耻大辱。
原因之二,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堂堂名将之后。
原因之三,李广利是皇亲,也是当时皇帝最信任的统帅。
这一年,汉武帝57岁,已经过了古人的知天命之年。
人岁数越大,越不容许失败,尤其是耻辱性的失败。因为,人的岁数越大,就越输不起。因为一旦铩羽,属于自己翻盘的机会越来越少。在自然规律面前,英明神武的汉武帝刘彻,也不过是一位年迈的老人而已。汉武帝眼睛里面闪现的,是年轻时代一幕幕英雄的画面,匈奴在背景板上痛彻心扉的惨叫。他想到了卫青、霍去病,想到了李广……然而今天的李广利、路博德们无功而返,尤其是李广的后人李陵,居然能够叛变投敌……此时此刻,年老的汉武帝一定是痛彻心扉的。
朝臣众口一词,要求治李陵重罪。
汉武帝环视朝堂之上,看到了官微言轻、平时也极少发言的司马迁。历史在很多时候都是偶然,这一次也不例外。破天荒地,刘彻要求司马迁来发言。
司马迁认为,李陵可能是诈降,而实际是心向大汉的。司马迁在后来的《报任安书》中曾经提到这件事,他的初衷只是想做一名好臣子,上能宽慰皇帝,下能保全李陵。这当然符合一般人的想法,然而,却不符合皇帝对一名合格政客的要求。
司马迁的准备显然是不充分的,最起码,他没有揣摩皇帝的想法,也没有顾及皇帝的忌讳。更加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司马迁甚至不是李陵的朋友,他这样做,真真切切只是仗义执言,为了保全一位名门之后的名节和其全家性命。
无论从哪个方面分析,这次司马迁的发言,都算是一次意外。
发怒的汉武帝,听完司马迁的发言,怒气值瞬间爆表。
司马迁不知道,不管李陵是否诈降,这场仗都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军事失败;司马迁更加不知道,替李陵开脱,等于在给李广利难看。给李广利难看,就是打脸汉武帝,这打脸啪啪作响。
李广利,汉武帝后期的外战名将。
李广利的上位,不是因为能力,而是因为裙带。
西汉的人才选拔制度不够完善,所以人才选拔的路径也不一而足。常见的有:察举制、赀(zī)选制、任子制(选拔官员子弟)、太学选拔、皇帝征召等。其中的皇帝征召,是官员提拔最快的一条路径,可谓一步登天。
皇帝征召,汉武帝是尝到过甜头的。
比如卫青的上位,是因为皇帝的宠妃是卫子夫,而卫青又是卫子夫的弟弟;
比如霍去病的上位,是因为皇帝当时的爱将是卫青,而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
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战争胜多负少,成为汉武一朝的军人榜样。
所以,皇帝用人之际,出于惯性思维,一定想复制当年的辉煌。
按照“卫青霍去病第一定理”,已知皇帝的宠妃是李夫人,而李夫人的兄长是李广利,则李广利和李广利的亲戚一定能够为刘彻分忧解难。
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成为贰师将军;
李夫人的二哥李延年成为宫廷音乐家;
李夫人的三哥李季成为宫廷皇帝近臣。
经验主义害死人。
事实证明,李广利这个人作为统帅,成事不足而败事有余。
从公元前104年开始,李广利两征大宛,三征匈奴,劳民伤财不说,军功也是杀人一万,自损一万五。不仅如此,李广利在公元前90年最后一次征匈奴失败之后,居然投降了匈奴。更加极品的是,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89年,投降匈奴的李广利,又因为另外一个汉奸卫律的诬陷,被匈奴的单于处死。从而,结束了其奇葩的一生。
然而,人不可能穿越未来。公元前99年的李广利,还是皇帝亲自提拔,刚刚大破大宛的李广利。虽然朝臣对这个人的能力颇有微词,但是还没有谁敢在皇帝面前直言。
司马迁的发言,为自己招祸。皇帝盛怒之下,要求按《汉律》给司马迁治罪。
按照《汉律》,司马迁的刑罚是死刑。
汉代的死刑,其实是可以免除的。其一,如果有前朝皇帝御赐的丹书铁券,可免死。但司马迁没有;其二,如果花五十万钱(大概相当于如今的人民币3000万元)作为保释金,可免死。然而,司马迁只是一个普通官吏,断然拿不出如此多的钱;其三,最后一个选择,接受残酷的宫刑。
宫刑,意味着需要丧失作为男人的基本自尊,而苟活于世。
但,司马迁别无选择。
评论
还没有评论。